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暑假,我又認真地讀了一遍《西游記》,感覺這次重讀讓我受益頗多。這本書反映出很多當時的社會現(xiàn)象,作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中唯一的神魔小說,它所傳達出的思想主張值得深思。
在《西游記》的世界中,封建統(tǒng)治者大多腐敗無能。在唐僧的取經(jīng)路上,許多地方的百姓都飽受各路妖怪的摧殘,他們卻沒有能力去反抗。那些妖怪任意欺壓百姓,被孫悟空打敗后,卻大多數(shù)都能安然無恙地回到上界。通過《西游記》,我看到了吳承恩所處的封建社會的黑暗,也看到了當時普通百姓受到統(tǒng)治者的欺壓卻呼告無門的現(xiàn)狀。
在《西游記》的故事中,作者非常注重對細節(jié)的描寫。比如,書中有“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碑文,其中便暗含著“尋心”之意,這句碑文揭示了孫悟空的修煉之路,實際上也是他的“尋心”之路。書中像這樣的細節(jié)與伏筆比比皆是,也正是得益于作者豐富的細節(jié)描寫,《西游記》的內(nèi)容才得以更加完善,人物形象的塑造才會更加水到渠成,小說中表現(xiàn)出的諷刺意味才會更加突出。
在《西游記》的敘事中,如果說“諷刺”是作者想要表達的
一個重要主題,那么“改變”則是作者想要表達的另一個主題。孫悟空在遇到唐僧之前,動輒就將人打死在棒下,但在唐僧的教化下,他逐漸“放下屠刀”;黑熊怪雖有偷竊袈裟之過,但觀音仍然帶他修行向善;紅孩兒因為從小缺少父母的教導(dǎo)而誤入歧途,但是在觀音的教化下,他能洗心革面、改邪歸正。正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作為一名初中生,我們在學習與生活中也難免會犯一些錯誤,但是只要能夠認清自己的錯誤并及時改正,保證以后不再犯,我們便也能像孫悟空一樣,“尋”到自己的“本心”,并“修成正果”。
初讀《西游記》,我的眼中只有孫悟空與妖怪酣暢淋漓的打斗場景,感悟到的也只有:取經(jīng)之路如同追求夢想之路,不歷經(jīng)艱險而百折不撓,是很難成功的。當我重讀《西游記》,我也和孫悟空一樣,在“尋心”的過程中逐漸改變。在以后的學習與生活中,我將堅守“本心”,逐漸改正自己的小毛病和壞習慣,從而在追求夢想之路上大步向前。
(指導(dǎo)教師:高艷華)編輯:張?zhí)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