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1971),男,高級教師,省特級教師,從事中學語文深度教學、名師工作室建設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一、真題回放
鷹的誕生(牛漢)
鷹的窠,
筑在最險峻的懸崖峭壁,
滿天閃電
它深深地隱藏在云霧里
給了雛鷹明銳的眼瞳,
鷹的蛋,
颶風十次百次地
是在暴風雨里催化的,
激勵它們長出堅硬的翅膀,
隆隆的炸雷 炎炎的陽光
喚醒蛋殼里沉睡的胚胎,
鑄煉成它們一顆顆暴烈的心
題目:請從詩歌語言角度,談談《鷹的誕生》中“暴烈的心”陌生化處理的效果。
參考答案:“暴烈”原為“暴躁、剛烈”,此處形容烈日鍛造雛鷹的決心,貶義詞褒用,用以展現雛鷹內心堅定執(zhí)著、向往征服蒼穹的信念,抒發(fā)了對鷹經歷了烈日的鍛造變得堅強的贊美、歌頌之情,有新奇感、新鮮感、新穎感,有含蓄美,吸引讀者,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二、什么是陌生化語言
“陌生化語言”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俄國形式主義文論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種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其內涵就是通過偏離、扭曲、異化、修飾、重組語言、語序、語義等藝術形式,讓常事、常規(guī)、常識、常情、習見等在情感、形式、審美上超越慣性、習俗、重復和老舊,使那些司空見慣的語言、語法、情感呈現新意的樣態(tài)、獨特的審美和深刻的內涵[1]。通俗地說,就是“換一種‘有味道’的合理說法”。
“陌生化語言”具有“陌生化”的特點,其表現形式和內容上更具新奇感、新鮮感和新穎性,吸引讀者,易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語氣上更加委婉含蓄,內涵更加深刻富有哲理,易引發(fā)讀者的深度、多重、高階思維
三、陌生化語言的表現手法
文學語言陌生化的表現手法是多種多樣的,下面主要從語音、語義、語法、符號、結構、審美觀念、表達方式等七個方面舉例闡述。
(一)語音的陌生化
文學語言充分利用押韻、諧音、停頓等改變漢字、詞匯語音,打破語音在人的頭腦中形成的對應的、穩(wěn)定的慣式思維,故意偏離常態(tài)的理解,通過語音陌生化的處理更加多元化地表情達意。
1.押韻
文學語言通過制造句尾韻腳的音節(jié)和諧調和,獲得與常規(guī)表述不同的陌生化音韻美效果。如林徽因的《你是人間四月天》,詩歌每一小節(jié)的第一、第三句結尾分別用“天”“變”“煙”“前”“妍”“圓”“鮮”“蓮”“燕”“天”字,運用押“an”韻的陌生化處理來制造誦讀的寧靜美、和諧美和典雅美,讓人心生溫暖和喜悅感,感受到詩人的美好情愫,
2.諧音
利用漢字讀音、數字讀音、首字母、方言等的諧音,打破日常敘述的規(guī)范性、平衡性,吸引受者(讀者和聽者),引發(fā)受者的聯想和想象,增強表達的生動性、趣味性、含蓄性和多義性的陌生化效果。如李商隱《無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币浴敖z”諧“思”,以“絲”寫“思”,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戀人思念之連綿與恒久;現在年輕人口語交際、媒體交流、寫作中頻現的“腫么了(怎么了)”“520(我愛你)”“三克油(Thank you)”“藍瘦香菇(難受想哭)”等都是運用諧音陌生化,讓語言顯得幽默風趣,含蓄委婉,令人耳目一新。
3.停頓
在正常的語序語流中,故意設置停頓,造成閱讀的頓挫感,給受者足夠的思考時間,突出強調某種感情或者渲染某種氛圍,令受者印象深刻。如聶華苓《親愛的爸爸媽媽》中題記之后開篇的環(huán)境描寫:“凄風??嘤?。天昏。地暗。”作者使用超出常理的句號,延長讀者閱讀的時間,給予讀者足夠的思考品味的時間,充分感受環(huán)境的惡劣,醞釀心中的悲憤情緒,為下文寫悼念南斯拉夫大屠殺渲染氛圍、奠定感情基調。
(二)語義的陌生化
