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25)15-0011-04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of Rolling Technique in Canoeing Whitewater Slalom Kayaks
LI Baogan
Fuzhou Water Sports Project Management Center,Fuzhou,Fujian Province,35O2O7 China [Abstract] With theimprovementof sportscompetitivelevelandtheriseofoutdoor sports,canoeing whitewaterslalom kayaks event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Inthis project,the waterflowconditionsarecomplex and varied,and every turn,sprint,and obstacle avoidance,and other movement of athletes willafect thecompetition results. Mastering the kayak rolling techniqu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athletes.Basedon this,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of the training of kayak roling technique in canoeing whitewater slalom kayak.In terms of training methods,it mainly includes thefollowing: Firstly,itconducts basicrolingaction decomposition training.This trainingcovers both static roll decompositionactionsandexercises forconnectingactionsindynamicwaterflow.Secondlyitcarresout water flowadaptabilitytraining.Throughthis training,athletescanmastertherolingtiming underdifferentflowvelocities andthe strategies for dealing with vortices and surges.Finally,perform enhanced physicalcoordinationtraining.This training aims to enhance the coordinated power generation ability between the core muscle groups and theupper limbs, as well as improve the dynamic balance adjustment skilsofthe lower limbs.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above training methods can provide an efective path fo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kayak rollng technique in canoeing slalomforathletes.
[Keywords] Kayaking; Slalom; Kayak rolling technique; Training methods
皮劃艇激流回旋比賽要求運動員在湍急水流中操控皮劃艇,依序快速穿越多個障礙門,對運動員的技術能力要求極高。在如此復雜的環(huán)境下,翻滾技術是運動員必須掌握的關鍵技能[1]。比賽賽道長度一般在250m 左右,障礙門多達25個。水流速度快且變化復雜,賽道中還存在礁石、暗流等,這使得皮劃艇極易失衡翻覆。當出現翻艇情況時,若運動員能熟練運用翻滾技術,便能迅速恢復艇身平衡。這既能避免因長時間倒置水中導致體力過度消耗,又能降低與障礙物碰撞受傷的風險,保障運動員自身安全,使其能夠繼續(xù)比賽,維持比賽的連貫性。因此,本文將對皮劃艇激流回旋皮艇翻滾技術訓練進行分析。
