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游戲化是學前教育工作中一種較為常見且有效的教學手段?;谠⒔逃跇方逃郎蕜t,將教學內容融入游戲情境,既能提升幼兒的積極性與專注力,又能使幼兒在主觀能動作用的驅使下提升自我,實現全面發(fā)展。幼兒園開展多元繪本閱讀活動,旨在培養(yǎng)幼兒的閱讀興趣、豐富幼兒的情感體驗,在不同的故事情境中充分發(fā)揮幼兒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在多樣化的活動形式中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與社交能力。如何將兩者有機結合,是當下教育工作者關注的重點話題。
一、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園繪本閱讀活動開展的價值
(一)培養(yǎng)幼兒閱讀意識
幼兒年齡小、理解能力弱,對閱讀活動尚未形成系統(tǒng)認知。老師利用繪本圖文并茂的表現形式、平鋪直敘又不失趣味的故事內容吸引幼兒,調動幼兒參與閱讀活動的積極性,促使幼兒沉浸在不同的情境中,激發(fā)幼兒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幼兒的閱讀意識。
(二)提高幼兒表達能力
在部分閱讀活動中,老師往往會讓幼兒對某一本繪本的情節(jié)分享閱讀體會或交流自己的收獲,整個過程既能鍛煉幼兒表達能力,又能促進幼兒思維的發(fā)展。幼兒需要回想繪本內容,厘清思維邏輯,組織好語言,進行講述。這能有效提升幼兒的表達能力,幫助他們建立表達自信。
(三)鍛煉幼兒實踐水平
閱讀活動的開展形式是多元的,游戲類活動更是需要幼兒調動全部的精力與專注力投入其中,以提升幼兒的閱讀活動體驗。在游戲過程中,老師會引導幼兒嘗試不同的活動形式,鍛煉幼兒的動手實踐能力,從而達到手腦合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目的。
(四)促進幼兒社交功能
基于課程游戲化背景,繪本閱讀活動應注重對幼兒的全面培養(yǎng)。因此,活動需要具有一定的難度,從而促進幼兒的思維進階發(fā)展,培養(yǎng)幼兒合作意識,提升幼兒的社交功能。
二、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園繪本閱讀活動開展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
幼兒園繪本閱讀應立足幼兒的活動需求出發(fā),結合課程游戲化背景,落實幼兒的主體地位,創(chuàng)設與閱讀主題相關的游戲活動,以培養(yǎng)幼兒的閱讀意識、提升閱讀能力和促進閱讀思維發(fā)展作為開展活動的第一要義。
(二)引導性原則
繪本閱讀游戲活動要在老師的監(jiān)護和引導下進行,老師一方面要將部分主導權交給幼兒,增強其自主意識,另一方面又要把控活動方向,強調繪本閱讀的教育性,充分發(fā)揮出活動的意義與價值,使之不會流于形式。這就需要老師應具備一定的引導能力。
(三)適度性原則
