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guān)將至,浙江很多地方都有曬臘味的習(xí)俗,但臘味腌制的方法各有不同,這便是人們常說的“三里不同俗”。我的故鄉(xiāng)瑞安就愛用醬油腌制臘味。
進入臘月,年味漸濃,家家戶戶都開始著手準(zhǔn)備年貨。而醬油肉是溫州春節(jié)期間必不可少的佐酒下飯的佳品,其制作過程既講究又有趣。
制作醬油肉第一步就是“選肉”。這肉,一定要趕早去菜市場買,碰上好天氣,本地精品豬肉可是一肉難求。每逢這個時節(jié),豬肉鋪總是忙得熱火朝天。
喜歡吃瘦肉的,就買瘦而不柴的前腿肉;喜歡吃肥肉的,就買“三肥兩瘦”的五花肉。即使再忙,攤主也會熱心地幫你把肉切成一條一條的,再歡歡喜喜地交到你手上。
接下來的重頭戲就是腌制,這時我們家的大廚——奶奶就隆重登場了,我打下手。
奶奶把切好的約1~2厘米厚的肉條放到一個干凈無水的盆里,依次加入味精、白糖、辣椒、大蒜、白酒和醬油調(diào)味。醬油可不能貪多,倒得剛好與肉齊平即可;辣椒、大蒜用來提鮮增味;白酒不僅可以去腥,還可以在晾曬時發(fā)揮作用——驅(qū)趕蚊蠅。接著,該我上場了,我給肉做了全身按摩,讓它們充分吸收料汁后靜置一會兒。腌制時間根據(jù)個人口味決定,喜歡淡點兒的腌十來分鐘,喜歡咸點兒的腌半個小時。
腌好后,將肉端到桌上,一家人圍在一起扎肉穿繩,有說有笑,其樂融融。外公告訴我,溫州醬油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間,那時候的溫州因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而被稱為“甌越”,醬油肉就是遠近聞名的特色甌菜之一。
晾曬醬油肉也是有講究的,窗臺、樓頂平臺都是熱門的晾曬場地。奶奶先把肉掛在長桿上,肉與肉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再把長桿放到窗臺的架子上。西北風(fēng)喂著醬油肉,等到表皮風(fēng)干,油脂溢出,便會醬香四溢。這時候抬眼望去,溫州簡直就是“富得流油”。
醬油肉的吃法有很多種,最常見的就是蒸熟后切成小拇指大小的肉條直接吃。還可以當(dāng)配菜炒著吃,炒年糕時加入醬油肉,就好像給年糕注入了靈魂?!搬u油肉炒年糕”一般是溫州人年夜飯的第一道熱菜,醬油肉煸炒后溢出的醬汁裹著年糕,色香味俱全,光是看著都讓人流口水。
我喜歡吃醬油肉,也很享受和家人一起做醬油肉的快樂,更愛在冬天看溫州巷子里這一抹抹赤紅色。若是有朋從遠方來,我定要請他嘗一嘗我們溫州的醬油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