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媒體快速發(fā)展與輿論環(huán)境日益復雜的背景下,主題報道的意義愈加凸顯。紙媒在進行主題報道時,要堅持在“四力”框架下,精準把握時代脈搏,從受眾信息需求和閱讀習慣出發(fā),創(chuàng)新表達方式,以故事化寫法、多元化風格提升報道的感染力和表現力,以視覺化表達、全媒體傳播提升新聞的傳播力與影響力,為紙媒的長足發(fā)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進一步提升競爭力。
【關鍵詞】紙媒;主題報道;表達創(chuàng)新
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以及新媒體時代的全面到來,傳播主體更多元、傳播渠道更多樣、傳播內容更豐富,輿論環(huán)境也更復雜。主題報道作為傳統(tǒng)媒體宣傳的“重頭戲”,是主流媒體引導社會輿論、傳播主流價值觀的重要載體,也是塑造主流媒體權威性與公信力的重要手段。紙媒的主題報道,是指報紙圍繞一段時間內的重大新聞事件、社會熱點焦點,精心策劃、重點展開的報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紙媒的主題報道往往像在答“命題作文”,陷入了套路化和程式化的怪圈,新聞表達缺乏新意和創(chuàng)意,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難以在讀者心中引發(fā)共鳴。如何在互聯網時代讓報紙主題報道出新出彩,這就需要紙媒新聞從業(yè)者認真思考。報紙媒體一方面要強化主題報道,使其更好地發(fā)揮出傳播力、影響力;另一方面,要與時俱進、精心策劃、細致挖掘、創(chuàng)新表達,將黨和政府的決策部署與百姓大眾的實際需求結合起來,將報道的落腳點放在群眾關切的問題上,這樣才能寫出“沾著露水、冒著熱氣”的鮮活報道,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講好新時代故事。
一、紙媒主題報道的表達創(chuàng)新原則
(一)策劃先行
一直以來,在很多報紙讀者的眼里,紙媒的主題報道千篇一律,模式化、程式化、同質化嚴重。很多報紙的報道主題雖然各不相同,但是內容卻大同小異,大都圍繞領導人發(fā)言、政策解讀展開,讀者不愛看,宣傳效果大打折扣。要從程式化和套路化的報道模式中跳出來,將主題報道寫得有新意,就需要以創(chuàng)新的思維對主題報道提前謀劃,堅持策劃先行的原則。選好、選對新聞主題是首要任務,好的主題才能賦予報道生動的“靈魂”,隨后圍繞新聞主題,深度挖掘其中的亮點與重點,找到最適合該主題的、有創(chuàng)新的新聞表達方式,[1]這樣才能使報道以“眼前一亮”的姿態(tài)呈現在讀者面前。
以筆者所在的安徽法治報社為例,近年來,圍繞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決策、重要工作部署,報社在進行主題報道時,會將新聞策劃當重頭戲,將策劃貫穿線索發(fā)現、主題提煉、報道形式、新聞發(fā)布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通過周密的安排,形成角度更加新穎、內容更加豐富、語言更加生動、風格更為多元的報道,再通過集中宣傳、多渠道分發(fā),形成報道的規(guī)模效應,使主題報道成為一段時期讀者關注的熱點,獲得較好的傳播影響效果。
(二)平民視角
報紙主題報道往往題材重大、影響深遠,其關注的內容與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但是在實際傳播過程中,往往新聞價值大的報道卻無法產生預期的傳播力與影響力,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沒有找準報道視角,寫作的內容與大眾的實際生活相去甚遠,讀者無法從報道中認知新聞事件對自己的工作生活產生何種影響,也無法產生共情和共鳴。因此,紙媒要創(chuàng)新主題報道的新聞表達,要堅持平民視角原則,將普通人的身份代入報道之中,這樣才能轉為深入普通人生活的平視視角,不管是新聞內容還是新聞語言,都更加契合百姓的實際需求,更接地氣。
