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音樂是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有著細膩、深刻的感染力。舒曼作為音樂領域中浪漫主義流派的大家,運用不固定的表現(xiàn)手法,以生活中的細節(jié)作為創(chuàng)作起點,以細膩的人物情感表達和生活場景描寫著稱,其作品涉及許多大型題材,表現(xiàn)出了哲理性內涵?!逗纷鳛槭媛拇碜髦唬柚魳繁憩F(xiàn)渠道增強了散文的文字表現(xiàn)力,給人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間。本文以舒曼的鋼琴套曲《蝴蝶》作為切入點,從旋律、和弦、節(jié)奏、踏板四個方向,分析《蝴蝶》的演奏技巧和表現(xiàn)手法,并從《蝴蝶》的演奏技巧和表現(xiàn)手法,分析“巴爾特”“布爾特”和“維娜”的音樂形象。
[關鍵詞] 舒曼;鋼琴套曲;《蝴蝶》;演奏;音樂形象
[中圖分類號] J624.1"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5)07-0102-03
作為浪漫主義音樂流派的杰出代表,羅伯特·舒曼在鋼琴創(chuàng)作領域留下的藝術遺產至今仍閃耀著獨特光芒。其創(chuàng)作于1831年的鋼琴組曲《蝴蝶》作品2號,以突破性的藝術構思開創(chuàng)了標題性鋼琴音樂的新范式。這部包含十二個獨立樂章的作品,通過精心設計的文學化標題系統(tǒng)構建起完整的情感敘事框架——每個樂章不僅配有詩意盎然的文字提示,更通過音畫交融的創(chuàng)作手法將抽象音符轉化為可感知的藝術意象。這種將音樂與文學深度融合的創(chuàng)作理念,既彰顯了作曲家對浪漫主義美學原則的個性化詮釋,也奠定了其后續(xù)“詩意鋼琴曲”的創(chuàng)作基調。然而,這部充滿詩性光輝的作品在演奏層面卻暗含諸多技術挑戰(zhàn),其繁復的聲部織體與細膩的情感層次,要求演奏者不僅需要攻克艱深的觸鍵技巧,更要深入解析音樂符號背后的詩意密碼。因此,對該作品的演奏技法與意象表達進行系統(tǒng)性研究,已成為當代鋼琴家提升音樂詮釋深度的重要途徑。
一、舒曼個人簡介
羅伯特·亞歷山大·舒曼(Robert Schumann)作為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巨匠,以鋼琴詩人、革新性作曲家及先鋒樂評家三重身份,在貝多芬與舒伯特奠定的德奧音樂傳統(tǒng)中開辟出獨具詩性特質的藝術疆域。舒曼成長于文學世家,其父身兼詩人與書商雙重身份,使他自幼便浸潤在歌德、席勒等文豪的精神世界中,這種跨藝術門類的滋養(yǎng)為其日后開創(chuàng)“音樂詩學”埋下了伏筆。舒曼七歲時就顯露出鋼琴天賦,其在1830年至1840年間迎來創(chuàng)作巔峰期,期間不僅創(chuàng)作了《蝴蝶》《狂歡節(jié)》等具有文學敘事性的鋼琴詩畫,更通過《兒時情景》建立起音樂表現(xiàn)童真世界的審美范式。作為音樂與文字的雙重革新者,他于1844年創(chuàng)立的《新音樂雜志》成為浪漫樂派的理論陣地,其藝術歌曲集《詩人之戀》《婦女的愛情與生活》將德語詩歌與音樂熔鑄成情感豐沛的聲樂史詩,而《春天交響曲》等管弦樂作品則以精妙的動機發(fā)展技法拓展了浪漫主義音樂語匯的邊界。
