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村進入臘月,就是進入年關(guān)了,家家戶戶忙碌起來。我的老家,鄂南通山幕阜山脈之下的峁屏灣,到了年關(guān),就要開始忙著印年粑了。
印年粑是年關(guān)里的重頭戲。每到這個時節(jié),母親便挪著小腳到村支書家里給我打電話。那時村里只有支書家里有一部電話,是村里人的活寶。手搖式的電話機,搖的時候“嗚嗚嗚”響個不停。拿著聽筒,母親興奮且緊張,聽到我的聲音,一向快言快語的母親,通常只能連聲道,阿崽,阿崽,阿崽,你吃冇啦?我告訴母親我很好,并問她近來身體如何。母親就告訴我說,阿崽吔,快回來印粑崽啊,我們家明日印粑崽嘞。我連聲說,一定回來,一定回來。在外謀生多年,每年印年粑,我都是要趕回家的。
我實在喜歡印年粑的那份熱鬧。叔爺伯娘,三兄四弟,姊姊妹妹,左鄰右舍,歡蹦亂跳的孩童們……院子里滿是人,滿是春節(jié)將至的喜悅與熱騰。
我老家把年粑叫粑崽,把做年粑叫印粑崽。粑崽是由大米舂成粉后和著水揉成軟坨子放進粑印印制而成的很小的粑,直徑通常是一寸半也就是五厘米的樣子,正面有花紋圖案,都是一些吉祥物和祝福的字詞句。年粑,可蒸,可煮,可燒著吃,可煎,也可烤。小時候最愛燒著吃,把年粑丟進燒柴的火爐,用熱火灰掩蓋著,幾分鐘后,用鐵火鉗把粑翻個面,蓋上火灰,再等上幾分鐘,粑就燒熟了。兩面起著泡泡,又香又脆,真是太好吃了??局?,也很有趣?;馉t上夾著一個“三腳貓”,就是一個三只腳的鐵架子,用鐵絲把粑穿起來放在架子上面慢慢轉(zhuǎn)動,慢慢烤。也或者幾把鐵火鉗放在三腳貓上面,鐵火鉗稍微張開,把粑放在鐵火鉗上面烤??臼斓南阄逗苁钦T人,兩面烤得黃黃的,結(jié)著粑殼。冬日的夜晚,大家圍著火爐,邊吃邊說著笑話,熱氣騰騰。小孩子偶爾會把牙齒“凝”著了,燙得哭起來。有人就說了,只聽說性急吃不得熱豆腐,這是性急吃不得烤粑粑啊。邊吃邊說,不小心也“凝”著了牙齒,燙得他齜牙咧嘴大叫起來。眼淚還沒有干的孩子隨著眾人哈哈大笑起來。
做年粑有一個比較復(fù)雜的過程。材料是大米碾成的粉,有秈米和糯米。那時的農(nóng)村沒有用上電,沒有磨粉的機器,都是用舂碓舂出來的。舂碓這個工具還有謎語呢:“村頭一只長頸鵝,不生蛋卻兩個窩,吃食都用撮箕撮,每天不知吃幾多?!币庸さ闹饕堑竟?、玉米、高粱等原糧,農(nóng)人不叫加工,只叫舂碓,如舂米、舂粉、舂高粱。農(nóng)人說:“碓舂的糍粑格外糯,碓舂的芝麻格外香,碓舂的辣椒格外紅,碓舂的苞谷格外甜?!?/p>
舂碓的一套作坊叫“碓下”,有的地方叫碓房,主要由碓桿、碓腳、碓手、碓馬、碓頭、碓嘴、碓臼、碓撐等部件組成。整個碓下是由四個或六個磚柱撐起木架子,用麻荻或稻草蓋成棚子。做年粑的大戶人家一般要用一百斤米,小戶人家五十斤不等,其實主家并沒有全部享用,還要做一些人情,如城里的親戚朋友,如在外工作的子女,如女兒嫁在沒有印年粑風(fēng)俗的外鄉(xiāng),都要送一些給他們。到了臘月初幾,碓下的利用率漸漸高了,大家商量著誰家這天用,誰家那天用。排好隊,大伙兒就清清楚楚記下了。
母親按比例把秈米、糯米分別洗好,用水桶或籮筐盛著,蓋上毛巾或紗布,第二天大清早就起來把米挑到碓下開始把米舂成粉。因為是年關(guān),峁屏村莊的其他的幾個碓下都在忙碌,舂碓聲此起彼伏,響個不停。這邊壟“咣當(dāng)當(dāng)”,那邊壟“咕嘟咕嘟”,聲音交叉碰面,驚醒了山村的早晨,惹得灣里的狗吠個不停。舂碓確實講究,慢慢舂碓時,就是“咕嘟咕嘟”的聲音,碓舂得快,就是“咣當(dāng)當(dāng)咣當(dāng)當(dāng)”的聲音。舂碓聲就像粗獷的漢子,對村莊高喊著:“春節(jié)要來了!”
