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5)19-0032-05
【活動理念】
自2016年以來,國務院、教育部、全國人大等政府和立法部門,圍繞校園欺凌先后出臺和修訂近10部法規(guī)。在短短幾年高密度地出臺法規(guī)、文件,這在1949年以來的歷史上較為罕見,由此可見防治校園欺凌的緊迫性,以及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對遏制校園欺凌的決心與力度。
在校園欺凌事件中,主要涉及欺凌者、受欺凌者和旁觀者三類角色。其中,旁觀者的作用尤為關鍵。很多學生并不知道自己作為旁觀者可能會助長欺凌行為,也不清楚自己若采取積極行動,能夠及時遏制校園欺凌行為。根據筆者的教育觀察,相較于欺凌者和受欺凌者,旁觀者的行為更容易通過教育引導轉變?yōu)橹诵袨椤?/p>
因此,本課程借鑒芬蘭Kiva項目的經驗,結合我國小學生的實際情況,旨在引導學生識別校園中的欺凌行為,使學生明白,當欺凌發(fā)生時,如何以旁觀者的角色進行合理的干預,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從一個冷漠的旁觀者轉變?yōu)闇嘏腔鄣呐杂^者。
【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使學生能夠識別旁觀者在校園欺凌中的不同角色,并深入理解其行為對事件發(fā)展產生的影響。2.情感目標:通過角色扮演,使學生體會受欺凌者的情緒,從而增強同理心和責任感。3.行為目標:使學生掌握作為旁觀者的正確應對方式,學會在校園欺凌事件中采取積極有效的行動。
【活動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在偵探活動和情景體驗中理解旁觀者的行為在校園欺凌中的重要性。
難點:使學生在面對校園欺凌時,能夠將課堂中學習到的應對策略應用到實際情境中。
【活動方法】
講授法、角色扮演法、小組討論法。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角色扮演頭飾、信封(內裝小組情景劇表演劇本和角色手環(huán))、智慧之星獎牌等。
【活動對象】
小學高年級學生
【活動時長】
40分鐘
【活動過程】
一、熱身階段:引出課題 案件啟動
師:近期學校里發(fā)生了一起特殊事件,為了收集線索,現在需要對同學們進行一項秘密調查。下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趴在座位上,舉起右手,握緊拳頭。如果曾目睹過老師說的這些情況,請你伸出一根手指:曾看到同學被人嘲笑或諷刺;曾看到幾個同學欺凌一個同學;曾看到同學被孤立;曾看到其他同學被起過難聽的外號;曾看到同學被傳過謠言。
學生紛紛伸出手指。
師:老師發(fā)現,很多同學都曾目睹過校園欺凌事件。我們都曾充當過旁觀者的角色,(板書:旁觀者)當欺凌事件發(fā)生時,作為旁觀者,我們會對事情的發(fā)展產生哪些影響?我們又可以做些什么呢?接下來,讓我們化身“校園小偵探”,一起來探究一下吧。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閉眼做出反應,可以減少學生的顧慮,營造安全的環(huán)境,使其坦誠面對自己及他人的行為。這一活動為后續(xù)的探討埋下伏筆,幫助學生發(fā)現旁觀者角色在欺凌事件中的普遍存在,為進一步深入討論做好鋪墊。
二、轉換階段:感受欺凌 線索追蹤
(一)旁觀者的四種類型
師:欺凌事件的受害人給我們打來了電話,內容如下:
喂,小偵探們,你們好…我是小雨。其實打這個電話我猶豫了很久,但真沒辦法了,所以才鼓起勇氣向你們求助。我從小就特別喜歡畫畫,最近我畫了一幅作品,準備參加某市青少年繪畫大賽。這對我來說很重要,因為是我第一次參加這么正式的比賽。但是班里有幾個同學老是嘲笑我,還給我起外號叫“畫畫怪”。今天他們又故意捉弄我,把我的畫本藏了起來。我到處找都找不到,那里面是我比賽的作品,眼看截止日期快到了,我很著急。雖然后來有同學幫我找回來了,但我還是完全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他們總是欺凌我,我害怕告訴老師或家長,怕被說小題大做。這兩天我一想到這些,眼淚就止不住。小偵探們,你們能告訴我,我該怎么辦嗎?