基于課程游戲化視域,繪本閱讀活動要與游戲達成有機融合,且兩者均應遵循適度性原則。一方面是繪本閱讀的強度,老師要結合幼兒的實際理解能力挑選合適的繪本,避免給幼兒造成壓力與負擔。另一方面是游戲的形式,在創(chuàng)設活動時游戲不宜過易或過難,前者會導致幼兒得不到鍛煉和提升,后者則會讓幼兒失去活動信心,打擊其活動熱情。
三、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園繪本閱讀活動開展策略
(一)組織好書讀賞游戲,激發(fā)幼兒閱讀興趣
開展繪本閱讀活動中最難的一環(huán)就是要在前期幫助幼兒建立起閱讀意識,使其能掌握閱讀的正確方法,同時還要激發(fā)幼兒對繪本讀物的興趣,以便于后續(xù)閱讀活動的開展。因此,讓幼兒對值得閱讀的優(yōu)質讀物產生好的印象就顯得尤為重要。老師可以通過組織幼兒開展“好書讀賞”活動的方式,幫助幼兒篩選出適合其閱讀的書目,列成清單,建立評價機制,鼓勵幼兒扮演“小小評審員”,依據個人喜好和閱讀體會對不同的書目做出評價。一方面能讓幼兒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體會到樂趣,激發(fā)參與活動的熱情;另一方面能調動幼兒的閱讀積極性,提升幼兒的閱讀審美能力。
以小動物主題書目閱讀活動為例,本次列出的優(yōu)質讀物清單包含《誰吃了我的蘋果》《親愛的動物園》《看!動物寶寶在哪里》以及《螞蟻和西瓜》四本科普類讀物。老師組織幼兒在白板前坐好,將預先打印好的繪本封面貼在白板上,為幼兒分發(fā)游戲道具,引導幼兒進入活動正題“看,咱們已經讀過這么多本書啦,但大家最喜歡的是哪一本呢?我們今天就來當一當評審員,為這些書打分好不好?”游戲規(guī)則很簡單,幼兒舉手表決選出四名分別作為不同繪本的“分享代表”,為大家朗讀繪本中自己最喜歡的片段并告知喜歡的理由,說明這個片段有什么地方吸引了自己,分享自己的閱讀體會。四名幼兒均講述完畢后,由其他幼兒利用手中的小紅花道具為自己更感興趣的繪本進行投票,票數最高的繪本當選本次活動的“最佳繪本”。其分享代表也能獲得老師提供的如卡通橡皮、小貼紙以及全新的繪本作為獎勵。
整個活動全程都圍繞四本繪本的內容與表現形式展開,老師通過設置“最佳繪本”與獎勵的方式激勵幼兒,促使幼兒通過反復閱讀繪本加深理解,并在分享的過程中充分鍛煉了自己的表達能力。其他幼兒也在聆聽中獲得新的閱讀視角,發(fā)掘出繪本中自己從未注意過的新鮮事物,有效激發(fā)了繪本閱讀的興趣,同時也增強了閱讀效果。
(二)組織情境表演游戲,強調幼兒閱讀感悟
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對幼兒的培養(yǎng)做出了更進一步的指示,老師所創(chuàng)設的閱讀活動應能讓幼兒的語言能力有進一步的提升。幼兒要能根據繪本故事中簡單的線索與前情條件,合理預測后續(xù)故事的發(fā)展走向,還能沿著老師給出的方向續(xù)寫或改寫故事內容。這一指示就要求老師應設法加深幼兒對繪本讀物的理解,盡可能地促成深層閱讀,深化幼兒對繪本讀物中情感的感知,并使幼兒學會轉換立場站在主人公的視角看待問題、解決問題?;诖?,老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同主題情境,組織幼兒開展繪本故事表演活動,以游戲的形式增強幼兒的故事沉浸感,幫助幼兒完成角色轉變,加深閱讀感悟。
