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表達”是指負責任、有中心、有條理、重證據(jù)的表達形式,當學生具備了“思辨性表達”的能力后,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皆會有所提升?!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設置了六個學習任務群,“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便是其中之一,它要求學生“負責任、有中心、有條理、重證據(jù)地表達”。基于“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要求,在小學中段的習作教學中,為鍛煉學生的思辨性表達能力,教師應以學習任務群的具體要求為依據(jù),結合習作板塊的實際內(nèi)容,做好習作指導工作,讓學生養(yǎng)成負責任、有中心、有條理、重證據(jù)的表達習慣。本文以小學三年級的學生為主要對象,結合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我做了一項小實驗”的習作內(nèi)容,對習作教學中指導學生“思辨性表達”的有效策略進行探討。
一、小學語文中段習作教學中指導學生“思辨性表達”的重要價值
在新課標背景下,“思辨性表達”是“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語文中段的習作教學中指導學生“思辨性表達”具有重要價值,具體如下:
第一,創(chuàng)新學生的學習方式。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他們往往會以背誦和默寫等固定的方式,學習語文知識和技能。而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教學中,學生擁有了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機會,他們會積極地探尋問題的本質,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習方式得到了創(chuàng)新,學習效果也會隨之加強。
第二,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習作教學中的“思辨性表達”,要求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思辨性解讀,旨在讓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和探究問題?;诖?,在思辨性閱讀或表達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會創(chuàng)新學習方式,也會變革思考方式,他們會辯證性地看待問題,不斷加強創(chuàng)新思維與辯證思維。從這一角度來看,“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也會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總之,在小學語文中段的習作教學中指導學生的思辨性表達,能夠促進學生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的不斷創(chuàng)新,加快其思維發(fā)展速度,進而提升他們的語文學習效果。
二、部編版小學語文中段教材中“思辨性表達”內(nèi)容的特點
部編版小學語文中段教材中“思辨性表達”內(nèi)容的主要特點是編排有序。從整體來看,教材中依據(jù)學習任務群的具體要求,有序地安排了思辨性表達的內(nèi)容,其有序性主要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分別為時間有序、記敘有序、說明有序和方位有序。
首先,時間有序。所謂時間有序,是指要求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進行表達,旨在凸顯事物在不同時間段的變化。以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我做了一項小實驗”為例,此項寫作任務,要求學生按照“第一步”“第二步”和“第三步”的時間順序利用“先……接著……”等表示時間的句式,寫清楚實驗的過程。
其次,記敘有序。記敘文的寫作要素有“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而記敘有序則是根據(jù)記敘文的寫作要素,按照“起因——經(jīng)過——結果”的順序,寫清楚事件的發(fā)展過程。例如,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習作“生活萬花筒”要求學生選擇印象深刻的事件,并依據(jù)一定的順序,分別寫出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展現(xiàn)出自己的真實經(jīng)歷。
再次,說明有序。所謂說明有序,是指按照一定的順序對事物進行簡要介紹,以此表現(xiàn)出事物的特征。以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國寶大熊貓”為例,該板塊為學生提供了一些簡要的信息,旨在讓學生在已知信息的基礎上,進一步查找其他信息,并從不同的方面入手,介紹大熊貓的特點。
最后,方位有序。方位有序主要是按照空間順序,如從左到右、從上到下以及從里到外的順序,寫出景物的特點。以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游___”的寫作教學為例,要求學生先繪制游覽圖,厘清觀景的順序,并找出印象最為深刻的景物進行重點描寫,同時還要在不同景物的轉換過程中運用關聯(lián)詞或者過渡句,進而使作文更加流暢。
