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祖耀
高級語文教師,湖南省作協(xié)會員。曾在《湖南日報》《湖南工人報》《湘聲報》《長沙晚報》《現(xiàn)代作家》《湖南教育》《河南教育》《愛你》等報刊發(fā)表多篇文學作品和評論文章。曾獲2022年“感動瀏陽十大魅力教師”稱號,“感動長沙十大魅力教師”提名獎。
2025年1月,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了黎凜的詩集《我深愛著的涼薄人間》。詩集分為七輯,無論是寫節(jié)氣、寫草木,還是寫浮生、寫行旅,抑或是寫故鄉(xiāng)、寫雜感,詩作中都彌漫著濃烈的蒼涼、孤獨與悲憫氣息。黎凜為他的新詩集取名《我深愛著的涼薄人間》,我認為這是有深意的一“人間涼薄我卻依然熱愛”,不禁讓我想起羅曼·羅蘭的名言:“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倍诶鑴C的思想意識里,就隱伏著這種蒼涼意識、孤獨情感與悲憫情懷,蒼涼是世界的常態(tài),孤獨是生命的本真,悲憫是詩人應有的情懷。
蒼涼意識古已有之。古人常常感慨,“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更是道盡了人世的蒼涼與悲愴。與古人的憂患意識一脈相承,在黎凜的筆下,蒼涼的生命意識尤為凸顯。如《我愛秋天的薄涼》中,“這薄涼/像人世間/來來去去的人/開開落落的花/像我們抱緊/終又松開的雙臂//菜圃里的瓜果/雖然錯過了佳期/也要懷孕和哺育/母性的光,疲倦,溫良//我羨慕,陽臺上的絲瓜/循規(guī)蹈矩沿著鐵絲攀爬/偶爾也有勇氣,向著陽臺下/做騰空一躍//我們不說年紀/不說天氣、風雨和心境/只是默默對坐,看一杯茶/在我們手心,怎樣慢慢變涼//窗外,落葉飄飛/哦,這些比春天新生的嫩葉/更加真實的/凋零和死亡…”作者用“疲倦”“溫良”來形容瓜果“母性的光”,羨慕陽臺上的絲瓜偶爾也有勇氣騰空一躍,讓人隱隱感覺到詩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不如意,對循規(guī)蹈矩的生活狀態(tài)的厭棄,特別是詩中“像我們抱緊/終又松開的雙臂”,給人更多的遐想。人生的聚合離散,不管是親情還是愛情,不都是那杯在我們手心慢慢變涼的茶嗎?至于人的生死、命運等,更是人無法把控的。
我在黎凜的詩集里還讀到一種憂郁氣質(zhì)。如《立冬》中,“我留戀這些枯萎/這些飄零。慈悲/像草木之心/不愿意說再見/你遠去的背影與那些舊時光/…/而時間的馬車永遠莊嚴凌厲/我們只是一群蟠蟻/在它轟隆隆的鏗鏘聲里/潰逃/瑟瑟發(fā)抖/…/甚至來不及驚惶/一場雪/就要覆蓋/我們的頭頂”。面對大自然的肅殺與時光的流逝,詩人這種憂郁氣質(zhì)真實地投射到詩作所描寫的事物上,讓我不得不感嘆。又如《落日》中,“那輪夕陽/正回光返照/讓人誤以為是/清晨的日出/此刻,它光彩熠熠/卻在一點點沉入西山/像一個偉人/輝煌的葬禮”。葬禮雖輝煌,但輝煌的葬禮卻不能不讓人感喟,即使是大自然中的夕陽,也折射出濃重的悲涼感。
孤獨是生命的本真,更是黎凜詩集中表達的主題。如《賞荷》里,“美,是孤獨的/喜悅和贊美也是孤獨的”;在《落日》里,“好吧,相愛的人繼續(xù)相愛/孤獨的人繼續(xù)孤獨”;
