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教育作為一個傳統(tǒng)的概念,旨在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和塑造個性,但其本質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和適應性。任何新技術的出現,對于教育而言都是一次融合創(chuàng)新的機會。因此,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實現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一次有益嘗試,更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應用
(一)促進思政教育精準化
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教學模式通常采用通用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按專業(yè)和年級進行分類,未能充分考慮學生興趣愛好、實踐經歷和認知能力的差異。這種群體性的差異要求實施精準的分眾教育。在人工智能時代,教育迎來了個性化發(fā)展的新階段,實現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在現代教育中的應用。
將新技術和新工具嵌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全過程,是精準提升思政教育實效的具體實踐范式,符合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依托數據算法對受教育對象進行精準“畫像”,能夠為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輔導提供數據支撐。隨著高校智慧校園建設的不斷推進,基于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管理服務和社會實踐等網絡信息平臺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數據資源,可以收集大學生在校內外、學習生活實踐中的活動軌跡。這些“數字足跡”是學生思想認知和行為習慣的具象化展現。通過智能算法對“數字足跡”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學生的“精準畫像”②,從而直觀地了解到學生在思想、學習和生活上的傾向,并進行針對性、個性化的引導。
因此,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使得因材施教的理念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得以更好地實現,促進了教育的個性化和精準化,有助于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質量。
(二)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載體
思政教育的內容往往需要通過具象化的載體才能被學生感知和接受。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載體包括教材、歷史古跡、紅色教育基地等多種形式,但這些載體受限于時間和空間,難以滿足現代教育需求。近年來,人工智能依托數字技術,在現實空間基礎上衍生出虛擬空間,改變了思政教育載體的時空布局,創(chuàng)制了虛擬思政這一新的教育方式。
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的交融,打破了傳統(tǒng)教育載體的時空限制。許多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時,常因時間、空間和經費限制,教育實踐環(huán)節(jié)形式大于內容。為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借助虛擬仿真技術,盤活思政教育資源,使靜態(tài)的古跡、文物、史料“活起來”。例如,電子科技大學建立了“1234”智慧平臺,推進精準思政建設;東南大學的虛擬仿真思政課體驗教學中心利用VR技術,打造沉浸式課堂,使思政教育內容變得可視、可感、可互動。這種虛擬實踐有效彌補了現實實踐的不足,讓學生通過第一視角感知和學習歷史,實現虛擬思政的價值傳遞。
虛擬現實技術嵌入思政教育,不僅確保了教育質量,還增加了趣味性,契合了智能時代受教育者的興趣點,滿足了思政教育方式的創(chuàng)新需要。通過這種方式,思政教育能夠更加生動有效地開展,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學習效果。
(三)建立精準教育評價路徑
教育評價是監(jiān)控教育質量的有效方法。傳統(tǒng)教育教學成效評價方法存在評估標準不精準、數據分析效率低等問題,而人工智能的應用為建立精準的教育評價路徑提供了革新性解決方案。
首先,人工智能通過算法技術,可以多維度分析學生在思政教育過程中的行為數據。例如,通過校園智慧平臺監(jiān)控學生的信息獲取、社交互動和學習反饋等,實現對學生學習內容掌握程度、學習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實時分析和評估,為個性化教育教學提供科學支持。其次,利用自然語言處理和情感識別等技術,人工智能能夠精準記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狀態(tài)和語言表達,從而分析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變化,為思政教育評價提供翔實的信息。此外,借助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學生可以沉浸式參與各類思政教育活動的仿真場景,系統(tǒng)會記錄學生的行為反應和態(tài)度呈現,為教育評價提供客觀依據。
綜上,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yè)性和客觀性,為思政教育的質量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人工智能嵌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技術風險
深度學習、虛擬現實等智能技術為高校思政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然而,“技術總是同時打開兩個相反的可能性”[3],人工智能可能帶來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弱化、算法偏差、隱私泄露等風險,需要加以防范。
(一)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弱化
技術作為人類本質力量對象化的產物,是人類主體創(chuàng)造性的高級成果。智能機器通過程序設計,已初步具備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若技術偏離預設軌道,擺脫人類控制,可能遮蔽人的主體性。在實際應用中,人們對人工智能的依賴加深,習慣借助智能工具思考和解決問題,這無形中削弱了人的判斷能力和批判思維。例如,人們遇到問題時,往往依賴搜索引擎獲取解決方案,卻忽視了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這是人工智能帶來的技術異化問題,與高校思政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價值追求相悖。
具體而言,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應用,通過對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電子足跡”進行分析,形成“精準電子畫像”。表面上,這是對學生的數據性描述,但本質上是將學生抽象為“數據化的人”,忽略了“現實的人”的社會本質。此外,思政教育天然具備促進人社會化的職能。若教育對象長時間沉溺于虛擬環(huán)境,回避現實的人和事,將不利于其社會化進程和思政教育功能的發(fā)揮。
因此,在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推動高校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同時,必須警惕技術帶來的主體性弱化問題,確保學生在教育過程中保持批判性思維和判斷能力,實現全面發(fā)展。
(二)技術偏差的價值認同風險
