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貍貓換太子”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被改編成戲曲、影視劇等多種藝術(shù)形式搬上舞臺與熒幕。故事中,宋真宗時期,劉妃與內(nèi)監(jiān)郭槐合謀,在李宸妃分娩時,以剝皮貍貓調(diào)包其剛出生的嬰兒,李宸妃被打入冷宮,而劉妃借此陰謀成功上位,這一系列情節(jié)跌宕起伏,充滿戲劇性,牢牢抓住了觀眾的心。但藝術(shù)往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真實歷史中的“貍貓換太子”又是怎樣一番景象?故事的主角之一劉娥,她的最終結(jié)局又如何呢?讓我們撥開歷史的迷霧,探尋那段被演繹背后的真實過往。
戲曲小說中的離奇情節(jié)
在古典名著《三俠五義》中,這一故事被描繪得極為精彩 。北宋宋真宗時,劉妃和李妃同時懷有身孕,真宗表示誰先生下兒子,誰就將被立為正宮皇后。劉妃因嫉妒心作祟,擔(dān)心李妃生下兒子威脅自己的地位,便與宮中總管郭槐定下毒計。在李妃分娩時,趁其因血暈人事不知,他們將一只剝了皮、血淋淋的貍貓換走了剛出生的太子 。隨后,劉妃命宮女寇珠勒死太子,寇珠于心不忍,暗中將太子交給了宦官陳琳。陳琳將太子裝在提盒中,送至八賢王處撫養(yǎng) 。
真宗看到被剝了皮的貍貓后,以為李妃產(chǎn)下了妖物,勃然大怒,將李妃貶入冷宮 。不久,劉妃生下兒子,順利被立為太子,她也因此被冊立為皇后 。然而,幾年后劉后生的兒子夭折,真宗再無子嗣,便將八賢王之子(實則是李妃所生的太子)收為義子,并立為太子 。后來,包拯前往陳州放糧,在曹州橋遇到一位瞎眼老婦人告狀,這位老婦人便是歷經(jīng)磨難的李宸妃 。包拯憑借智慧,夜審郭槐,終于揭開了貍貓換太子的真相,仁宗也得以與親生母親李妃相認(rèn),而劉后、郭槐等人受到了應(yīng)有的懲處 。
這個故事并非一開始就如此完整。它最早出現(xiàn)在元雜劇《金水橋陳琳抱妝盒》里,當(dāng)時的情節(jié)是李美人為宋真宗產(chǎn)下一子,劉后密令宮女寇承御處死此子,寇承御遇到陳琳后,將太子藏于妝盒內(nèi),送給南清宮八大王收養(yǎng),后來太子即位,查明了真情 。到了明代,有傳奇《金丸記》《妝盒記》《金彈記》等,成化年間還有說唱詞傳《新刊全相說唱足本仁宗認(rèn)母傳》,此時包公開始成為故事中的重要人物 。明代小說《百家公案》第七十四回《斷斬王御史之贓》和第七十五回《判仁宗認(rèn)李國母》的內(nèi)容與成化本《仁宗認(rèn)母傳》類似,該情節(jié)還見于《龍圖公案》(又名《包公案》)卷七《桑林鎮(zhèn)》。
到了清朝,貍貓換太子的故事逐漸定型。清人石子裴作傳奇《正昭陽》,講述包公前往陳州賑災(zāi),宋真宗御駕親征平滇蠻之亂,劉后以己女易李妃子,歷經(jīng)曲折,包公回朝審理此案,仁宗迎李妃入朝,劉后服毒自盡 。清嘉慶李雨堂所作小說《萬花樓演義》開始正式出現(xiàn)貍貓換太子情節(jié),清代小說《龍圖耳錄》第一回即為《設(shè)陰謀臨生換太子》,第十五回至十九回寫包拯審理李妃冤案,劉 后 畏 懼,驚 恐 而 亡,李 妃 還朝 。石玉昆的《三俠五義》襲取《龍圖耳錄》,文字略有不同,至此貍貓換太子故事基本定型并廣泛流播 。
真實歷史的線索梳理
據(jù)《宋史》記載,“貍貓換太子”中劉妃的原型是北宋第三任皇帝宋真宗趙恒的皇后劉娥 。李妃則出身底層,最初是以侍女的身份被劉娥帶進(jìn)皇宮伺候宋真宗 。當(dāng)時宋真宗極為寵愛劉娥,有意立她為皇后,但劉娥一直沒有子嗣 。在古代,皇后無子對于其地位穩(wěn)固以及皇家傳承來說是個大問題。于是,宋真宗和劉娥 導(dǎo) 演 了 一 出“借 腹 生 子”的 戲碼 。他們看中了李妃,李妃也很爭氣,順利生下一個男孩 。之后,按照事先的約定,對外宣稱這個男孩是劉娥所生,而這個男孩就是后來的宋仁宗趙禎 。
