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題分析】
近年來,中考作文命題呈現(xiàn)出鮮明的“回歸本真\"的趨勢。從多年前的《愛與時間同行》到后來的《無聲之處,亦有深味》,命題者愈發(fā)強調考生對生活的真實體驗、個性化的情感表達以及獨立的思辨探究。這種轉向既呼應了明代“公安派”袁宏道“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文學主張,也暗合了新課標對“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寫作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性靈的流露。
以2024年為例,全國多地中考作文題均體現(xiàn)了以下特點。
1.命題形式多元化,注重開放性
中考作文命題形式包括全命題、半命題、材料作文、話題作文等,其中開放式題型占比顯著提升。例如,2024年上海卷《我也是個取水人》湖南長沙卷《考試的背后》等,均要求考生從生活細節(jié)切入,展現(xiàn)個性化思考。這類題目雖然開放性強,但需要通過具體事例體現(xiàn)主題,避免泛泛而談。
2.貼近生活實際,強調真實感
中考作文命題多圍繞考生日常生活、家庭校園、社會熱點展開,如2024年山東濱州卷《那節(jié)課,觸動了我的心靈》、山東濟南卷《為了這份繁華》等,要求考生以真實經(jīng)歷為基礎,表達對學習、生活、成長等主題的感悟。這類題目注重考查考生對生活的觀察力和情感體驗能力。
3.重視思辨與創(chuàng)新,鼓勵創(chuàng)造性
考試中,有的題目通過使用隱喻和象征性的手法來考查考生的思維深度和廣度。例如,2024年廣東深圳卷《看,風景在變》就巧妙地運用了隱喻,要求考生不只是看到表面的風景變化,還要深人思考背后的意義和原因。同樣,江蘇泰州卷《紅花還是綠葉》也通過象征性的元素,引導考生通過“比較\"等高階思維去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這些題目要求考生必須突破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運用邏輯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來作文,從而展現(xiàn)出他們對問題的深刻思考和獨到見解。
4.強化價值觀引導,突出正能量
中考作文命題隱含對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如2024年四川成都卷話題作文\"‘贏'與‘迎\"”,2024年山東淄博卷\"從‘閱'到(樂、悅、躍、月、鑰、越)”,均需要考生通過敘事或議論傳遞奮進、樂觀、勇敢、堅強、責任等正向價值觀??忌枰趯懽髦畜w現(xiàn)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與情感體驗。
【寫作指導】
同學們學習寫作文,如何做到從“技法\"到“心法”的躍升,以及從“匠氣\"到“靈氣'的轉變呢?下面結合具體例子給出點建議。
一、用有張力的敘述,讓文字“活”起來
中考作文通常以寫記敘文為主,但是如果中考作文仍停留在小學階段“記一件難忘的事\"那樣的敘述水平,就很容易陷人平庸,難得高分。那么,什么樣的敘述才是有張力的敘述呢?