1皮劃艇激流回旋翻滾技術訓練的意義
1.1保障急流環(huán)境下的安全性
在皮劃艇激流回旋運動中,翻滾技術對運動員在復雜水流中保持艇身穩(wěn)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在急流環(huán)境下,水流速度快,河道中布滿礁石、枯木等水下障礙物,艇體很容易因水流沖擊或碰撞障礙物而失衡、翻覆。運動員通過強化滾翻時的軀干核心力量訓練,提升對水流變化的感知能力,在面對急流沖擊時,能夠有效降低艇體失控的可能性。
例如,當強水流沖擊艇身導致傾斜時,運動員憑借強大的核心力量,配合精確的槳葉動作,運用翻滾技術恢復艇身平衡,可避免因長時間倒置在水中而使體力快速消耗,還能防止與障礙物碰撞造成身體損傷,減少運動損傷的發(fā)生概率。
1.2 提升動作完成效率
系統(tǒng)化地訓練翻滾技術,能夠優(yōu)化運動員動作銜接的流暢性,實現力量的合理分配。在激流回旋項目中,運動員要在短時間內連續(xù)完成多次轉向、翻滾及平衡調整動作。技術熟練程度直接影響動作執(zhí)行的精準度和能耗控制[3]
以分解訓練中強化滾翻時髖部發(fā)力與槳葉支撐配合為例,經過長期針對性訓練后,運動員在滾翻時髖部發(fā)力效率得以提高,能為動作提供穩(wěn)定且強大的動力。同時,槳葉與水的接觸、支撐時機更加恰當,減少了動作偏差和能量損耗。面對水流阻力,運動員動作響應速度加快,在復雜技術組合的高強度環(huán)境下也能高效完成動作,從而顯著提升賽場表現
1.3提高競技成績
翻滾技術的穩(wěn)定性和適應性是決定激流回旋項目競技成績的核心因素。比賽中,翻滾失誤會導致裁判罰分,降低成績,還會打亂運動員的整體比賽節(jié)奏[4]。例如,在通過難度較大的障礙區(qū)時,若翻滾失誤,運動員需花費額外時間和精力調整艇身姿態(tài)與行進方向,延長通過該區(qū)域的時間,進而影響最終成績。
相反,通過針對性的高強度訓練,運動員能夠提高滾翻成功率和復位速度,在高速水流中保持連貫、出色的技術表現,快速準確地通過障礙區(qū),縮短賽道通過時間,降低失誤率。而且,高水平的翻滾技術能夠增強運動員在高壓競賽環(huán)境下的心理韌性,使其保持冷靜的頭腦和果斷的決策能力,在與對手的對抗中占據優(yōu)勢。
2激流回旋皮艇翻滾技術訓練方法
2.1基礎翻滾動作分解訓練
在激流回旋皮艇翻滾技術訓練中,科學合理的基礎翻滾動作分解訓練對運動員提升運動表現起著決定性作用。
2.1.1靜態(tài)滾翻分解動作練習
運動員需在無水流干擾的平靜水域開展訓練,通過精準的姿勢把控與力量分配,循序漸進地掌握翻滾技術的關鍵環(huán)節(jié)[5]。訓練伊始,應將完整的翻滾動作細致拆解為倒置復位、槳葉支撐定位、軀干回彈3個獨立階段。每個階段的訓練時長應保持在 5~10min ,同時確保每個動作的標準度達到 90% 以上。
在倒置復位階段,頭部后仰角度和髖部發(fā)力的同步性至關重要。運動員要反復模擬倒置狀態(tài)下艇身重心偏移的臨界點,在此過程中,通過持續(xù)刺激核心肌群,提升其對失衡狀態(tài)的快速響應能力。例如,運動員可在訓練時借助輔助設備感受不同后仰角度和髖部發(fā)力組合下艇身重心的變化,加深對這一階段動作的理解。
槳葉支撐定位階段,運動員需結合上肢力量,精準控制槳葉入水深度與角度。經過大量實踐驗證,當支撐點距離艇頭約 30cm 時,能形成穩(wěn)定的力學支點,為后續(xù)動作奠定基礎。在訓練中,運動員可在槳葉上做好標記,以此輔助控制人水深度和角度,提升訓練效果。
軀干回彈階段,肩背肌群需協同發(fā)力,借助水流的反作用力完成 180° 旋轉復位。為固化動作記憶,運動員每日需重復訓練20~30次。訓練時,可配合節(jié)奏性的口令,讓運動員更好地掌握發(fā)力時機和力度。
2.1.2 動態(tài)水流中動作銜接訓練
此訓練旨在將靜態(tài)分解動作融入實際激流環(huán)境。運動員要在流速 1.5~3m/s 的水域,分梯度連貫執(zhí)行翻滾動作。訓練初期,選擇緩流區(qū)域開展低速適應性訓練。這一階段重點在于控制翻滾過程中槳葉支撐與軀干發(fā)力的時間差,確保其不超過 0.5s 。運動員可通過在緩流區(qū)域設置標記點,按照標記點提示的節(jié)奏進行訓練,逐步找到最佳的時間差。
