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終究回歸生活。這既是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也是語文的本質。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1],對我們今天的初中語文教學仍然有著指導意義。當前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教學與生活實際脫節(jié)的問題,導致學生難以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為解決這一問題,生活化教學被引入語文課堂,旨在通過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還原高品質的語文生活,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和實際應用能力。
一、生活化教學的內涵與特點
1.生活化教學的定義
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將學科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教學策略。它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學習中體驗生活,在生活中學習知識,實現(xiàn)學以致用。此教學策略強調知識的實用性和情境性,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2.生活化教學的特點
情境性:生活化教學注重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知識,從而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實效性。實用性:生活化教學強調知識的實際應用,通過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主體性:生活化教學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
二、初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1.迫于現(xiàn)有升學壓力,教學內容缺乏與生活的結合
以初中語文教學為例,除了教材中的古典詩詞、文言作品、小說、散文、新聞等,另有《西游記》《朝花夕拾》《駱駝祥子》等12部要求必讀的名著作品,還有選讀作品若干。初中生學習科目較多,除去各科教學時間及完成作業(yè)的時間,學生僅僅是掌握書本知識就已十分吃力,根本無暇去了解課本之外更廣闊的生活,更談不上將書本與生活融合。此外,由于考試需要,教學重點主要是知識點的講解、閱讀技法分析及題海戰(zhàn)術練習,與生活相關的知識要點的挖掘則很少甚至直接忽略。
2.慣于固有教學方式,教學方法較少與生活的聯(lián)系
以70后、80后、90后為主體的教師,他們是接受傳統(tǒng)教育成長的三代人,受到以講授教學為主導、目標為導向的傳統(tǒng)教育深深影響,他們的教學方式缺乏趣味性和互動性,學生處于被動地位,不想主動、不善發(fā)言。而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項目化研究、綜合實踐活動等教學方法,因為教學時間緊或者教師認為組織活動煩瑣而少被使用。
3.囿于實際生活情境,學生缺乏知識與情境的結合
初中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存在隔閡,如文言文、古詩詞等,學生往往難以理解其深奧的詞匯和背后的文化內涵。此外,學生在作文時因缺乏生活閱歷,寫出的文章內容多同質化。
三、生活化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1.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活化教學通過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感受到語文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例如,組織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等活動,將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相結合,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知識,增強學習動力。
2.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生活化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通過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運用語言知識,提高聽說讀寫能力;同時,生活化教學還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使其在語文學習中形成獨特見解;此外,通過引入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和文化傳統(tǒng),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審美情趣。
3.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生活化教學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學習,還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通過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使學生在學習中體驗生活、感悟人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四、生活化教學的實施策略
1.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圖片、視頻、音頻等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例如,《春》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收集春天綠芽破土而出、嫩葉在春風中搖曳多姿以及細雨迷蒙的圖片或視頻,展示給同學觀看。又如,教學課文《蟬》,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蟬成長階段的圖片,幫助學生了解蟬艱辛的一生。
組織實踐活動。結合教學內容,組織社會調查、參觀訪問、角色扮演等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知識,增強學習的實效性和趣味性。例如,開展綜合性實踐活動《身邊的文化遺產》,筆者設計了《泉州歷史文化名城調查表》,讓學生按照表格進行調查研究和資料統(tǒng)計,并對泉州歷史文化的情況進行總結。在活動中,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交際溝通能力和課外閱讀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教學從來就不是限定于書本之上,《史記·春申君列傳》載:“游學博聞,蓋謂其因游學所以能博文也?!比绻袡C會出門,不妨放下手機,拿出書本,循著書本去生活,去旅行。每年寒暑假的時候,筆者都會布置一項任務:如果同學們有出門旅行,帶上語文課本,在相應的景點誦讀對應的文章,并做成視頻或者PPT,開學時分享給同學。讓書本知識在現(xiàn)實中具象化,讓學生有機會在某一刻實現(xiàn)語文教育在生活中的小閉環(huán),又通過他們真切的感悟、加工,讓生活又藝術化地升華語文。