所以,歷史上根本不存在用貍貓換太子這般血腥離奇的情節(jié),更多的是宮廷中為了子嗣傳承和后宮地 位 的 一 種 安 排 。在 真 實 的 歷 史中,李妃在生下宋仁宗后,并沒有遭到劉娥的殘忍迫害。劉娥將宋仁宗養(yǎng)在身邊,悉心照料 。李妃也沒有被打入冷宮,而是被封為崇陽縣君,后來又晉升為才人、婉儀 。在宋仁宗即位后,劉娥成為太后,垂簾聽政 。此時的李妃,被劉娥封為順容,遷往真宗永定陵守陵 。直到李妃病重,劉娥才將她晉升為宸妃 。李妃去世后,劉娥原本想以普通宮人的禮儀安葬她,但在丞相呂夷簡的勸說下,最終以一品禮儀將李妃殯殮,在皇儀殿治喪,并給李妃穿上皇太后的冠服 。
劉娥出身低微,結(jié)緣趙恒
劉娥祖籍太原,祖父劉延慶在五代十國的后晉、后漢時任右驍衛(wèi)大將軍,父親劉通是宋太祖時的虎捷都指揮使,領(lǐng)嘉州(今四川樂山)刺 史,因 此 劉 家 舉 家 遷 至 成 都 華陽 。然而,劉娥出生后不久,父親劉通就奉命出征,不幸戰(zhàn)死沙場,劉家從此家道中落 。尚在襁褓中的劉娥成了孤女,被寄養(yǎng)在母親龐氏的娘家 。長大后,劉娥出落得亭亭玉立,還學(xué)會了一手擊鼗(一種類似撥浪鼓的樂器)的技藝 。為了生計,她嫁給了蜀地一個叫龔美的銀匠 。龔美帶著劉娥來到京城開封謀生,但生意并不景氣,生活陷入困境 。無奈之下,龔美打算將劉娥賣掉 。此時,宋太宗的第三子襄王趙恒,也就是后來的宋真宗,正在挑選姬妾 。
趙恒的幕僚張耆偶然間見到了劉娥,被她的美貌和才藝所吸引,便將劉娥推薦給了趙恒 。趙恒對劉娥一見鐘情,很快兩人便陷入熱戀 。但這段感情并不被宋太宗所接受,太宗聽聞皇子與出身微賤且來歷不明的民間女子廝混,大為震怒,下令趙恒將劉娥趕出王府 。趙恒不敢違抗父皇的命令,卻又難以割舍對劉娥的感情,于是他想出了一個辦法,將劉娥秘密安置在王府指揮使張耆家中,不時偷偷前去與她相會 。這一藏,就是十五年 。在這十五年間,劉娥并沒有虛度光陰,她利用這段時間刻苦學(xué)習(xí),不僅通讀經(jīng)史子集,對國家大事也有了自己的見解,為她日后參與朝政奠定了基礎(chǔ) 。
入宮晉升,終成皇后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 年),宋太宗駕崩,太子趙恒繼承皇位,即宋真宗 。真宗即位后,立刻將劉娥接入宮中 。但此時的后宮,已經(jīng)有了郭皇后和其他一眾嬪妃,劉娥初入宮時并無名分 。不過,劉娥深知后宮生存之道,她不與真宗后宮的皇后和嬪妃們爭寵 。對于同樣受寵的楊氏,劉娥更是與之情同姐妹,從無間隙,在后宮中與大家和諧相處,共同 進(jìn) 退 。憑 借 著 自 己 的 聰 慧 和 賢淑,劉娥逐漸在后宮站穩(wěn)腳跟,并接連晉升為修儀、德妃 。劉娥是個孤女,沒有父母和其他家人,為了在京城有個依靠,她認(rèn)龔美為兄,龔美也自此改姓劉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郭皇后病逝,真宗決定立劉娥為皇后 。
然而,這一決定遭到了許多大臣的反對,他們認(rèn)為劉娥出身低微,不配為后 。翰林學(xué)士楊億更是憤而拒絕起草冊封皇后的詔書 。但真宗心意已決,力排眾議,最終還是將劉娥冊封為皇后 。成為皇后的劉娥,并沒有恃寵而驕 。她不但將宮闈之事處置得有理有據(jù),未有大的疏失,而且在真宗皇帝退朝后,閱覽天下奏章至深夜時,劉娥總是陪伴左右,參與國事的處理 。劉娥處理政事時“周謹(jǐn)恭密”,展現(xiàn)出了卓越的政治才 能,越 來 越 被 宋 真 宗 倚 重 和 信任 。在劉娥的協(xié)助下,真宗時期的朝政平穩(wěn)有序 。
垂簾聽政,掌控大權(quán)