師:小雨遭遇了什么?
學生自由發(fā)言,表達他們對小雨遭遇的看法,并分享自己對欺凌行為的觀點。教師引導學生關注“小雨的畫本被藏起來”這一情節(jié),組織學生討論在這種情況下旁觀者可能會有什么反應。
生1:小雨的畫被藏起來,有的同學可能會起哄。
師:這些起哄的同學并沒有直接參與欺凌,但他們的行為助長了欺凌者的氣焰,我們把這樣的人稱為“強化者”,因為他們強化了欺凌者的惡行。
生2:有的同學會主動參與,把畫本藏起來。
師:這些同學直接協助實施欺凌行為,屬于“協助者”,因為他們與欺凌者配合,共同完成了欺凌行為。
生3:小雨的朋友看到后,幫助她找回畫本。
師:在面對欺凌時,主動站出來安慰、保護受欺凌者,甚至努力阻止欺凌行為的同學,我們稱為“保護者”。
生4:有些同學看到后可能會假裝沒看見。
師:這類旁觀者既沒有支持欺凌者,也沒有幫助被欺凌者,而是選擇置身事外,我們把他們稱為“局外人”。
師小結:當面對校園欺凌時,旁觀者的角色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強化者、協助者、保護者以及局外人(見圖1)。不同的行為選擇會對欺凌事件產生不同的影響。
設計意圖:通過具體案例引導學生關注旁觀者在欺凌事件中的不同角色及其影響。
(二)角色扮演活動
師:各位小偵探,旁觀者的不同表現會給小雨帶來哪些感受?又會對事情發(fā)展產生哪些影響?
接下來,我們通過角色扮演來還原一下小雨畫本被藏起來的場景。在你們的桌子上有一個信封,信封里有老師準備好的《畫本去哪兒了》劇本,請每個小組的偵探隊長分配角色(欺凌者、小雨、強化者、協助者以及兩位局外人),戴上角色手環(huán),帶領大家進入角色,真實體驗一番。
《畫本去哪兒了》劇本:
場景:教室內,放學時分。(小雨正在整理書包,桌上放著畫本)
欺凌者:(瞥了一眼畫本,對強化者壞笑)“‘畫畫怪’的寶貝畫本,今天又帶來了。你說,要是她找不到畫本會怎么樣?”
強化者:(手搭在協助者肩上附和笑道)“哈哈,肯定急得滿教室亂轉。藏起來,看她怎么辦!”(欺凌者趁小雨不注意,迅速拿走畫本,協助者與欺凌者一起將畫本藏到講臺后的柜子里)
小雨:(整理好書包后,發(fā)現畫本不見,焦急地四處尋找)“我的畫本呢?誰看到我的畫本了?”
欺凌者:(假裝不知情地搖頭)“你自已沒放 好吧?怎么能怪別人呢?”
強化者:(假裝關心地)“‘畫畫怪’,這么重要的東西都能丟,比賽還能參加嗎?”
小雨問局外人:(一臉焦急)“你看到我的畫本了嗎?”
兩位局外人對視一下,默默低頭繼續(xù)看書,其中一位局外人說:“別問我,我可沒看到?!?/p>
師:小雨,老師想采訪一下,剛才你的畫本被藏起來了,同學們這樣對待你,你有什么感受?
小雨:(針對欺凌者和強化者的反應)他們藏了我的畫本,還裝作無辜取笑我,這讓我覺得很難過,也很生氣。他們根本不理解畫畫對我的重要性,還故意欺凌我,真的很不公平。(針對局外人的反應)旁邊的同學看到了,卻什么都不說,也不幫忙。我覺得有點失望,雖然他們沒參與欺凌,但他們如果能站出來幫我,事情可能就不會變得那么糟。
教師采訪協助者、強化者、局外人,讓他們談談自己扮演的角色對欺凌事件是否有影響?影響程度如何?
