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對父親的印象并不深,即使家里有幾張他在大院里陪我玩耍的照片,我也記不清到底是什么時候的事兒。
“哇,你爸是軍人,是飛行員??!”每當小伙伴羨慕我時,我卻更羨慕他們,因為他們的爸爸能經(jīng)常陪在身邊。
每次父親休假回家,我都會覺得他有些陌生??擅看嗡夭筷爼r,我又會緊緊抱著他,不想讓他走。
雖然父親不常在家,卻很關(guān)心我的學習。每次打電話,和母親簡單聊幾句后,就要我接聽,詳細詢問我的學習情況,進步時提醒我戒驕戒躁,切勿“翹尾巴”;退步時不留情面地指出我的不足,再和我一起分析原因,是一個十足的“虎爸”。
2020年,弟弟出生了。和我比起來,弟弟的性格更加外向活潑。他一直以父親為“偶像”,總是戴著小頭盔,張開雙臂,假裝自己在天上飛,有時還滿臉嚴肅地學著父親的樣子敬軍禮。
弟弟總能把對父親的崇拜和不舍,以非常直接的形式表達出來。記得弟弟3歲時,有一次父親收假歸隊前,他突然抱著父親的腿,撕心裂肺地哭喊著:“我不要爸爸走。”
當時,我一邊掩護父親離開,一邊安撫弟弟:“你要好好學習,快快長大,爸爸才能安心地保家衛(wèi)國?!蔽揖谷徽f出了父親曾經(jīng)對我說過的話。父親回身詫異地看著我,笑著說:“哈哈,你也學會說爸爸的話了!”
“當然啦,虎父無犬女嘛!”
自那之后,每次父親離家,我都那樣對弟弟說。年復一年,原本那些父親安慰我的話,成了我經(jīng)常安撫弟弟的話。
童年說漫長也漫長,說短暫又很短暫。當?shù)艿芤猜L大,開始懂事時,我已經(jīng)是成人了。
2023年,高中要畢業(yè)了,對于我的未來,父親把選擇權(quán)交給我,鼓勵我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我卻發(fā)現(xiàn),自己更鐘情于父親的那一身“空軍藍”。
2023年8月,我被空軍工程大學錄取,成為一名軍校學員。見我高興得不知所以,父親卻說:“這才是你成長的開始!”
軍校生活緊張且充實,每天清晨,嘹亮的號聲打破校園的寧靜,我們迅速集合出操,開啟一天的學習與訓練。那是一段難忘的日子,是我和同學們一起拔節(jié)生長的過程。
成長的路上難免有挫折。比如,我曾自認為適應能力不錯,卻在面對嚴格的管理和高強度的訓練時,感到有些力不從心,甚至“壓力山大”。
我打電話向父親傾訴,說到一半時,我突然有些擔心——等待我的,會不會是一頓劈頭蓋臉的批評?
“你長大了,已經(jīng)快追上爸爸了?!比欢?,父親卻這樣平和地說。是啊,我跟在父親的身后,一步步成長,還像他那樣穿上了“空軍藍”,這不也正是他曾經(jīng)歷過的么?
如今回想,我已經(jīng)不太記得父親那天如何用自己的經(jīng)歷寬慰我、激勵我,只記得那句“你長大了,已經(jīng)快追上爸爸了”。
在父親的勉勵下,我“化壓力為動力”,大一第二學期便獲評“四有”優(yōu)秀學員,還在同屆學員中第一批被列為入黨積極分子。
“爸爸,天上危險么?”小時候,我經(jīng)常這樣問父親,他總是笑著搖搖頭不說話。
其實,父親沉默的背后,卻藏著深沉的愛,更藏著那些不為人知、令人動容的故事。一次,父親叮囑我和同學搞好團結(jié)時,提起自己曾住院手術(shù),是戰(zhàn)友們一直在旁陪護,協(xié)助醫(yī)護人員將他抬上抬下。
在我的再三追問下,父親才說出了那次手術(shù)的經(jīng)過。原來,在一次山區(qū)飛行中,飛機遇到強大氣流發(fā)生顛簸,父親的頭碰到座艙蓋,當時就覺得有些不舒服,但并未太在意,后來去醫(yī)院檢查才發(fā)現(xiàn)神經(jīng)受到壓迫……直到那時我才知道,父親的脖子上還打著一枚鋼釘。
2024年暑假,母親帶著我和弟弟去看望父親。弟弟從父親的抽屜里翻出一份演講稿的草稿,我們這才知道了他在高原駐訓時曾經(jīng)歷過的危急時刻。當時天氣突變,飛機發(fā)生強烈顛簸,地面完全看不見,超短波聯(lián)絡(luò)也中斷了,無線電干擾極其嚴重。即將抵達目標地點時,耳機中傳來的聲音非常微弱、難以辨別。身在后艙的父親急中生智,通過微調(diào)電臺頻率、減小音量、雙手緊捂耳機等方法,終于勉強聽到“請沿原航線返航”的命令,并迅速傳達給前艙的機長。最后,在機組的共同努力下,飛機安全順利返航。
一字字、一行行讀下去,我的眼眶濕潤了。我為自己有這樣一位沉著勇敢的父親而自豪。同時,我也不禁感嘆,正是因為有數(shù)不清的像父親一樣的人枕戈待旦、出生入死,才有了我們頭頂這片湛藍、寧靜的天空。
今年1月,我回到高中母校為空軍工程大學做宣講。當時,即將結(jié)束休假返回單位的父親,卻悄悄改變計劃,在我宣講快結(jié)束時趕到學校,只為看一眼我在演講臺上的樣子。父親的出現(xiàn),給了我莫大的驚喜,也讓我明白,他也一直以我為榮。
我知道,我與父親之間,接力傳承的不僅是一身“空軍藍”,更是軍人崇高的使命與擔當。
(作者為空軍工程大學學員)
編輯/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