我和姐姐舂碓。我們太小,身體瘦弱,體重壓不住,我就背上一個裝著石頭的背簍,增加體重。姐姐會心疼我,把背簍搶去背。我們奮力地踩著碓腳,母親蹲在碓臼邊撥碓。何為撥碓?就是趁碓頭舂下去又翹起來的空隙,把手伸進去將米撥動一下。這樣反復(fù)不停,達到將米調(diào)勻的目的。這是個技術(shù)活,舂碓的人是主動發(fā)力,力度速度都要均勻;撥碓的人是被動應(yīng)承,要靈活配合。在碓頭昂起的那一瞬間,把手伸進碓臼撥動一下米,之后立即將手收回來。母親最是心靈手巧,配合得當(dāng),從未發(fā)生危險。
母親的手在碓臼間不斷進出,我和姐姐累得滿頭大汗,氣喘吁吁。鄰居挑著米來,見我們還沒舂完,要幫我們舂碓。我連忙說,不要你幫,幫我就會輸了。鄰居不知是怎么回事,母親解釋說打賭啦,他把這些米舂完,才有錢給他去買書。鄰居夸贊道,你這伢崽真懂事啊,讀書用功。我家那鬼伢崽跟書有仇,從不把書摸一下。
母親說,還懂事???時刻跟我要錢買書,擱落碗就把書一得倒,眼子要看瞎咯。我哪有錢啊?有個把錢還不是雞屁股生下來的,為了家里吃油鹽,雞屁股下蛋都下腫了呢。母親嘴里說我不懂事,但我看得出,母親滿臉都是自豪。
粉舂好后,當(dāng)日印粑,或是擇日印粑,這得根據(jù)村子里的人手和舂堆排期來商定。一家人難以完成這項作業(yè)。村子里的習(xí)慣是今天我家?guī)湍?,明天你家?guī)臀?,輪流來?/p>
舂好米,接下來是劃粑芡。粑芡就是攪和、調(diào)和米粉的米漿,劃粑芡是個技術(shù)活,稀了或稠了都不行。灶里不停地?zé)蠡?,在鍋里要不斷地攪拌,劃慢了,鍋底就會起殼,而上面的還沒熟,直到劃溶、劃熟、劃嫩、劃透,攪劃到用瓢盛起來高高舉起長流到鍋里不斷線,才是好了。劃稀了,就會三三兩兩地往下垮;劃得太稠了,用瓢盛起來高高舉起后,粑芡不會順溜地流下來。
印粑,一般得準(zhǔn)備有三口鍋的大灶臺,有的人家沒有大灶臺,就借鄰居的用。第一步劃粑芡的程序搞好了,就把劃好的粑芡往裝著粉的盆盛去,準(zhǔn)備揉粉,先把盆里的粉搞成凹形,把粑芡倒進去,慢慢攪拌。這也是需要小心翼翼的,因粑芡是很燙的,操作不當(dāng)就會燙著手。常常是先用筷子攪拌,調(diào)和得差不多了,就用手揉。開始時還是有些燙手的,揉粉者的嘴巴會發(fā)出“嗦嗦”的聲音,邊“嗦”邊揉邊搓著黏在手指上的粉。這可是個力氣活,手勁、腳勁、腰勁,要一起使勁,要死勁地揉,揉得粑芡和粉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一直揉到混為一體,一直揉到有黏性為止。
等待印粑的人,已經(jīng)迫不及待了,時常催著揉粉的:粉還冇揉好?。縿e偷懶啊,要著力揉啊!