強化者:有影響,我覺得我的做法會加劇小雨的痛苦。我可能會助長欺凌者的氣焰,讓小雨受到更多的傷害。
協助者:有影響,我參與到欺凌事件中,雖然只是從旁協助,卻讓小雨承受了更多的傷害。
局外人:我沒有告訴小雨畫本在哪里,這讓我意識到自己的冷漠可能使事件變得更加惡化。雖然我沒有直接參與,但我對小雨的影響卻不可忽視。
師:面對校園欺凌,為什么有時候我們明明有很多人在場,卻沒有人伸出援手呢?其實這涉及一個典型的心理效應,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播放旁觀者效應的視頻)沉默的旁觀者往往也會縱容傷害。
去標簽化:教師請學生們摘下角色手環(huán),跳出所扮演的角色,回歸到偵探身份,大聲地說出:“我不是 xx (角色),我是 x× (自己的名字)”。
師小結:正如有句話所說,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不論是助長欺凌者囂張氣焰的強化者、協助者,還是置身事外的局外人,都讓小雪感受到了傷心、失望…
設計意圖:通過角色扮演,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并觀察旁觀者不同的行為選擇,感受欺凌行為對受害者的影響,進而思考不同的旁觀者行為如何改變事件的發(fā)展走向。
三、工作階段:應對欺凌 群策群力
(一)小組討論:制訂行動計劃
師:剛才我們還有一個角色沒有討論到,如果在這個場景中有保護者出現,他可以怎樣做呢?請小偵探們在組內討論一下,集思廣益,找出作為旁觀者應對校園欺凌的方法,并將關鍵詞寫在桌子上的板貼上。鈴聲響起,討論結束。
展示環(huán)節(jié):偵探團隊派代表分享討論結果并將板貼貼到黑板上。
小組一:直接制止。當我們看到同學受到不公平對待時,可以選擇立即站出來,用清晰的語言表明自己的立場,比如“請你停止”“這樣不對”“不要再這么做了”。這種方法直接有效,能夠讓欺凌者意識到問題所在。
師:你們真是勇敢的孩子,在遇到校園欺凌的時候,能夠勇敢地站出來制止。不過大家在選擇直接制止時,要注意觀察周圍情況,確保自身安全。
小組二:陪伴安慰。被欺凌的同學往往感到孤單無助,這時候,溫暖的陪伴就像陽光一樣重要。我們可以用真誠的話語鼓勵他,比如真誠地告訴他“你并不孤單,還有我在”。
師:自然真誠的安慰可以讓對方感到被支持。在小雨被欺凌時,我們可以對她說什么呢?
組員1:小雨,這不是你的錯,問題出在那些取笑你的人身上。
組員2:如果你覺得難過,可以告訴我,我愿意聽你傾訴,和你一起想辦法。
小組三:尋求幫助。如果我們覺得情況復雜,自己無法處理,可以及時向有能力的人求助,比如老師、家長,或者學校里其他值得信任的人。
師:是的,在無法獨自解決問題時,向大人求助是一個既聰明又有效的選擇。
小組四:集體力量。一個人的力量可能很薄弱,但當大家聯合起來時,就能形成強大的力量。集體表達對欺凌行為的不滿,既能有效地保護受害者,也能對欺凌者產生震懾。
師:呼吁身邊的同學一起站出來,是維護正義的重要方式。大家團結起來,力量會更大。
小組五:見機行事。有時面對復雜的局面,直接干預可能不合適,這時我們可以選擇靈活應對。比如,嘗試勸說欺凌者“別再這樣說了”“這不對”,或者在情況升級時立刻通知老師或其他人。
師:每種情境都不完全相同,我們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判斷,找到最恰當的解決方式,同時保護好自己。
小組六:提供幫助。我們可以直接給被欺凌者提供幫助,比如遇到小雨被欺凌的情況時,我們可以幫她一起找畫本。
師:正如我們所討論的,給予被欺凌者實際幫助是提供有效支持,也能緩解其受困情緒,同時也有助于在校園營造更加友善和關愛的氛圍。
師:感謝大家的分享,在集體智慧的碰撞中,我們應對校園欺凌的方法越發(fā)清晰、全面和具體了。有了大家的幫助,小雨感受到了支持和力量,走出了困境,并寄來了感謝信(PPT中呈現感謝信內容)。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討論和展示,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應對校園欺凌的策略。通過集體智慧的碰撞,學生們能夠提出切實可行的策略,如直接制止、陪伴安慰、尋求幫助等,培養(yǎng)他們的同理心和社會責任感。同時,展示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分享成果,促進了經驗的交流和認知的深化。最終通過小雨的感謝信,學生們感受到自己的行動帶來的積極影響,增強了他們應對校園欺凌的信心和能力。
