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資源作為傳承革命精神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其育人功能日益受到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1]在2024年9月的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充分發(fā)揮紅色資源育人功能,不斷拓展實踐育人和網(wǎng)絡育人的空間和陣地”[2],對紅色資源育人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站在新時代,高校承載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需要進一步深入挖掘校內外紅色資源,增強紅色文化認同,把紅色基因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動教材和重要內容,[3]同日常的教學科研工作同頻共振。因此,如何深入挖掘紅色資源的育人功能、構建紅色育人新模式、探索有效的實踐路徑,是擺在各高校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紅色資源對育人的重要意義
紅色資源是黨和國家的精神寶藏,對賡續(xù)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培養(yǎng)具有愛國主義情懷、社會責任感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新時代人才具有重大價值。通過深入挖掘紅色資源,使廣大青年學子對紅色文化做到認知認同、情感認同和行為認同,進而
做到紅色文化自信自強。
1.認知認同:明確育人方向
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教育、紀念、傳承等價值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遺產,包括革命遺址、遺跡、博物館、紀念館、烈士陵園等,涵蓋革命精神、革命傳統(tǒng)、革命文化等。育人是傳授專業(yè)知識、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品德和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高校通過挖掘紅色基因,持續(xù)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能對學生起到價值引領、道德教化和榜樣激勵作用,進而更好地明確認知認同,傳承紅色品質,把握正確育人的方向,引導學生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
2.情感認同:夯實育人功能
紅色資源具有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等功能。培養(yǎng)教育一批又一批具有愛國主義情懷、集體主義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青年大學生。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guī)范。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激發(fā)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勇于探索、敢于創(chuàng)新、不折不撓、敢于勝利的意志品質。通過對紅色資源的挖掘和宣傳,讓青年學子對紅色文化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為充分發(fā)揮育人功能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3.行為認同:傳承育人使命
紅色資源不僅是黨和人民英勇奮斗光榮歷史的見證,更是精神的傳承,它們蘊含著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斗爭精神和崇高理想,具有強大的價值導向、精神榜樣和行為示范作用,激勵著一代代熱血青年。通過深入挖掘和宣傳紅色資源,讓紅色資源貼近基層、貼近群眾、貼近青年學子。通過紅色資源的學習和實踐,大學生青年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歷程,牢記“國之大者”,胸懷“兩個大局”,增強“四個自信”,學習英雄先進榜樣,強化行為認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斷激發(fā)愛國熱情和使命感。
構建紅色資源育人功能實踐路徑
傳承紅色基因,厚植紅色文化根基,夯實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陣地,是廣大高校挖掘紅色資源育人功能重大使命。高校要積極深入挖掘自身各個辦學歷史時期愛黨報國、拼搏奮進的紅色基因,要善于和主動借助校外紅色資源拓展育人空間,強化校地紅色資源協(xié)同育人關系,要加強體制機制建設,創(chuàng)新教育宣傳方式,增強紅色文化認同,切實回答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時代之問。
1.傳承紅色辦學基因,增強校園紅色文化認同
我國大學與各民族同呼吸、與國家共命運、和人民心連心,在黨領導國家革命建設改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等各個時期都沖鋒在前,付出過巨大犧牲,也奉獻了聰明才智,作出了積極貢獻,書寫了屬于自己的紅色辦學歷史和獨特的辦學底蘊。高校首先要立足自身辦學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深入挖掘、整理凝練本校獨特的紅色校史文化資源,廣泛開展校園紅色文化育人主題活動,增強自身紅色文化認同,為校園文化注入強大的紅色精神動力。北京郵電大學(以下簡稱學校)建校近70年來,始終將信息通信事業(yè)作為辦學主要特色和光榮使命,書寫了一份厚重的紅色通信史。新時代以來,學校將紅色通信史、校史轉化為學校辦學治校的寶貴精神財富和愛校榮校實際行動,上好紅色文化育人“大思政課”,講好改革發(fā)展“北郵故事”,賡續(xù)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更好發(fā)揮紅色文化鑄魂育人作用,不斷增強學生對校園紅色文化認同感,大力激發(fā)學生愛黨愛國愛校熱情。
學校于1995年修建無線電先驅李白烈士雕像,后于2024年修繕擴大李白廣場作為校內重要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新設了紅色通信史展覽和李白烈士事跡展覽,為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提供了直觀、生動教材。為進一步深挖紅色資源,加大紅色資源育人力度,打造校內紅色資源育人品牌,獻禮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學校全力打造大型原創(chuàng)舞臺劇《尋找季白》,將五個不同時代情境下“尋找李白”的故事串聯(lián)在一起,介紹了中共黨員李白作為敵后情報工作者的英雄事跡,詮釋了他為祖國革命事業(yè)奉獻生命的感人形象,展現(xiàn)作為郵電事業(yè)拓荒者與北郵的不解之緣。《尋找季白》劇組自2020年10月建組以來經歷了多輪演出,演出得到數(shù)萬師生及社會有關人士的熱烈參與,新穎的紅色教育形式獲得了成功?;顒拥玫搅恕吨袊嗄陥蟆贰⒈本┬l(wèi)視等多家主流媒體廣泛報道,在校內外產生強烈反響。2024年3月,該劇獲評北京高校校園原創(chuàng)文化精品重點項目。