首先,辭必已出,陳言務去。這是韓愈的寫作主張,意思是文字必須出自自己的思考,要摒棄那些陳腐的言辭。既不要使敘述語言過于直白粗糙,毫無可讀性;也不要刻意寫得艱深晦澀,讓人不知所云。有張力的敘述應該像汪曾祺先生的文章那樣“平中顯奇,淡中有味”。且看汪曾祺先生在《昆明的雨》一文中的語句:“帶著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xiāng)?!闭б豢?,不過是淡淡的一筆,實則這句話里有大乾坤。緬桂花是“帶著雨珠的”,那幅鮮妍的畫面赫然呈現(xiàn)在眼前?!笆刮业男能涇浀摹?,用一個普通的疊詞來寫心境,遠比“沁人心脾”一類所謂的好詞更熨帖?!安皇菓讶?,不是思鄉(xiāng)”,讓人不禁猜想:作者的心境到底是怎樣的呢?細細品味便能理解,原來眼前的美好帶給作者的感受,既不是懷人,也不是思鄉(xiāng),只是此時此刻單純的感動而已。
其次,張弛有度,鋒芒不露。這一主張類似當下流行的“你要寫什么,就不能只寫什么”的寫作指南。平庸的作品就像透明的水杯,里面的東西一覽無遺;高級的作品應似園林藝術,曲徑通幽,峰回路轉。如蘇軾寫月色:“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文中不見一個“月\"字,而月色滿庭,照徹千年。張弛有度,還需要用到平常習得的寫作技法,比如巧設伏筆、倒敘與插敘、創(chuàng)造沖突、雙線交織等,即所謂的“文似看山不喜平”,要讓文章讀起來曲折有致、波瀾起伏。
再次,纖毫畢現(xiàn),如在眼前。這里的“纖毫畢現(xiàn)\"不是要事無巨細地敘述,而是要在合理安排詳略的基礎上,聚焦關鍵事件或重要場景,以細節(jié)的刻畫來傳情達意,就如影視藝術的特寫鏡頭,通過動作、神情、背影等特殊視角來刻畫人物形象,讓敘述富有畫面感。要像《核舟記》中的微雕大師一樣創(chuàng)作,“細若蚊足,鉤畫了了”,才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真題示例:2024年四川成都卷話題作文“‘贏'與‘迎'\"
在寫作這篇話題作文時,某考生以“曇花綻放”為線索,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生動描摹外婆深夜發(fā)現(xiàn)曇花盛開的場景:“枝干因生命流動而下垂,月光在葉脈間流轉如銀,花瓣如刃片般向外舒展,觸之溫潤如玉,黃蕊如珍珠般飽滿,暗吐清冽芬芳。”作者通過視覺、觸覺、嗅覺多角度描寫,既展現(xiàn)了曇花“子夜盛放,轉瞬凋零”的生物特性,又將短暫卻絢爛的生命軌跡與“迎難而上”的作文主題巧妙關聯(lián)。行文中穿插外婆對年輕時在紡織廠挑燈夜戰(zhàn)的回憶,形成今昔對照。文章結尾以富有哲理的獨白升華主題:“不贏芳名,樂迎生命,這是雪色之間最好的姿態(tài),亦是青春當有的倔強模樣。\"作者通過具象化的意象,將“贏”的狹義競爭轉化為對生命本質的禮贊,在應試框架中開辟出詩意表達空間。
二、用有誠意的態(tài)度,讓情感“真”起來
敘述也好,描寫也罷,都是為抒情服務的,正如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抒情的角度和方法各異,其效果也有所不同,這是考生在初中階段較早習得的寫作方法。但從中考作文的現(xiàn)狀來看,很多考生還是不會抒情,有許多無病呻吟、無感而發(fā)的文章,很難讓讀者產(chǎn)生親近感。
抒情的首要態(tài)度是真誠。如何才能讓人感受到你的真誠呢?比較可靠的做法是從自己的生活中尋找素材,以“我”為圓心、以“生活”為半徑,盡量說真話、抒真情,展現(xiàn)一個真實而獨特的自我。這需要寫作者像淘金者一樣在記憶的河床里篩選細節(jié)——或許是清晨窗臺上凝結的露珠折射出的晨光,或許是外婆納鞋底時被針尖刺紅的指尖。當然,“說真話抒真情”并不是說寫作要完全復制生活,適當進行藝術加工無可厚非,也很有必要。寫作內容在“源于生活\"的前提下,還要“高于生活”,要讓讀者感受到你的真誠,飽含情感的寫作才容易讓人產(chǎn)生共鳴。中考閱卷教師基本上能一眼看穿作者的誠意,他們如同經(jīng)驗豐富的茶師,能從字里行間品出情感的真味。所以,平時的練筆和積累很重要,同學們要像攝影師收集光影般記錄生活片段,更為重要的是要在考場寫作時醞釀情感,因為只有“情動”才能“辭發(fā)”,真實的情感是寫作的靈魂,需要從生活原型中提煉素材,避免“假大空”。