漢語的語義內涵因為語源、語境、語法、修辭、邏輯及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等不同所反映、折射的含義也不相同。緊隨語境的變化,打破漢語語義的常規(guī)組合順序,打亂詞匯運用的一般規(guī)律,阻滯受者的順暢理解而產生與眾不同的新鮮刺激感,達到陌生化審美效果。
1.仿造詞語
為追求更好的表達效果,作者故意模仿舊詞,更換語素,革新、獨創(chuàng)新詞,賦予新意,給受者帶來清新明快的幽默感和強烈的諷刺性。如魯迅《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中,“先前信‘地’,信‘物’,后來信‘國聯’,都沒有相信過‘自己’。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這里的“他信力”就是“自信力”的仿詞,是根據信“地”、信“物”、信“國聯”生造出的詞語,諷刺了國民黨反動派從根源上就不具備“自信力”,更何談“失掉自信力”?讓人體會到陌生化表達的獨到之處。
2.學科遷移
每一個學科都有一些自己學科的專業(yè)術語,在文學表達時,打破學科界限,跨越學科得體地使用非文學的術語表達。如話劇《陳毅市長》:
齊仰之:(大笑)妙,妙!陳市長真不愧是共產黨人的化學家,沒想到你的光臨使我這個多年不問政治、不問世事的老朽也起了化學變化!
陳毅:我哪里是什么化學家喲!我只是一個劑,是個催化劑。
這里作者巧妙地用化學學科的術語“共產黨人的化學家”“化學變化”“催化劑”等,寫出了陳毅為請化學家齊仰之出山任制藥廠廠長,勸說效果明顯。物理學、地理學、信息學、音樂的旋律、美術的色彩、建筑的結構、影視的鏡頭等學科術語也可以遷移運用到文學創(chuàng)作中,如“我真想把老師腦中的知識全復制粘貼到我的腦子中”,把電腦中常用的“復制拷貝”遷移到語文表達,拓寬了文學的表達空間,語言顯得幽默風趣,拉近了與受者的交際距離。
3.褒貶互換
詞語的感情色彩分為褒義詞、貶義詞和中性詞,在文學敘述表達時,作者故意將褒貶互換,抒發(fā)一種特殊的情感,達到一種奇崛效果。如朱自清《背影》:“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于講定了價錢?!蔽何 段业睦蠋煛罚骸拔矣脙和慕苹难酃獠煊X:‘她愛我們’?!濒斞浮短僖跋壬罚骸耙灿薪馍⑥p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fā)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钡鹊?,這些句子中的“聰明”“狡猾”“標致”都使用了易色,褒貶互換,新鮮感全出。
4.大詞小用
“大詞小用”是從范圍上來陌生化處理詞義,就是把一個范圍較大的詞語用在范圍、概念較小的事物上,故意把小事物說成大事物或者用解決大事物的方式解決小事物,“高射炮打蚊子”,突出渲染強化受者印象。如莫懷戚《散步》:“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那樣。”“我決定委屈兒子。”作者面對老少走大路還是走小路的散步分歧,卻如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做“決定”一樣,大詞小用,讓讀者感受到中年人的責任感、神圣感、使命感,幽默風趣;魯迅《阿長與〈山海經〉》:“然而我有一時也對她發(fā)生過空前的敬意?!薄拔蚁胛矣植徽孀鲂¢L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懼憚她什么呢!”這里“空前的敬意”“懼憚”都是大詞小用,小題大做,表現出童真、童趣和兒童的心理,耐人尋味,富含深意。
5.化虛為實
大自然、宇宙時空、人的情緒情感等宏大、抽象的情境往往不易表達,可以采用化虛為實的陌生化處理,化抽象為具體,將作者的情感融匯到動詞上,用動詞將抽象的事物視覺化呈現,增強讀者的閱讀印象。比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將抽象的愁緒具體化,寫出詩人愁之多,愁之重,愁之連綿。再如“湖畔的每一塊卵石上還寫著我夏天的回憶,八月的尾巴‘叭’的一聲,把我甩到了初三的門口”,把“夏天的回憶”“八月”具體化、情感化,“‘叭’的一聲”“甩”有視覺、有聽覺、有感覺,讓人對生命的拔節(jié)、年級的攀升、精神世界的成熟感同身受
6.移情于物