以繪本《黑猩猩的面包店》為例,該繪本講述了不要以貌取人的故事。老師在帶領幼兒閱讀繪本時,發(fā)現幼兒并不能根據小鴿子、小綿羊被黑猩猩嚇跑的情節(jié),體會到僅從外表評價一個人是錯誤的行為,便組織幼兒圍繞繪本內容進行繪本表演,加深幼兒的閱讀感悟。為了提升幼兒的活動沉浸感,老師精心布置了活動場地,利用桌椅充當柜臺,用毛絨玩具充作面包,同時又利用彩紙等給幼兒制作了不同角色的衣服,如黑猩猩老板的廚師帽子、小鴿子的翅膀、小綿羊的角等。在分配好角色后,老師利用信息設備播放了輕柔舒緩的音樂,幫助幼兒平復心情,盡快進入角色情境。隨后在一旁充當旁白,引導幼兒按照故事情節(jié)進行表演。在表演結束后,老師讓不同角色的幼兒分享自己對故事的感悟。
在表演過程中,由于代入了故事中的角色,幼兒的情感體驗有了大幅提升,能在情境氛圍的感染下認識到“自己”的落荒而逃對于黑猩猩老板的傷害,而扮演黑猩猩的幼兒也能在表演結束后發(fā)表出“感覺很難過,我們不應該以貌取人”的觀點,使整個閱讀活動有了教育意義。
(三)組織主題運動游戲,增強幼兒閱讀體驗
幼兒天性活潑,較為好動,運動類活動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在閱讀了運動題材類型的繪本后,幼兒無需老師引導也會自主模仿,因此組織繪本同主題類運動游戲活動,能調動幼兒的參與積極性,為幼兒創(chuàng)造更具趣味化的運動體驗。但幼兒骨骼肌肉尚未發(fā)育完全,運動題材類繪本的選擇需要老師進行嚴格的篩選,運動強度也務必符合本班幼兒的年齡階段,以免幼兒盲目跟練,在高強度跑跳中受到傷害。此外,基于課程游戲化視域,運動游戲應與常規(guī)運動活動相區(qū)分,以突出其游戲性,同時還要與繪本內容相關聯,以免幼兒產生割裂感,無法從運動游戲中增強繪本閱讀體驗。
以艾瑞·卡爾的繪本《從頭動到腳》為例,該繪本中所有運動行為均為基礎的熱身活動,適用于小、中、大班幼兒,且能作為開場熱身與其他主題活動共同存在。老師帶領幼兒閱讀繪本,了解繪本的大致內容,并借助繪本中的圖片使幼兒明白不同運動項目的標準姿勢,從而建立起基本的印象。隨后,老師可以組織幼兒開展“這個我也會”主題運動活動,先帶領幼兒按照繪本情節(jié)先后完成轉頭、彎脖子、聳肩膀等動作,同時強調每個動作所對應的動物是什么,讓幼兒在它們之間建立起聯系,以此加深幼兒對每個動作的印象。緊接著,老師念出小動物的名字,幼兒需大喊“這個我也會!”并做出相對應的動作。例如,老師說“猴子”,幼兒便交替擺動雙臂,老師說“海豹”,幼兒便拍動雙掌。在幼兒逐漸熟練這種運動游戲方式后,老師便可以提高游戲難度,每次念出兩個動物名字,如老師報出“大猩猩”與“小貓咪”,幼兒便要先后做出捶胸和伏地弓腰兩個動作,鍛煉幼兒的反應能力與肢體協調能力。在主題游戲活動結束后,老師帶領幼兒回歸繪本內容,對幼兒進行提問:“小朋友們,我們今天都學會了哪幾種小動物的運動動作呀?”幼兒紛紛回答。老師又說:“小朋友們表現得真棒,讓我們學習小海豹給自己鼓鼓掌吧!”幼兒在老師的帶領下鼓掌,老師繼續(xù)引導幼兒建立運動與繪本的關系,回憶繪本內容:“那么根據我們今天學到的知識,如果想要活動肩膀和手臂,應該學習哪只小動物呢?”幼兒回答:“學習小猴子擺手臂!”老師予以肯定:“如果是想要活動腰部呢?”幼兒回答:“小貓咪弓腰!”
