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的《母雞》這篇文章被選人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動物朋友”,語文要素為“體會作家是如何表達對動物的感情的\"以及“寫自己喜歡的動物,試著寫出特點”。本單元旨在讓學生從名家文章中習得介紹動物朋友的方法,學著介紹自已的動物朋友。《母雞》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
在《母雞》一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了欲揚先抑的方法,塑造了母雞這一復雜的角色。這種欲揚先抑不僅藏在對母雞先后截然不同的評價中,也藏在前后對于叫聲的不同描寫中。在文章的前半部分,老舍先生極力展現(xiàn)母雞令人討厭的一面,尤其是在描寫母雞的叫聲時,運用了一系列富有畫面感的詞匯,令人感受到母雞的無病呻吟、淺薄、媚俗。而在文章的后半部分,老舍先生對于做了母親的母雞有了不同的看法,認為其負責、慈愛、勇敢、辛苦。在這個部分,他同樣描寫了母雞的叫聲,但描寫的內容大相徑庭??梢哉f,老舍先生對母雞態(tài)度的變化就藏在這叫聲的變化中。
由于有關母雞叫聲的描寫貫穿全文,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母雞叫聲的變化,設計多個學習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叫聲變化的原因和變化背后的內涵,體會到老舍這位杰出的語言大師的表達魅力。
一、呈現(xiàn)描寫叫聲的詞組,初觸情感變化
《母雞》一文中有許多直接描寫叫聲的詞語和短語。當把這些詞語和短語單獨拎出來時,學生會對母雞產(chǎn)生一種初步的、直觀的感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在學生已經(jīng)對課文比較熟悉之后,選擇文中前后描寫叫聲的典型詞組,將其分成兩行,讓學生去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畫面。
當學生用多種方式朗讀這些詞組后,他們能初步感受到前后叫聲的截然不同,也能從中初步體會到老舍先生對母雞態(tài)度的變化:從討厭到不敢再討厭。此時,教師可以趁勢追問讓老舍先生前后態(tài)度產(chǎn)生變化的原因,從而讓學生找到“負責、慈愛、勇敢、辛苦\"這四個關鍵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對重要的生字詞進行了學習,很自然且輕巧地完成了對整篇文章主要內容的梳理,還為后面深入理解“叫聲\"背后的“情聲”做了有力的鋪墊。
二、創(chuàng)設母雞鳴叫的情境,再感表達魅力
朗讀描寫叫聲的詞組,讓學生對作者的情感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該創(chuàng)設豐富的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聚焦關鍵的詞句,想象演讀,深入感受叫聲背后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辛苦,通過對前后叫聲的進一步勾連,感受文本語言的獨特魅力。
(一)聚焦關鍵詞句,想象演讀
老舍先生是一位杰出的語言大師,他筆下的一個詞語能引出一幅畫面,一個句子背后含有豐富的內容。為更好地體悟文本語言,教師可引導學生聚焦第5~8自然段,找一找哪個詞語或句子寫得最精彩,最能讓人感受到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辛苦。
學生很快能發(fā)現(xiàn)老舍先生巧用動詞,妙用比喻,用詞嚴謹,讓人更為深人、真切地感受到母雞的性格特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往往會忽視描寫叫聲的語言。對此,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問題,創(chuàng)設豐富而適切的情境,讓學生想象畫面、代人角色,通過表演讀好母雞的叫聲,進而深入地體會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辛苦。
? 一道黑影閃過,母雞在咕咕地警告什么呢?那黑影越來越近了,請你來咕咕地警告幾聲。
① 現(xiàn)在母雞發(fā)現(xiàn)了一點好吃的—一條小蟲子,又開始咕咕地緊叫了。你來代入母雞,叫一叫。母雞的叫聲是一聲緊著一聲,你再來試試。小雞雛們,你們聽出來了嗎?母雞在緊叫什么?。?/p>
? 夜間聽到了一點兒動靜,母雞又會怎樣放聲啼叫?
無論是咕咕地警告還是緊叫、啼叫,學生都能夠通過這些叫聲,感受到雞母親那份對孩子的深深關愛。他們仿佛變成了勇敢保護小雞的母雞,也理解了老舍先生態(tài)度發(fā)生巨大變化的原因,并被母雞深深地打動。
(二)勾連前后叫聲,對比發(fā)現(xiàn)
當學生沉浸在對母雞形象的感悟中時,教師需要再一次勾連前文中對于叫聲的描寫,但是此時不僅僅要回顧那些語句,還要繼續(xù)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體會在這只母雞沒有成為雞母親時,它的叫聲中又包含著什么。
① 母雞由前院嘎嘎到后院,又從后院嘎嘎到前院,誰來嘗試嘎嘎地叫?
