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妻子相識于28年前,在一個自考輔導(dǎo)班上,我倆是同桌。偶爾閑聊,她問我:“你夫人在哪兒工作?”我回答:“我也不曉得……”話音剛落,我倆相視而笑。這一笑,便從青春年少笑到了霜染鬢角。
妻子嫁給我時,連菜刀都握不穩(wěn)。岳父是抗美援朝老兵,岳母是下放知青,妻子在姊妹三人中排行老二,做姑娘時家務(wù)多由母親、姐姐操持,她極少動手。我呢,每日里伏案“爬格子”,兩只手只會翻書。婚后頭幾年,我倆全靠同城的大姨姐幫襯,才沒有亂了陣腳。
誰能想到,眉眼溫柔的妻子,竟有股子硬氣。國企改制那年,她憑借自學(xué)的財會專業(yè)應(yīng)聘到一家房地產(chǎn)公司擔(dān)任出納,后來又跳槽到一家印刷廠擔(dān)任主管會計。再后來,她又突然從印刷廠辭職,到一家會計師事務(wù)所挑戰(zhàn)自我。小城資源稀少,競爭激烈,業(yè)務(wù)難做,一年后她孤身赴武漢尋找新機遇,每天天不亮出門去上班,晚上踩著星光回家,腳掌磨出了硬繭,也從未喊過一聲累。兩年后,她帶著4歲的女兒在省城扎下根,開公司、購房買車,后來又送女兒出國留學(xué)。等我調(diào)到武漢時,她早已用一副肩膀擔(dān)起了半個家庭。
妻子到武漢幾年后,大姨姐和小姨子兩家也相繼遷到武漢。大姨姐家與我家在同一個小區(qū),小姨子家也住得不太遠,我家的家務(wù)仍多由大姨姐操持。
新冠疫情那幾年,妻子公司回款難,陷入困境。一天半夜,我見她坐在床邊發(fā)呆,鬢角新添的白發(fā)在燈光下格外醒目。后來她加入心理教練平臺學(xué)習(xí),雙休日亦不得閑。彼時大姨姐家孩子備戰(zhàn)高考,無暇顧及我家,于是我系上圍裙接過了家務(wù)重擔(dān)。
初掌廚時,菜刀使得生疏,土豆絲切得粗細不均,炒青菜常常煳鍋。經(jīng)過不斷操練,我漸漸得心應(yīng)手,能在半小時內(nèi)變著花樣做出兩菜一湯:先燜上一鍋白蘿卜燒五花肉,待香氣彌漫時,擇洗蛾眉豆;等魚塊在鍋中煎得金黃時,冬瓜皮蛋瘦肉湯恰好燉得乳白。妻子嘗過我自創(chuàng)的湯菜,笑言比餐館做的還鮮。我這時方悟,灶臺與書桌原是相通的—一切皆需靜心琢磨、大膽嘗試,方能在煙火與墨香間尋得生活的真意。
如今我竟愛上了做家務(wù)。寫稿倦了,便去廚房轉(zhuǎn)轉(zhuǎn),聽油鍋里嗞嗞作響,看蒸汽蒙白玻璃窗。手中擇菜,心里的思路反倒更加清晰。妻子夸菜香,女兒笑我是“被寫作耽誤的大廚”,這時感覺餐桌旁的燈光暖如春日的朝陽,鍋碗瓢盆的碰撞聲都成了生活的和弦。
前日翻到木心的《從前慢》,忽然就想起我們的半生。她在職場披荊斬棘,我在文字里深耕細作,看似各奔東西,卻在柴米油鹽里緊緊相依。她忙碌時,我燉好熱湯等她;我伏案時,她悄悄為我添上熱茶。這日子,雖然平平淡淡,卻如溪水潺潺。一碗湯的溫度,一盞茶的深情,讓歲月暖透。
汪曾祺說:“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痹谖壹?,這煙火里飄著墨香。廚房砧板上的蔥花,書房窗臺上的梔子;她耳機里的心理課,我稿紙上的文字;偶爾抬頭相望,眼中皆有星光閃爍。煙火是現(xiàn)世安穩(wěn),詩書是精神遠方,二者交融,才是完整人間。
年過半百,越發(fā)懂得“一半”的深意。一半給生活的煙火,一半給心靈的詩書;一半在廚房的煙火氣里,一半在書房的墨香中。此刻,她在書桌前翻賬本,我在廚房里燉老湯,夕陽透過窗欞,將我們的影子拉得老長。這“一半一半”的日子,便是最好的人間——煙火里種玫瑰,詩行里藏春秋。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