(四)組織競賽和益智游戲,促進幼兒閱讀思維
由于幼兒的思維邏輯尚處在發(fā)展的初級階段,對客觀世界的諸多事物都存在認知不全的情況,需要老師從旁輔助、引導,才能切實提升幼兒的智力水平,促進心智的發(fā)育。將思維培養(yǎng)工作、繪本閱讀活動與課程游戲化理念三者相結合,老師可以圍繞繪本的主題組織幼兒開展益智游戲,并融合競賽機制,設置幼兒喜愛的獎勵,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帶動幼兒思考,以此達到促進幼兒思維發(fā)展的目的,在促進思維進階的同時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與表達自信心。
以繪本《世界上最棒的禮物》為例,書中色彩繽紛,每兩頁藏著一個與周遭環(huán)境顏色相同的禮物,充滿了趣味性與探究性,老師將繪本的內容打印出來張貼在白板上,組織幼兒開展競賽類益智游戲。老師組織幼兒均分兩組,講明競賽規(guī)則,并提前告知幼兒獎品內容,如卡通水杯、毛絨公仔、幼兒喜愛的貼紙等,使幼兒對比賽充滿熱情,積極參與其中。隨后,益智競賽游戲開始,老師為幼兒展示第一張長頸鹿與粉房子的圖畫,讓幼兒仔細觀察畫面中的內容,并猜測長頸鹿要贈送的禮物是什么,由于幼兒第一次接觸這種類型的活動,并未閱讀過該繪本,因此在最初嘗試時遇見了難題。部分幼兒圍繞“粉色”關鍵詞隨意聯想,如桃子、裙子等,老師便讓兩組幼兒仔細觀察圖畫,比對粉房子與黃房子的異同,在老師的引導下,有幼兒發(fā)現粉房子下面有兩個輪子,猜測長頸鹿送的禮物是小車,老師予以肯定后展示第二張長頸鹿推著推車的圖畫。以此類推,老師繼續(xù)出示圖畫,讓兩組幼兒觀察并搶答,在益智游戲活動中充分鍛煉了觀察能力,使幼兒的思維能隨著閱讀的進程而逐漸進階。
(五)組織戶外觀察游戲,引導幼兒知識遷移
在課程游戲化視域下,幼兒園組織戶外游戲活動是必不可少的,老師應結合自然主題繪本,有目的地組織幼兒進行戶外活動,讓幼兒既可以放松心情、自由宣泄情緒,促進身心愉悅,又可以鍛煉觀察能力,在接觸自然、觀察自然的同時提升認知水平,還能將日常學習活動中所了解到的知識與實物相關聯,實現知識的有效遷移。
以繪本《給孩子的自然圖鑒》為例,書中詳細地講述了自然界中不同植物的莖葉和果實形狀、口感等特點,圖畫精美細致,能讓幼兒對各種植物的特性一目了然。老師便可以組織幼兒帶上繪本前往戶外植物園,開展自由探索游戲,以植物園為范圍,對比圖畫找尋實物,并觀察其與繪本有何不同之處。出于對活動游戲性的考量,老師建議幼兒將找到的實物用紙筆畫下來,并抓住植物的特性。例如,幼兒無需詳細繪制向日葵的細節(jié),只需要畫出高高的花桿、圓大的花盤和黃色的花瓣即可。又如,秋英,幼兒應畫出細長花莖、粉紫花瓣等特征。幼兒的識字水平有限,尚不能記錄下自己的觀察情況,為了實現知識的遷移,落實本次觀察游戲的教育意義,老師讓幼兒繪出實物,并記錄幼兒的探索結果,在游戲活動結束后,幼兒要結合自己的圖畫為大家介紹自己的新發(fā)現,如繪本中介紹“蒲公英的葉子像矛一樣伸向四方”,但幼兒在觀察后卻認為其葉子像海星一樣匍匐在地上等。幼兒的思維與成年人不同,往往有著很多新奇的聯想,這種聯想最適用于這個階段的幼兒,讓幼兒親自觀察、親自感受,再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給同齡人,使幼兒從不同的角度加深對繪本內容的理解,從而提高認知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課程游戲化視域開展幼兒繪本閱讀活動,幼兒教師可以組織好書讀賞游戲,增強幼兒的閱讀意識;組織幼兒進行繪本情境表演,強化幼兒對繪本內容的感悟;根據運動題材的繪本帶領幼兒運動,增強幼兒閱讀體驗感;組織幼兒開展益智競賽游戲,促進幼兒的閱讀思維發(fā)展;帶領幼兒到戶外開展觀察游戲,實現知識的有效遷移。繪本閱讀活動游戲化,能激發(fā)幼兒的閱讀興趣、提升活動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