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弗朗索瓦·莫里亞克著
四川文藝出版社
2025年4月
律師路易出身低微,吝嗇財富而又惡毒冷血,將自己的一生困在猜忌與報復的牢籠中。臨老之際,他寫下一封控訴妻兒的遺書,在信中他傾瀉怨念,控訴妻子過往的情史,斥責她對自己的冷淡,憎惡子女覬覦他的遺產(chǎn)。他精心籌謀,百般算計,計劃將財產(chǎn)交給私生子來報復家人。然而,一場意外病危讓他的控訴和仇恨化為烏有,遺書遂變?yōu)樽园缀蛻曰?。死亡到來之際,他直面被怨恨豢養(yǎng)的扭曲靈魂,在愛與信仰中解開纏繞一生的“蛇結(jié)”。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人性解剖經(jīng)典,法國文壇心理書寫的殿堂之作。他以如手術(shù)刀般的筆鋒,剖開愛情、婚姻與親情交織的致命心結(jié),寫盡人性暗流中的仇恨與救贖。1952年諾獎評語盛贊其“以深刻的精神洞察與藝術(shù)張力,揭示人類生活的戲劇性”。
[巴勒斯坦]莫薩布·阿布·托哈著
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2025年5月
本詩集直接源于詩人成長和生活在長期封鎖中的加沙,且經(jīng)常被襲擊的經(jīng)歷。作為曾經(jīng)的孩子、現(xiàn)在的父親,以及多次軍事襲擊的幸存者,他見證了破壞和毀滅的殘酷循環(huán)。但除了炮彈與無人機,這里也有茶香、盛開的玫瑰和日落時的海景。孩子們出生了,家庭延續(xù)著傳統(tǒng),學生上了大學,圖書館從廢墟中崛起……巴勒斯坦人繼續(xù)他們的生活,創(chuàng)造美麗,尋找新的生存方式。詩人在本書開頭以《巴勒斯坦詞典》速寫了巴勒斯坦的民眾生活,展現(xiàn)了巴勒斯坦人民的集體記憶,并在《作者訪談》中討論了詩人自己在加沙的經(jīng)歷、他的家庭起源以及他如何走上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道路。
阮夕清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25年5月
停筆11年后,阮夕清拾筆再寫。這是他的第一本書,收錄短篇小說《華夏第一公園》《運河鐵人》《燕子呢喃,白鶴鳴叫》《講蘇州話的人》《窗外燈》《八音槍》,以及非虛構(gòu)《“鬼迷”與“唔不交易”》。
阮夕清是一個在低處發(fā)聲的寫作者,低到我們開始沉默后,才能聽到他的聲音,就像聽到我們自己內(nèi)心幽深處的愛與懼。他的書寫總在探索這樣一個主題:在生活無以為繼時,如何繼續(xù)生活?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面對的人生課題,或因由時代的變奏,或緣于瑣細的意外,抑或在被無力感充塞的瞬間。換句話說,我們每一個活著的人都是“幸存者”。此外,在他筆下,時代不是背景,而是與我們的生活長成一體的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