2.整合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挖掘生活中的語文資源。初中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筆者設計了課前三分鐘演講訓練。為了做好演講,學生會從生活中挖掘語文學習的資源,如廣告語、新聞報道、網絡語言等,并尋找發(fā)生自己身邊的奇聞軼事。他們把社會新聞和個人成長等各種生活趣事講出來,自然而然就能侃侃而談。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比如學生講社會實踐,要引導其說出實踐中的體會。在演講中,有的同學講到工作不容易,有的講到父母賺錢的艱辛,有的甚至提到要努力學習。又比如學生講老人將自己辦生日宴的費用捐給村里的小學,這讓他感受到大愛無疆,要向老人學習。將生活中的事情搬到課堂中,學生能夠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知識,體會到生活處處有語文。
結合其他學科內容。將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相結合,如歷史、地理、音樂等,使學生在跨學科的學習中拓寬視野,增強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和趣味性。比如,教師講授《蘇州園林》,首先利用多媒體展示蘇州園林的圖片和視頻,引導學生初步感受園林之美,激發(fā)學習興趣;介紹蘇州園林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為后續(xù)的跨學科學習奠定基礎。教學可與建筑藝術結合,組織學生參觀當?shù)氐墓诺鋱@林或觀看相關建筑紀錄片,了解園林建筑的風格和特點,如亭臺樓閣的布局、門窗的裝飾藝術等;可與園林藝術結合,引導學生分析蘇州園林的造園手法,如借景、對景、分景等,體會園林中的詩情畫意;可與繪畫藝術結合,結合美術教材中的“園林秀色”單元,讓學生嘗試用畫筆描繪蘇州園林的美景,將文字描述轉化為視覺藝術;可與地理知識結合,探討蘇州園林選址的地理優(yōu)勢,如水源、氣候等因素對園林建設的影響;可與美術制作結合,開展設計“園林文創(chuàng)產品”活動,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設計并制作與蘇州園林相關的文創(chuàng)產品,如書簽、明信片、手工藝品等。
引入傳統(tǒng)文化元素。將傳統(tǒng)文化元素引入課堂,如古詩詞、成語故事、民間傳說等,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提升人文素養(yǎng)和審美情趣。例如意象,通俗的理解是寄托相應情感的事物。而意象往往是生活中的景,教師要挖掘課文中的意象,根據意象運用的規(guī)律,將其中寄托的情感與生活中的情景相聯(lián)系,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蘊。另一方面引導他們發(fā)揮想象力,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如“月亮”是古詩中經常出現(xiàn)的意象,也是《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意象。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月亮”這個意象蘊含著對家鄉(xiāng)的思念這一感情,還要將其與中國人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然后讓學生以此為話題,講講現(xiàn)實生活中和月亮有關的事情。歌曲、中秋節(jié)等都必將是學生口中的話題,而這些就可以啟發(fā)學生理解“圓月”與“團圓”之間的聯(lián)系。又如鴻雁、柳樹、松樹、梅花、流水、杜鵑、冰雪等詩文意象都是生活中的素材,在教學中,教師要歸納這些意象蘊含的情感,讓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增加他們的人文底蘊。
3.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
群文閱讀探究。“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知識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2]。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分享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如《使至塞上》可以和《從軍行》(其四)、《隴西行》(其二)、《春怨》等組成一組邊塞詩組,探究邊塞詩中的“家國情懷”。教師課前采用地圖形式引出“邊塞詩歌”話題,讓學生根據出示的問題研讀四首詩。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在教師指導下誦讀,理解了戰(zhàn)爭給大國和小家?guī)淼臑碾y,進而理解“家國情懷”。最后教師請學生分享當代體現(xiàn)“家國情懷”的故事。
情境模擬法。蘇霍姆林斯基說:“從本質上,兒童個個都是天生的藝術家?!盵3]發(fā)揮初中生表演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讓他們把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與社會元素相連,融合自己的理解,加入自己的創(chuàng)造,進而進行藝術化表現(xiàn)。比如,在《雷雨》教學中,讓學生扮演魯侍萍、周樸園、魯大海等角色,體驗劇中人物的故事以及階級矛盾沖突,從而深層理解戲劇的藝術特色。通過模擬生活中的情境,使學生在角色扮演中運用語言知識,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和社交能力。諸如《變色龍》《孔乙己》《皇帝的新裝》等文本都是激發(fā)學生進行角色體驗創(chuàng)造的良好文本。
項目式學習。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具有挑戰(zhàn)性的項目任務,使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學習語文知識,提高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教學現(xiàn)代詩《鄉(xiāng)愁》,由于歷史的間隔,學生很難體會詩中蘊含的深沉的思鄉(xiāng)之情。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收集家鄉(xiāng)的歷史文化、名勝古跡、民風民俗,并形成發(fā)言稿、PPT、短視頻等,介紹自己的家鄉(xiāng)。類似的教材篇目《親近動物,豐富生命體驗》《我們的互聯(lián)網時代》等等,教師也可以這樣組織。
葉圣陶先生說:“讓學生在游泳中學會游泳?!眲?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整合生活化的教學內容,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其語文素養(yǎng)和實際應用能力。相信學生在生活化教學中會逐漸熱愛語文,有了興趣的引領,語文學習就將是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陶行知生活教育文獻[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119.
[2]潘芳英,初中英語有效閱讀教學與學生能力培養(yǎng)策略探究[J].英語教師,2016(01).
[3]徐麗.試論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策略的構建與運用[J].語文教學通訊,2016,9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