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25)15-0140-04
Analysis of 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XIE Xuan
Shangluo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angluo, Shaanxi Province,726ooo China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2Oth CPCNational Congresspointed out that it should fully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policy,fulfillthefundamental taskofcultivating moralityandtalent,andcultivate socialistbuildersand sucessorswithcomprehensivedevelopmentinmoralityinteligence,pysicalfitess,esthetics,ndlborsils.Itan beseen thatthe2Oth CPCNational Congress has pointedoutthedirection forthe integration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establish a sense ofintegration, formulate reasonable plans,master effectivemethod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ensure thatthe integrationeffec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hieves the expected results,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requirementsofthe2Oth CPCNational Congress,and ultimatelycultivate physicallystrong and highqualitycompositetalents forsociety.Thisarticlefirst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of integrating physicaleducation curriculum with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of the2Oth CPCNational Congress,which is reflectedfromthre aspects:enhancing politicalidentity,cultivatingnewtalentsofthetimes,andpromotingstudent development; Subsequently,the strategies for integratingphysical educationcuriculumwithideologicaland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ofthe2O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Was explored,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relevant personnel in the field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iculumand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dachieve good results in 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The2Oth CPCNational Congres; Physical educationcu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strategies
黨的二十大時代背景下,學校體育課程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愈發(fā)凸顯。此項工作既能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又能培育時代新人,使學生在正確價值導向下規(guī)范自身行為,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積極力量。尤為關鍵的是,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并非一蹴而就,體育教師需掌握二者融合的可行性路徑,確保黨的二十大精神得以貫徹落實,切實優(yōu)化體育課程思政教育質量。
1黨的二十大時代背景下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意義
1.1 增強政治認同
黨的二十大召開后,體育教師在課程教學中滲透黨的二十大精神,旨在引導學生在體育課程學習中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領導,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政治認同。體育課程要與思政教育相融合,體育教師應引導學生樹立健康中國這一政治目標,進而在政治目標導向下制訂適宜的體育課程思政學習方案,并在方案實施過程中強化學生的政治意識,實現政治認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式體育現代化成果豐碩。如今,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同樣需要堅持黨的領導,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幫助學生在內化與弘揚中華體育精神中感召時代使命,積極投身國家建設。由此可見,在黨的二十大時代背景下有機結合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有助于學生增強政治認同。
1.2 培育時代新人
黨的二十大精神涵蓋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在激發(fā)主體精神方面提出了時代要求。學生作為時代新人,體育教師通過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助力時代新人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奮斗觀,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使其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實踐中,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團隊合作、公平競爭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強健體魄,保持高尚品德,真正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力軍。
