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 意義] 國際科研合作中的收益測度問題對各國家(地區(qū))科技發(fā)展策略至關重要。 [方法/ 過程] 基于學術論文被引情況, 一方面提出 “泛化收益” 刻畫國際合作對各國家(地區(qū))學術影響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從零和競爭視角出發(fā), 提出 “零和收益” 刻畫國家科研競爭力的提升。 [結果/ 結論] 雖然國際合作為多數(shù)國家(地區(qū))帶來影響力上的泛化收益, 但對自身科研實力較強的國家(地區(qū))卻會帶來負向的零和收益, 最終將削弱這些國家的科研競爭力。 本文透過零和競爭的視角, 為國家科研系統(tǒng)國際化相關策略的制定提供新的視角和宏觀指標的參考。
關鍵詞: 國際科研合作; 零和收益; 泛化收益; 競爭力發(fā)展; 零和競爭
DOI:10.3969 / j.issn.1008-0821.2025.07.011
〔中圖分類號〕 G252.8; G3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0821 (2025) 07-0123-11
合作科學研究長久以來是驅動科技進步的重要途徑。 隨著通信和交通的成本降低與便捷性提升,合作研究在各個層面上都日漸頻繁, 包括國家(地區(qū))之間的合作[1-3]、 區(qū)域間的合作[4-5]、 機構之間的合作[6-7] 以及個體學者之間的合作[8-11] 等。 大數(shù)據(jù)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和廣泛應用帶來了全新的 “數(shù)智” 環(huán)境, 雙一流大學和學科建設迎來機遇, 人才的國際流動頻繁, 開展高水平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日益增多[12], 各學科國際合作不斷深入[13]。
國際合作產(chǎn)出的科研論文往往比單一國家(地區(qū))作者的論文更具影響力[14-15]。 對微觀層面的個體學者而言, 無論是國際合作者的數(shù)量還是海外的學術經(jīng)歷, 都有助于提升科研產(chǎn)出的數(shù)量和質量[16-20],從而發(fā)展學術社交網(wǎng)絡中的位態(tài)和影響力[21]。 在中觀層面, 一個科研機構的國際合作網(wǎng)絡也往往決定了該機構在學科領域內(nèi)的學術影響力[22]。 張孟亞等[23]通過實證分析發(fā)現(xiàn), 中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國際合作網(wǎng)絡有助于其獲取海外社會資本并提升本土科研績效。 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 胡子樂等[24]驗證了不同類型的機構通過國際合作對學術影響力產(chǎn)生了顯著的正向影響。 因此, 我國眾多 “雙一流” 高校的一個重要建設途徑就是深化國際科研合作[7]。 在宏觀的國家層面, 學界也普遍認為國際合作為國家提供了良好的科技發(fā)展渠道[25]。 Cimini G 等[26] 的研究表明, 歐洲各國的科技水平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國際化程度, Leung R C[27] 也認為, 國際合作是中國納米醫(yī)學領域長期發(fā)展的重要驅動力。
鑒于國際科研合作的益處, 多數(shù)國家都有相應的激勵政策或針對性的項目支持[28-30]。 國務院早在 2006 年就發(fā)布了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06—2020 年)》, 將國際科技合作和交流作為一項重要的科技發(fā)展舉措。 與之相應, 科學研究層面的合作, 也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際合作總體布局的重要部分, 在多年的推進之中已取得顯著成效[31-32]。 在國家層面的良好政策導向下, 我國在眾多學科領域的國際合作不斷深入, 在自身科研實力和國際科研話語權上都有了顯著提升, 集中體現(xiàn)在國際合作網(wǎng)絡結構優(yōu)化[33-34]以及合作位態(tài)和主導地位提升[35-37]等方面。
盡管國際科研合作的益處已有大量實證支撐,但其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也不容忽視。 已有研究表明, 國際合作論文雖有更大的影響力, 但其創(chuàng)新性往往較低[38-39]。 在學界普遍默認 “合作共贏” 的大背景下, 已有部分學者開始反思國際科研合作到底是否對所有國家(地區(qū))都有益處。 雖然合作論文的影響力往往高于合作雙方各自論文的影響力, 但合作雙方自身科研實力不同, 因此從合作中獲得的影響力增益也就不均衡, 甚至有一方無法獲益[40-41]。一些學者因此認為, 科研合作中應有策略地選取合作者, 從而強化合作的益處[5-6,42]。 在國際科研合作中, 各個國家(地區(qū))所獲得的收益應該如何測度?哪些國家(地區(qū))從國際合作中獲益, 又有哪些國家(地區(qū))有減損? 這種合作收益對個體國家(地區(qū))未來科研競爭力的發(fā)展又有何影響?
在探討國際科研合作收益的研究中, 多數(shù)將全球科研產(chǎn)出假設為不斷擴增的市場, 因此, 幾乎所有的國家(地區(qū))在時間推移中都可以有不斷提升的科研體量和影響力。 然而, 在全球發(fā)展的大趨勢下, 各國家(地區(qū))相較于彼此的科研競爭力必定有強弱之分。 尤其在國際政治經(jīng)濟關系日益復雜化的當下, 大國之間的科技競爭也逐漸凸顯。 因此,各國家(地區(qū))在國際科研合作之中的收益測度問題, 并非簡單的發(fā)文量和被引次數(shù)能夠全面刻畫,而更應從零和競爭視角來分析。
本文利用文獻計量的方法分析 Web of Science中 4 個學科領域近 40 年來的 190 萬余篇科研論文,測度各國家(地區(qū))在國際合作中的收益情況, 并探索其對未來科研競爭力發(fā)展的驅動作用。 以各國家(地區(qū))發(fā)表論文的總被引次數(shù)作為影響力指標,以總被引次數(shù)在全球的占比作為競爭力指標, 本文一方面定義國際合作帶來的影響力收益為泛化收益,另一方面定義競爭力層面的收益為零和收益。 在泛化收益視角下, 絕大多數(shù)國家(地區(qū))可以同時從國際合作中獲益。 但從零和競爭的視角來看, 國際合作必定為一部分國家(地區(qū))帶來正向的收益, 而為另一部分國家(地區(qū))帶來負向的收益, 即競爭力層面的損失。 借助泛化收益及零和收益兩個視角下的指標, 本文刻畫各國家(地區(qū))國際合作研究收益狀態(tài), 并探索此種收益的差異化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