隨著訓練的推進,中期要逐步提升至中等流速水域。在這一階段,水流沖擊強度增大,運動員需將動作銜接間隔縮短至0.3s以內,同時保證復位成功率不低于 85% 。為達成這一目標,運動員可借助高速攝像機記錄自己的訓練過程,分析動作銜接中存在的問題,針對性地進行改進。訓練后期,模擬競賽級急流環(huán)境,要求運動員在4級及以上湍流中,將翻滾動作全程耗時控制在2s內,并且復位后艇身偏移角度小于 15° 。整個訓練周期通常為8~12周,每周安排3次專項課程。在訓練過程中,教練要根據運動員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訓練計劃,實現動作穩(wěn)定性與水流適應性的同步提升。
2.2 水流適應性訓練
在皮劃艇激流回旋項目中,水流狀況復雜多變,對運動員的翻滾技術要求極高。水流適應性訓練作為提升運動員翻滾技術水平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能夠著重培養(yǎng)運動員在不同流速以及漩渦與浪涌等特殊水流環(huán)境下的應對能力[7]
2.2.1 不同流速下的翻滾時機控制訓練
在水流相對平緩的水域,如流速約為 1~2m/s 時,可利用平靜的水面,讓運動員進行大量基礎翻滾動作練習。教練應先引導運動員熟悉自身技術節(jié)奏,觀察水流流經礁石泛起的漣漪、與河岸交匯處的流速變化等細微特征,以預判水流變化。隨后,運動員在合適時機啟動翻滾,教練從旁觀察,強調利用核心肌群帶動身體扭轉,配合劃槳調整艇身角度,確保動作準確流暢。
每次訓練可設定10~15組,每組進行10~15次翻滾練習。隨著運動員熟練度的提升,逐漸縮短每次翻滾的準備時間,提高動作完成效率。
在流速為 4~6m/s 的水域中,可借助專業(yè)的水流模擬訓練設施,該設施能模擬不同強度水流。運動員先在模擬環(huán)境中感受快速水流沖擊,訓練提前2~3s感知水流變化的能力,關注前方出現的湍急泡沫帶、水位的突然落差等跡象。一旦捕捉到信號,迅速調整身體姿態(tài),壓低重心、后移重心以增強穩(wěn)定性,快速調整劃槳節(jié)奏,加大劃槳力度與頻率。
每次訓練時長控制在 30~45min ,每周進行3~4次此類訓練,逐步縮短完成翻滾動作的時間,從最初的3~4s減至1~2s內完成,以適應快速水流。
在專業(yè)比賽河道部分區(qū)域,水流速度可達 8m/s 以上,可安排運動員實地訓練。讓運動員先觀察賽道整體水流走向,熟悉復雜水流環(huán)境。運動員最初反應時間可能較長,經多次訓練,會逐漸縮短至能精準瞬間完成翻滾。每周實地訓練1~2次,每次訓練 2~3h ,增強在極端快速水流中的翻滾時機把控能力。
2.2.2 漩渦與浪涌環(huán)境應對策略
為訓練應對漩渦環(huán)境的能力,可在特定訓練水域設置模擬漩渦裝置,將漩渦中心流速模擬至 5~8m/s O運動員訓練時,先學習觀察漩渦特征,如漩渦中心的水流顏色、邊緣的水花形態(tài)及周邊水流的旋轉方向,判斷其強度與范圍。
教練指導運動員利用皮劃艇轉向技巧,以約 30°?
45° 的角度沿著漩渦邊緣劃過,避免正面進入中心。若不慎進入,教練提醒運動員在0.5~1s內迅速調整身體重心,向遠離漩渦中心的一側轉移,同時運用翻滾技術,借助皮劃艇自身慣性及水流部分沖擊力脫離漩渦。每次訓練安排10~15次接近漩渦及應對漩渦的練習,每周進行2~3次此類訓練。
訓練應對浪涌環(huán)境的能力時,可在設有造浪設備的訓練場地開展訓練。浪頭高度可設置在 0.5~1.5m 間隔時間為 2~5s 。運動員訓練時,依據浪頭高度和間隔,合理調整動作節(jié)奏。浪頭襲來時,身體微微前傾、降低重心,根據浪頭沖擊力大小,以 20%~30% 的力量變化調整劃槳力度,借助浪涌提升皮劃艇穩(wěn)定性。在浪頭間隙,迅速找準時機開展翻滾動作練習。
每次訓練持續(xù) 45~60min ,每周訓練3~4次,逐漸適應在不斷變化的浪涌中完成翻滾技術,全面提高在復雜水流環(huán)境下的應對能力,為比賽奠定堅實的基礎。
2.3 身體協調性強化訓練
身體協調性強化訓練是激流回旋皮艇翻滾技術的核心模塊,通過優(yōu)化軀干、四肢與器械的協同作用,提升運動員在動態(tài)水流中的動作精準度與力量傳導效率。訓練內容圍繞核心肌群與上肢的聯動控制、下肢動態(tài)平衡調節(jié)兩大方向展開,結合力學分析與生物反饋技術,建立高效的動作執(zhí)行模式。
2.3.1核心肌群與上肢協同發(fā)力訓練
核心肌群的穩(wěn)定性與上肢力量輸出的同步性是翻滾動作高效執(zhí)行的基礎。訓練初期需通過靜態(tài)平板支撐結合槳葉支撐模擬,強化腹橫肌與豎脊肌的等長收縮能力。要求運動員在倒置狀態(tài)下保持軀干與艇身軸線對齊,傾斜角度偏差不超過 5° ,單次靜態(tài)維持時間逐步從30s提升至90s,每日重復訓練15組。
動態(tài)訓練階段引入抗阻劃槳裝置,在翻滾復位過程中增加 10~15kg 的外部阻力,迫使運動員以髖部為軸心,通過核心肌群爆發(fā)式收縮帶動上肢劃動。槳葉入水角度需精準控制在 45°~60° 之間,單次訓練完成20組抗阻翻滾,組間間歇不超過 30s 。
