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Q-58A是近年美國軍用大中型無人機大發(fā)展的先行者。2016年發(fā)展商收到合同,2019年實現首飛,遠早于波音MQ-28、諾格Model437、通用原子×Q-67等其他同類無人機。此后該型號參與了美國軍方的多個試驗項目,2022年還分別向美國空軍和美國海軍各交付2架。但令人意外的是,XQ-58A無人機至今仍然沒有獲得美國軍方的大批量采購。為此筆者嘗試從技術和使用等角度進行分析,試圖梳理其中的原因。
項目概述
項目于2016年7月11日啟動,當天發(fā)展商克拉托斯公司宣布獲得1份合同,為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發(fā)展LCASD無人機。
2019年3月發(fā)展商宣布:XQ-58A完成首飛。這次76min首飛在亞利桑那州Yuma試驗場完成,未攜帶有效載荷。
2020年12月發(fā)展商宣布:在Yuma試驗場完成XQ-58A/F-22/F-35編隊飛行。
2021年4月發(fā)展商宣布:在Yuma試驗場完成XQ-58A第6架次試飛,并首次從內埋武器艙發(fā)射ALTIUS-600小型無人機。
2022年11月,美國空軍Eglin空軍基地宣布接收2架中的第1架政府擁有的XQ-58A,將由該基地的第40試飛中隊用于發(fā)展和試飛。
2022年12月30日,美國海軍授予公司合同,采購2架XQ-58A且包括傳感器和武器系統(tǒng)。
2024年7月發(fā)展商宣布:XQ-58A自費完成了依靠起飛小車完成跑道滑跑起飛。
設計指標要求及分析
2016年簽訂合同時,美國空軍提出性能指標和目標要求。對比截至2023年簡氏資料和公司官網給出的數據可以看到,實際上XQ-58A沒有完全達到用戶要求。
對比數據就能看到,差距最大的指標是價格。從總體設計的角度考慮,即使在設計時已經幾乎完全放棄隱身能力,價格仍然嚴重超出預期,這個現象除了可能是生產商控制價格的能力不足,更可能是美國空軍最初給出的價格指標過于樂觀。
XQ-58A無人機設計分析
總體概況
XQ-58A無人機,從飛行特性角度看是不依賴跑道的中高空遠程高亞聲速無人機。就用途而言,更像一個具有打擊能力的偵察平臺。但從公開信息分析,目前該無人機并未進行過專門的傳感器載荷試飛。
從總體布局來看,采用較大展弦比后掠翼,后掠角約 30° ,這是一個更偏重航程/航時、不強調飛行機動性、不考慮超聲速需求的布局。中等后掠、大角度外張的V尾,很可能是為了兼顧操縱、減重和隱身。
尺寸/重量/飛行性能的對比
與近年出現的美國各個同類型號相比,XQ-58A的尺寸、重量居中,都有助于縮減RCS。
類似,參見圖3,XQ-58A的隱身處理并不徹底;各個翼面的前后緣并未嚴格對齊,前機身正面可見范圍的蒙皮也并未普遍進行鋸齒化處理。筆者推測主要是為了控制造價。
XQ-58A無人機“獨立于跑道”的代價
需要首先強調一個事實:美國空軍作戰(zhàn)部隊從未成建制使用火箭助推發(fā)射/傘降回收的無人機。
美國空軍確實長期使用這種起降方式的靶機用于訓練和測試,但與此同時,QF-4、QF-16等全尺寸靶機都保留跑道起降能力。而且,美國空軍作戰(zhàn)部隊成建制列裝的MQ-1/MQ-9系列無人機和“全球鷹”系列無人機,都采用與有人機相同的跑道水平起降。換言之,對于美國空軍而言,在作戰(zhàn)部隊大規(guī)模成建制列裝非跑道起降無人機,意味著需要從頭編制使用流程、修訂編制、修改使用設備配置,這些工作都需要額外的周期和時間。至少從用戶角度,在與同類產品競爭時,這是個減分項。
