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原
當代詩歌批評家。教授。著有《海子評傳》《昌耀評傳》等專著多部。
本世紀初,我曾多次稱自己為“前詩人”。這是因為時常有一些關于我的介紹,稱我為詩人,而我已于20世紀90年代初就不再寫詩,因此,只能以“前詩人”自謂,避免名實不符。
仔細回想起來,我的詩歌萌芽期很早,似可追溯到我在陜西老家讀小學時。有一天,我得到一本名為《楊七郎打擂》的小人書,便迫不及待地在課堂上埋頭看起來。當看到攻擂的少年楊七郎將權臣家的惡少踢下擂臺,正為之心花怒放時,書卻被老師突然收走。晚上回家后,我先是失魂落魄地做完作業(yè),繼而是憤怒,接著越想越憤怒,遂恍若為楊七郎的神武氣概所附體,我在作業(yè)本的最后一頁寫下了生平第一首分行文字。大意是讀課外書無罪,我絕不服氣之類。結果第二天被老師叫到辦公室,訓斥我的第一句話便是,沒想到啊,你還是個詩人!
多年后想起這段往事,我對“憤怒出詩人”之說就有了特別體會。而我與詩的羈絆始終纏繞著某種隱秘情愫。比如,當我看到黃昏巨大的落日映紅村外的田野,而四周鴉雀無聲時,竟有了想流淚的感覺,而且還真的拿出了鉛筆和紙,只是沒有寫下任何字句。
我平生第一次發(fā)表詩歌,是在1977年的《青海日報》上,一首香煙盒大小的時政抒情詩,署名為“青海農(nóng)機工具廠工人唐燎原”。而不久后再發(fā)表時,我的詩作已升級成“兩個香煙盒”,署名則變更成“師范學院中文系唐燎原”。從此,我在這種流行的詩風中迅速有了“燎原之勢”,名字也隨之成了燎原。
1979年,我結識了剛剛回到《青海湖》編輯部的詩人昌耀。讀過他的一些詩歌后,我像被璇渦驟然吸入,遂決定更換寫作方向。由此開始,我一方面醉心于《山海經(jīng)》《亞洲腹地旅行記》《草原帝國》這類著作的閱讀,一方面沉浸于黃河源頭、柴達木盆地及西藏、敦煌、帕米爾高原、西夏王陵等西部大地的游歷·…
我由此進入了真正的詩歌寫作,開始在省外的一些報刊發(fā)表作品。那個年頭,大家都講究發(fā)表作品的刊物級別,而我的相關記錄有:1985年在《人民日報》發(fā)表十多行短詩《牛的雕塑》;1986年和1987年先后在《詩刊》發(fā)表《漢槐》和《沉舟》兩首詩作;《人民文學》1986年第3期發(fā)表了我在祁連山采風后所寫的《雄鹿》一詩。還有個特殊記錄—《萌芽》1988年第1期發(fā)表了我創(chuàng)作的名為《創(chuàng)世紀》的組詩,并獲得了該刊的年度詩歌獎。第二年春季,我先是前往上海,又轉場到江蘇金壇的活動舉辦地,切實享受了一回詩歌帶給我的榮耀,更由此獲得了一個特殊待遇:由雜志社資助,為我出版一本詩集。幾經(jīng)延宕,這部名為《高大陸》的詩集作為“萌芽新詩叢”之一種,于1996年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
這個時候的我,應該算個像模像樣的詩人了,但這部詩集的出版并未讓我順風揚帆,反倒更像是對詩歌一次富有儀式感的致敬和告別一一我的詩歌生涯已于這之前的1992年戛然終止。
終止的原因有兩點,其一是我于這一年的年底從青海調動到了威海,這一調動像是突然抽去了供給我地理氣場的腳踏板,我的詩歌寫作由此懸空。為此,我還專門寫過《高原與海:懸置中的簫聲》這樣一篇短文。其二則是基于我對自己新的認識,其實從1979年起,我在詩歌寫作的同時就開始了詩歌評論。先是關于昌耀及青海本土詩人的評論,繼而是關于西部詩歌及西部詩人的評論,再接著,是關于海子和國內(nèi)先鋒詩人的評論,一路風生水起。到了1992年初,我應邀撰寫的《西部大荒中的盛典》一書付梓(當代詩歌研究中第一部談論西部詩歌的專著),而我傾力最多的詩歌創(chuàng)作卻未達預期。就這樣,我再次更換了自己的寫作方向一一從一名詩人變?yōu)檠芯吭娙?、撰寫評傳的評論家。
再次進入詩歌寫作已是將近二十年之后的事情了。此時,我因不時參加各地的一些詩歌活動而被要求交“作業(yè)”,開始了斷斷續(xù)續(xù)的詩歌書寫。這個“斷斷續(xù)續(xù)”的意思是,人們并沒有由此看到一位“前詩人”的滿血復活,卻也不乏對重新出場者的新奇關注。一位畢業(yè)于北大、在美國某高校任教的詩人偶然看到我的詩歌后,特意托人與我聯(lián)系。另一位詩人朋友在微信中轉發(fā)我的詩歌時,特意寫了這樣一句話:“我羨慕有經(jīng)歷的詩人。”這就是說,我是一個有經(jīng)歷的詩人,我在詩歌中寫出了自已的經(jīng)歷,我的詩歌由于這種特殊的經(jīng)歷元素,而讓他的心為我動了一下。
