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誕生于西周時期,最初在岐山、鳳翔一帶流傳,歷經兩千多年的傳承發(fā)展,最終成為我國西北最富特色的戲曲形式。秦腔歷史悠久,題材廣泛,無論是唱腔還是旋律,都具有十分鮮明的地域特色,也因此贏得了大量受眾的喜愛。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的審美觀念已經發(fā)生顯著變化,休閑娛樂的方式也變得更加豐富,秦腔戲曲的影響力明顯下降,其市場空間也在不斷縮小。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分析秦腔的藝術特色,正視秦腔在發(fā)展過程中面臨的困境,積極探索保護和傳承秦腔戲曲的途徑,擴大秦腔的傳播范圍,可以為秦腔藝術的發(fā)展注入強勁動力。
一、秦腔的發(fā)展脈絡
秦腔的起源可追溯至陜西及甘肅等地所流傳的民間歌舞,其經過漫長的演變,逐漸形成獨特的民間戲種?!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記載:“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闭f明當時秦地之歌已經出現。據《中國大百科全書》所載,唐初軍中樂舞《秦王破陣樂》即樂工李龜年擅長唱奏之曲,統稱“秦王腔”。后來此腔調盛行,簡稱“秦腔”,被認為系秦腔之先聲。進入明代后,秦腔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并于明末清初趨于成熟。清代,秦腔發(fā)展進入鼎盛時期,除東北之外,其他省份均有秦腔流行。乾隆年間,秦腔表演藝術家魏長生三次進京演出,秦腔也因此名聲大噪。
在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秦腔融入多種元素,并最終形成四大流派,分別是東路、西路、南路及中路。其中東路秦腔也稱為“同州梆子”,演唱時采用硬木梆子擊節(jié),這標志著秦腔音樂的產生。東路秦腔底蘊深厚,留下的劇目也十分豐富,各類角色齊全,在表演時注重基本功、特技及架勢,伴奏音樂熱烈奔放。西路秦腔(西府秦腔)主要在陜西寶雞一帶流行,聲腔類型豐富,包括羅羅腔、高腔、勾腔等,表演時注重“虛實相生”,唱腔“火而不爆”“沉而不散”,多有特技。南路秦腔(漢調桄桄)主要流行于陜南,采用漢中方言作為唱詞,以梆子作為伴奏,劇目也比較豐富,唱腔分為歡音及苦音兩種,表演特技十分豐富。中路秦腔(西安亂彈),由東西兩路融合而成,演出規(guī)模不大,藝術風格較為淡雅,后經過易俗社的改良,在其他流派當中脫穎而出,成為“改良新聲”。
新中國成立后,為促進秦腔藝術的發(fā)展,陜西、甘肅、寧夏等地先后成立多個演出團體,相關部門也陸續(xù)頒布多個文件,為秦腔戲曲的傳承與保護提供了堅實的支撐,秦腔藝術也因此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并頻頻出現于熒屏和舞臺,成功引起廣大民眾的關注。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秦腔在發(fā)展傳承的過程中,仍然面臨著許多挑戰(zhàn)。因此,相關從業(yè)者要深刻認識到秦腔的發(fā)展困境,并采取應對措施,讓秦腔得以長遠發(fā)展。
二、秦腔的藝術特色
秦腔植根于秦地文化,是秦地民眾抒發(fā)情感、消遣娛樂的重要方式,在故事題材、音樂風格及表演形式上都具有十分鮮明的特色,具體如下:
(一)故事題材廣泛
秦腔的故事題材來源十分廣泛,無論是歷史故事、民間傳說還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均可作為其創(chuàng)作素材。比如,經典秦腔作品《蘇武牧羊》取材于歷史故事,秦腔戲曲《黃河陣》則取材于小說《封神演義》,秦腔現代劇《生命的綠洲》則取材于真實生活。許多民間藝人在進行劇目創(chuàng)作時,還會將自己的生活體驗,或者對社會現象的觀察融入作品,通過秦腔這一戲曲形式反映世間百態(tài),表達內心豐富的情感。由此可見,秦腔戲曲的取材極為廣泛,創(chuàng)作者結合受眾需求、秦腔發(fā)展規(guī)律,從不同途徑挖掘創(chuàng)作題材,經過精心創(chuàng)作之后,使其成為精彩的舞臺藝術形式,并成功引起了受眾的強烈共鳴。
(二)唱腔獨特
秦腔的唱腔具有較為鮮明的藝術特色。秦腔唱腔分為板路和彩腔兩部分,其中,板路包括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帶板及滾板六類;彩腔又被稱為“二音”,是一種獨特的唱腔,音高一般為八度,常用于表現曲折的情節(jié)以及人物內心激烈的情感。秦腔的板路和彩腔每段均有歡音和苦音。其中歡音歡快、明亮,適于表現喜悅的情感;而苦音則深沉悲愴,適于表達離愁別緒,訴說凄慘遭遇。
在秦腔表演中,還需要采用相應的樂器為演員提供伴奏,為了更好地呈現戲曲作品,秦腔的伴奏音樂通常又分為文場與武場兩類。文場的伴奏樂器以板胡、二胡、三弦、嗩吶等為主;武場則是以打擊樂為主,常用樂器主要包括小鑼、鉸、梆子、鼓等。無論是文場還是武場,所演奏的音樂都具有樸實、粗獷的特點,也正是這種獨特的音樂風格,賦予了秦腔戲曲獨特的魅力。
(三)表演風格獨特