乾興元年(1022 年),宋真宗趙恒駕崩,年僅 13 歲的宋仁宗趙禎即位 。由于皇帝年幼,無法親政,劉娥開始了長達(dá)十余年的垂簾聽政 。在垂簾聽政期間,劉娥展現(xiàn)出了強(qiáng)硬的政治手腕 。她首先將權(quán)臣丁謂罷相,貶至崖州 。丁謂在真宗朝時權(quán)勢滔天,結(jié)黨營私,劉娥此舉一舉清除了朝中的一大勢力,穩(wěn)定了朝廷局勢 。之后,劉娥啟用了王曾、呂夷簡等一批有才能的大臣,在他們的輔佐下,大宋王朝繼續(xù)保持繁榮發(fā)展 。劉娥還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鼓勵開墾荒地,興修水利,使得百姓安居樂業(yè) 。
在文化教育方面,劉娥大力興辦學(xué)校,完善科舉制度,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量人才 。在對外關(guān)系上,劉娥采取和平的外交政策,與周邊國家保持友好往來,避免了戰(zhàn)爭的爆發(fā),為大宋贏得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外部環(huán)境 。然而,隨著權(quán)力的不斷集中,劉娥的野心也逐漸膨脹 。她開始效仿武則天,身著帝王服飾,接受群臣朝拜 。朝堂之上,有人提議劉娥效仿武則天“立劉氏七廟”,但遭到了大臣們的強(qiáng)烈反對 。在這場權(quán)力與傳統(tǒng)的較量中,劉娥最終還是選擇了妥協(xié),沒有邁出稱帝的那一步 。
劉娥的結(jié)局
明道二年(1033 年)三月,劉娥染病 。自知時日無多的她,下令大赦天下,將乾興元年即自己臨朝以來的貶死之人,包括寇準(zhǔn)、曹利用等她的政敵們一律恢復(fù)舊有官職 。她還特許丁謂可再次為官,將丁謂從貶黜的遠(yuǎn)地內(nèi)遷 。從這些舉動中,我們可以看出劉娥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展現(xiàn)出了一種難得的寬容和大度 。三月甲午日,劉娥崩逝 。宋仁宗在皇儀殿召見群臣時,痛哭流涕地說道:“太后臨終前數(shù)度牽扯身上衣服,是何意?”有大臣領(lǐng)悟到,劉娥是不想穿著帝王服飾去見宋真宗,于是宋仁宗下令給劉娥換上后服,然后入殮 。
劉娥死后,被尊謚為“章獻(xiàn)明肅”皇后,葬于永定陵西北 。她是宋朝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主,常與漢之呂后、唐之武后并稱,史書稱其“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劉娥的一生,從一個孤女到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后,再到垂簾聽政掌控國家大權(quán),充滿了傳奇色彩 。她雖然在權(quán)力的漩渦中掙扎,但始終沒有突破底線,稱帝自立,也算是為大宋王朝的穩(wěn)定做出了貢獻(xiàn) 。
歷史背后的思考
“貍貓換太子”的故事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古,被不斷演繹改編,一方面是因為其情節(jié)曲折離奇,充滿戲劇性,滿足了人們對宮廷秘史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們對正義的追求和對邪惡的批判 。在故事中,劉娥被描繪成一個心狠手辣、不擇手段的女人,而包拯則成了正義的化身,為李妃討回公道,讓真相大白于天下 。但真實的歷史往往更加復(fù)雜 。劉娥雖然出身低微,但她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在后宮中一步步崛起,并在垂簾聽政期間展現(xiàn)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對大宋王朝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