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知名時政評論員
《美麗島電子報》的最近民調顯示,有高達 56.8% 的民眾認為「民進黨推動立委大罷免對臺灣整體來講是壞處比較多」,遠高於認為此舉「利大於弊」的 32.2% 。與此同時,站在對抗在野黨第一線的卓榮泰,施政滿意度首度出現死亡交叉;而被民進黨的柯建銘「拱上罷免第一線」的賴清德,民眾對他的信任度降至 50.5% ,不信任度升高為 40.5% ,對比2024年8月,一來一回共跌掉了近20個百分點。
以上這些數據,明顯可以看出賴政府正大量失去主流民意的支持,這是失去穩(wěn)定執(zhí)政的重大訊號,提醒著賴清德,若與柯建銘、曹興誠之流越接近,2028的連任之路就會越加遙遠。
然而,引起多數人負面觀感的、由民進黨的柯建銘積極推動的「立委大罷免」舉動,迄今卻依然是綠營的主旋律;更弔詭的是,曹興誠、史書華、八炯、閩南狼等人,無論社會形象如何爭議,綠營卻默許這群人站在風口風點火,彷彿成為民進黨推動「罷免」的代言人,讓局面更加烏煙瘴氣。亂局一天不終止,流失的民心就難以喚回,但賴政府迄今卻仍未做出改變。
這是無能為力下的被動失控?有意識地主動放任混亂?還是失能的在野黨與領導者個人特質相互加乘,所引導出的必然現象?答案可能是三者複雜交錯後的結果。
朝野對立的根源
有人說,賴清德作爲領導人,並非只是民進黨或特定族群的黨主席或領袖,因此,面對臺灣政局陷入衝突與僵局,賴該張開雙臂與國民黨、民眾黨對話,消弭朝野相互仇視的氛圍,尋求各方最大公約數,推動政務發(fā)展,避免行政無謂空轉。
只是,賴清德有個鮮明的個人特質:潔癖,強烈到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程度,只要事情與心中那把尺有所捍格,應對方式往往是直撞到底。無論是2014年拒絕進入臺南市議會備詢232天、2019年挑戰(zhàn)蔡英文的連任,或是2024年5月20日就職以來,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對在野黨所通過的法案聲請「釋憲」,儘管這些事的本質不盡相同,但其背後原因都出於同一個因由,也就是他們全都不被賴清德的個人價值觀所接受。
朝野如此對立的原因恐怕有兩個,一是賴清德不願與在野黨對話,二是不屑向國民黨、民眾黨低頭;若以賴清德的性格來看,答案應是以後者的成分居多。
具體而言,當年陳水扁執(zhí)政時因考量朝小野大,就職後不僅親自拜會國民黨大佬,也向國民黨時任「立法院長」的王金平拜碼頭。
反觀賴清德,自2024年520就職以降,始終不曾與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有過正面接觸,即便是擔任「立法院長」的韓國瑜,賴清德在本屆第一、第二會期的期間也未曾前往拜會;直到2025年2月初,賴清德因邀請「五院院長」會商政府的總預算,才終於與韓國瑜有了較長時間的會面,但這與有誠意的向代表多數民意的民意機關龍頭單獨拜會仍有差距,只是一次「集體會面」中的會面。國民黨人在賴清德心中是輕或重,實已不言可喻。
不可諱言的是,國民黨在2022年贏得地方大選,2024年大選又贏得「民意多數」,掌握聯合戰(zhàn)線的國民黨,過去一年來除了政治性法案,也沒有在民生議題中提出重大的改革方案。
國民黨也沒為民做多少好事
見微知著,國民黨對人民在意之事無心,使得這個黨縱使掌握著多數權力,卻仍找不到足夠的施力點,在政治上發(fā)揮「名符其實」的號召力,讓政黨品牌變得愈來愈模糊,模糊到多數民眾已經很難去形容這個黨的價值與理念長什麼模樣,更遑論對這個黨存在好感度,結果就是任由對手在臉上貼標籤卻也無能為力。國民黨無法扮演好忠誠的反對黨角色,更難要有著極端潔癖特質的賴清德給予尊重。
只是,民眾當然也會狐疑,如果賴清德是以這樣的尺標來看待在野黨,那麼,為何又會默許民進黨與曹興誠、八炯、閩南狼、史書華這類人士為伍?尤其,當「八不居士」曹興誠的照片傳遍全天下之際,還能被選為由賴清德擔任會長的「中華文化總會」的執(zhí)行委員,這明顯與賴清德對在野黨所擺出的潔癖作風有著嚴重的捍格。
因此,民調就顯示出,目前賴清德的信任度與不信任度分別為 50.5% 、 40.5% ,兩者差距為10個百分點;若與相差值最大的2024年8月相比,當時信任度與不信任度相差28.6% ,代表短短7個月的時間,賴清德的信任度已跌掉將近20個百分點。
賴清德若不盡速與曹興誠等人切割,甚至任由這群人繼續(xù)扮演類似罷免代言人的角色,2至3個月內民調勢將面臨死亡交叉。
屆時,面對朝野間的政治亂局,無論民進黨是否認為這樣的場面是「有意識的主動放任混亂」,最終都將走向無能為力的被動失控。尤其,隨著柯建銘持續(xù)強力推銷「大罷免」,甚至放話要讓賴清德「被壓軸登場」,除非賴清德有十足把握認定「天下越亂、形勢越好」,自己能靠著政治的混亂贏得連任,否則,未來恐將迎來長達3年的垃圾時間,而本屆政府也將在缺乏實質意義的喧囂聲中虛度而過。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