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員是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解讀者、執(zhí)行者,是學校和教師工作問題的發(fā)現者、指導者、解決者,是學校和教師實踐經驗的發(fā)現者、總結者、推廣者,擔負著本地區(qū)、本學科教師研修的課程規(guī)劃、研修實踐、資源建設等學科建設的主體責任,以及給教育行政部門提供決策參考等專業(yè)建設的責任。教研員應當成為教師發(fā)展的專業(yè)引領者、教育理論和實踐的轉化者以及教師科研的合作者[]。這意味著教研員不僅要“具有扎實的教育理論功底”[2],而且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較強的服務精神,才能有“位”又有“為”。
隨著修訂版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以下簡稱“修訂版教材”)的使用,教研員要與時俱進定準“位”,做好“定盤星”,架好“連心橋”,當好“導航儀”;要有更大作為,努力做到:帶頭全面研究修訂版教材精神,將其轉化為教學教研實踐,服務一線教師改進教學,合力用好教材以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實現高質量教學的目標。
一、落實修訂版教材精神,教研員要精準定“位”
1.做好“定盤星”
教研員要做好“定盤星”,準確把握修訂版教材的“變”與“不變”,保持定力。教研員必須先行一步、多學一點,積極消化國家示范培訓精神,先梳理“變”與“不變”的內容,然后對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指南》、2022年版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等綱領性文件,弄通吃透“變”與“不變”背后的學理邏輯和思想意圖,為廣大一線教師講對、講通、講好“變”與“不變”背后的“故事”,使之聽得懂、記得住、用得好。
2.架好“連心橋”
教研員只有具備扎實的教育理論功底和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才能在理論與實踐、課程教材與課堂教學之間、教材編者與一線教師之間架起一座牢靠便捷的“連心橋”。一方面,通過各級培訓,講好修訂版教材修訂背后的理論旨意、學理邏輯和使用期待;另一方面,通過深入一線課堂、參與校本教研、訪談師生和家長等方式,廣泛收集第一手資料,如多樣的教學現象、真實的教學問題等。對這些信息進行梳理、分析、消化和反饋,促使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實現教材與課堂教學的有效銜接,使教材編者與一線教師溝通無障礙。
3.當好\"導航儀”
教研員對一線教師的影響,不是行政指令性的,而是通過研究進行貼心服務式的專業(yè)引領,是一個個“導航儀”。因此,作為教研員“重要的是善于同教師和學生自然地交往,并善于集中教師智慧”[3],同時具有專業(yè)定力不被“牽著鼻子走”。既然教研員“先行一步,多學一點”了,那就要將內化了的內容外顯出來,讓一線教師“看得見、聽得清、用得上”。如此才能“跟我學”,起到“導航儀”的作用。這就要求教研員既能“講課”也能“上課”。講課,為教師講明白修訂版教材的新意;上課,跟學生一起學出修訂版教材的新意,以實際行動導航、領航。
二、落實修訂版教材精神,教研員要更有\(zhòng)"為
教研員確定了“做好‘定盤星’”“架好‘連心橋\"\"\"當好‘導航儀'\"的\"位”,就要行動起來,用實際行動印證“位”詮釋\"位”,做到“名副其‘位\"”。
1.帶頭研究透修訂版教材精神
教研員要帶頭全面研究透修訂版教材精神,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大使命,強化“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理念。
第一,必須自覺學習黨和國家制定的關于教育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特別是黨的二十大精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指南》,深刻認識修訂版教材修訂的時代背景,提高政治站位。
第二,必須反復學習2022年版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等課程文件精神,尤其是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前言”部分以及有關教材編寫建議等內容,把握教材編寫與修訂的精神實質,切實
轉變觀念,精進專業(yè)。
第三,必須逐字逐句研讀修訂版教材,結合修訂版教材國家示范培訓精神,推敲教材的“變”背后蘊含的新意和“不變”中承載的正氣,方能守正創(chuàng)新、穩(wěn)中求進,深刻領會修訂版教材精神。
第四,主動帶領教師研究教學熱點問題。例如,2022年版課程標準第二學段要求嘗試做簡單的研究報告,運用多種媒介表達與交流(創(chuàng)意表達),人工智能賦能語文教學,等等。
2.完全轉化為教學教研實踐
教研員研究透修訂版教材精神,是基礎性工作,是內強素質。如果不能將內在的素質外顯為教學教研實踐,就難以指導和服務一線教育教學和教師專業(yè)成長。因此,教研員不僅要進課堂聽課、評課,還要進課堂上課、被評課,以實際的教學行為詮釋教學理念、以真實的教學改進印證觀念的轉變。