? 母雞有時候還細聲細氣,扯長了聲音叫。它會怎么叫?拉長了聲音就更有如怨如訴的感覺了,誰再來試試?
? 它要是下個蛋,就會發(fā)了狂。誰來叫?母雞啊,你想說什么?
此時的學生在情境的驅動下,從一位負責、慈愛、勇敢、辛苦的母親又轉變成了一只令人厭煩的母雞。有了兩次完全不同的情感體驗后,教師再把兩組描寫叫聲的詞組放在一起,詢問學生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一下子就會發(fā)現(xiàn)老舍先生討厭母雞的時候用“嘎嘎”,不敢討厭的時候用“咕咕”,前后聲音的變化其實也表明了老舍先生對母雞的情感的變化。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多重情境,引導學生在對叫聲的品味、演讀中,進一步深入感受到“叫聲”原來就是“情聲”。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體會到了語言的魅力。
三、挖掘叫聲背后的意蘊,感受母親形象
當學生深人理解了作者表達的情感,感受到老舍先生的表達魅力后,教師可以自然地引出“欲揚先抑\"的寫法,引導學生感悟其妙處。教師還可以適當補充相關資料,引領學生進入文本的更深處,體會文章的豐富內蘊。
(一)點明關鍵寫法,自然體會妙處
體會“欲揚先抑\"的寫法以及妙處是《母雞》一文中需要學生習得的重點內容之一。如果教師只是生硬地告訴學生相關知識,學習效果并不會很理想。對此,教師可以在學生充分了解母雞的性格后,詢問學生:既然如此喜歡這只母雞,那前面描寫令人討厭的叫聲部分是否可以刪掉?
通過簡單的討論和交流,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前面的貶低是為了后面更好地贊揚,這樣可以讓母雞的形象更加鮮明,也讓情節(jié)變得更加波折有趣。此時,教師再告訴學生這種手法就叫“欲揚先抑”,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僅了解了“欲揚先抑\"的概念,也明白了這種方法如何使用,且懂得了這樣運用的妙處,可謂一舉多得。
(二)回憶生活畫面,深悟偉大母愛
了解了《母雞》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就會知道老舍先生不僅在贊美雞母親,也在贊美自己偉天的母親,更在贊美全天下的英雄般的母親。為了讓學生充分感知這一點,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再次回憶描寫母雞叫聲的句子,補充老舍母親的相關資料。學生感受到這位母親也是如此的負責、慈愛、勇敢、辛苦,于是將雞母親的形象與老舍母親的形象進行進一步的勾連。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這樣引導
? 當作者看見遇到了一點兒動靜就警戒起來,咕咕地警告著雞雛的母雞時,他好像看到了-
? 當作者看到咕咕地緊叫,呼喚雞雛來吃東西的母雞時,他的眼前浮現(xiàn)出了
? 當作者看到遇到一點兒威脅,便急切地放聲啼叫的母雞時,他又想起了—
此時,教師話鋒一轉,讓學生把作者改成自己,也說說自己想到的畫面。學生便會紛紛回憶起自己的母親或者看到過的關于母親的溫馨動人的畫面。在這樣的交流互動中,學生自然明白了,老舍先生想要贊美的不僅是文中這一位雞母親,還有自己的母親,以及全天下所有負責、慈愛、勇敢、辛苦的母親。
綜上所述,在《母雞》一課中,通過解讀文本,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詳細描寫了母雞的叫聲。它能夠當作重要的教學抓手。教師圍繞這一抓手,可以開展多重活動:以叫聲為切入口,初步感受老舍先生情感的變化;聚焦描寫叫聲的詞組,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在代入角色的演讀中,深入體會情感的變化以及語言大師的表達魅力;將母雞鳴叫的畫面與母親的形象勾連,感受至真至純的偉大母愛。在這樣層層推進的活動中,教師引領學生深入文本,使其受到觸動,明白“叫聲”原為“情聲”,從而習得介紹動物朋友的方法。
參考文獻:
[1]老舍.老舍作品精選[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9.
[2]陳德兵,余映潮.活動有趣訓練有度方法有效:《母雞》(四下)教學及評析[J].小學語文教學,2024(7/8):27-30.
[3]湯興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母愛”的解讀與思考:以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下冊《母雞》的教學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D刊,2023(12):44-46.
(江蘇省蘇州高新區(qū)獅山實驗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