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般指的是在人際交往中,使雙方互相有所了解。在人際交往中,互不相識者,通過介紹能夠迅速搭建溝通橋梁,而不當的介紹則可能讓精心維護的職場形象崩塌。掌握介紹的黃金法則,能避免社交尷尬,輕松駕馭各類社交場合。
案例一:跨部門會議上的尊卑顛倒
某會議上,工作人員小張負責向高層領導王總介紹入職新人小李,他推著小李走到會議室前方,對著新人小李說:“小李,這是公司王總。王總,這是新入職員工小李?!苯榻B完畢,便匆匆回到座位。
錯誤解析:
1.違背“尊者優(yōu)先了解情況”原則。職場禮儀中,應先將“資淺者”介紹給“資深者”,讓“資深者”優(yōu)先了解情況。小張介紹的順序顛倒,未能體現對領導的尊重。
2.信息空洞無價值。對新人介紹僅停留在“新入職員工”,過于簡略,價值表達模糊,未體現公司對新人的重視,不利于增強歸屬感。
3.態(tài)度敷衍缺誠意。盡管是日常會議當中對同事和領導的簡單介紹,但并沒有突出小張的專業(yè)性和職業(yè)性,匆匆介紹,無任何情感互動,缺乏眼神交流和手勢引導,給人敷衍之意,用“推”的動作介紹他人,顯得不禮貌且倉促。
案例二:商務場合中的稱呼失當
某商務場合中,工作人員小張向客戶王總介紹自己的領導:“王總,這是我們單位劉哥,負責項目運營。劉哥,這是合作方王總?!狈Q呼隨意,氛圍尷尬。
錯誤解析:
1.稱呼不規(guī)范。在正式場合中避免使用“劉哥”“李姐”等非正式稱呼,既不尊重領導,又沒有體現出自己的專業(yè)能力。
2.職位表述模糊。“負責項目運營”過于籠統,未能突出其管理經驗、工作能力和專業(yè)優(yōu)勢,導致客戶無法準確判斷其在合作中的角色和價值。
3.缺乏后續(xù)引導。介紹結束后,應主動引導對話,避免冷場,失去寶貴的交流機會。
一、職場中如何稱呼他人
1.職務性稱呼
(1)姓名+職務或姓+職務:如李明總經理、王麗董事長、周經理、王會計等。
(2)僅稱職務:如主任、經理等。
2.職稱性稱呼
(1)姓名+職稱或姓+職稱:如王強教授、錢華講師、楊教授、李工程師等。
(2)僅稱職稱:如教授、工程師等。
3.學銜性稱呼
(1)姓名+學銜或姓+學銜:如李明博士、張博士等。
(2)僅稱學銜:如博士。
4.行業(yè)性稱呼
按照所從事的行業(yè)進行稱呼,姓氏+稱呼:如李醫(yī)生、耿老師、陳律師、王警官等。
5.性別性稱呼
對于不明身份或者服務業(yè)從業(yè)人員,可用姓名+性別:如張女士、王先生。
二、職場中如何介紹他人
1.以中間人身份介紹原本陌生的人相識。應站在中間,以手示意,面向聽者,微笑有禮,口齒伶俐。無論介紹哪一方,應手心朝上,手背朝下,四指并攏,拇指微張,指向被介紹的一方。
2.要遵守“尊者優(yōu)先了解情況”的規(guī)則,使“尊者”優(yōu)先了解對方身份信息,掌握主動權。具體為:先介紹主人,后介紹客人;先介紹年幼者,后介紹年長者;先介紹男士,后介紹女士;先介紹家人,后介紹朋友、同事;先介紹下級,后介紹上級;先介紹后來者,后介紹先至者;先介紹晚輩,后介紹長輩。
3.介紹者所陳述的具體內容需要根據當時情況加以斟酌。一是簡介式,僅提及彼此姓名和基礎信息,其他內容等待被介紹者發(fā)揮。二是標準式,將雙方的單位、職務、專長、姓名等一并介紹,適用于正式場合。三是強調式,著重對一方或雙方的情況進行介紹,便于雙方了解。
掌握職場中介紹他人的禮儀,不僅僅是要記住規(guī)則和要點,更要將其融入日常工作的每一次社交互動。在職場道路上,愿大家憑借著得體的介紹禮儀,在每一次結識新伙伴中成長,不斷邁向職業(yè)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