(三)多樣傳播
新媒體時代,創(chuàng)作主體的多元化、新聞發(fā)布的低門檻化,使得網絡上匯聚了海量的網絡新聞,與主流媒體的新聞相比,網絡新聞的“草根”氣息更濃,形式多樣、風格各異,受眾對于新聞的包容程度更高,他們希望表達方式不斷推陳出新,能給他們帶來全新閱讀體驗。[2]新媒體打破了傳統(tǒng)的媒體格局,為了更好地滿足當下讀者的信息需求,紙媒主題報道必須與時俱進,堅持多樣化傳播原則,這種多樣化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報道模式多樣化。在“輕閱讀”“悅閱讀”盛行的當下,紙媒主題報道在肩負重大宣傳任務、傳遞重要信息的同時,還要做減量操作,“輕裝上陣”,在寫作方式和表達形式上創(chuàng)新,盡量讓報道更加生動活潑、通俗易懂,便于讀者閱讀。以《安徽法治報》為例,報社在主題報道上,會通過新聞資源的整合,采取消息、通訊、言論、主題專版等多種形式聯動,借助新聞圖片生動展示新聞現場、新聞圖表直觀展示重要指標,形成由點及面、由淺到深的報道,幫助讀者更加輕松地全面認知、正確理解新聞事件,將主題做深做透,讓受眾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另一方面,傳播形式多樣化。在媒體融合步伐不斷加快的當下,紙媒實現了融合傳播,報紙新聞可以在電子報、網站、新聞App、微博、微信等多種新媒體平臺上以純文字或圖文形式出現,也可以在抖音、快手、視頻號上以短視頻形式出現,“一次采集、多次生產、多元分發(fā)”已經成為常態(tài)化,[3]只有通過多渠道、立體化的信息傳播,才能形成傳播合力,取得更好的宣傳效果。還是以《安徽法治報》刊發(fā)的《傳統(tǒng)文化破壁出圈繪“楓”景——樅陽八步“先讓禮讓工作法”助益基層社會治理》為例,該報道同步制作成了4分33秒的新聞視頻,在報社官方網站、視頻號、抖音號上同步發(fā)布,以視聽合一的方式與報紙端的文字報道互為補充,形象生動地展示了平安建設的“樅陽樣本”。
二、紙媒主題報道的創(chuàng)新路徑
(一)故事化寫法提升報道感染力
近年來,“新聞故事化、故事情節(jié)化、情節(jié)人物化、人物細節(jié)化”成為傳統(tǒng)媒體新聞寫作中的一個重大突破,也是應對新媒體傳播語境的創(chuàng)新舉措。長期以來,因為紙媒主題報道或多或少存在主題先行、時效滯后、過度強調宣傳功能等問題,往往忽視了對新聞價值和可閱讀性的追求。更為鮮活、細膩、生動的故事化寫法恰恰可以讓紙媒的主題報道變得“活”起來,更加平易近人,打破了主題報道概念化、程式化、通稿化的刻板印象,將時代背景和宏觀價值融入一個個精彩故事、一段段細膩敘事、一個個典型人物中,在折射宏大主題、深刻內涵的同時,還能增強報道的趣味性和可看性,讓主題報道的品質進一步提升,感染力更強。
以《傳統(tǒng)文化破壁出圈繪“楓”景——樅陽八步“先讓禮讓工作法”助益基層社會治理》為例,這篇報道于2023年11月20日在《安徽法治報》刊發(fā),樅陽縣委政法委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在社會基層堅持和發(fā)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重大部署,將“先讓禮讓”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法治精神相融合,初步形成“說、聽、記、察、勸、讓、和、訪”八步“先讓禮讓工作法”,不斷拓寬矛盾糾紛化解渠道,完善多元解紛機制,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走出平安建設的“樅陽樣本”,該稿件獲2023年度安徽新聞獎三等獎。