印粑,自然離不開粑印。粑印有梨木做成的,有的也用株樹。一個粑印刻上兩個粑模,也有刻上三個的,有的在背面刻上一條魚或一只雞。粑印都會刻上主人的名字,不然借來借去的,就容易混淆。那掐好的粑坨往笸籃上一倒,大家就忙著印起來。參加印粑的人,算是老中青三結(jié)合。小孩居多,他們是來湊熱鬧的,也是來吃粑的。印的粑沒有大人印得好,但對營造熱烈氣氛很起作用。這一天,孩子是最快樂的,大人是最滿足的。
印粑之前,母親要我們這些參與印粑的人必須把臉和手洗干凈,并告訴我們這些小孩,不能說不吉利的話,誰個說了,就不準(zhǔn)他印粑了。當(dāng)然,這也是說說而已,就是真的說了不吉利的話,有人就說他是一張狗嘴,狗嘴不靈,百事太平。在平時,三下五除二地很快就能洗好手臉,印粑這天,手洗了又洗,搓了又搓。母親還特別強調(diào)說,我跟你們說,你們這一堆伢崽卵,印粑之前要把鼻涕擤干凈揩干凈,要把鼻涕殼洗干凈,不然我就不準(zhǔn)你們印粑,誰的鼻涕掉到粑崽去了,這個粑崽就給他吃。母親這一說,引起滿屋的人大笑起來。有個鄰居的小孩沒洗臉洗手,一進門就拿起粑印開始印粑,其他小孩見他沒洗手洗臉,就不準(zhǔn)他印。他氣得大哭起來,母親牽著去好好洗了手洗了臉,再牽去印粑。那小孩高興地印著,對我母親說,阿婆,我每年來幫你印粑,我保證不吃。母親說,阿崽,你來幫阿婆印粑,你只管吃,直吃得飽飽的,直吃得肚爆坼。其他小孩說,等下粑熟了我看你不吃啦?你還要比別人吃得多些呢?那小孩說,我就是吃也冇吃你的啊,我是吃阿婆的咯。
印粑,也是有講究的,先是左手拿著粑印,右手把粉坨放進粑印的粑模里,再是雙手合拿著粑印,兩手的大拇指不停地按著粉坨,一直填滿粑模,讓粑崽略微凸起,這樣顯得飽滿好看,如果凸得太過了,就說是駝背。如果低于粑印的平面顯得凹下去了,就說是扁塌塌的,人家一看就知道這不是熟手印的粑,說要么是生手印的,要么是小孩印的,尤其是那種駝背粑,就一定是小孩印的。在按的力度上,也是有技巧的,力度輕了,粑崽的花紋就不明顯;力度太重了,就很難敲出來。
印粑,也有比賽,比印得好,印得快,印得多。大家爭先恐后把粉坨往自己的面前扒,急急忙忙地把粉坨塞進粑印,手指頭不停地按,按好后,再用右手手掌輕輕一拍,就朝砧板敲去,“嗒、啪嗒”的聲音此起彼伏,震得耳朵發(fā)麻。有的用力過大,還把砧板敲破了。粑敲出來后,就拿到自己的面前。小孩自然是印不過大人的,他們就作弊,趁大人不注意,就把大人面前的粑偷到自己面前。有的大人見自己面前的粑越來越少,奇怪地說,巧得很,我印的粑怎么越印越少了???是神仙菩薩吃了?聽他這一說,偷粑的小孩就忍不住笑了,一不小心笑出了鼻涕泡。有的小孩見別的小孩偷大人的粑,就檢舉,大人就朝偷粑小孩的腦袋一“毛栗啄”。小孩自然不屈服,拿起粑印朝大人面前的粑一陣亂打,惹得大家都笑起來。印好的粑算是報廢了,只得揉成粉團重新印。
許多地方的年粑做的過程很簡單,就是在一個木桶或石臼里,用木頭、木擂、木槌等工具捶打,做出來的年粑成塊狀或圓形,比較粗糙,沒什么工藝。而我們家鄉(xiāng)的年粑花樣多:在花色上,有葵花、荷花、芙蓉、桃花、梅花等;有吉祥物圖案,如麒麟、麋鹿、山羊、鯉魚、金雞、兔子;有漢字圖案,如福祿壽喜、吉祥如意、恭喜發(fā)財;還有彎月、蟠桃、銅錢、兵書寶劍等。年粑,是珍貴的農(nóng)家美食,一種能吃的藝術(shù)品,印上的圖案是滿滿的祝福,也寄托了農(nóng)人對歲月的感恩之情和對未來的美好向往!
