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註:臺灣各地坐落不同信眾信奉的寺廟,每個都與大陸有密切聯(lián)繫的寺廟都有自己的傳說和歷史故事,也都常年纍月被信眾敬奉。
「淡水清水巖祖師廟」(「清水巖」)主要供奉閩南安溪高僧清水祖師,也即蓬萊老祖。是臺灣大臺北地區(qū)三大「清水祖師廟」之一。
當時只見一株棗樹,故廣植樹木,並建洋中亭,更加大力度修橋造陸,且在亭中為百姓施濟醫(yī)藥。
西元1109年(宋徽宗大觀3年)趁劉公銳至巖,祖師囑以後事謂:「形骸萬物,漆身無益」,說偈訖,端然坐逝。遠近聞知,雲(yún)集瞻禮,越三日神色不異,鄉(xiāng)人將祖師葬於巖後,運石甃塔,築亭其上,名為「真空塔」。遺囑立大弟子楊道為主持。
西元1044年(宋仁宗天聖22年)清水祖師誕生於福建省永春縣小姑鄉(xiāng),俗名陳普足,號昭應,自幼出家於大雲(yún)院,至長結(jié)庵於高太山,敬仰大靜山明公禪師,學習法慧道行,講求大少乘諦,「道」即「通靈」。辭歸高太山時,師授衣缽並戒之曰:「非值嚴事,毋著此衣」,並囑:「其後捨棄萬緣,一心以利物濟人為志」。祖師遵而實踐廣行,嗣移麻草庵,屢屢募捐修造路橋,施醫(yī)藥符水為人治病,遇旱疫則為人祈禱,特顯奇效。
「清水巖」祖師蓬萊老祖
祖師勤修梵行,到處為人治病,沿門托缽募捐所得用於施捨貧窮,
西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6年),清溪地方大旱,鄉(xiāng)人公議,延請祖師祈雨,立獲甘霖,廣濟群農(nóng),百姓懷念祖師道行感動天地,遂築室請留,於張巖山開闢草蓬,構(gòu)庵數(shù)架以居,因石泉清冽,爰改名「清水巖」,是年祖師39歲。
其後由楊道、周明等弟子主持巖事,祖師遂雲(yún)遊長汀、漳州等閩南七縣,歸後感覺梵宇狹隘,為之改建,拯恤孤寡,曾為宋寶皇太后治療乳疾,痊瘉後皇太后贈以金帛,祖師婉辭僅指一大沉香木請賜,即後來所雕之蓬萊老祖之正身是也。
西元1867年(清同治6年),福建泉州府安溪「清水巖」僧侶奉請本巖蓬萊老祖抵達臺灣淡水(時稱滬尾),安奉於著名仕紳濟生號翁種玉之厝。同年,臺北石門區(qū)百姓迎祖師(蓬萊老祖)遶境,至港口顯靈落鼻示警,鄉(xiāng)民驚而爭相奔走互告,當時地震屋倒,然人事均安,此一事件傳為佳話,使當?shù)剜l(xiāng)民對蓬萊老祖崇敬不已。
西元1930年(民國19年)至西元1937年(民國26年),經(jīng)淡水當?shù)丶澤烫栒?,擇地相地,登報募款,勸民樂捐,同時廣徵楹聯(lián),召喚社會認同,大家共襄盛舉,本廟(清水巖)前殿終於竣工落成。即如今衆(zhòng)香客所供奉的「淡水清水巖祖師廟」
西元1884年(清光緒10年),據(jù)傳法軍欲進犯臺北淡水時,由艦上以望遠鏡目睹鎮(zhèn)上屋頂有和尚護衛(wèi),懼而退。光緒帝感蓬萊老祖護國佑民,御筆恩賜「功資拯濟」匾額,現(xiàn)敬懸於本巖大殿之中。
「清水巖」尚有一些特殊法寶值得介紹:
1、「蓬萊老祖金身」
全臺唯一一座會落鼻的(沉香木)木製雕像。
2、「龍珠石」
因為清水巖廟址地處「龍脈」,此石系祖師指示保留。
3、「彈孔」
牆壁和樑柱上到處都有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美軍掃射所遺留下來的彈孔痕跡。
4、「燭臺」
由臺北淡水木製造廠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遺留下來的未爆彈改造製成特有之燭臺。
淡水地區(qū)每遭瘟疫、蟲旱等災,禱之祖師,迭見奇效!為報恩澤並求風調(diào)雨順,每年農(nóng)曆五月初六,虔請祖師遶境,家家戶戶敬備香案迎駕,善男信女隨香還願。
另外,「清水巖」廟還祭祀文昌帝君,提供文昌燈點燈服務(wù),凡點燈者即獲文昌卡,隨身攜帶考試順利並祈求好運。
「清水巖祖師廟」位於臺灣新北市淡水區(qū)的鬧街,幾乎是藏於傳統(tǒng)市場內(nèi)的山坡寶地,地靈人傑,香火鼎盛,希望兩岸四地的朋友們有空前來一遊!阿彌陀佛!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