2.拓展紅色育人陣地,培育紅色文化情感共鳴
高校由于辦學歷史和學科背景等原因,自身紅色資源有限,需要走出校園,積極同校外紅色基地建立合作共建關系,拓展紅色資源育人空間,打造“紅色文化育人共同體”,共同用心、用情、用力宣傳好、挖掘好、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紅色資源,不斷提高紅色資源的利用率,擴大紅色資源的教育受眾覆蓋面和社會影響力。學校在深挖自身紅色歷史和資源的基礎上,每年組織師生參觀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香山革命紀念館、中國電信博物館、北大紅樓、中國人民抗日英雄紀念館等紅色基地,并與其建立緊密的育人合作關系,充分依托這些紅色基地積極開展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深化青年學子對紅色文化的情感共鳴和認同。
為全面推動紅色資源進校園活動,積極依托外部紅色資源助力學?!叭恕惫ぷ?,學校積極鼓勵各基層黨組織同紅色基地開展多層次共建合作,加強校地協(xié)同紅色育人品牌建設,在校內形成濃郁的紅色育人氛圍,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例如:近年來,學校人文學院黨委為強化紅色資源育人工作,主動走出校園開展大量調查研究和走訪交流工作,分別同北京區(qū)域內的香山革命紀念館、八大處公園管理處、十三陵水庫管理處簽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共建協(xié)議,在開辟校外紅色資源育人陣地上取得了豐碩成果。共建雙方開展形式多樣的紅色教育活動,為學生接受革命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紅色資源和生動教材,為常態(tài)化開展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提供了更多優(yōu)質場地和資源保障。例如:八大處曾是黨中央無線電總臺的駐地,在國家解放事業(yè)和抗美援朝等重要時期的情報工作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學校在與八大處公園管理處黨總支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共建關系以來,多次組織學生前往八大處公園進行紅色教育主題活動,2024年國慶節(jié)期間雙方共同舉辦“紅色文化節(jié)\",開展紅色情報工作科普,相關紅色教育活動得到《人民日報》《北京青年報》、北京新聞等權威媒體的廣泛報道。一系列的共建活動擴大了雙方在共同開展宣傳紅色文化、強化紅色資源育人工作中的影響力,受到學生充分認可和歡迎,也產生了很好的社會反響。
3.加強體制機制建設,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教育宣傳
各高校應充分認識到紅色資源在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中的重要價值,將其納入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加強體制機制建設和組織保障,統(tǒng)籌規(guī)劃紅色文化教育宣傳工作。近年來,學校深入推進文化育人工程和數(shù)字教育工程,強化數(shù)智技術賦能紅色文化育人工作,積極將信息科技學科優(yōu)勢轉化為紅色資源育人優(yōu)勢。
第一,高校應充分調動教學科研資源,發(fā)揮師資隊伍優(yōu)勢,將紅色文化教育納入學校教育體系,加強專兼職師資和講解員培訓,為講好紅色故事儲備專業(yè)人才。高校將紅色文化融入育人體系過程中,應積極開展紅色文化主題活動,形成紅色氛圍濃厚的校園環(huán)境,通過實地考察、主題討論等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悟紅色資源育人價值。[4通過舉辦主題紀念活動、紅色文化節(jié)慶等形式,讓紅色資源走進高校,融入校園文化,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一部分。將紅色文化研究作為高校發(fā)揮紅色文化育人的重要支撐,鼓勵大學生開展紅色文化宣傳和社會實踐活動,深化他們對紅色文化的認同及推廣。將紅色資源的感召力轉化為青年學子學習生活和社會實踐推動力,幫助其成長成才,彰顯紅色資源強大的鑄魂育人牽引力。
第二,高校要積極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教育宣傳工作方式,以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融于他們的學習生活中,助力紅色文化內容、形式雙認同。一是要充分運用數(shù)字化、人工智能等高科技賦能:如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傳播紅色故事、利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重現(xiàn)歷史場景,讓紅色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呈現(xiàn)形式,增強教育的趣味性、科技感和感染力。二是要大力開展沉浸式體驗式教育教學活動:組織學生參與紅色研學旅行、社會實踐等活動。加強課程建設,將紅色資源融入學科教學,開發(fā)紅色文化主題類課程,作為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是要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傳播宣傳渠道:積極搭建融媒體傳播平臺,強化全媒體傳播效力,加大紅色資源的宣傳力度,為廣大青年學子提供可聽可視可讀的精神食糧,增強紅色資源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其育人功能得到更廣泛的傳播、更深入的實踐和更充分的認可。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J].求是,2021(10):4-18.
[2]本報評論員.扎實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四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N].中國教育報,2024-09-15(1).
[3]張艷.高校紅色基因形成過程與育人途徑探討—一以中國農業(yè)大學為例[J].北京教育(高教),2021(2):77-80.
[4]黃慧.論紅色文化融入高校實踐育人體系的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8):72-74.
(作者單位:北京郵電大學)
[責任編輯:苑聰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