這個說法也讓我驀然心動,回過頭來看我從早年到現(xiàn)在的詩作,其實就是由個人人生履歷和精神文化履歷交織而成,并因此有了某些特殊意味。
那么,下面就簡要介紹一下我的履歷。
我1956年出生于青海某騎兵團營地,其時我父親與他們那一代騎兵正馳騁在青海南部草原,并擔任過護送班禪大師進藏的任務。而那些叱咤風云的戰(zhàn)馬,也成了我心中的永久情結。
五歲時,我隨母親回到陜西關中的唐家村老家。老家留給我深刻記憶的,除了黃昏中的落日,就是村莊北面二十里處九峻山頂?shù)奶拼蚜?,它高兀巍峨,俯視了我的整個少年時代。那里有來自西域的六匹天馬,它們曾隨秦王李世民征戰(zhàn),此后又以“昭陵六駿”的不朽石雕馳名于世。
讀高中時我又隨母親回到青海,1973年冬,我與一群同齡人一起,跨過黃河上游一道大雪中的浮橋,成了一名在漢藏民眾中雜居的“仄歪著腰身”的知識青年。
接下來便是1975年回城,我在一家千人大廠中做復雜刀具車間的車工,操作C一620車床;1977年恢復高考后,成為青海師范學院中文系七七級學生。畢業(yè)不久,我成了一家報社的編輯兼記者,由此得以時常行走于遼闊的西部大地,直至1992年底調入威海。而地處山東半島的威海本就屬于黃河出??诘难由斓貛?,這也就意味著,我人生的上半場和下半場就是由這樣一條九曲十八彎的大河所貫通,正像我的個人履歷。
我的詩歌寫作也是這樣,隨著我人生履歷的主線時斷時續(xù)。直到2024年,我再次獲得了出版一部詩集的機會,于是就有了我的第二部詩集,以及詩集標題《履歷》這一順理成章的命名?!堵臍v》中的作品,由我前后兩個時期的詩作所構成,是我從兩個時期的詩作中一再篩選的結果,并分為上下兩編。
這里先說一下我早期的詩作。我早期詩作的數(shù)量比較龐大,而我篩選出來的只有三十來首。它們基本上呈現(xiàn)了我早期的寫作軌跡和心靈軌跡,也再現(xiàn)了一位青春期的詩人從最初的單純走向復雜,進而在青藏高原神話與現(xiàn)實交織的宏大時空里,天馬行空的汪洋恣肆 一主要指《黑旸山》《高大陸(上)》《高大陸(下)》這三部長詩。《黑旸山》的主題比較明確,屬于高原上的草原原生文化范疇,它以冰雪與災難為基調,刻畫高原生命族群在嚴酷的大自然中歷經(jīng)劫難終獲重生的生存圖景。而兩部《高大陸》則是對高原大時空的玄想和史志性書寫。前者涉及生命起源和史前神話,及其之于現(xiàn)代生存所投射的駁雜信息。后者大致是高原上的沙漠戈壁,它以沙漠與火為基調,勾連高原地質演化史,尤以沙漠腹地石油開采者為原型,構筑起創(chuàng)世神話般的現(xiàn)代史詩。
在此我想特別強調一下,“高大陸”是我為青藏高原自造的一個語詞。這個語詞在我1987年發(fā)明出它之前,可謂前無古人,但卻后有來者。若干年后,它不但出現(xiàn)在一些西部詩人的詩作中,還顯赫地印在某些詩集的標題中,諸如“高大陸上的吟唱”之類。我在網(wǎng)上“百度”了一下,它居然還成了某些個人網(wǎng)站和企業(yè)集團的名字。
另有一件事也需要一提:在編選早期作品時,我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著名編劇鄒靜之為《黑旸山》撰寫的一篇短評:《〈黑旸山〉的結構及其他》。此文與《黑旸山》一起發(fā)表于1988年第8期的《西藏文學》一按該刊慣例,每逢重點詩作即配發(fā)評論,時任編輯馬麗華特約鄒靜之執(zhí)筆(在此附帶提一句,該刊1985年發(fā)表昌耀的《慈航》時,我亦受邀寫過《諾亞方舟:彼岸的贊美詩》一文。這也是有關《慈航》最早的一篇評論)。鄒靜之當時是《詩刊》編輯,同時是一位寫出了極出色的詩作,卻無意于詩歌功名的詩人。多年后,當他以《鐵齒銅牙紀曉嵐》等一系列影視作品成為王牌編劇時,估計很少有人還記得他的詩人身份。而這篇評論此次再讀,其對作品透徹的洞察和中肯指說,讓我有如遇知音般的珍貴之感,因此,特將此文收錄于詩集之中,為過往的歲月留下一份存檔。
最后,再簡要說一下我現(xiàn)今的作品。與早期詩歌濃郁的游牧文化元素和史詩指向的高蹈風格相比,我現(xiàn)今的詩歌則轉向無明顯題材指向的隨心所欲一一在尋常事物中體認隱秘的詩意,并且在語言呈現(xiàn)上更傾向于扎實、準確,把話說透的表達。我想這兩者之間沒有優(yōu)劣之分,在不同的階段書寫不同的詩歌,這是一種基本的心靈誠實,正如我在《落日觀察》一詩中的體認:“我所觀察到的落日不是隕落而是誕生/一種在燃燒中誕生的/貯滿偉大的疲憊,磅礴而又晶瑩的生命。”這樣的體認,無疑來自生命經(jīng)驗之于我的賦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