真題示例:2024年上海卷《我也是個取水人》
一名考生在回憶母親深夜為自己熱牛奶的場景時寫道:“她轉身時,圍裙上的褶皺像被風吹過的稻田,藏著無數(shù)個清晨與黃昏的辛勞。鋁鍋磕碰燃氣灶的輕響混著牛奶的醇香,在寂靜的夜里漫成溫暖的溪流。我望著她微微佝僂的背影,突然發(fā)現(xiàn)那件褪色的碎花圍裙上,留下了斑斑點點洗不掉的油漬。”考生通過具體的生活細節(jié),將“取水人”的隱喻轉化為對母愛的感恩,當寫到母親用手試杯子的溫度時,筆鋒如溪水轉向:“杯中的白霧升騰,恍惚間化作老家屋檐下的炊煙,幾載春秋就在這裊裊水汽里悄然蒸發(fā)了。\"結尾寫道:“原來,我取的不是水,是母親用歲月釀成的泉。那些在廚房里流淌的時光,早已在陶瓷杯底沉淀成永不干涸的泉眼?!边@種由物及情的升華,使尋常的生活場景煥發(fā)出珍珠般溫潤的光澤。
三、用有個性的筆觸,讓思想“立”起來
如果說“有張力”“有誠意”是寫作的基礎追求,那么“有個性\"則是寫作的高端追求。中學生作文的個性類似于作家的寫作風格,也就是說,優(yōu)秀的作品必須有辨識度和記憶點。如何塑造作品的個性呢?需要從“獨立的語言風格、獨特的寫作視角、獨到的見解感悟”方面去著手訓練。要形成“獨立的語言風格”,先做到“文從字順”,再追求“辭必己出,陳言務去”,于無聲處見悲喜,于浮華處見真淳。“獨特的寫作視角”,就是要發(fā)現(xiàn)生活中不易被察覺的真善美,以一顆善感而細膩的心捕捉生活中的動人瞬間,去體察平凡生命的坎坷與幸福、悲傷與歡樂。比如2024年廣東中考作文《當好自己故事的主角》,考生以微小說的形式關注幽居于城市角落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他們就在做自己故事的主角,雖辛酸卻令人敬佩,“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讀來讓人動容?!蔼毜降囊娊飧形颉?,即寫作要有主題意識,要在敘述之后道出作文的精神內核。究竟是表達一種情懷,還是傳達一個觀念,抑或倡導一種價值,考生要在寫作前有清晰的認知,在作品中要有巧妙的交代,要通過文字把這種情懷、觀念、價值輸送到讀者心中。
真題示例:2024年山東濱州卷《那節(jié)課,觸動了我的心靈》
某考生在生物課自由觀察環(huán)節(jié)跳出“師生互動\"的常規(guī)框架,選擇將顯微鏡對準窗臺上的螞蟻工坊,并在中考作文中寫道:“午后陽光斜照在玻璃器皿上,褐色的小生靈們正齊心協(xié)力搬運著學生故意撒落的面包屑。它們用觸角傳遞信號時的震顫,仿佛在用莫爾斯電碼爭論哪條路線更近;體形較大者在前方開道,它們時而用顎調整食物角度,時而用后足相互借力。當運輸路線出現(xiàn)分歧時,蟻群會短暫停滯,觸角交織成微型辯論場,最終總能形成蜿蜒卻高效的行進路線。\"考生由此發(fā)出心靈的觸動:“合作不是整齊劃一的機械運動,恰似蟻群這般允許個體表達分歧,在動態(tài)調整中達成群體智慧?!蔽恼乱試乐?shù)目茖W觀察為基礎,巧妙串聯(lián)起昆蟲行為學與組織管理學,既有科學觀察的嚴謹,又具人文思考的溫度,于微觀世界窺見宏觀真理,于細微之處觸動心靈。
當我們學會以真誠的態(tài)度凝視生活,以獨特的筆觸書寫感悟,以思辨的智慧提煉思想,文字便不再是應試的工具,而是性靈的載體。愿每位學子都能在寫作中“迎光而躍”,立足個人經(jīng)歷,以不拘格套的筆墨,用真摯飽滿的情感,繪就屬于自己的精神地圖。
(作者單位:遼寧省實驗中學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