在前期的新聞策劃過程中,記者組發(fā)現這一新聞主題重大,但是新聞內涵卻并不容易理解,如果采用傳統(tǒng)的報道方式,很容易停留在政策闡釋、做法解讀層面上,與讀者的距離感較強。如何讓“硬新聞”實現“軟著陸”?我們決定從百姓視角入手,用一個個“小故事”(“先讓村”得名的歷史故事、村民的多起矛盾糾紛化解過程)把報道串起來,讓先進做法、新聞內涵滲透在一個個鮮活事件中,用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把道理說得更淺顯易懂、生動活潑,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報道一經推出就獲得良好的社會反響,并得到多家媒體平臺的轉發(fā)。
(二)多元化表達提升報道呈現力
新聞文本是新聞傳播者通過媒體展現出來的新聞信息和價值形態(tài),是受眾解讀新聞事實的工具,是連接新聞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的橋梁。在新媒體時代,受眾對于新聞報道的要求越來越高,新聞文本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凡是有利于新聞表達和信息傳遞的,都被大膽地應用在新聞報道之中。[4]通過解讀近年來較為出彩出新的紙媒重大主題報道,我們可以發(fā)現,其新聞文本沒有拘泥于傳統(tǒng)形式,而是創(chuàng)意不斷,文本結構呈現出更加開放多元的特性,語言風格口語化和平民化屬性更加凸顯。
以《安徽法治報》為例,報社在長期的主題報道實踐中,總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表達的報道文本形式:第一,比照法??梢酝ㄟ^縱向或橫向的比較,加深讀者印象,提升主題報道的說服力,且在文本呈現上更醒目,能夠有效吸引讀者閱讀。第二,組合法。對同一主題內容進行多形式呈現,由多個板塊內容組成,從不同角度進行闡釋,有新聞故事、新聞延伸、新聞解讀,給讀者更多立體化的閱讀體驗,從“閱讀”變?yōu)椤皭傋x”。如202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給安徽省潛山野寨中學新考取軍校20名同學們的回信,勉勵他們鑄牢忠誠品格,刻苦學習訓練,錘煉過硬作風,努力成長為高素質專業(yè)化新型軍事人才,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貢獻力量。報社圍繞這一新聞選題,精心策劃,通過開設專版,以組合式報道方式予以重點宣傳。筆者參與采寫了《總書記回信沸騰校園》《總書記回信引起潛山各界強烈反響》等多篇報道,從各個角度展示了安徽以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精神為指引,不斷創(chuàng)新務實舉措,推動國防教育走深走實的積極面貌。
(三)人性化視角提升報道親和力
以往,主題報道為了凸顯其內容的“重大性”,往往在寫作中以梳理式或者總結式的導語切入,宏大有余、親和力不足,難以有效吸引讀者的關注,過于宏大的語言堆積及復雜晦澀的圖表、數據,還有在情感方面的空泛表達,都讓讀者食之無味。如何破題?這就需要站在“人”的角度對新聞稿件再審視,越是主題重大的內容,越是要將“小人物”的因素融合進入,將報道內容與人民群眾緊密聯系起來,以微觀的角度切入,生動展示宏大主題,通過生活化敘事的方式,引導紙媒的主題報道朝著返璞歸真的方向發(fā)展,讓主題報道具有生活化特質,富有人性化關懷,親和力更強,更容易引起受眾的共鳴。
(四)視覺化處理提升報道現場感