飛行性能指標也并無突出之處,它的唯一特點是無起落架、起降獨立于跑道。換言之,僅就其尺寸、重量而言,它是可以也能夠依靠常規(guī)輪式起落架實現跑道起降的。
從指標看,XQ-58A最突出的特點是航程。如果公司網站數據沒有過分夸大,那么它的最大航程甚至明顯高于諾格針對CCA需求研制的、最大起飛重量更高的Model437。
隱身
為了提高大中型無人機的生存力,在設計時必須要考慮隱身需求。但同時,隱身需求會一定程度影響氣動布局選取、成本等,因此隱身設計必須適度。從圖2可以看到,XQ-58A在設計時一定程度考慮了縮減RCS。翼身融合、帶棱邊機身、背部斜切進氣口、部分口蓋邊緣鋸齒化、大角度外張V尾,具體到XQ-58A上,筆者認為在設計權衡時設計團隊對地面支援需求考慮不足,削弱了相應的收益。
儲運
有文獻稱:公司在向美國各軍種推銷XQ-58A時,曾宣稱“XQ-58A能集裝箱化部署、然后快速組織大批量發(fā)射”。筆者認為這是有所夸大的。
根據相關標準,聯(lián)運通用集裝箱的尺寸,除長度分級外,其內部寬度和內部高度均統(tǒng)一:最小內部寬度2330mm,最小內部高度2197mm。對比克拉托斯官網給出的尺寸(翼展8.2m/27ft、全長9.1m/30ft、全高2.5m/8.3ft ),如果要用1個集裝箱運載1架XQ-58A,機翼必須拆除,尾翼極大可能必須拆除。
因此,即使能預先將搭載無人機及其發(fā)射架的集裝箱布置到預設發(fā)射點,在發(fā)射前也必須從集裝箱內完全取出發(fā)射架、無人機,安裝機翼和尾翼(可能還需要現場加注燃油)。也就是說,遠遠達不到所宣稱的“開箱即發(fā)射”。
任務前準備
XQ-58A的4枚起飛火箭助推器分為左右兩枚,對稱安裝在1個安裝支架。助推器耗盡后,安裝支架攜帶著助推器殼體與無人機分離。這種設計規(guī)避了多枚助推器安全分離、發(fā)射地點安全等諸多問題,縮減了發(fā)射安全區(qū)需求。但支架位于后機身機腹與發(fā)射器之間,無人機裝上發(fā)射器后,可能無法穿過機腹去安裝助推器安裝支架,參見圖4。如果這個分析符合實際情況,那就意味著至少還需要1套尺寸匹配的地面設備,能夠將無人機牢固地懸空支撐,然后安裝助推器。
同樣從圖5能看到,武器艙門的旋轉軸線在機身側面,武器艙門本身從機身側面延伸到機身底部。但發(fā)射軌的寬度僅僅與機腹相當。因此,在發(fā)射架上,彈艙門無法開啟。這意味著至少還有另外1套這樣的地面設備:它的尺寸要大到能安全地支持起完整全機,同時為無人機正下方留出足夠的空間,允許以人力/機械方式向內埋彈艙裝載彈藥;它還要能與發(fā)射架準確對接,將裝載后的無人機轉移到發(fā)射架上(或者用1套吊車完成轉運)。
如果需要在同一地點準備同時放飛多架無人機,那么除了要準備與無人機相同數量的發(fā)射架、不止1套安裝助推器和掛載武器用的專用地面設備,還需要有其他車輛用于運輸備用助推器支架和備用助推器。
而如果一種重量尺寸相當的輪式起降無人機,在相同應用場景中,完全不需要這些地面支援設備和相應的人員。
回收
從圖6可以看到,需要至少6人、1臺足夠臂長的起重機、運輸發(fā)射架。且至少要執(zhí)行以下主要操作:一連接機腹的發(fā)射架適配件;一拆卸兩個機翼;一在對噴口、進氣口進行保護后起吊。