(二)《蝴蝶》創(chuàng)作背景
在1830至1844年這一藝術黃金期,舒曼開創(chuàng)了自傳體音樂創(chuàng)作范式,其作品猶如鐫刻著生命密碼的音響日記。其在這一時期誕生的鋼琴組曲尤具革新意義,其中《蝴蝶》Op.2作為詩意鋼琴文學的奠基之作,展現(xiàn)了作曲家將文學意象轉化為音樂符號的非凡能力。該作創(chuàng)作周期橫跨1829年至1831年,其靈感源自讓·保羅的小說《妄自尊大時期》終章描繪的蛻變意象,通過12首音畫小品構成的音詩結構,以自由聯(lián)綴的敘事邏輯再現(xiàn)了假面舞會中交錯閃現(xiàn)的愛情瞬間。這種突破傳統(tǒng)奏鳴套曲框架的創(chuàng)作手法,不僅開創(chuàng)了標題性鋼琴詩篇的新維度,更將文學性的蒙太奇敘事融入音樂時空的編織之中。
二、舒曼鋼琴套曲《蝴蝶》演奏技巧分析
(一)節(jié)奏
舒曼的鋼琴套曲《蝴蝶》Op.2通過旋律語言構建了豐富的文學意象與情感層次,旋律設計兼具詩意抒情性與戲劇張力。比如:慢板樂章第五主題《Eusebius》中,旋律以長呼吸樂句為主,模仿人聲的吟唱,通過延留音、裝飾音(如倚音、顫音)增強細膩的情感表達。又如:快板樂章第三主題《Presto》No.6《Florestan》中,旋律以快速音階、琶音與大跳音程為主,展現(xiàn)出鋼琴的靈動技巧,以及No.3右手連續(xù)的十六分音符跑動,第四主題《Valse noble》和第十一主題《Valse finale》以三拍子圓舞曲為基礎,但舒曼打破了傳統(tǒng)舞蹈曲的規(guī)范性,體現(xiàn)在:
1.圓舞曲的靈動感
附點節(jié)奏型與3/8拍子的碰撞,制造出“步履踉蹌”的幽默感,暗示舞會中戴面具者的滑稽姿態(tài)。在演奏時切分的快慢對比要有彈性,在突出節(jié)奏特點的同時,強弱力度對比的鮮明感,也是進一步體現(xiàn)節(jié)奏戲劇性的一個獨特的音樂藝術特征。
2.切分音與重音偏移
第四樂章《假面》第19—23小節(jié)在演奏時需掌握一定的技巧,由于右手的重音落在弱拍,處在重拍的音程反而要彈弱,這就需要演奏者靈活運用對力度的控制能力,從而達到收放自如,實現(xiàn)彈奏的整齊,使音色保持干凈輕巧;同時,要模仿俏皮對話的抑揚頓挫感。
3.波蘭舞曲的貴族氣質
第十一主題《終場》中出現(xiàn)了波蘭舞曲波羅乃滋節(jié)奏型,以莊重步伐與圓舞曲形成對比,象征舞會高潮的華麗場面。在演奏時,和弦觸鍵要求比較高,手腕放松,讓手指有足夠的彈性,把每組和弦彈整齊、彈清楚。
(二)旋律
1.舒曼在《蝴蝶》Op.2中通過旋律語言構建了豐富的文學意象與情感層次,其旋律設計兼具詩意抒情性與戲劇張力,比如慢板樂章第五主題《維娜》中,旋律以長呼吸樂句為主。
在以上樂段第1—2小節(jié)中,右手的主旋律是非常有呼吸的長樂句,從較弱的音量逐漸以上行的趨勢漸強,在演奏的時候手臂需要放松,手指保持觸鍵連貫均勻;而左手根音則模仿低音貝斯的音效,可以把重量沉下去彈。之后,中聲部出現(xiàn)了波羅乃滋伴奏織體,則需要放松手臂,使手指柔和地觸鍵,為旋律營造出歌唱性與伴奏交織成如歌的抒情線條。第6、7、8小節(jié)常通過延留音、裝飾音模仿人聲吟唱,從而增強細膩的情感表達。
2.快板樂段第二主題《瓦爾特》第1—5小節(jié)旋律以快速上行的琶音與雙手下行的八度展現(xiàn)鋼琴的靈動技巧。
