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作為中國史學經(jīng)典、文學名著,在不同的《中國文學史》著作中均有深入探討。游國恩版《中國文學史》是由北京大學教授游國恩等人主編,于1963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于2002年出版修訂本,前后在高校用作教材三十余年,其對《史記》的評價,反映的是老一代學人的學術觀點;而北京大學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于1999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列入“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并于2005年、2014年分別出版第二版、第三版修訂本,是新世紀前夕又一代學者集體對《史記》文學研究的總結。游國恩版與袁行霈版《中國文學史》從不同角度對《史記》進行了評價,剖析二者的異同,有助于全面理解《史記》的價值,也能為相關研究提供更豐富的視角。
一、兩部文學史對《史記》的相同評價
(一)史學開創(chuàng)性
1.紀傳體通史的創(chuàng)立
兩書均著重指出《史記》首創(chuàng)紀傳體通史這一偉大創(chuàng)舉,其以本紀、世家、列傳、書、表五種體例相互配合,構建起宏大而系統(tǒng)的歷史敘述框架。游國恩版《中國文學史》認為《史記》利用先秦史學成就,創(chuàng)造出規(guī)模巨大、組織完備的紀傳體,讓中國史學發(fā)展進入新階段,在史學史上功績不朽。該書寫道:“《史記》是我國歷史學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是司馬遷對我國民族文化特別是歷史學方面的極其寶貴的貢獻。全書包括本紀、表、書、世家和列傳,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痹婿妗吨袊膶W史》也肯定了這種史書體例的價值,其以人物為中心來反映歷史,并且全面展現(xiàn)社會生活各方面,而成為后世正史編撰的典范,對中國史學發(fā)展影響深遠。袁行霈版《中國文學史》提出:“他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在綜合前代史書各種體制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紀傳體的通史。全書由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組成。雖然這五種體例各有區(qū)別,但它們卻是相互配合,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游國恩版與袁行霈版《中國文學史》對《史記》體例和性質(zhì)的觀點是相同的。
2.史料與“實錄”精神
兩書都強調(diào)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對史料的廣泛收集與嚴謹考訂。游國恩版《中國文學史》提出司馬遷尊重客觀事實,秉持“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直接繼承和發(fā)揚了先秦史官的“書法”傳統(tǒng),使《史記》具有可信度?!白鳛橐环N歷史著作,《史記》是忠實于歷史事實的記載的,所以劉向、揚雄、班氏父子等都稱之為‘實錄’?!痹摃€提出:“司馬遷寫漢高祖劉邦固然沒有抹殺他統(tǒng)一楚漢紛爭、建立偉大國家的作用,但也沒有放過他的虛偽、狡詐和無賴品質(zhì)的揭露?!彼抉R遷寫漢武帝也是如此,可以印證其“實錄”精神。袁行霈版《中國文學史》雖未直接用“實錄”表述,但也間接證實了《史記》的“實錄”精神,肯定了司馬遷對史料的審慎篩選與運用?!埃ㄋ抉R遷)喜歡對歷史真相探根求源。游覽韓信故里時,他聽當?shù)厝酥v,韓信年輕時就胸懷大志,盡管家境貧寒,仍然把故去的母親安葬在高敞地。司馬遷實地考察了韓信母親的墓地,那里果然地勢開闊,旁可置萬家,證實了傳說的可信。”可見司馬遷通過查閱文獻、踏勘走訪,核實并完善了傳記人物的相關史跡內(nèi)容。
(二)文學成就
1.人物塑造藝術
兩書都高度贊揚了《史記》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卓越成就。游國恩版《中國文學史》認為司馬遷依據(jù)對不同人物的認識,選擇、剪裁和集中事件來描寫人物,使許多歷史人物個性鮮明且具有典型意義,開創(chuàng)了傳記文學的先河。如司馬遷在《高祖本紀》中把劉邦寫成是“受命而帝”的神圣人物,完全是一個正面人物形象。但在《項羽本紀》中寫劉邦因被楚騎追趕從車上推下孝惠、魯元公主的情形;項羽將要烹殺劉邦父親時,劉邦卻說他與項羽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的喊話,真實描寫了劉邦卑鄙無賴、殘酷無情的嘴臉。再加上在《留侯世家》中寫劉邦貪財好色,在《蕭相國世家》中寫劉邦猜忌功臣,而在《淮陰侯列傳》中則借韓信之口譴責了劉邦誅殺功臣的罪行,這些描寫使劉邦這一歷史人物形象更加豐滿而真實。