感情的復雜性有時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為有效表達內心的復雜情感,作者常常逆向思維,采用“移情于物”的陌生化創(chuàng)作手法,借花草樹木等具體的事物委婉含蓄地表達、深化情感。如杜甫《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卑褔罴耐杏诨B深情表達;魯迅《故鄉(xiāng)》:“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xiāng)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卑炎髡邔Α袄衔荨薄肮枢l(xiāng)”留戀又失望的復雜情感巧妙表達出來;端木良《土地的誓言》:“這時我聽到故鄉(xiāng)在召喚我,故鄉(xiāng)有一種聲音在召喚著我?!卑炎髡邔Α肮枢l(xiāng)”濃烈的思念和熱愛笥然托出。
7.應用時語
語言的發(fā)展也是與時俱進的。每到歲末年尾,一些報刊都會評選“年度流行語”“年度熱詞”等,評選出的“流行語”“熱詞”承載著漢語詞匯隨著社會公共生活的發(fā)展而不斷豐富、發(fā)展和進步。如近年來的“新質生產力”“雙向奔赴”“人工智能大模型”“村超”“特種兵式旅游”“顯眼包”“搭子”“多巴胺 ×× ”“情緒價值”等,這些詞語應用于創(chuàng)作和交際,能夠給人以表達的陌生化和時代的鮮活感
8.偶用外語
偶爾在文章中使用方言、俚語、外來語等語言元素來陌生表達,讓人在閱讀時會眼前一亮,吸引讀者關注。如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相信讀過這篇課文的讀者都會記住這句“經典”,其主要原因肯定來自于“Ade”這一德語單詞的引入;再如:“他不僅學習成績好,而且興趣愛好廣泛,開學典禮上,他和同學的一曲拉丁舞表演,真是又‘Cool’又‘Fans’。”自然使用“Cool”“Fans”兩個英文單詞,增強了語言的陌生化表達,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9.自相矛盾
為了表達和深化哲理的需要,根據語境在句中故意制造“矛盾”,讓讀者產生疑問、自辯又合情合理。如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表示推測,因為作者離開百草園已經七八年,印象模糊,所以只能推測;“確鑿”表示肯定,因為童年的百草園是作者的樂園,感受深刻,所以又肯定。看似矛盾卻又合情合理。《孔乙己》結尾“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中“大約”和“的確”的矛盾表達也是同樣的效果。
10.古為今用
對中國古詩文中的經典元素,如典故、千古名句、意象等明嵌或暗嵌于文章中,同時融入現代人的共鳴、情愫和思考,使文章亦莊亦諧,既有古典美感,又具現代氣息。如明嵌:“心靈的選擇在‘天生我材必有用’中永存,在‘舍生而取義’中發(fā)展,在‘守拙歸園田’的閑適中成熟,在‘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中升華?!敝苯右美畎?、孟子、陶淵明和文天祥的詩句豐富自己文章的語言,提升表達效果。暗嵌:“陶淵明的那朵菊花溫暖了寧靜深遠的峰巒,李白的愁情匯成了滔滔的江水,杜甫的雄心量出了泰山的高度,李清照憔悴如風中的一株黃花,蘇軾矯健彎弓,夢想射下天上的星座?!被锰諟Y明、李白等人的詩句,讓文章隱蘊傳統(tǒng)文化內涵。
11.使用修辭
使用比喻、比擬、夸張、排比、通感等修辭手法,這是文學表達中最常見、最常用的陌生化語言處理方法。它能夠豐富語言的多樣性、語義的哲理性、表達的唯美性和理解的含蓄性。如張愛玲《天才夢》:“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边@種奇崛、獨到、似乎風馬牛不相及陌生化的比喻,讓句子成為經典,讓作家成為名家;宗璞的《紫藤蘿瀑布》:“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边@里運用“通感”,視覺與嗅覺交融,寫出了觀賞紫藤蘿瀑布產生的夢幻般的特殊感覺;艾青《我愛這土地》:“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運用設問,“思維暫留”之后,轟然推出對土地深沉的愛,戛然而止,啟人深思,發(fā)人深省。