(二)智慧大比拼
師:同學們,在這堂課的開始,我們曾進行了一項秘密調查,大家在聽到欺凌事件的描述時,很多同學都伸出了手指。上完這堂課,如果再回到那個場景,你會怎么做?接下來,我們進行智慧大比拼,每個偵探小組選擇一個曾目睹過的欺凌場景,通過表演的方式,以旁觀者身份合理干預欺凌事件。成功干預的偵探團隊,將獲得“智慧之星”獎章。
學生進行表演,教師發(fā)放“智慧之星”獎章。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回顧并表演曾目睹的欺凌事件,促使他們思考并運用有效的應對策略。通過表演和團隊合作,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應對方法,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yǎng)勇氣與責任感。
四、結束階段:宣傳呼吁 共同抵制
師:學校公眾號即將發(fā)布一期關于校園欺凌的專題內容,現在需要大家錄制一段微視頻,分享自己作為旁觀者應對校園欺凌的看法和行動。面對鏡頭,你會怎么說?
生5:作為旁觀者,我們并不是局外人。每一次的沉默,都是對傷害的縱容。從今天開始,我決定不再做冷漠的旁觀者。
生6:冷漠是最可怕的。當我們遇到校園欺凌的時候,可以主動關心被欺凌的同學、私下問問他們需要什么幫助,這能讓他們感受到溫暖。
生7:每一次默許都是對欺凌行為的縱容。要勇敢地告訴老師,請記住這不是告狀,而是在幫助他人、維護正義。
設計意圖:通過錄制微視頻環(huán)節(jié),學生能將課堂所學內化為自身的行為理念,同時讓他們有機會表達自己對抗欺凌的態(tài)度。這一環(huán)節(jié)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使他們意識到自己有能力影響他人。
師總結:同學們,你們知道黑板上的這些方法可以擺成一個什么樣的圖案嗎?其實,它們可以組成一把撐開的雨傘(見圖2)。傘柄象征我們的勇氣,傘面是我們溫暖的關心和行動。雨傘雖小,但足以為他人遮風擋雨,我們的關心和行動也許微不足道,但足以讓別人感受到光與希望。老師希望在未來的日子里,大家既不做殘忍的欺凌者,也不做沉默的受害者,更不做冷漠的旁觀者,而是成為溫暖而有智慧的旁觀者,用行動傳遞善意、維護正義。
【活動反思】
本節(jié)課通過情境體驗和角色扮演,讓學生深入理解校園欺凌中旁觀者的角色及其行為產生的影響。以“偵探”為主題開展教學,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課堂氛圍輕松而活躍,學生在參與中獲得了豐富的情感體驗。通過角色扮演,學生不僅能理解強化者、協助者、局外人和保護者的不同角色,還能通過親身體驗感受到不同行為帶來的實際后果,進而增強了同理心和責任感。
在討論環(huán)節(jié),學生積極發(fā)言,提出了許多有效的應對策略,如“直接制止”“尋求幫助”和“陪伴安慰”等,展現了他們對欺凌行為的零容忍態(tài)度。這一環(huán)節(jié)促進了學生集體智慧的碰撞,幫助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如何應對類似事件,培養(yǎng)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整體而言,課堂設計互動性強且注重實用性,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增強他們對校園欺凌行為的敏感度和應對能力。在課堂的結尾部分,通過“做溫暖而智慧的旁觀者”微視頻創(chuàng)作,學生體會到自身行動的力量,認識到自己能夠為他人帶來正義與溫暖,進一步推動了課程目標的實現。
編輯/李梓萌 終校/衛(wèi)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