由此可見,小學中段語文教材中“思辨性表達”的內(nèi)容,圍繞“時間有序”“記敘有序”“說明有序”和“方位有序”四個關鍵詞,有序編排在不同單元和不同冊序中,它們的習作要求十分明確,為學生的思辨性表達提供了相應的依據(jù)。在習作指導中,教師應準確地辨析習作板塊的表達要求,并引導學生按照要求展開習作實踐。
總之,在小學語文中段的習作教學中指導學生的思辨性表達,教師應依據(jù)教材的編排特點,在合理劃分類別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有序表達,讓學生掌握思辨性表達的技巧,并在此進程中形成邏輯思維與批判思維。
三、小學語文中段習作教學中“思辨性表達”的指導策略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依據(jù)“借助關鍵語句概括一段話的大意”和“觀察事物的變化,把實驗過程寫清楚”兩則語文要素,編排了《花鐘》《蜜蜂》和《小蝦》三篇課文,課文中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寫出了不同事物的特點,展現(xiàn)了植物或動物的變化過程,蘊含了“有序表達”的要求。除了三篇課文外,本單元還安排了“我做了一項小實驗”的習作板塊,要求學生在悉心觀察的前提下,寫清楚實驗過程,指明了“有序表達”的基本方向。
結合上述內(nèi)容,在“我做了一項小實驗”的習作教學中,教師應以“有序表達”為要點,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讀寫結合和有序表達等方式,指導學生學習寫作方法,讓他們按照實驗的前后順序,巧妙地運用時間詞,串聯(lián)實驗環(huán)節(jié),并簡要地寫明實驗過程,以此提升學生的思辨性表達的水平,并全面提高其思維能力。
(一)在生活情境中激活寫作思維
寫作源于生活,生活是寫作靈感和寫作素材的源泉。教師以生活情境作為習作教學的主要載體,引導學生回歸生活,讓他們在生活中尋找習作對象和習作素材,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思維,開發(fā)他們的思辨性表達潛能。教師在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時,應緊扣小學生的生活軌跡,切勿超越小學生的認知范圍,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做了一項小實驗”的習作板塊,要求學生以生活中常見的小實驗為對象,運用“先……接著……然后……最后……”等時間詞,條理清晰地寫清楚實驗經(jīng)過、發(fā)現(xiàn)和心情。要想寫清楚實驗過程和感受,就必須親身參與,這就要求學生所寫的實驗過程,必須是他們曾經(jīng)體驗過或即將體驗的。在厘清前期提要和必要條件后,教師應聚焦三年級小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以情境為載體,激發(fā)他們的寫作思維,引導他們明確寫作對象。
在明確目標的前提下,最關鍵的是要尋找生活情境的素材。在此過程中不難發(fā)現(xiàn),三年級的學生正處于探索事物的階段,他們對自然界的動物和植物容易產(chǎn)生的好奇心,在日常生活中時常思考“它是怎樣產(chǎn)生的?”“它有哪些特點”等問題。教師根據(jù)他們的好奇心,可以創(chuàng)設體驗式的生活情境,如“自然界蘊藏了無數(shù)的奧秘。蜻蜓的翅膀是如何振動的?含羞草的命名從何而來?世界上到底有四葉草嗎?小狗的耳朵何時會豎起來……這些奧秘正等待著我們一一挖掘。你曾經(jīng)做過哪些有關于動物或植物的實驗?或者你想針對動物和植物展開怎樣的實驗?結合你的真實實驗經(jīng)歷,記錄下實驗過程和你的真實感受。”
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旨在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思維,讓學生明晰寫作對象。在以上情境中,學生能夠從教師列舉的案例中,初步感受到自然界的神奇,并回顧自身的真實經(jīng)驗,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展開預想。如,學生在聽到“含羞草的命名從何而來”的導語后,產(chǎn)生濃厚的探究興趣,并前往花鳥市場購買含羞草。學生由此確定了實驗對象,明確了寫作內(nèi)容。由此可見,生活情境起到了調動寫作熱情和激發(fā)寫作靈感的重要作用,學生在生活情境的驅動下產(chǎn)生“思辨性表達”興趣。
(二)在讀寫結合中學習寫作方法
三年級的學生剛剛開始系統(tǒng)化地學習寫作知識,他們的思辨性表達能力較弱,部分學生尚未建立起“有序表達”的認知。而教材中的每一個單元中,都精選了優(yōu)質課文,這些課文中的表達方式十分值得借鑒。在指導學生“有序表達”時,教師應從讀寫結合的角度入手,利用單元內(nèi)的優(yōu)質范文,指導學生學習寫作方法,讓他們學會有條理和有中心的表達,從而寫出事情的全貌。