1.3 促進學生發(fā)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立德樹人要發(fā)揮思想價值引領作用,使學生群體成為理想信念的堅定擁護者,肩負起民族復興的重任[2]。在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過程中,體育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激發(fā)學生參與全民健身的使命感,使其在體育課程思政學習中保持積極態(tài)度,通過參與適宜的體育項目強身健體,鍛煉競技能力,提高心理素質。教師在將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過程中,還可展示我國體育發(fā)展的創(chuàng)造力與實踐智慧,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創(chuàng)新能力,使其在體育運動中掌握技巧、調整戰(zhàn)術,從而適應多變的社會環(huán)境。
2黨的二十大時代背景下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策略
2.1強化體育教師課程思政教育意識
體育教師在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中發(fā)揮著引領作用,其政治素養(yǎng)、思政教育意識直接影響體育課程思政教育效果[3]?;诖耍w育教師應在黨的二十大時代背景下樹立新的體育課程思政教育觀,這是促進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基本要求。
一方面,所在學校應為體育教師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即學校面向體育教師建立德育培訓機制,引導體育教師從黨的二十大時代背景出發(fā),緊密圍繞立德樹人任務探索體育課程思政教育思路與方法,端正教師的育人態(tài)度,強化其在課程思政教育中的責任感。學校還應定期組織體育教師教學技能比賽,通過技能切磋激發(fā)體育教師的內在動力,增強體育教師對課程思政的重視程度。對于教師而言,要能夠在比賽中更全面地認識自我,有針對性地彌補體育課程思政教育教學中的不足,從整體上提高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水平。
另一方面,體育教師自身應嚴格要求。體育教師作為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實施者,務必樹立正確的職業(yè)價值觀,強化職業(yè)信念感,保持良好的政治素養(yǎng)與身體素質,以便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務,在體育課程思政教育中展現良好的風貌。具體而言,體育教師應樹立以體育德、以德施教的教育理念,明確體育課程不僅是傳授體育知識和技能的平臺,更是開展思政教育的重要陣地。體育教師在這一教育理念的引導下,將思政教育融入體育教學的全過程,通過體育活動和比賽,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意識、規(guī)則意識、拼搏精神和愛國情懷。體育教師還應深刻領悟黨的二十大精神內涵4,積極主動參與政治理論學習活動,并在專題研討會上發(fā)表見解,以此提升自身的政治素養(yǎng),增強教育使命感,從而更好地完成體育課程思政教育任務,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此外,體育教師還應加強與同行的交流,以便在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中集思廣益、借鑒經驗、取長補短,切實提升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2挖掘并整合思政育人元素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學校之間應協調配置資源,為培養(yǎng)高層次體育人才奠定堅實基礎,并為體育人才提供廣闊的發(fā)展空間[5]。基于此,在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過程中,體育教師需深入挖掘并整合思政育人元素,此舉能為二者融合提供資源支持,并顯著優(yōu)化體育課程思政育人效果。具體而言,學校應打造完整的體育課程思政資源供應鏈,在需求導向下豐富思政育人元素,形成資源列表,通過供需平衡推動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首先,體育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中體育精神的思政內涵。教師需認真解讀教材,依據體育課程思政教育要求提取體育精神的思政內涵,如圖1所示。通過理論傳授、體育比賽、團隊建設等方式,使學生意識到體育學科思政內涵的價值,從而在無形中規(guī)范其體育學習行為,助其養(yǎng)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強化體育精神。
其次,學校應登錄全國文化大數據系統,確保學校之間共享體育課程思政資源。在教育部引導下,建立案例庫、數據庫、資源共享庫,形成分布式資源交互網絡,為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豐富資源。此外,思想育人資源需動態(tài)更新,以保證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時效性,進而提高體育課程思政教育質量?;谖幕髷祿到y的思政資源整合,學校還需建立先進技術賦能的基礎設施,打造數字資源服務平臺,如通過區(qū)塊鏈技術、AI技術持續(xù)收集、有序分類思政資源,為思政資源在體育課程教學中的靈活、充分運用提供便利,以取得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最佳效果。
再次,應結合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育人元素,且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由此可見,體育教師在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中需緊密結合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黨的二十大精神相契合,從而助力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6。具體而言,學??砷_設太極拳、武術等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或教師利用假期時間帶領學生到武術館進行體驗,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體育技能,還能使其深入了解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文化內涵。
最后,應組織多樣化的體育賽事和體育活動。在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過程中,通常以體育賽事和體育活動為載體。體育教師應在體育賽事中強調比賽規(guī)則和公平競爭的重要性,在體育活動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
2.3搭建體育課程思政育人平臺