(三)語法的陌生化
漢語的語法規(guī)律一般是定語、主語、狀語、謂語、賓語(補語)的敘述順序,詞語間的搭配也有其合理性和規(guī)范性。文學表達有時會打破傳統(tǒng)的語法規(guī)則、運用超常的方法,將詞句重新排列組合,如調換語序、詞類活用等方法,創(chuàng)造出新的語言表達形式,使語言沖破一般的規(guī)則而表現出極大的活力與靈性,達到語言陌生化的審美效果。
1.調換語序
為了強調的需要,給遣詞造句帶來靈活性、機動性,改變固式,避免平鋪直敘的直白、呆板,凸顯語言的錯綜美和彈性美。如朱自清《春》:“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弊髡甙讯ㄕZ“嫩嫩的”“綠綠的”后置,使句子變短,增強了節(jié)奏感和愉悅感,突出強調了春草的質地和顏色,令人心生愛意;魯迅《藤野先生》:“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把假設的條件后置,結果提前,并且主語“他的性格”之后用逗號獨立斷開,強調藤野先生對“我”的巨大影響。
2.反常搭配
在文學敘述中,各類詞語因性質、功能、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等都有固定的搭配形式,但為了美學目的的需要,為了更好地表情達意,為了更好的塑造形象,對主客體詞語進行超常搭配,表面上看好似不講道理、用詞不當,但深層中卻蘊含更加豐富的哲理,更加深刻、生動、形象,令人深思遐想。如量詞混搭,宋代張炎《祝英臺近》:“謾留一掬相思,待題紅葉?!薄耙晦洹毙揎棥凹t葉”,新穎別致;名詞并置,唐代溫庭筠《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辈皇褂脛釉~、形容詞等銜接,直接列舉了六種清晨景物,意境幽遠;主謂反搭,“蛙聲在故鄉(xiāng)的田野里,長勢良好?!敝髡Z“蛙聲”與謂語“長勢良好”搭配,看似別扭,實則有深遠的詩意;動賓反搭,舒婷《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承前語境,“老水車”“紡”“疲憊的歌”,搭配奇崛,詩意盡顯;詞語交互錯位,冰夫《蓮塘月》:“云飄在水中,帆飛在天上?!薄霸啤迸c“帆”交互錯位,逼真地表現了水天一色的空際意境。
3.詞類活用
文言文中詞類活用現象較多,如《曹劌論戰(zhàn)》中“公將鼓之”的“鼓”,名詞用作動詞“擊鼓”,《陳涉世家》中“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中“堅”和“銳”,形容詞用作名詞,指“堅固的鎧甲”“銳利的武器”。現代文語法規(guī)范越來越嚴謹,但有時候為了表達的特殊需要,偶爾也會借鑒文言文的詞類活用改變詞性,實施陌生化的藝術表達。如魯迅《社戲》:“我同時便機械地擰轉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擠,覺得身后便是滿滿的,大約那彈性的胖紳士早在我的空處胖開了他的右半身了?!薄芭珠_了他的右半身了”中的“胖”就是形容詞用作動詞,以陌生化的心理刺激,創(chuàng)造了豐富、奇特的審美意蘊。此類現象在歌詞中也屢見不鮮,如《牽手》的歌詞:“所以悲傷著你的悲傷,幸福著你的幸福?!鼻耙粋€“悲傷”和“幸?!笔莿釉~,后一個“悲傷”和“幸?!笔敲~。
4.長短活用
打破常規(guī)的句子不長不短的敘述方式,根據語境需要故意拉長或者縮短句子,營造獨到的陌生化語言。如縮短,彭荊風《驛路梨花》:“正說著,門被推開了。一個須眉花白的瑤族老人站在門前,手里提著一桿明火槍,肩上扛著一袋米?!卑选笆掷锾嶂粭U明火槍”“肩上扛著一袋米”這一修飾瑤族老人的定語移到后面,使長句子變短,突出強調了“我們”疑惑小茅屋的主人是誰之際、老人突然出現的那種驚喜之情。再如拖長:“珍惜閱讀,便是珍惜歷史,珍惜蛇灰蚓線般的石鼓文陶隕石般發(fā)出的音響以及青銅瓦當上的裝飾畫;珍惜閱讀,便是珍惜傳統(tǒng),珍惜樂山大佛古樂大鐘滄州鐵獅九龍古壁以及太極八卦少林武當諷諷英姿獵獵雄風;珍惜閱讀,便是珍惜美好,珍惜黃山煙云醉舊客桂林山水甲天下滄海云天鶯歌燕舞春雨秋風綠肥紅瘦,珍惜《高山流水》之深情《十面埋伏》之危急舒伯特之緩緩流動斯特勞斯之徐徐吹拂?!惫室饫瞄L句子,仿佛緊鑼密鼓的傾倒,給人以快言快語、干脆利落之感。同時,也可以注重語言的節(jié)奏和韻律,通過語言的音節(jié)、聲調、平仄等方面的變化,創(chuàng)造音樂美感的陌生化。