例如,筆者通過認真學習義教新課標中“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的課程內容目標、教學提示和質量標準,研究教材“快樂讀書吧”的編排意圖,并結合福建省整本書閱讀指導和評價的調研資料,撰寫了《如何提升學生“整本書”的閱讀力》《閱讀日記:為閱讀思考存證,為精神成長留痕》等文章。在此基礎上建構了整本書閱讀\"三課一評\"4的實踐模型,提出并論證了素養(yǎng)導向的整本書“備一教一學一評”互動一體的閱讀生態(tài)[5],這些研究成果得到了一線教師的廣泛認可。與此同時,筆者深入一線課堂,和學生一起讀《神筆馬良》《星星之火—紅色故事之創(chuàng)意美術》《紅樓夢》《上杭蘇區(qū)永流芳》等,用課堂教學演繹整本書閱讀“三課一評”的實踐模型。課后,筆者參與校本教研聽取意見、答疑解惑,并同骨干教師一起總結提煉形成整本書閱讀指導課例,以實際行動推動“備一教一學一評\"互動一體的整本書閱讀生態(tài)體系建設。
3.全程服務于一線教師改進教學、開展 校本教研
教研員深入一線課堂,觀察、記錄、分析教學現象,并從理論上闡釋種種現象。透過現象看本質,進而解決實際問題,這是教研的源頭活水,也是教研員的“看家本領”。
教研員要“有較強的服務精神,善于聽取和總結基層經驗”6],就必須深人一線課堂,研究“在教學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有關教學的比較表面的、零散的以及多變的外部聯系和“教學活動過程中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各個方面”等教學現象,并“從理論上真正地去闡釋課堂中存在的種種現象,從多學科的角度去說明課堂中出現的種種問題”8]。參與組織校本教研、發(fā)揮校本教研力量,同教師一道再備課、再分析教材和學情、設計教學改進方案和作業(yè),甚至“同堂上課”“同課異構”,以在教學實踐中解決課堂教學的實際問題。如此,既提高了教師發(fā)現和解決課堂教學問題的能力,又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讓學生受益。
4.全力協(xié)作使教材編者與一線教師成為“共同體”
教研員是教學研究的專業(yè)人員,是教材編者與一線教師之間的“聯絡員”,必須做好“教材、教學、研究”之間“上傳下達、左勾右連”的工作,使教材編者與一線教師成為“共同體”。頂層設計者如何優(yōu)化教材編制接軌教學,教師如何用好教材發(fā)揮育人作用,學生怎樣學好教材實現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這些都需要教材編制與教學研究的良性互動,需要教與學的良性互動,教研員是互動機制的建設者和實踐者。
例如,在教材使用的調研中,我們了解到一線教師對教材的一些困惑和問題:一年級上冊教材存在“容量大、教不完”的實施困難,漢語拼音教學面臨“難度大、教不好”的現實挑戰(zhàn),練習系統(tǒng)的量與質同國家學業(yè)質量監(jiān)測的匹配度不高等問題。我們通過調研報告或論文等形式,將這些實際問題反映給教材頂層設計者,得到了認可和回應。修訂版教材一年級上冊,通過“兩減三增一整合\"來加強幼小銜接,即課文數量由14篇減少到10篇,識字量由300字減少到280字;增加入學教育的內容以強化國家認同、民族團結教育,漢語拼音教學時長由兩個單元變?yōu)槿齻€單元,增加“讀一讀,比一比\"的練習,如比較漢字筆畫、漢字字形、短句與長句等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將“口語交際”整合到語文園地中、將“我的發(fā)現”和“展示臺”等板塊整合到“字詞句運用”中等。以這樣的方式來簡化頭緒、增強整體性,使教材更加便學利教。
綜上所述,在修訂版教材使用和逐步推進的過程中,教研員要勇于擔當,積極作為,重點做好以下工作:與一線教師和校本教研團隊并肩研究,通過專業(yè)引領幫助一線教師吃透用好教材、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同時要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協(xié)作構建以素養(yǎng)為導向的“備一教一學一評”互動一體的教學研生態(tài)體系。
參考文獻
[1]楊德軍.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轉型與發(fā)展的思考[J].基礎教育課程,2024(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EB/OL].(2019-11-20)[2024-08-27].https://www.gov.cn/xinwen/2019-11/30/content_5457117.htm.
[3]陳桂生.“教研員專業(yè)”辨析[J].課程·教材·教法,2021(1).
[4]黃國才.如何提升學生“整本書”的閱讀力[N].中國教師報·現代課堂周刊,2020-11-04.
[5]黃國才.閱讀日記:為閱讀思考存證,為精神成長留痕[J].福建教育,2023(23).
[6]王鑒.論教學現象及其研究方法[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6(6).
[7]王鑒.課堂研究引論[J].教育研究,2003(6)
[8]崔余輝,徐林祥.辯證:張志公語文教材編制思想的方法論特色[J].課程·教材·教法,2022(4)
【本文系中國教育學會2024年度教育科研一般規(guī)劃課題“新課標背景下語文課程‘教—學一評’一體化教學生態(tài)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427020215B)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