在《秋雨微涼》里,“在一樹黃葉上,秋雨/孤獨地彈撥,單調(diào)循環(huán)的灰色曲子”;在《中秋》里,月亮“總是在孤獨里提純自己”;在《孤獨》里,“我想你/孤獨就是你//我在他鄉(xiāng)/孤獨就是整個故鄉(xiāng)”。在讀到詩人對孤獨的描寫之后,再聯(lián)系詩人的個人經(jīng)歷:大學畢業(yè)后離開家鄉(xiāng),背井離鄉(xiāng)的生活既豐富了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也使得他的作品充滿了孤獨感與高濃度的鄉(xiāng)愁。黎凜對孤獨的思考并不限于自身,也是對所有人的。在《龍舟水》里,“你的身體突然飛起來/像那輪血紅的太陽/提著自已最后的孤獨/投入悲憤交加的河流”,這是對屈原的描寫;在《你們》里,“你們都很忙/只有在微信里/彼此陪伴孤獨/……/你們,沒有結(jié)局/只有一些可能/像兩朵還沒有靠在一起的/玫瑰”,展現(xiàn)的是“你”與他人之間的關(guān)系,反映了現(xiàn)代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孤獨和無奈;在《八月》里,“拿捏好幸福與孤獨之間的距離”,是詩人提示要把握好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否則會因心靈的隔膜而變得遙不可及。叔本華曾說:“要么孤獨,要么庸俗。”這是社會發(fā)展的悲哀還是我們?nèi)祟惞陋毜谋拘允谷荒??所幸黎凜選擇承受孤獨,享受孤獨,在孤獨的生存狀態(tài)和精神狀態(tài)下寫出讓人共鳴的詩作。
大自然的草木榮枯,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個體的生老病死,世事的艱難與隱憂,這些都會讓詩人常懷悲憫之心。在詩集《我深愛著的涼薄人間》中,黎凜的詩作也常懷悲憫之心。在《北風吹》里,“看吧!一片片落葉/嗚咽著,在大地尋找/走失的故鄉(xiāng)//熄滅吧,北風!/原諒這蒼涼的人間吧/原諒那個在長夜躑躅的人//他一次次裹緊風衣/裹緊內(nèi)心的冰雪//那越來越冷的月色/仿佛這荒蕪的塵世”;在《病中雜記》里,“出院第二天,我穿上一件新衣/去上班,衣裳略顯寬大/剛好能夠藏住右肋/垂下的管子與袋子/像一個害怕傷口外露的人/小心地活著,堅強且有尊嚴”;在《我愛》里,“姐姐,當你說到你的病痛,你的骨質(zhì)增生/我仍然心悸于/人世一滴細小而溫暖的眼淚”…在這些詩作中,詩人把人、事和景物融于一體,流露出深沉的蒼涼和悲憫之意。
需要強調(diào)的是,在黎凜的這部詩集里,蒼涼意識、孤獨感覺與悲憫情懷是融合在一起的。如《種蘭記》里,“這令人憐惜的命運,如人的暮年/終將被嚴酷的法則,蹂踴,并遺棄”。詩人感嘆蘭花枯敗的同時,也有一種老之將至的悲涼。又如《銀杏》里,“枯枝上,最后的謝幕/沒有掌聲,也沒有掙扎//在遍地的金黃中/我小心翼翼,捧起一枚/盛著一滴露珠的落葉/一座小小的教堂”。面對生命的謝幕,詩人的情感投射仿佛與銀杏合二為一,在坦然、寧靜與優(yōu)雅的背后,是詩人沉浸于生命的莊嚴與無奈、灑脫與悲涼之中的悲憫之心。
當今的社會生活塵世喧囂,人們?nèi)菀酌允ё晕?,忘卻生命本真。黎凜用他的詩作提醒讀者心懷熱愛,即便是秋天也被賦予“沉穩(wěn)的力量”,有別于傳統(tǒng)文學中秋天關(guān)聯(lián)的悲傷凋零。如《秋辭》里,“秋天,有著沉穩(wěn)的力量/它喚起你的熱愛,卻不需要頌詞”。詩中秋天的力量源于生命的成熟內(nèi)斂,因而喚起詩人內(nèi)心深處對生命本質(zhì)的敬畏與熱愛。這種熱愛并非詩人的盲目歌頌,而是在涼薄人間中發(fā)現(xiàn)美好、堅守社會價值的態(tài)度,是對生命中的成敗、離合、苦樂等的坦然接受。黎凜的詩作中雖展現(xiàn)了諸多人生困境與無奈,卻并未陷入絕望與虛無,而是以積極姿態(tài)直面生活挑戰(zhàn),這種熱愛既是個人的情感抒發(fā),更是對人類精神價值的堅守與弘揚。
總之,黎凜在詩集《我深愛著的涼薄人間》中構(gòu)建的詩意世界融合了多元情感,既對當代人的生存狀態(tài)與精神困境進行了深度探尋和詩意觀照,又以精巧意象、深沉情感和獨特風格引發(fā)共鳴,同時讓讀者從詩作中體悟到詩人對世界的理解與熱愛,從而獲得心靈慰藉與前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