(四)符號陌生化
漢語表達中,符號也是表情達意的語言。在行文中巧妙使用標點符號,也能增添文章的陌生感,讓人精神一振。如2023年杭州亞運會標語“心心相融, @ 未來”中“ @ ”符號的巧妙使用,就讓人過目不忘。在文章中巧妙使用“?”“!””,也可以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如柯巖的《周總理,你在哪里》結尾“—想—念—你”就連續(xù)使用破折號并用省略號,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五)結構陌生化
在文章的表達上,創(chuàng)新直觀的外在形式,促進、深化、提升語言和文章的陌生化效果,增強文章的吸引力和可讀性
1.獨立成段
在行文過程中,故意用一個詞或者一句話獨立成段,讓人醒目地發(fā)現其獨到和重要,陌生化處理起強調作用。如法國都德《最后一課》:“我的最后一堂法語課!”“可憐的人!”都獨立成段,讓讀者感受到小弗朗士對最后一堂法語課和韓麥爾先生的珍惜、熱愛和留戀。
2.錯落分行
在一些現代詩的表述中,為了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新奇感,故意設置詩節(jié)的錯落或者分行。如非馬的《鳥籠》:
打開
鳥籠的門
讓鳥飛走
把自由還給
鳥
籠
這種錯落分行有致的排列法,其本身就是“詩的”而非“散文的”,讓讀者從形式到內容深刻體驗到詩歌的與眾不同與韻味無窮,如果換為正常的詩序,就失去了“詩味”。
3.使用題記
在標題之后正文之前加題記,有提綱挈領的作用,能夠使讀者一下子明白文章的主要內容或主旨。如作文《親自丈量腳下的路—用靈魂審視自我,認清自我》就引用“亞洲成功學第一人陳安之”的話作題記:“成功的人永遠影響別人而不被別人影響,除非他比你更成功?!倍疫€使用了副標題,用居里夫人的話“路只有靠自己走,才能越走越寬”作后記,題記、副標題、后記的結構創(chuàng)新,讓讀者耳目一新。
4.文體創(chuàng)新
學生在寫作中為實現語言的陌生化和創(chuàng)新求異,打動、吸引讀者,可以在文體方面加以創(chuàng)新,比如使用書信體、日記體、病歷體、采訪體、劇本體等,從形式上提升文創(chuàng)效果。如2001年高考四川考生的《患者吳誠信的就診報告》以病歷體呈現,至今令人印象深刻。
5.使用小標題
自古以來就有“無三不成文”的說法。在寫作中可以使用小標題的形式,將眾多材料分門別類組合,從多方面、多角度展示材料、表現主題。能夠提綱挈領,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更快、更準確地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在通讀全文時對文章主要內容有概括性了解,使讀者在閱讀后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如《鄧稼先》一文就使用了“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兩彈’元勛”等六個小標題,展示鄧稼先光輝燦爛的一生。有時候,也可以使用序號、空行等形式組織行文,使文章條理清楚,吸引讀者,引起讀者的注意。除此之外,文章的題目也可以陌生化,給讀者制造視覺沖擊力,引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如《蘸著月光寫詩》《垂釣又一個春天》等,令人遐想。
