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引領下,建設高素質專業(yè)化的教師隊伍,以助推教育強國建設背景下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構建,是每一所學校在塑造教師集體人格過程中應當扛起的時代責任。當前,新課程方案和新課程標準,已經為新時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擘畫了育人藍圖,教師如何以專業(yè)研究的科學態(tài)度與敬業(yè)精神,驅動學校課程改革深度實踐呢?筆者結合團隊在30余年來開展的“小學語文主題教學論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中獲得的專業(yè)發(fā)展與集體成長經歷淺談三點思考。
1.錨定育人藍圖,構建“政策一理論一實踐”一體化的課程圖譜
國家綱領性、總括性的教育政策規(guī)劃了教育改革的總體方向,面對這樣的宏觀教育目標,要想“一張藍圖繪到底”,需要教師能夠依據相關教育理論,將政策轉化成自己的“認知圖譜”,并據此開展自身微觀的教書育人實踐,這樣才能打通教育目標達成的“最后一公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構建的是“政策一理論一實踐”一體化的課程圖譜,這是主題教學論的研究基礎。
從政策解讀到理論解釋的認知轉變。當前,在教育領域,國家出臺了系列政策文件,也形成了不同方面、不同維度的若干政策話語,如“項目式學習”“跨學科主題學習”“學習任務”“大單元教學”等。教師要結合教育理論“抽絲剝繭”,理清每種教育理念的內涵與功能,以及概念之間的結構與關系等,以利于自己清晰有效地落實課程與教學改革,如項目式學習側重學習成果、跨學科學習側重問題解決、綜合學習側重學習手段等。其實,這些概念都指向學生核心素養(yǎng)目標,只是每一種概念都有自身的優(yōu)勢和獨特育人功能,都要結合具體學科教學,最終實現兒童全面發(fā)展。
從理論解釋到實踐解決的行動轉化。政策的“解讀”與理論的“解釋”,最終還要回到真實的教育實踐現場,形成“解決”現實問題的行動方案。教師要學會將教育問題當作現象進行研究,要始終以“兒童站立學校正中央”為實踐哲學,從兒童的真實需求和成長需要出發(fā),遵循教育實踐規(guī)律與兒童成長規(guī)律,形成一個又一個具體的、可操作的行動地圖,讓兒童在學習、生活、精神各方面都能夠獨自站立起來,這樣才能真正有的放矢地實現“以人的發(fā)展為目的”的培養(yǎng)理念,也才能真正高水平因材施教地實現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時代新人的培養(yǎng)目標。
2.緊扣核心素養(yǎng),創(chuàng)生“課標一教材一教學”動態(tài)化的實踐路徑
課標是課程改革的方向性指引,教材是培根鑄魂的重要載體,而教學則是教師教書育人的主陣地。應該說,核心素養(yǎng)是打通“課標一教材一教學”實踐轉化路徑的育人價值旨歸。教師要始終以核心素養(yǎng)為育人準繩,在自身實踐中形成課標、教材、教學三者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整體聯動,才能實現教育教學實踐的創(chuàng)生轉化。筆者概括為一句話:左手課標、右手教材、心有兒童、學出精彩。這是主題教學論的專業(yè)基礎。
核心素養(yǎng)的“育人對象”一致性。當前仍然存在“厚此薄彼”(只重視自己的學科,而忽視其他學科)、“耕田荒地”(跨其他學科,而忽視自己學科)兩種現象,這從根本上說,就是沒有基于核心素養(yǎng)在“培養(yǎng)人”的目標上形成一致性的認識。其實,每門課程都有其所要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但是彼此之間不是“孤立關系”,而是“耦合關系”,每門課程都有側重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人的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因此,既要尊重各個學科的本質屬性與獨特優(yōu)勢,又要鼓勵跨學科整合,形成學科育人合力。
核心素養(yǎng)的“育人過程”一致性。在具體的育人過程中,要找到課標要求、教材理解與教學實施三者之間的內在一致性關聯。就課程目標而言,課標規(guī)約了每門課程所要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總體目標以及學段目標,而教材參照每門課程素養(yǎng)目標編排了系列單元內容,教師依托教材內容載體自身的結構性、序列性在教學實施中又會進一步具化為單元學習目標、課時學習目標等。就課程內容而言,課標規(guī)約了每門課程所要學習的內容主題、內容類型、載體形式或內容組織方式等,而教材則是匹配課標內容要求安排了具體的不同類型的系列學習材料,這些學習材料又是教師實際教學設計與實施的重要內容依托。就學業(yè)質量而言,課標也提供了每門課程具體的學業(yè)質量指標體系、內容維度與評價要求,而教材也在相應的內容編排中內嵌了針對性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學習評價內容,教學實施更是形成了“教-學-評”一體的操作策略與方法,以達成對核心素養(yǎng)質量評估的動態(tài)刻畫。
3.篤行超越精神,賦能“課堂一教材一教師”專業(yè)化的成長機制
20多年前,筆者提出了“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課堂、超越課堂,尊重教師、超越教師”小學語文主題教學的“三個超越”。而今,在新課改背景下,“三個超越”的教師專業(yè)研究理念在與時俱進、自我革新中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教師需要不斷在“課堂一教材一教師”的超越中賦能自己的專業(yè)成長,這是主題教學論的創(chuàng)新基礎。
從“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到學科育人?;貧w學科育人屬性,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內容主題融入學科育人全過程之中。通過以“主題一學習主題一特定學習主題”關聯概念連續(xù)體引領的學習任務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實現教書與育人的有機統一。
從“立足課堂、超越課堂”到學科實踐。挖掘教材與兒童成長的鏈接點,重塑課堂教與學流程,打通課堂內外活動,在真實而有意義的情境中,整體融通學科邏輯、生活邏輯、認知邏輯,在課堂與活動兩塊育人基石中綜合達成實踐育人效應。
從“尊重教師、超越教師”到學科理解。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時代,教師要敢于超越自我認知模式,探索新智能讀寫能力、新智能教與學范式。回歸“人之為人”的主體屬性,引導學生不斷豐富和建構個性化的學習經驗,打下一生有用的學習與精神的底子,以助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
教育者,非為已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教師只有始終踐行“兒童站立學校正中央”的實踐哲學,始終追問“兒童學習什么最有價值感”“兒童怎樣學習最有效能感”兩個命題,始終依循“兒童學科學習規(guī)律”“學科教學本質規(guī)律”兩個規(guī)律,在未來“變與不變”中持續(xù)創(chuàng)新“課標一教材一教學”轉化路徑,將政策的價值、理論的內涵轉化為實踐的行動,使新課標理念落準、落細、落小到兒童每一日學習生活中。
在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使命感召下,在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fā)展的戰(zhàn)略布局下,期待廣大教育同仁和我們一道扎根中國基礎教育實踐土壤,自主探索具有中國風格與特色的教學范式,也自主塑造一批具有中國靈魂與氣質的教師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