以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精讀課文《蜜蜂》為例,這篇課文選自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的著作《昆蟲記》,按照“實驗目的——實驗步驟——實驗結論”的順序,寫出了法布爾做實驗的整個過程,體現(xiàn)了他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縝密的邏輯思維。從整篇課文的內(nèi)容和結構來看,它對“我做了一項小實驗”的習作實踐具有十分顯著的借鑒意義。在讀寫結合的習作指導中,教師首先要將關注點放在課文的結構上,引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讓他們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厘清邏輯脈絡。在閱讀時,學生可以簡要地概括每一部分的內(nèi)容,并將其串聯(lián)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如,學生可以從實驗目的、實驗步驟以及實驗結論三個方面入手,概述課文的內(nèi)容,如“實驗目的:明確蜜蜂是否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實驗步驟:捉蜜蜂;放蜜蜂;看蜜蜂”“實驗結論:無法解釋的本能”等。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借助思維導圖展示上述內(nèi)容,讓他們更清晰地了解文章結構。
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學生經(jīng)過教師的指導,以思維導圖為載體,呈現(xiàn)了法布爾的寫作邏輯,展現(xiàn)了蜜蜂實驗的整個過程。在繪圖和看圖環(huán)節(jié),學生能夠初步明確寫實驗過程的方法,即先明確實驗目的(想要做什么);再寫清楚實驗步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最后闡釋實驗結論(通過實驗得到了哪些結論,得到了什么信息)。
從上述可知,在讀寫結合的習作教學中,學生在閱讀經(jīng)典范文的過程中,初步習得了思辨性表達的方法,形成了邏輯思維。在后續(xù)的習作實踐中,學生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將所學方法應用到習作實踐中,進而在實踐的過程中掌握思辨性表達的技巧。
(三)在有序表達中呈現(xiàn)寫作成果
習作教學的關鍵,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主動實踐,因此寫作實踐是習作教學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前期訓練中,學生基本養(yǎng)成了辯證思考的習慣,也初步具備了思辨性表達的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應為學生創(chuàng)造思辨性表達的空間,讓他們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成果,指導他們在有序表達的過程中呈現(xiàn)其寫作成果,從而在習作教學中構建一個創(chuàng)意表達和有序表達相融合的習作實踐體系。
通過細讀《蜜蜂》,學生基本掌握了有序表達的技巧。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求學生回顧實驗經(jīng)歷,按照下列提示語,簡要概述自己的實驗對象:實驗目的、實驗過程以及實驗結論:
1.實驗對象:
2.實驗目的:
3.實驗過程:
4.實驗結論:
根據(jù)上述提示語,學生首先要將實驗的相關信息記錄下來,填寫在橫線上,作為有序表達的依據(jù)。隨后,在習作的第一段,簡要介紹實驗對象,說明自己的實驗目的以及為實驗做出的準備;在第二段及后續(xù)的段落中,學生要有序地介紹自己的實驗過程,借助“首先”“接著”“然后”和“最后”等時間詞,完整地記敘實驗的整個過程;在最后一段,學生應收縮全文,簡單地概括最終的結論。
經(jīng)歷以上過程,學生可以在有序表達的過程中,串聯(lián)起實驗的各個步驟,完整地呈現(xiàn)實驗過程,并掌握思辨性表達的技巧。基于此,學生所寫的作文,其結構會更為清晰,邏輯也會愈漸縝密。
(四)在量化評價中驗證寫作成果
習作評價是習作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要想了解學生的習作完成情況,驗證學生的寫作成果,教師應以量化評價為主要形式,展示評價準則,從而直觀地了解學生的習作完成情況,精準地定位學生的不足。
以“我做了一項小實驗”的習作教學為例,根據(j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基本要求和習作板塊的具體內(nèi)容,教師需要在量化評價中設置下列準則,如語言表達邏輯清晰,能夠合理地運用“先”“接著”“然后”等時間詞,展現(xiàn)出實驗環(huán)節(jié)的先后順序(40分);作文的邏輯脈絡合理,符合實驗發(fā)展的規(guī)律,具備實驗目的、實驗步驟和實驗結論等基本要素(40分);語句運用生動且恰當,能夠形象地再現(xiàn)實驗的過程,寫出實驗的獨特之處(20分)。利用上述量化評價標準,教師可以繼續(xù)安排學生自評、互評以及教師點評等各類評價活動,幫助學生更正寫作過程中的失誤,引導他們有針對性地調整作文的語句內(nèi)容或文本結構。
在量化評價中,教師能夠全方位地驗證學生的寫作成果,直觀地了解學生的優(yōu)缺點。基于此,學生可以確定自身在思辨性表達過程中的不足,從而在后續(xù)的針對性訓練中彌補不足。
四、結語
綜上所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針對“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提出了學段要求,面向不同的學段,給出了相應的學習建議。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以第二學段的要求為依據(jù),展開了寫作指導工作,為學生開辟了獨特的學習空間,讓他們在習作實踐中鍛煉了思辨性表達的能力,同時也養(yǎng)成了有中心和有條理的表達習慣。由此可見,在小學習作教學中指導學生的思辨性表達具有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