這部分的演奏過程是比較有難度的,快速琶音的演奏較穩(wěn)定的指法是左手4-2,右手2-4同步彈奏bB-bE,在演奏時快速找到這個音程關系就能避免因碰錯音而造成的失誤。左右手八度的交替下行對手腕的靈巧性具有高要求,要達到輕盈和均勻的效果,需要統(tǒng)一雙手的觸鍵力度和下行方向,同時需要使手腕放松。第6—13小節(jié)的旋律是左右手短促的小連跳大音程,體現(xiàn)舒曼創(chuàng)作的音樂動機,貫穿全曲,模仿蝴蝶振翅時的輕盈姿態(tài)。
(三)和聲
舒曼的《蝴蝶》以和聲色彩支撐旋律,與節(jié)奏互動。在第六主題樂段中,用突強的四度和弦彈出《瓦爾特》外向的性格特征。在這里演奏時需要用大臂送下去的力度,象征激進者的沖動與不安。第七主題《交換面具》演奏時需要更純粹地將音樂表達清楚,聲音要極其柔和,給人一種朦朧美和期待感。觸鍵時,手指要貼鍵且要輕柔,需用指面觸鍵。主題部分為四個聲部,需重點突出高聲部與次中聲部,高聲部旋律纏綿柔美,演奏時要找準每個句子開頭的支點音,根據(jù)支點音的升高降低進行音樂上的強弱處理。低聲部以分解琶音的形式出現(xiàn),彈奏時六個音要均勻流暢。結尾部分結束在屬音,為開放樂段,給人一種意猶未盡,留有余味的感覺。
第九主題《憤怒》,這個主題演奏速度很快,旋律碎片漂浮于多調性和聲之上,制造出謎題般的懸疑感。主題第11—42小節(jié),左右手帶跳音的音程,在演奏時要控制好雙手觸鍵均勻,音量需保持很弱但又要呈現(xiàn)出很清晰干凈的整齊的跳音,中聲部變化音不多,能從聽覺上產生一種不和諧的和聲效果,而外聲部根據(jù)旋律的起伏在演奏時做相應的情緒推動,制造出一種不安定、憤怒的表達氣氛。
(四)踏板
在舒曼的鋼琴套曲《蝴蝶》中,踏板的運用是整套曲目的關鍵之一,在音樂會演奏過程中,對現(xiàn)場產生的音效踏板進行調整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主題第9—12小節(jié),重拍落在弱音拍,而踏板需在第一拍彈奏時迅速進入,所以要求演奏者手腳配合要非常默契,既能收到根音的音效還能控制好帶跳音的八度。第5主題開始兩個小節(jié),旋律是非常連貫的富于歌唱性的樂句,如果左手部加入踏板,整體上演奏的音效就不能達到這種優(yōu)美流動的感覺,加上踏板使根音得以保持長音,中聲部持續(xù)的雙音穩(wěn)定進行,再到最高聲部,形成一個完整的g小調和聲色彩,猶豫中帶著夢幻,給長綿柔和的旋律披上神秘的面紗。第10主題《卸裝》第9—15小節(jié),主旋律由一個單音、二度音程逐漸增加到六度音程,左手為單音跳音下行,同樣的樂句反復做了3次模進,音樂情緒逐漸漸強直到第15小節(jié)出現(xiàn)一個重音富于色彩濃厚的和弦。這時如果沒有使用踏板,演奏者在現(xiàn)場演奏時會感受聲音較單一,并不能完整地把音樂的情緒釋放出來。經過反復地演奏和參考演奏視頻,筆者認為此時加上踏板更有利于推動音樂情緒,凸顯人物的性格特征。而第45—52小節(jié),每個小節(jié)右手第一個音組成這兩個樂句的主旋律,所以踏板可以根據(jù)右手第一個音的規(guī)律進行及時更換,隨后左右手和弦的分解屬于內聲部,在彈奏時觸鍵需柔和,且要與第一個音形成色彩對比。有了踏板的幫助能讓第一個音保留延音,豐富兩個聲部的音色,使其更有層次感。
三、舒曼鋼琴套曲《蝴蝶》意象表達
(一)音樂角色性格特點