在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過程中,需建立體育課程思政育人平臺,以推動體育課程思政教育工作高質量開展7。首先,應優(yōu)化體育課程思政課程體系,包括體育理論課(如體育史、體育倫理)以及體育技能實訓課、體育精神培育課等,使學生通過課程學習豐富體育知識儲備,并深刻把握體育精神的思政內涵。其次,體育教師應構建體育課程思政實踐平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體育教師在構建課程體系的基礎上,應打造體育課程思政實踐平臺,以便更好地檢驗、鞏固、延伸知識,并真正鍛煉學生體育課程思政知識的運用能力。體育教師可為學生提供體育志愿服務,以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最后,應建設體育課程思政師資隊伍。學校應定期組織體育教師參加思政教育培訓、體育教學研討會等活動,提升其思政教育意識和教學能力。體育教帥自身也應持續(xù)提升政治素養(yǎng)和思政教育能力,掌握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以便在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中拓展思路。
2.4創(chuàng)新體育課程思政育人方法
創(chuàng)新體育課程思政育人方法是提升融合效果的重要途徑。體育教師應嘗試新的融合方法,以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熱情,顯著提高體育課程思政教學的有效性。
第一,案例教學法。體育教師可通過列舉案例的方式促進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引導學生分析案例中體育明星或體育事件所體現的體育精神。例如,全紅嬋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女子十米跳臺決賽中奪得金牌,并榮獲2024年度最佳女子跳水運動員稱號。其身上所展現的體育精神,深深感染著國人。
第二,情景模擬法。體育教師根據體育精神的思政內涵挖掘需求以及體育課程思政教學要求,充分利用體育館、體育場等場地設計體育賽事,讓學生在模擬情境中體驗體育競爭與團隊合作,從而深刻感受體育精神,全面理解其思政內涵。例如,模擬籃球比賽、足球比賽。在情景模擬過程中,體育教師還可傳授技戰(zhàn)術,深入挖掘學生的體育潛能,提高學生的體育技能。
第三,信息技術法。在新時代背景下,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在融合過程中,可綜合運用信息技術,這既能彌補傳統方法的不足,又能利用信息技術的多功能優(yōu)勢豐富學生的思政體驗。例如,VR技術能夠真實模擬體育賽事場景,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觀看體育賽事的興趣。又如,大數據技術能夠根據學生的體育成績、學習數據,為學生制訂合適的體育課程思政學習方案,并精準推送適合的課程思政元素,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第四,角色扮演法。體育教師組織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在體育比賽中站在競爭對手或裁判的視角進行體驗,使學生意識到體育技戰(zhàn)術運用的重要性,同時感受公平競爭的意義。加強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之間的融合,能夠拓展學生的體育課程學習思路,顯著提高學生的體育課程思政素養(yǎng)。
2.5完善體育課程思政教育評價體系
體育教師要想真正了解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效果,應根據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的目標和要求,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所得評價結果可為后續(xù)二者融合方案的優(yōu)化、融合策略的調整提供依據。在評價過程中,應堅持形成性、過程性評價,圍繞學生的體育技能、體育精神、思政素養(yǎng)等方面進行廣泛評價,以便全面了解學生在體育課程思政教育教學中的表現[8]。需要注意的是,體育教師應圍繞具體的體育項目,規(guī)劃相應的評價目標維度以及各維度的賦值,從體育課程思政育人內容的價值維度、思政育人方法的契合維度展開評價(如表1),多角度、多方位掌握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情況,針對不足之處進行客觀分析,并給出解決措施[9]。此外,體育教師還應從學生學習視角將學生在課堂上、活動中的具體表現以及體會感悟等納入評價內容之中,以便全面、真實地獲知學生反饋,使后續(xù)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策略更具針對性。
此外,教師還應堅持多主體評價原則,以此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可靠性。即通過學生自評、生生互評了解學生在體育課程思政中的思想動態(tài)、價值觀念變化、學習能力提升情況,從而客觀地反映學生學習成效和體育課程思政育人效果。在評價過程中,體育教師應注重發(fā)揮評價的激勵和導向作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體育課程思政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3結語
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了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對于體育教師而言,需掌握二者融合的方式方法。具體而言,應強化自身課程思政教育意識,挖掘并整合思政育人元素,搭建體育課程思政育人平臺,創(chuàng)新體育課程思政育人方法,完善體育課程思政教育評價體系,從而確保二者融合的優(yōu)勢得到最大化發(fā)揮。
參考文獻
[1]王玉闖,范磊.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體育課程教學的價值內涵、融入內容和提升路徑[J].體育世界,2024(12):35-37.
[2]陳肖微.“二十大\"時代背景下應用型高校經管類專業(yè)課程思政與茶文化融合建設路徑研究[J].福建茶葉,2024,46(11):114-116.
[3]章翔,余佳萍,屠博龍.新時代高校職能部門公共體育工作科學督導的價值內涵與踐行路徑研究[J].池州學院學報,2024,38(5):157-160.
[4]渠彥超.中華體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價值、困境與對策[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4(16):65-69.
[5]王笑笑.黨的二十大代表丁寧:為建設新時代體育強國貢獻力量[N].北京日報,2022-11-18(5).
[6]晉嬋娟,袁繼芳,石倩,等.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加快體育強國建設新認識、新問題、新舉措研究一—基于二十大報告解讀[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4,42(5):15-17.
[7]龐華瑋.ETF二十年:大時代下的突飛猛進和守正創(chuàng)新[N].21世紀經濟報道,2024-09-13(11).
[8]張濟琛,蔣星,杜鵬程.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研究[J].體育師友,2024,47(4):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