返回基地后,尚需要進行機體損傷檢查、復裝回收傘、復裝減振氣囊。需要注意的是,參考前文無人機在發(fā)射器上的照片可以看到,無人機在發(fā)射器上時,發(fā)射器阻擋了機腹,在發(fā)射器上無法安裝減振氣囊。因此,同樣需要專門的地面設備,托舉整機后復裝氣囊。
小結
綜上所述,從作戰(zhàn)使用的角度,為了完成XQ-58A從起飛前準備到完成再次起飛準備,除了常規(guī)的加油設備等通用地面設備,將需要至少如下額外專用地面設備:
一至少1臺吊車。吊車的吊臂要有足夠長度,能將落地后的無人機從地面起吊到發(fā)射器上。
一發(fā)射器。發(fā)射器需要具備多個功能和能力:能耐受無人機多次發(fā)無人機轉運到發(fā)射器上。
一任務后:回收無人機(拆除機翼、裝車、送回發(fā)射地點);檢查無人機并按照需要完成必要修理。
一如果需要去本場以外執(zhí)行任務,還需要完成地面設備裝載、無人機裝載,并運輸火箭助推器、助推器支架、降落傘系統(tǒng)、減振氣囊等消耗品。
所有這些設備需求和人力需求,都是美國空軍現役“全球鷹”無人機部隊和“死神”無人機部隊所不需要的。這代表著在美國空軍日益強調的敏捷作戰(zhàn)場景中它意味著額外的后勤需求和運力需求。
在人力方面還需要1個專職小隊完成如下無人機特有的工作:
一發(fā)射準備時:安裝降落傘和減振氣囊,需要時為彈艙裝載。
發(fā)射前:安裝機翼、火箭助推器支架和火箭助推器;將準備好的沖擊和助推器燒灼;具備越野行駛性能,能搭載被回收無人機的機體和機翼并被牽引越野行駛,將回收無人機送回發(fā)射地點;能裝入1個標準貨運集裝箱,且能在集裝箱運輸的全過程中安全、牢固地搭載無人機。
一一至少1臺多功能地面裝載設備。它要能牢固安裝無人機,且有開的安裝空間,能安裝2個減振氣囊、火箭助推器支架,必要時還要在彈艙門開啟狀態(tài)下進行內埋物掛裝。根據設計需要,可能還要能對接發(fā)射器,然后將完成裝載的無人機轉運到發(fā)射器上。
分析和結論
按照用戶的要求,XQ-58A無人機被設計為“獨立于跑道”且要求重復使用,依靠火箭助推發(fā)射器起飛,使用降落傘和氣囊實現回收。這種能力,需要依靠專門的地面設備和人力才能實現。這些設備和人力需求,是美國空軍現有體系下非現成的,幾乎需要從頭來建立。在美軍對敏捷作戰(zhàn)部署的日益強調下,這種額外的需求是背道而馳的。筆者認為這是XQ-58A至今未能成規(guī)模列裝美國空軍作戰(zhàn)部隊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技術角度看,與XQ-58A尺寸、任務相近的MQ-28等多種無人機,尤其是CCA這類很強調低成本的無人機(通用原子YFQ-42A和安杜里爾YFQ-44A),都寧愿付出重量和空間代價也要采用常規(guī)輪式起落架和常規(guī)滑跑起降方式。實際上,克拉托斯公司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并在去年成功測試了依靠專用起飛小車實現跑道滑跑起飛。這種小車配備回收傘和剎車;無人機/小車組合體正?;芷痫w;起飛后小車脫落,依靠回收傘和剎車回收并重復使用。這種起飛方式無需使用發(fā)射器和助推器,并提高了起飛重量;但依然無法實現跑道降落。因此,起飛小車并未在根本上解決問題。
因此筆者認為:對于XQ-58A這種尺寸重量量級或更高的無人機而言,“獨立于跑道”這個能力是得不償失的。這個經驗值得所有設計者在設計類似型號無人機時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