袁行霈版《中國文學史》也指出《史記》中的人物來自不同階層,通過多種描寫手法,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個性與共性完美結合,展現(xiàn)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巴瑸閼?zhàn)國策士,蘇秦主要是一位發(fā)奮者的形象,而張儀身上更多的卻是狡詐權謀。張良、陳平同是劉邦的重要謀士,但司馬遷筆下的張良令人莫測高深,帶有幾分神異;而陳平這位智囊卻富有人情味,沒有張良那種仙風道氣?!薄妒酚洝穼髦骰咎卣骷右凿秩?,并結合家庭出身、文化教養(yǎng)等因素表現(xiàn)人物的個性。不僅如此,《史記》對人物共性也進行了歸納總結,包括知恩圖報,以德報德;以牙還牙,以怨報怨等。
2.敘事技巧高超
兩書均認可《史記》敘事技巧的高超。游國恩版《中國文學史》認為,《史記》敘事往往與人物形象的塑造相結合,增強了故事的戲劇性和吸引力?!啊俄椨鸨炯o》集中了許多重要事件突出他的喑惡叱咤、氣蓋一世的性格特征。作者對他的行為在傳贊中雖有所貶責,但熱情的歌頌、深切的同情卻是主要的。這樣,就體現(xiàn)了項羽這個歷史人物的形象的完整性。”該書還提到司馬遷善于通過瑣事來顯示人物性格的特征,如在《酷吏列傳》中寫張湯兒時居家守舍遭遇老鼠盜肉的奇事,自己被父笞打后,掘鼠窟而抓鼠,并找回了肉,竟設堂審判老鼠,他的審判文辭贏得其父欣賞,并被其父推薦作審判記錄,異常生動地突出了張湯認真而執(zhí)著的性格。
袁行霈版《中國文學史》同樣強調(diào)司馬遷在敘事時條理清晰,對宏大場面和復雜事件的描寫游刃有余,還運用白描、鋪陳、渲染等筆法傳達出獨特感受。
3.語言特色鮮明
兩書都注意到《史記》語言的獨特魅力。游國恩版《中國文學史》認為其語言簡潔流暢、生動形象、詞匯豐富、句式靈活。該書認為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善于用符合人物身份的口吻來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狀態(tài)和性格特點。
袁行霈版《中國文學史》也指出《史記》語言平易簡潔又富有表現(xiàn)力,將古書詞句譯成漢代書面語,還適當引用口語、諺語,使文本鮮活生動。例如,項羽在焚燒秦都咸陽后一心想東歸,說道:“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生動表現(xiàn)出項羽張揚的性格特點。又如,劉邦當了“天子”之后回到故鄉(xiāng),慷慨悲壯高唱《大風歌》,袒露出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三)思想價值豐富
1.進步歷史觀
兩書都指出《史記》具有進步的歷史觀。游國恩版《中國文學史》認為司馬遷突破傳統(tǒng)天命史觀,從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多維度分析歷史事件和人物興衰,具有唯物史觀思想?!八抉R遷接受了儒家的思想,自覺地繼承孔子的事業(yè),把自己的著作看成是第二部《春秋》。但他并不承認儒家的獨尊地位,他還同時接受了各家特別是道家的影響。”
袁行霈版《中國文學史》雖未具體闡述唯物史觀,但肯定了《史記》對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認識,以及對歷史人物和事件評價的全面性。正如該書所言:“司馬遷之所以修史,為的是給西漢及前代歷史作總結,頌揚圣君賢臣的德行功績,是潤色鴻業(yè)的自覺行動?!薄啊妒酚洝肥俏覈o傳體史學的奠基之作,同時也是我國傳記文學的開端?!边@些充分肯定了司馬遷《史記》對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總結,即“通古今之變”的宗旨。
2.批判精神與人文關懷
兩書都認可《史記》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和濃厚的人文關懷。游國恩版《中國文學史》指出司馬遷敢于揭露統(tǒng)治階級的罪惡,歌頌農(nóng)民起義英雄,對普通人的苦難和反抗給予同情和支持?!啊兰摇汀袀鳌兴鶎懙囊幌盗袣v史人物,不僅表現(xiàn)了作者對歷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見識,而且通過那些人物的活動,生動地展開了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表現(xiàn)了作者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批判精神,表現(xiàn)了作者同情廣大的被壓迫、被剝削的人民”。
袁行霈版《中國文學史》也指出《史記》對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批判,以及對不同階層人物的關注,體現(xiàn)出對人的價值和尊嚴的肯定。該書總結歸納了《史記》中所滲透的人文精神,包括以立德、立功、立言為宗旨求青史留名的積極入世精神,忍辱含垢、歷盡艱辛而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舍生取義、赴湯蹈火的勇于犧牲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喚世間真情的人道主義精神。
二、兩部文學史對《史記》的評價差異
(一)評價側(cè)重點不同
游國恩版《中國文學史》在評價《史記》史學價值時,更強調(diào)其與先秦史學的傳承關系,以及對后世正史編撰在體例和內(nèi)容上的規(guī)范作用。在文學成就方面,對《史記》敘事中如何將歷史事件與人物命運緊密結合展現(xiàn)歷史的宏大畫卷論述較多,突出其在歷史敘述中的文學性。