(六)審美觀念陌生化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文質兼美,素材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表達上有文學的創(chuàng)造與提升,但也不乏以“審丑”的語言通過事物原本狀態(tài)的真實、自然描寫,表現生活、人物的樸素美、本真美,揭示社會現實,表達作者愛憎。如魯迅《阿長與〈山海經〉》:“她生得黃胖而矮”“一到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楊絳《老王》:“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體好像不能坐,稍一彎曲就會散成一堆骨頭。”朱自清《背影》:“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瞞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墒撬┻^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边@些文章語句,都通過“寫生式”的“審丑性”的描寫,讓語言與后文作者的情感丑美對立又前后呼應,以超出文學的“優(yōu)化”“美化”反映真實的世界、真實的情感,讓讀者獲得獨特的審美價值。
(七)表達方式陌生化
課文往往以記敘、議論、說明等某一種表達方式為主,但又融合其他表達方式。通過合理的表達方式的穿插,將作者的主觀思想感情附著于事物,寄托于語言,也能夠創(chuàng)造語言表現的陌生化,使文章有變化美、新穎感和思想性。如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中“松骨峰戰(zhàn)斗”“馬玉祥烈火中救朝鮮兒童”“防空洞內的談話”之后,作者都使用議論與抒情的表達方式,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毛澤東《紀念白求恩》夾敘夾議,使人物形象顯得具體可感,議論深刻引人共鳴,
客觀的敘述能夠充分地表現人真實生活的本真狀態(tài),是陌生化語言的一種表現方式;但融入作者情感的主觀表達也是一種文章語言陌生化處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夠打破日常語言感受的自動化、自然化、樸素化,表達對事物的感受、感情,啟發(fā)讀者思考和共鳴
四、陌生化語言使用的注意事項
寫文章就是弄文字游戲。能夠用陌生化的語言揭示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社會現實、表達復雜的情感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本任務。使用陌生化語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創(chuàng)新是基點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除了形象、內容、主旨思想的創(chuàng)新之外,文章的表達方式——語言,也需要創(chuàng)新。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都有“好奇感”,喜歡追求新鮮的事物,為了滿足讀者的好奇心,提升文章的美度、深度和廣度,“創(chuàng)作”需要“創(chuàng)新”。
(二)意象是寄托
語言的陌生化表現,更多地需要選擇有效的意象寄托,把抽象的事物、情感運用對比、反襯、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相互對比、襯托、交融,具化為具體的形象或事物,一明一暗,由淺溯深,將深層的內涵用淺層的意義來遮飾,增強讀者的感官體驗和視覺效果,訓練讀者的高階思維和深層思維,提升讀者的審美價值。
(三)晦澀又合理
陌生化語言要曲折弄巧,讓讀者從文字上看到別扭而內涵上卻悟到深刻,表達上看似生硬而意境上卻又暢達,理解上看似別扭、艱澀而道理上卻又合情合理。這就需要陌生化語言的創(chuàng)造者有敏銳的生活感受、廣博的知識、深刻的思維和學科領域跨越的能力,能夠把自己的生活體驗、人生經歷、生命哲理等通過特殊處理的表達方式,并不是直白地而是曲折含蓄地呈現在讀者的眼前和腦中。
(四)科學性文章不宜使用陌生化語言
陌生化語言更多地應用于小說、記敘文、散文等文藝性創(chuàng)作中,對于科學性嚴謹的專業(yè)文章,不建議過分使用陌生化語言表述,會造成理解的艱澀、多義、誤解??茖W性文章更多的應該尊重事實,使用直白的、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讓讀者通過閱讀,第一時間獲取知識,體驗實驗成果。
五、陌生化語言使用的意義