舒曼的《蝴蝶》通過12首短小樂章,以音樂語言生動刻畫了假面舞會中不同角色的性格與情感沖突。這些角色源于讓·保羅的小說《妄自尊大時期》中的文學原型,也融合了舒曼自身的雙重人格(弗洛雷斯坦與尤塞比烏斯)。在套曲的小樂章中,瓦爾特熱情奔放,伏爾特憂郁內省,兩人的性格形成鮮明對比。比如第2首(巴爾特),快速的雙手琶音上行、明亮的大調與華麗的八度下行,象征著巴爾特的熱情與活力。左右手小連線相互配合、跳躍的十六分音符如同他無拘無束的舞步(例:第6、10小節(jié)連跳的彈法)。第5首《維娜》(g小調間奏曲):第1—2小節(jié)右手柔美綿延的主旋律,在曲中重復出現(xiàn),表現(xiàn)出少女的純真。左手低音區(qū)的持續(xù)和弦(如第13—18小節(jié))暗示其內心平靜,表現(xiàn)出少女清純、溫柔、和善、體貼的氣質。第3首《布爾特》:厚重的八度,以粗獷節(jié)奏刻畫出弟弟的單純和熱情,這種以音樂描繪心理狀態(tài)的手法,體現(xiàn)了浪漫主義音樂對個體情感與內心世界的關注。
(二)標題的雙重象征隱喻
舒曼《蝴蝶》終曲(第12首)《終場與踏上歸途的兄弟》的靈感來源于17世紀德國民間舞曲。
此樂章以莊嚴整齊的和聲穩(wěn)定進行,到中間發(fā)展部分再次出現(xiàn)第一樂章《化妝舞會》的主題旋律,形成一種呼應?;b舞會中的面具妝飾,象征著面具背后的虛幻與現(xiàn)實的碰撞,將音樂動機比作飛舞的蝴蝶,暗喻藝術靈感自由與人物命運的蛻變。最后,《蝴蝶》以漸弱的鐘聲結尾,特別是踏板的長時間保留,隱喻了舞會結束后幻想的消散,暗喻了卸下偽裝后兄弟關系的疏離與惆悵?!都倜妗贰督粨Q假面》標題象征著人物雙重性格的糾纏,通過輕盈的八度切分節(jié)奏與不穩(wěn)定的調性轉換,說明了偽裝下身份的模糊;《交換假面》則利用復調手法將兩個動機并置,標題中的“假面”意象貫穿全曲,既是對舞會場景的寫實描繪,亦隱藏著浪漫主義對“真實自我與理想身份”的辯證探索。
結" "語
舒曼的《蝴蝶》以音樂為棱鏡,映射出浪漫主義時代藝術家的精神史詩。這部鋼琴套曲不僅是文學與音樂的跨界對話,更是一場關于“自我”的哲學思辨—假面舞會的狂歡場景被升華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終極隱喻,“蝴蝶”意象的轉瞬即逝則成為理想主義者在現(xiàn)實枷鎖中永恒掙扎的注腳。作曲家以驚人的藝術轉化力,將讓·保羅的文學基因注入古典音樂的骨骼:主題的變奏與重組如同靈魂的分身術,在嚴謹?shù)男问娇蚣軆壬涎葜蜖柼嘏c布爾特的雙重人格;破碎的和聲、突變的節(jié)奏與消散的尾聲,共同構建起一個自我追尋的音響空間,讓每一次演奏都成為對藝術宿命的追問與突圍。
在這部作品中,浪漫主義的悖論被凝練成極致的美學矛盾:古典結構的秩序感與即興詩篇的自由意志相互撕扯,文學性的敘事野心與純音樂的抽象邏輯彼此交融。那些在琴鍵上振翅的蝴蝶動機,既是向傳統(tǒng)告別的挽歌,亦是新藝術語言的啟蒙宣言;既是作曲家雙重人格的音樂自白,更是整個時代知識分子精神困境的集體顯影。當最后一個音符如鱗粉般飄散于虛空,《蝴蝶》最終完成了它的寓言使命——它告訴我們,藝術的偉大或許正在于這種永恒的未完成性:在形式與自由的辯證中,在現(xiàn)實與理想的裂隙間,真正的創(chuàng)造永遠是一場破繭成蝶的悲壯飛行。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