袁行霈版《中國文學史》更注重從文學傳統(tǒng)的繼承與融合角度評價《史記》,強調(diào)《史記》指古摘今,出入風騷,繼承了《詩經(jīng)》《楚辭》及戰(zhàn)國散文的風格,將多種文學傳統(tǒng)融于一體,體現(xiàn)出大一統(tǒng)王朝的文學風貌。在分析人物形象時,該書更關注人物個性與共性的展現(xiàn),以及這種塑造方式對后世文學人物塑造的影響。
(二)評價深度與廣度不同
游國恩版《中國文學史》在評價《史記》時,更側(cè)重從歷史發(fā)展的脈絡來闡述其在史學和文學史上的地位。在分析《史記》與前代史學、文學的關系時,讓讀者能從更宏觀的角度把握《史記》的歷史意義,但在對《史記》文學藝術特色的微觀分析上稍顯簡略。
袁行霈版《中國文學史》在評價《史記》的文學成就時分析得較為細膩,從多個角度深入剖析其敘事、人物刻畫和語言特色,如對敘事中因果關系、選材特點等方面的探討,使讀者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史記》的文學藝術價值。其在論述《史記》對后世文學影響時,不僅涉及散文、小說、戲曲等領域,還從精神層面分析其對后代作家的鼓舞和啟迪。
三、文學觀念的變化
兩部初版《中國文學史》的出版時間相差三十余年,編者在評價維度、評價用語等方面均有所不同,體現(xiàn)出文學觀念的變化。
(一)從單一到多元
游國恩版《中國文學史》更側(cè)重于從史學與文學的關系角度強調(diào)《史記》在史學體例上的開創(chuàng)性對文學的影響,將其文學價值與史學成就緊密相連,文學觀念相對傳統(tǒng),注重文學與歷史的傳承關系以及文學的社會功能,如肯定《史記》對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批判及對普通人的同情,是文學反映社會現(xiàn)實觀念的體現(xiàn)。袁行霈版《中國文學史》除關注史學與文學的關聯(lián)外,還從文學傳統(tǒng)的繼承與融合、文學的審美價值等多元角度進行評價,如指出《史記》融匯多種文學傳統(tǒng),在文學風貌上有大一統(tǒng)王朝的特質(zhì),其更注重文學自身的審美特質(zhì)和多元性,反映出文學觀念從單一走向多元。
(二)從宏觀到微觀
游國恩版《中國文學史》多從宏觀的歷史發(fā)展脈絡闡述《史記》的地位,分析其與前代史學、文學的關系,對《史記》文學性的分析相對宏觀,如對《史記》敘事中歷史事件與人物命運結合展現(xiàn)宏大畫卷的論述,體現(xiàn)出當時的文學觀念注重文學作品的宏觀歷史意義和社會價值。袁行霈版《中國文學史》在宏觀把握基礎上更注重微觀分析,對《史記》敘事、人物刻畫、語言特色等方面進行多角度的細膩剖析,如探討敘事中的因果關系、選材特點等,反映出文學觀念逐漸重視對文學作品內(nèi)部藝術規(guī)律的挖掘,從關注宏觀意義轉(zhuǎn)向微觀藝術技巧。
(三)從社會功能到藝術審美與社會功能并重
游國恩版《中國文學史》的評價突出了《史記》的批判精神和人文關懷等社會功能,強調(diào)文學對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和對讀者的教育作用,體現(xiàn)出當時的文學觀念。袁行霈版《中國文學史》既肯定了《史記》的社會意義,又重視其審美價值,如分析其如何將多種文學傳統(tǒng)融合來展現(xiàn)獨特藝術魅力,體現(xiàn)出文學觀念從單純強調(diào)社會功能向藝術審美與社會功能并重的轉(zhuǎn)變。
四、結語
游國恩版與袁行霈版《中國文學史》對《史記》的評價,反映出兩代北大學人的學術觀點,在史學開創(chuàng)性、文學成就、思想價值等方面存在諸多相同點,這體現(xiàn)了《史記》在文學和史學領域的重要地位得到了廣泛認可,也是學術傳承的體現(xiàn)。而二者側(cè)重點不同,又為讀者提供了全面認識《史記》的全新視角。袁行霈版《中國文學史》對《史記》評價的變化,反映出學術研究的新進展,尤其在敘事藝術、人物刻畫等方面著墨較多。因而其細膩微觀分析與游國恩版的宏觀歷史脈絡梳理相互補充,有助于研究者和讀者更深入全面地理解《史記》這部經(jīng)典著作的豐富內(nèi)涵和多元價值,也為《史記》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參考文獻:
[1]游國恩,等,主編.中國文學史(修訂本)[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2]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漢]司馬遷,撰.史記(修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2013.
[4]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一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5年度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項青年項目“中國文學史著作中的《史記》評價研究”(項目編號:2025QN0499)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凌璐絲,女,碩士研究生,渭南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文獻學)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