秦腔和其他戲曲形式一樣,需要一定的舞臺空間,演員先根據表演需求進行精心裝扮,然后登臺表演,通過“唱、念、做、打”等多種形式,塑造人物形象,演繹故事情節(jié),展現作品豐富的內涵,從而將觀者帶入相應的情境之中,讓其領略秦腔的藝術魅力。但是,秦腔的這種表演形式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首先,秦腔注重以情動人,表演具有較強的夸張性,角色行當分為生、旦、凈、丑,共計十三門,因此也被稱為“十三頭網”,不同的行當,其唱腔風格不同,情感表達的技巧也不同。秦腔表演正是通過不同的角色形象來共同演繹一部生動曲折的大戲,從而反映世間百態(tài),帶給觀者豐富的體驗與感受。其次,秦腔表演還十分注重道具的運用及舞臺的布置,不同的道具能夠有效增強表演的戲劇效果,簡單大氣的舞臺布置則能夠烘托演出的氛圍,從而為演出成功提供助力。最后,秦腔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東路、西路、南路及中路四個流派,每個流派都有專屬的絕技,比如吹火、頂燈、打碗、踩蹺等,這些絕技增強了秦腔的藝術感染力,使秦腔表演更加精彩。
三、秦腔的發(fā)展困境
秦腔發(fā)展至今,無論是表演形式、唱腔風格還是伴奏音樂,相較于過去都已經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然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加快,有時間和精力欣賞秦腔的受眾數量在不斷減少,秦腔的傳承與發(fā)展也因此面臨如下挑戰(zhàn):
(一)受眾數量銳減
秦腔根植于普通民眾,擁有廣泛的受眾基礎,尤其是在秦地,許多人都將欣賞秦腔當成生活中的一大樂趣。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對傳統戲曲的關注度明顯下降,對秦腔也是如此。首先,秦腔的受眾大多數是中老年人,而年輕人對秦腔的關注明顯不足。相關資料顯示,在秦腔受眾當中,年齡超過60歲的受眾超過半數,而年齡低于30歲的受眾不足十分之一,導致秦腔市場需求明顯萎縮,許多演出團體甚至因此經費緊張而難以為繼,被迫轉行甚至解散。其次,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電影、電視劇、綜藝等娛樂形式受歡迎程度不斷提高,其憑借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快速搶占了大量市場份額。相比之下,秦腔表演形式無疑顯得過于傳統,故事情節(jié)陳舊,難以滿足當下年輕受眾的需求。最后,從現階段情況看,秦腔不僅要面對現代娛樂形式帶來的競爭壓力,還要面對其他戲曲藝術帶來的挑戰(zhàn),如昆曲、京劇等。秦腔雖然具有較高的知名度,但仍屬于地方劇種,與京劇相比,其受眾范圍仍然有限,這也是導致秦腔市場份額縮小的一大因素。
(二)演出形式單一
從當前情況看,秦腔的表演主體以各類班組、社團、劇團、劇院為主,很多演出方在表演秦腔時,仍然以現場演出為主,然而這種表演形式會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很多受眾即使提前獲得了演出消息,也很難抽出足夠的時間前往演出場地購票觀賞演出,導致演出方效益不佳,從而對秦腔表演失去信心。此外,隨著時代的快速發(fā)展,受眾的審美素養(yǎng)不斷增強,其審美觀念也變得更加多元化,在欣賞劇目的同時,還希望獲得多樣化的感官體驗,而秦腔表演固守傳統的表演形式,很難打破舞臺演出帶來的限制,缺少走近受眾、了解受眾需求,并根據受眾需求對劇目故事情節(jié)、舞臺表演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的主動性,導致秦腔創(chuàng)新活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秦腔在當代社會的傳承與發(fā)展。
(三)傳播渠道狹窄
秦腔表演以實景演出為主,因此,劇院、社團是秦腔的主要傳播陣地。近年來,為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許多演出團體紛紛“送戲下鄉(xiāng)”,前往各縣、各鎮(zhèn)、各村演出,這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秦腔的傳播途徑,然而其傳播范圍仍然僅限于“一城、一地”,其他地區(qū)的民眾往往無法了解和欣賞到秦腔。這一傳播渠道狹窄的現實困境,導致秦腔發(fā)展受限。尤其是隨著各種新媒體的快速崛起,越來越多的民眾開始習慣于通過新媒體平臺在線觀賞各種節(jié)目,然而許多秦腔演出團體并未認識到新媒體的重要性,也沒有抓住契機,借助新媒體平臺拓寬秦腔的傳播渠道,沒有通過微信等社交軟件,面向用戶積極宣傳秦腔知識,或者向用戶推送秦腔演出信息,導致很多人對秦腔的了解不夠深入,也無法充分認識到秦腔的藝術價值。
四、秦腔在當代社會中的傳播策略
(一)推出新人新作