讀圖時代,人們對于形象化的圖片表現出更大的閱讀興趣。要提升紙媒主題報道的影響力,優(yōu)化視覺化表達的手段必不可少??傮w來說,紙媒可以運用的視覺化表達方式包括兩種,一是新聞圖片,二是新聞影像,這也是當前視覺化表達的主流。一方面,運用圖片對新聞進行數據化處理,通過對新聞現場和新聞人物的拍攝,將精彩瞬間以影像形式留存。“一圖勝萬言”,新聞圖片不僅視覺沖擊力很強,[5]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快速吸引受眾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而且可以給讀者更強的現場感,讓主題報道的感染力和真實性得到大幅提升。?高質量的新聞圖片不僅是信息的載體,更是情感的催化劑和現場氛圍的營造者。它能超越文字描述的局限,直觀呈現關鍵細節(jié)、人物表情和環(huán)境氛圍,瞬間構建起新聞的真實語境,賦予報道強烈的臨場感和視覺張力。另一方面,新聞影像是媒體融合背景下紙媒掌握的一種“新技能”,用動態(tài)畫面語言,能夠更加形象生動地展示重大主題,做到視聽合一。?動態(tài)影像的優(yōu)勢在于其敘事節(jié)奏和信息密度的綜合呈現,通過畫面、聲音、字幕、采訪同期聲等多元素組合,能夠立體還原事件進程,深度刻畫人物特質,動態(tài)展示復雜場景或成果,為紙媒的主題報道開辟了更具沉浸感和傳播勢能的表達維度。
(五)融合傳播提升報道影響力
在網絡化盛行的傳播語境下,主題報道要實現表達創(chuàng)新,繞不開的一個關鍵詞就是“融合傳播”。目前各家紙媒基本上已經聚合了報紙、網站、網絡社交平臺、移動終端等多種載體,打造了集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于一體的傳播矩陣。主題報道由于題材重大,且涉及范圍廣,必然需要打破部門之間的界限,以團隊力量打造新聞精品,做到“用戶在哪里,報道就覆蓋到哪里”。但值得注意的是,報紙、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等各種傳播渠道對于新聞作品的要求不盡相同,一稿多發(fā),并不意味著拿著一篇稿子在各種媒體上發(fā)布,而是圍繞同樣的新聞素材精心創(chuàng)作,根據不同的媒體特點,發(fā)布不一樣的新聞作品。比如說,微博強調時效性,重在一個“快”字,字數盡量控制在300字以內,言簡意賅,開門見山提煉新聞重點;微信時效性稍顯滯后,但是可以圖文并茂,進行深入報道;新聞網站可以打造專欄,通過組合式報道,形成傳播合力;新聞短視頻則需要符合網絡傳播特性,在生動鮮活上下功夫,還可以加入更多互動環(huán)節(jié),吸引用戶參與。報紙從業(yè)者必須要做合格的“融媒傳播者”,一專多能,熟知各種傳播平臺的作品屬性和傳播要求,有的放矢,創(chuàng)新新聞表達方式,堅持“移動先行,報網并舉”理念,這樣才能建構更具影響力的全媒體傳播體系。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媒體融合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傳統(tǒng)媒體尤其是紙媒更應該立足自身優(yōu)勢,在主題報道領域不斷尋求突破,為了適應當下的傳播規(guī)律和信息需求,紙媒從業(yè)者必須要銳意創(chuàng)新,多措并舉,優(yōu)化新聞表達,這樣才能寫出“頂天立地”的好作品,助力紙媒更好地“挺進主戰(zhàn)場”,牢牢守好輿論宣傳陣地。
注釋:
[1]李東旭.紙媒主題報道新聞價值提升策略研究[J].中國報業(yè),2023(19):76-77.
[2]李茜茜.新媒體時代黨報版面的創(chuàng)新研究——以《河南日報》重大主題報道為例[J].記者搖籃,2023(11):6-8.
[3]陳和洲.差異化表達唱響主旋律——鹽阜大眾報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主題報道創(chuàng)新探索[J].全媒體探索,2022(09):79-81.
[4]吳天根,朱升偉,李澤峰.從可讀、可視走向可動——淺析融媒體時代主題報道的視覺化敘事[J].傳媒評論,2022(07):57-58.
[5]李萬寅,劉先根,閻斌.主題報道深度化的探索——以長沙晚報封面特稿為例[J].新聞戰(zhàn)線,2020(19):70-73.
(作者單位:安徽法治報社)
責編:孫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