意識形態(tài)問題關乎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更關乎“現實的人”的生存和發(fā)展[4。過去,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主要通過廣播、電視、報紙、電臺等傳統(tǒng)傳播媒介傳播,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內容和理論指導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然而,智能時代的信息傳播新范式具有低門檻甚至無門檻的特征,成為各種社會思潮匯聚的場域。不良社會思潮以隱匿方式傳播擴散,容易導致青年學生陷入理論誤區(qū),對馬克思主義產生認同障礙,這對高校思政教育和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認同帶來巨大挑戰(zhàn)。
此外,“信息繭房”現象使高校思政教育面臨價值認同窄化的問題。“信息繭房”指的是在算法技術的作用下,人們長時間只接觸符合其偏好的同質化信息,逐漸陷入閉塞的信息環(huán)境中,對不符合自身偏好的異質化信息產生排斥心理。這會導致個體思想意識逐漸窄化,社會群體的價值分化愈發(fā)明顯,給思政教育凝聚社會價值共識的功能帶來嚴峻考驗。
(三)數據隱私安全風險
大量獲取數據信息是算法技術發(fā)揮作用的基礎。因此,智能技術賦能高校思政教育的前提是大量且全面地獲取學生的相關信息數據。然而,數據濫用和隱私泄露等問題給人工智能嵌入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潛在風險。
首先,數據泄露和濫用的風險不可忽視。目前,高校使用的相關智能軟件系統(tǒng)大多由第三方公司提供技術支持,學生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數據資源由智能云端進行存儲和處理。在資本逐利的背景下,這些數據資源有可能被泄露或非法濫用,甚至引發(fā)財產安全等相關問題。其次,信息的過度采集可能侵犯學生的隱私權。通過智能軟件系統(tǒng),可以對學生的基本身份信息、活動痕跡、瀏覽記錄等涉及個人隱私的內容進行全面收集,進而形成“精準畫像”。此時,學生幾乎以“透明人”的形式展現在思政教育者面前,這必然涉及學生的個人隱私權問題。
總之,人工智能在賦能高校思政教育的同時,也帶來了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的風險,需要在實際應用中加以重視和解決。
三、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政教育的風險矯正
(一)強化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主體地位
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在于“賦能”,具體體現在智能獲取教育數據層面,幫助教師進行學情診斷和教學評估。在思政教育過程中,應強調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主體地位。首先,要強調教育者的主體地位。人工智能的算法優(yōu)勢和分析處理能力是推動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但技術的發(fā)展最終要服務于“現實的人”。因此,教育者應加強主體意識。思政教育是有溫度的教育,教育者不僅需要“言傳”,還需“身教”,通過情感交流和人文關懷實現教育功能,這是人工智能機器無法取代的。其次,要增強教育對象的主體意識,避免“信息繭房”的束縛。教育對象不應被動接受“投喂”,而應積極主動參與教育過程,將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現主體性回歸。
因此,人工智能的作用在于“輔助”和“助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政教育實踐中的主體地位始終應該被尊重和重視,避免人工智能這一工具與人這一主體“本末倒置”。
(二)明確技術服務于人的基本準則
人工智能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創(chuàng)新發(fā)展契機,同時也帶來了諸多風險和挑戰(zhàn)。然而,技術作為人類本質對象化的產物,其發(fā)展的底線原則是為人所用。同樣,人工智能賦能思政教育的最終目的也是提升思政教育的質量和效果。一是要明確立德樹人、技術為用的價值導向。在思政教育實施過程中,應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明確立德樹人、技術為用的價值導向,技術賦能最終要回歸教育的本質。二是要明確人工智能賦能思政教育的限度。人工智能技術背后的復雜性難以估計,因此,要警惕人工智能賦能思政教育的泛化趨勢。在兩者的結合過程中,既要遵循人工智能的技術原則,也要重視思政教育的發(fā)展規(guī)律。只有同向同行,才能實現最優(yōu)效果。
總之,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政教育既要重視技術的賦能作用,又要明確其限度,確保技術發(fā)展與教育目標相一致,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三)健全法律與倫理保障機制
人工智能的快速發(fā)展已經滲透至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但要確保技術真正符合為人類服務的價值邏輯,法律保障是必不可少的?!皩L險社會置于法治社會的背景之中,即對智能革命時代的法律制度乃至整個社會規(guī)范進行新的建構”。
為了防止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政教育過程中的異化現象,必須明確和完善相關法律準則和倫理底線。首先,建立完善的規(guī)則機制至關重要。在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數據流動涉及多方共同參與,一旦出現問題,責任主體的界定往往困難重重。因此,必須建立明確的規(guī)則機制,明確各方的責任和權限,并確保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實現制度化,從而有效預防數據泄露等惡性事件的發(fā)生。其次,完善隱私保護法律體系也是當務之急。當前,我國在人工智能賦能思政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尚有待完善。法律的強約束力是化解科技倫理風險的有力保障。同時,加大法律懲戒力度,強化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落地實效,確保人工智能真正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開展提新質、增實效。
結束語
盡管人工智能帶來了教育方式的革新,但受教育者主體弱化、主流價值認同窄化和隱私安全風險等問題也不容忽視。我們應當堅守教育的本質,重申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核心地位。同時,完善的法律機制是保障技術健康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如此,人工智能才能真正為高校思政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質增效,培養(yǎng)出更多有理想、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張一兵,貝爾納·斯蒂格勒,楊喬喻.技術、知識與批判:張一兵與斯蒂格勒的對話]江蘇社會科學,2016(4):1-7.
[3]陳麗丹,姚藝.人工智能賦能新聞傳播教育:實踐轉向、未來愿景與賦能路徑Ⅲ.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5(1):140-147.
[4]吳漢東.人工智能時代的制度安排與法律規(guī)制[].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8(1):19-20.
[5]唐思源,白金牛,苗玥.“互聯(lián)網 + ”背景下高校定制化教學的研究[Ⅲ].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3):9-10.
作者簡介:張琳玥(1998—),女,漢族,河南信陽人,鄭州智能科技職業(yè)學院,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郭世玉(1996—),女,漢族,河南開封人,漯河醫(yī)學高等??茖W校,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基金項目:2024年度鄭州市社會科學調研課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校思政課研究一一以鄭州市部分高校為例”(項目編號:ZSKL20241615)。
2024年度漯河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一體化研究”(項目編號:2024-SKGH-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