自助餐,這一源自法語“buffet”的舶來品,在美國被直白地稱作“allyoucaneat\"(吃到撐)。從星級酒店到單位食堂,這種就餐形式正悄然取代傳統(tǒng)桌餐,成為當(dāng)代餐飲文化的一道獨特風(fēng)景。
傳統(tǒng)桌餐的弊端顯而易見:被動接受的菜品往往與個人口味相左,宴席散后,滿桌珍饈終成泔水桶里的嘆息。我曾自睹一場兩百人的會議晚宴,后廚如臨大敵,服務(wù)員穿梭如織,而賓客們卻對著不合胃口的菜肴興致闌珊。反觀自助餐,后廚只需在開餐前半小時將各色美食陳列妥當(dāng):冷盤晶瑩,熱菜氤氳,甜點精致,水果鮮亮。文火慢煨的保溫裝置下,八大菜系的精髓在此匯聚,日式刺身的清雅與川味火鍋的熱烈比鄰而居,法式甜品的浪漫與廣式燒臘的醇厚相映成趣。
酒店早餐的自助區(qū)堪稱微型飲食博物館。西式區(qū),培根在煎板上滋滋作響,面包機彈出金黃吐司;中式區(qū),小籠湯包蒸騰著熱氣,現(xiàn)煮面檔的師傅手法嫻熟;粗糧區(qū)的紫薯泛著綢緞般的光澤,煎蛋師傅手腕輕抖便成就一輪完美的溏心太陽。如此這般豐盛,卻成了考驗人性的修羅場。
某君人豪爽,飯量大,魁梧身形里藏著饕餮之魂。每次自助早餐必以五枚雞蛋打底,輔以肉包燒賣,佐以稀粥咸菜。旁人勸他節(jié)制,他卻拍著肚皮笑道:“醫(yī)保兜底,何不及時行樂?”直到某次會議晚餐,他將一盤海蝦就著啤酒大快朵頤后,翌日痛風(fēng)發(fā)作,只得臥床哀嘆。
假日里去過一家海鮮自助餐廳,更是見識了眾生相。新上的螃蟹、基圍蝦等剛一露面,便被哄搶一空。人們推揉著,爭搶著,眼中閃著攫取的光。而一旁的時蔬小炒區(qū)卻門可羅雀。有位朋友繞了一圈,只取了些豆干和燉湯。我見狀,訝異道:“既來海鮮館子,怎的盡吃些素食?\"鄰桌的小童可能餓了,先盛了碗米飯,立刻遭祖母呵斥:“傻孩子,吃了飯還怎么裝得下貴的?”那孩子茫然地站著,手里捧著白飯,不知所措。
這些場景令人不禁思索:自助餐的本質(zhì),實則是場關(guān)于欲望的修行。經(jīng)濟(jì)學(xué)中的“沉沒成本\"理論在此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一多數(shù)人為求回本而暴飲暴食,卻忘了健康才是最天的成本。真正的智者懂得,在琳瑯滿自的選擇前保持克制,取自己所需而非所能,才是自助餐的真諦。就像那位獨愛豆制品與燉湯的朋友,似乎在觥籌交錯間守住了自己的飲食哲學(xué)。
這種選擇智慧何嘗不是人生的隱喻?朋友的孩子高考后,全家陷入了“志愿自助餐\"的糾結(jié):是選擇孩子鐘愛的天體物理?還是父母看好的金融、計算機?抑或是親戚推薦的名校優(yōu)生?這如同在自助餐廳里,面對海鮮與素食的抉擇。征求我意見,我說還是讓孩子自己選擇“自助餐的菜品”,要遵循孩子的內(nèi)心,遵循孩子的興趣,興趣能陪伴一個人走過漫長的一生。
父母們長期浸染的塵世立面和孩子樸素純正的理想追求形成了奇特的反差,父母們內(nèi)心本能認(rèn)為“海鮮、牛排”必然比“米飯、素菜\"價值高許多,卻沒有真正考慮孩子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物質(zhì)生活固然重要,但精神世界同樣不容忽視。我想起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的箴言:“在滿地六便士的塵世里,有人終其一生都在仰望月亮。\"當(dāng)大人們盤算各專業(yè)的“性價比”時,那個想探索星空的少年,眼中閃爍的正是最珍貴的求知光芒。
自主、自力和自律或許是自助餐的本意。
袁旭元:江蘇省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業(yè)余時間喜歡閱讀與寫作,現(xiàn)定居南京。
編輯木木6913729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