此外,結合三維動作捕捉技術,實時監(jiān)測軀干扭轉幅度與槳葉軌跡的匹配度。例如,在 180° 翻滾中,要求肩關節(jié)旋轉角度與髖部扭轉角度差值小于 8° 。通過連續(xù)4周、每周5次的專項訓練,逐步將動作協同誤差率降低至 3% 以內。
2.3.2 下肢動態(tài)平衡調節(jié)訓練
訓練采用分階段漸進模式。初期在穩(wěn)定平臺上進行坐姿平衡練習,要求運動員在無視覺輔助條件下,僅憑本體感覺維持艇身水平。單次訓練時長從 5min 逐步延長至 20min ,傾斜角度波動范圍從初始的 10° 縮減至 2° 以內。
3結語
中期過渡至模擬浪涌裝置,通過生成振幅 0.3~0.8m 的周期性波動,訓練踝關節(jié)與膝關節(jié)的快速屈伸調節(jié)能力。要求運動員在浪涌沖擊下保持足部壓力分布均衡,左右腳壓力差值始終低于 5kg ,單次訓練完成50組波動適應,每組持續(xù) 2min 。
后期結合真實急流環(huán)境,在流速 2m/s 以上的水域中進行動態(tài)平衡整合訓練,重點強化翻滾復位后的艇身穩(wěn)定性控制。例如,在復位后3s內,通過下肢微調將艇身偏移角度從 15° 修正至 3° 以內,每日重復修正動作100次以上,連續(xù)訓練6周以固化神經肌肉記憶。
2.3.3全身協調性整合訓練
在分項能力達標后,需通過復合型訓練實現全身協調性的整體優(yōu)化。采用高頻次翻滾與急流轉向組合練習,要求運動員在完成一次標準翻滾后,立即執(zhí)行一次 90° 急轉動作,兩次動作間隔時間壓縮至1s內,且轉向過程中艇身側傾角度不得超過 10° 。此類訓練需在流速 2.5m/s 的水域中連續(xù)進行 30min ,累計完成60組復合動作,逐步將動作銜接流暢度提升至 95% 以上。同時,引入慣性傳感器監(jiān)測系統(tǒng),實時反饋軀干、上肢與下肢的發(fā)力時序差。例如,在翻滾啟動階段,要求核心肌群的激活比上肢劃槳動作早 0.1~0.2s ,下肢平衡調節(jié)響應延遲不超過 0.05s 。通過8~12周的數據驅動訓練,最終形成高度協同的全身動力鏈。
通過系統(tǒng)性身體協調性強化訓練,運動員能夠在急流環(huán)境中實現力量傳遞效率最大化與動作冗余損耗最小化,為高難度翻滾技術的穩(wěn)定執(zhí)行奠定生理力學基礎。
皮劃艇激流回旋翻滾技術訓練體系通過基礎動作分解、水流適應性強化與身體協調性優(yōu)化三階段的系統(tǒng)性設計,為運動員提供了從靜態(tài)技能掌握到動態(tài)實戰(zhàn)應用的全鏈路提升路徑?;A訓練聚焦動作標準化與力量分配精準度,水流適應性訓練強調環(huán)境感知與動態(tài)調整能力的融合,身體協調性訓練則通過核心肌群聯動與下肢平衡調節(jié)實現技術執(zhí)行效率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孫波,喻世華,胡亞哲,等.皮劃艇激流回旋項目運動損傷及康復保障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一以福建省皮劃艇激流回旋隊為例[J]福建體育科技,2022,41(4):62-65,74.
[2]羅祺.云南省女子皮劃艇運動員基于速度的力量訓練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21.
[3]許志娟,黃子健,易英達,等.皮劃艇激流回旋控艇技術視頻分析及智能化系統(tǒng)設計[J]湖北體育科技,2018,37(2):161-163,98.
[4]高平,段興亮,周梅,等.我國優(yōu)秀皮劃艇激流回旋運動員體能診斷與訓練對策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1,55(1):95-100.
[5]張慧霞,張曉炳,喬勇,等.皮劃艇運動員髖關節(jié)術后康復體能訓練個案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4,32(1):106-108,114.
[6]房濤,張積眾,趙玉,等.吉林省皮劃艇運動員運動損傷調查分析[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3(1):145-147.
[7]梁志強,閆家祥,李楠,等.風阻與電磁阻皮劃艇測功儀專項訓練的適用性評估[J]上海體育大學學報,2024,48(5):5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