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5)15-0078-03
大單元教學是依據(jù)課程標準,以單元為學習單位,以大概念或大主題引領與整合教學內(nèi)容,設計和組織實施的教學。高中歷史課采用大單元教學,可以促進教學內(nèi)容結構化,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也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以問題解決為重點,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
發(fā)展歷程、特征和主要成就,突出強調(diào)法律與教化是古今中外國家和社會治理的工具,法律重防范與懲處,教化重教育和引導,兩者相輔相成。筆者仔細研讀新課標,厘清教材的基本邏輯,總結提煉了這一單元的大概念: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治與教化是東西方國家重要治理手段。此單元第8 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包含三個子目,講述了中國古代從先秦到明清時期法治與教化的發(fā)展過程。筆者以“禮法結合是中國古代國家與社會治理的基本模式”這一大概念為引領,重新整合教材內(nèi)容,設計學習路徑,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
一、提煉學科大概念,取舍教學內(nèi)容
大概念就是一個概念、主題或問題,它能夠使離散的事實和技能相互聯(lián)系并有一定意義。[1]大單元教學,要基于課程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用大概念去整合單元學習內(nèi)容,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統(tǒng)編高中歷史教材選擇性必修1 第三單元“法律與教化”,講述古今中外的法律與教化的
二、凸顯結構化知識,關注知識間聯(lián)系
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所學的不是零散的、碎片化的、雜亂無章的信息,而是有邏輯、有結構、有體系的知識。[2]我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關注知識間的聯(lián)系,激活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幫助學生主動建構知識體系。
筆者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圍繞大概念,以“法治”與“教化”為主題,整合教材內(nèi)容,實現(xiàn)課程內(nèi)容的結構化。在“法治”這一主題的統(tǒng)領下,勾畫中國古代法治演變的主線,突出三個階段:以禮治國,闡述先秦禮法之爭;以法治國,闡述成文法的形成;禮法結合,闡述法律儒家化。重點講清兩個轉變,即從以禮治國到以法治國,從以法治國到禮法結合,詳細闡述律令儒家化的三階段。在“教化”這一部分,分成先秦至唐、宋元明清兩個階段,從西周的敬天保民、宗法禮制到唐朝提倡禮治,頒行《大唐開元禮》,重視家訓,強化基層教化,重點闡述從宋朝鄉(xiāng)約與法律分離(約律分離)到明朝鄉(xiāng)約與法律融合(約律融合),再到清朝鄉(xiāng)約為法律所用(約為律用),凸顯宋元明清時期的鄉(xiāng)約法律化趨勢即禮法合流。
這一教學設計以大概念為引領,重點突出古代中國法治與教化的演變趨勢,特別突出知識的整體性和結構性,促進學生更深層次理解“法治與教化相結合,相輔相成,成為中國古代獨具特色的治國理政方式”。
三、重視概念的理解,加入學術研究新成果
歷史教學活動以歷史概念為載體或起點,因此,科學而準確地掌握基本歷史概念是學習歷史課程的重要任務。歷史概念的教學一直是中學歷史教學的難點之一。
“法律與教化”這一單元除了涉及法學理論知識,還涉及倫理學、宗教學等理論知識。此外,這一課還涉及西周的“敬天保民”思想、《九刑》、子產(chǎn)鑄刑書、德治法治之爭、《唐律疏議》、禮法合一、中華法系等內(nèi)容。當前教學中,學生通常沒有深入理解概念的內(nèi)涵與外延,無法運用概念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概念的教學,幫助學生真正理解概念,促進深度學習。
第一,關注歷史概念的準確性,在把握歷史內(nèi)在邏輯和認識的基礎上,要用簡潔的、明確的語言,科學準確且符合邏輯的敘述來呈現(xiàn)歷史概念。第二,關注歷史概念的完整性,幫助學生構建比較清晰完整的歷史知識,避免片面化、碎片化。比如“律令儒家化”這個概念,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探明魏晉時期律令儒家化的原因、表現(xiàn),還原西漢到唐朝律令儒家化的過程,還可以重點分析律令儒家化的作用和影響。第三,關注歷史概念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在比較中把握歷史概念的本質。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何為法系、何為中華法系,與英美法系、大陸法系相比較,中華法系的突出特點。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重新審視中華法系,從《唐律疏議》的局限性看中華法系發(fā)展的特點。
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閱讀相關書籍,讓學生明白重建中華法系成為時代的課題,要不斷吸取學術新成果,在時間和空間框架下正確解釋歷史上政治文明的演進。教師應以唯物史觀為引領,引導學生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去認識法律與教化,增強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真正實現(xiàn)學科育人價值。
四、創(chuàng)設情境和問題,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知識轉化為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是情境。只有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才能回到歷史的現(xiàn)場,展開學習探究,去理解和解釋歷史,認識歷史規(guī)律,感悟歷史的魅力。比如,在講授本課的難點“律令儒家化”時,筆者選用以下案件(見表1),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學生思考。
學生通過“不同案件卻是相同判決”這一情境的研習,分析概括從西漢引經(jīng)決獄到魏晉引禮入律再到唐朝禮法合一,呈現(xiàn)律令儒家化的趨勢。筆者引導學生從法律、儒學、統(tǒng)治者等角度分析思考:為什么法律與儒家思想的結合會越來越緊密?進而分析律令儒家化的歷史影響。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通過選用史料,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具有深刻性的關鍵性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要把學生已有的認知、經(jīng)驗和現(xiàn)階段的學習聯(lián)系起來,推動深入學習探究,實現(xiàn)學生對學科知識深層次的理解與運用。
在辯證看待“禮法合一”這一問題的教學設計中,為了避免學生陷入慣性思維,真正深刻理解“禮法合一,儒法并用”這一政治智慧,筆者選用了以下兩則材料。
材料1 由于禮的侵入,法律思想的德化,法律制度的儒化,使道德高于一切,法律始終處于從屬地位。另外,由于德禮為先,屬主導,將法的作用限制到一個極小的范圍即罰以內(nèi),人們對于法的認識僅在于鎮(zhèn)壓、懲罰,這樣一來,人們避猶不及,更談不上運用和掌握。[3]
材料2 禮治思想代表了中國文化需要從倫理道德角度來建設理想社會秩序的重要特點。盡管近代以來人們大量批評儒學的所謂“泛道德主義”,可是如果我們從中國文化的習性出發(fā),即可發(fā)現(xiàn)這一批評之片面。[4]
筆者以此設計問題:你認為中國古代“社會治理”和“國家統(tǒng)治”過程中“禮法結合,儒法并用”這一特點有什么局限性?分析“中國文化需要從倫理道德角度來建設理想社會秩序”的意義。引導學生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全面辯證地思考,深刻理解中華法系的特征和歷史貢獻。
綜上所述,教師需要聚焦學科核心素養(yǎng),以大概念為引領,使課程內(nèi)容結構化,創(chuàng)設情境任務,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參考文獻】
[1]威金斯,麥克泰格. 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M].2 版. 閆寒冰,宋雪蓮,賴平,譯.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6.
[2]劉月霞,郭華.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yǎng)[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49-50.
[3]鄭永流,蕭伯符. 再議中國法律思想發(fā)展的基本線索[J].現(xiàn)代法學,1987(2):13-16.
[4]方朝暉. 禮治與法治:中西方制度的基礎研究[J].邯鄲學院學報,2015,25(1):4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