粑印好了,放在笸籃上攤一會兒后,開始把粑崽裝進包籠。這也是有技巧的,看似簡單,實則不易,把粑崽一個接一個地在一層包籠的外圍一圈一圈地疊放。如果粑崽的傾斜度過高,粑崽之間就顯得擁擠,不容易蒸熟,即使是蒸熟了,粑崽之間容易黏住難以分開;如果傾斜度過低,就會減少粑崽的進入數(shù)量。如果是直徑為五厘米的粑粑,一般以七八十個為宜。把粑崽裝進包籠,最好由一個人負(fù)責(zé),這樣就有統(tǒng)一的標(biāo)準(zhǔn)。如果是幾個人裝粑,標(biāo)準(zhǔn)不一的話,多了或少了,會影響蒸包時蒸熟的程度。
蒸包時,原來農(nóng)村沒有鐘表,在蒸籠旁邊或就在蒸籠上插一炷香,用香來計時。農(nóng)村常用的香一般要燒半個小時,蒸熟一籠粑的時間也就在半個小時左右。一炷香燒完了,為保險起見,再燒幾把火,粑就一定蒸熟了。蒸粑時,在包籠蓋上會放一把高剪,據(jù)說是用來辟邪的;也怕有些調(diào)皮的小鬼作祟,如果摸了粑籠一把,“敞了氣”,粑很難蒸熟了。
包籠霧氣騰騰,彌漫了半邊廚舍。這時候,印粑的大人沒什么事,聊起了家常,各家的年貨、本年的收成……小孩只翹首以盼,等待粑熟。粑蒸熟了,包籠一格一格搬起來,往大笸籃一倒,熱氣撲向周圍,慢慢散開。小孩子就蜂擁而至,扯開墊底的粽葉,把粑往嘴巴塞,口齒不清地說:“好燙!好燙?。 庇械男『⑦B吃一二十個粑,大人就笑他,你吃這么多,難道你早晨沒吃飯???小孩也如實回答,我早晨冇吃呢,就是打算來吃粑的。有的小孩吃著吃著還噎住了,我母親就說,阿崽,慢慢吃,慢慢吃,還有好多呢,不要慌,阿婆保證你一直到吃飽為止?。?/p>
年粑,是鄉(xiāng)村最珍貴的禮品。農(nóng)村也沒有什么很值錢的東西送人情,禮輕情意重,接到年粑的人也非常珍惜這一份情誼。每到元宵節(jié)過后,學(xué)校開學(xué)了,有的家長就安排自己的孩子帶著切好了的臘肉、干魚、豆腐角、年粑送給老師,作為開學(xué)的禮品,表達對老師的尊敬。那時,我家很貧窮,沒有魚肉送給老師,就只帶著三十多個年粑到學(xué)校。在老師的宿舍里,見幾個學(xué)生把干魚臘肉給了老師,我不好意思把年粑拿出來。同學(xué)問我,你怎么不把禮物拿出來送給老師啊?我退退縮縮,很窘迫地哭著說,老師,我家沒有魚和肉,只帶了些年粑來,我不敢拿出來。我這一哭,幾個同學(xué)都笑了起來,我更是難過。老師叫那幾位同學(xué)不要笑,對我說,好孩子,你們太講禮了,我是不能收的,你們都拿回去吧。同學(xué)說,老師,我爸說了,老師不收的話,就不準(zhǔn)我進門的,老師,你一定要收下?。±蠋熣f,魚和肉你們都帶回去,年粑我就收下了。你就對爸爸媽媽說,老師最喜歡年粑了。
灶臺上的鐵鍋,歲歲烹煮著團圓的祈愿,老人們的手,熟練地揉捻歲月的眷戀。孩子們圍坐,眼睛盯著熱氣騰騰的蒸鍋,饞嘴的模樣,是童年最純真的畫面。每一個年粑,都包裹著家的味道,糯米的軟糯,是親情的溫柔纏繞。在外漂泊的游子,心中始終有個方向,年年團圓日,都是年粑的模樣。這小小的年粑,承載著鄉(xiāng)村的故事;那裊裊炊煙,伴著年粑的香氣飄散,新的一年,又在煙火中升騰起來。出外謀生三十多年了,鄉(xiāng)村是我的根,深植在每一寸土地,年粑的傳承,是心中永不落幕的典禮。
后來,母親老了,手腳不聽使喚了,不能參與印粑了,但母親不肯閑著,在灶臺前幫著燒火,看著我們印粑,給孩子們傳授印粑的經(jīng)驗。母親牙齒快掉光了,吃不了粑了,她笑瞇瞇地把粑崽分給伢崽們吃。
再后來,母親走了。我再沒有見過印年粑了。農(nóng)村有些風(fēng)俗尚在,往日的碓下卻再也看不到了,震耳欲聾的“咣當(dāng)當(dāng)”的舂碓聲也聽不到了。磨粉機已代替古老的舂碓。
每到年關(guān),母親說“阿崽阿崽,快回來印粑崽啊”的聲音仿佛猶在耳畔,印粑的場面就像一部大戲,在我腦子里一遍遍開演。
(選自2025年第4期《長江叢刊·上旬》)
原刊責(zé)編" 方"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