“陌生化語言”在當今口語交際和文學創(chuàng)作中司空見慣,其生命力和傳播性日益廣泛,被廣泛應用于口語和書面語的表達中。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深入探“陌生化語言”的義理、規(guī)律,學會在閱讀中分析、在寫作中應用陌生化語言,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弘揚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陌生化語言的運用,是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從《詩經》《離騷》開始,到唐詩、宋詞、元曲,一直到現代詩歌、現代文學,都有豐富多彩的陌生化語言呈現。初中語文教學通過與傳統(tǒng)經典的對話,挖掘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將其與古代文學閱讀、現代文學閱讀與新時期以來的寫作教學、文學創(chuàng)作相結合,增加了學生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審美能力。這種傳承和弘揚對于保護、創(chuàng)新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及培養(yǎng)新時代少年文化自信有著重要意義。
(二)豐富表現手法,強化語言運用
陌生化語言的運用,鼓勵作者和受者探索、分析、運用新穎獨特的表現手法和語言形式,創(chuàng)造出奇崛、與眾不同、晦澀寓理的藝術效果,使文學閱讀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藝術表現手法更加豐富多樣。這種探索、分析、運用對于推動文學閱讀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三)跨界結合聯想,訓練思維能力
陌生化語言的運用,啟發(fā)、培養(yǎng)、激勵作者和受者的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思考知識的跨學科性以及各種藝術形式和領域的結合,更加關注現實問題和時代變遷,訓練、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chuàng)性、批判性,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對文學閱讀、創(chuàng)作的興趣。如臺灣詩人羅門的《流浪人》中“椅子與他坐成它與椅子”,主客觀的調換、人稱代詞的變化,拓展了讀者的思維空間,鍛煉了讀者的思維能力。
(四)增強受者體驗,提升審美感受
陌生化語言的運用,通過打破、扭曲、異化、變換常規(guī)語言、語法的順序、搭配,艱澀、阻滯、延緩、深化讀者的閱讀期待,拓寬拓深讀者的閱讀視野,為讀者提供嶄新的、獨特的、合理的審美體驗和感受。這種體驗和感受能夠激發(fā)讀者的想象力、思維力和創(chuàng)造力,增強他們對文學的理解感悟能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欲望。
(五)踐履陌生創(chuàng)作,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在閱讀中認識、分析、探索陌生化語言的義理、規(guī)律,指導學生運用于文學閱讀與文學創(chuàng)作中,在創(chuàng)作中通過使用陌生化語言,鼓勵學生打破常規(guī)的語法邏輯,通過反常搭配、主客調換、異類并舉、語義對抗、錯位重構等多種形式,創(chuàng)造獨特、新穎的語言效果,營造文學意境,使文章更具表現力和感染力。同時,訓練思維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注人新的活力和創(chuàng)意,提升更多人對文學、對陌生化語言的認知度和參與度,使文學更具傳播力和影響力,并不斷促進文學的繁榮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什克洛夫斯基.俄蘇形式主義文論選「M].蔡鴻濱,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