秦腔歷史悠久,傳統劇目眾多,然而很多劇目由于創(chuàng)作年代久遠,其故事情節(jié)和情感內涵與當代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并不契合,也很難獲得當下受眾的認同。除此之外,秦腔演員同樣也存在青黃不接的情況,老一輩藝人年事已高,而年輕藝人數量明顯不足。為此,要想實現秦腔的傳承發(fā)展,不僅要創(chuàng)作新的劇目,還要加大對年輕演員的培養(yǎng)力度,不斷推出新人新作,才能讓秦腔恢復生機。為弘揚和傳承秦腔,充分滿足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2024年7月至8月,文化和旅游部、陜西省人民政府主辦,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承辦了“2024年中國秦腔優(yōu)秀劇目會演”,推出了《七郎八虎闖幽州》《青春曼巴》等新劇目,由多位青年演員聯袂演出,不僅提高了秦腔在當代受眾當中的知名度,也為秦腔的發(fā)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
(二)創(chuàng)新表演形式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很多業(yè)內人士都在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戲曲表演形式的路徑,如浙江小百花越劇院,特別推出了環(huán)境式戲劇《新龍門客棧》;上海戲劇學院則結合新媒體技術,推出了沉浸式戲曲《黛玉葬花》。這些藝術團隊積極創(chuàng)新,運用多種新技術,探索出豐富的藝術表演形式,成功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為受眾欣賞戲曲藝術提供了更多機會,使受眾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戲曲藝術的魅力。基于此,首先,秦腔演出團體同樣可以抓住時代發(fā)展帶來的機遇,通過引入現代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秦腔的表演形式,從而獲得更多受眾的關注與支持。具體而言,可以結合劇目內容,采用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技術,打造富有沉浸感的舞臺場景,增強秦腔表演的感染力。其次,還可以將現代流行音樂元素融入秦腔伴奏音樂之中,豐富秦腔的唱腔和音樂的層次感,從而帶給受眾多樣化的藝術體驗。例如,2023年易俗社推出的新劇《昭君行》,既保留了傳統秦腔程式化的表演特點,又對演員唱腔、伴奏音樂進行了創(chuàng)新,采用大軍鼓、鋁板琴、馬頭琴等在戲曲表演當中極少用到的樂器,使伴奏音樂的層次更加豐富。最后,還可以靈活運用舞臺、燈光、服裝等多種元素,塑造鮮活的歷史人物形象,從而顯著增強整個劇目的感染力。
(三)拓寬傳播渠道
多數演出團體在表演秦腔時,主要通過線下渠道進行傳播,然而這種模式無法同時滿足不同區(qū)域受眾的觀看需求。為適應新的形勢,增加演出收益,演出團體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有效拓寬秦腔的宣傳渠道。首先,演出方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多種新媒體,將秦腔推送給不同的受眾群體,加強秦腔與受眾之間的聯系,幫助民眾更好地了解秦腔藝術,可以通過彈窗、評論、留言等多種功能實現與受眾的互動交流,從而有效提升秦腔的傳播效果。其次,可以采用影像化方式記錄與秦腔有關的信息,比如秦腔演員的日常訓練過程、臺前幕后的花絮等,將其制作成紀錄片,再通過新媒體平臺推送給受眾,以吸引更多受眾關注并進行觀看。最后,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受眾開始習慣于通過直播的方式了解外界信息,收看各種類型的節(jié)目,秦腔演出團體同樣也可以抓住這一機遇,在現場演出的基礎上,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直播,用戶在線就能夠收看秦腔表演,還可以結合演出內容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從而顯著增強受眾觀看秦腔表演的積極性,進而擴大秦腔的傳播范圍。
五、結語
秦腔是傳統戲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廣泛的受眾基礎。然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休閑娛樂的形式變得更加豐富,對秦腔的喜愛程度也有所下降,秦腔因此陷入發(fā)展困境,不僅受眾數量減少、市場份額縮減,還存在表演形式單一、傳播渠道狹窄等問題。為此,相關從業(yè)者要深刻認識到新形勢下秦腔傳承發(fā)展所面臨的困境,積極探索有效的應對策略,通過推出新人新作、創(chuàng)新表演形式、拓寬傳播渠道等途徑,為秦腔藝術的傳播提供助力,使秦腔藝術再次綻放奪目光華。
(作者簡介:楊智慧,男,本科,秦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開發(fā)中心,研究方向:秦腔)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