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位班主任的微信里,始終保存著這樣一條信息:“張老師,我的孩子這次考試成績很差,是不是其他孩子也考得不好?但是我感覺我孩子平時很聰明、很努力??!”這條來自一位平時從不主動與老師溝通的家長的微信,反映了當前家校共育中普遍存在的認知偏差。在筆者的從教生涯中,既見證過許多家校攜手培養(yǎng)優(yōu)秀學子的典范案例,也目睹過不少因家校對立導致學生厭學甚至隱性輟學的遺憾場景。家校共育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而是需要共同求解的方程式。
溝通壁壘:拆除家校之間的“柏林墻”
在一次學校社團活動報名結束后,一位家長氣勢洶洶地給老師打電話責問:“為什么其他同學能參加編程社團,我孩子報名卻不行……”原來,這名學生因視力需要矯正,醫(yī)囑要求控制用眼時間,媽媽也多次與老師溝通此事,希望老師多關注孩子用眼情況并適時提醒。因此,班主任與編程社團的老師商量后認為,該生不適合參加這類用眼過多的社團。這個案例暴露出家校信息不對稱的典型問題——教師基于專業(yè)判斷作出的教育決策,如果缺乏及時溝通,很容易引發(fā)誤解。
同樣,家長不及時與老師溝通,也很容易出現(xiàn)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一位七年級女生,在課間對同桌男生說:“從今天開始,你要聽我的話,不然我就用這個圖釘劃你的脖子。告訴你哈,這個圖釘生銹了,劃了就要打破傷風針?!蹦猩灰詾槿?,還故意招惹女生,女生竟然真用圖釘在男生脖子上劃了一道很深的口子。班主任電話告知女生家長后,女生的媽媽第一句就問:“我孩子沒受傷吧?”老師如實相告后,這位媽媽無所謂地說:“我們也沒辦法,現(xiàn)在孩子大了,管不了?!庇纱丝梢钥闯觯蠋熍c家長溝通時往往難以同頻共振。另外,在教育教學中我還發(fā)現(xiàn),家長與老師溝通孩子情況時,話題大多集中在學習與成績上,對孩子其他方面行為的溝通少之又少。即使溝通,家長也總是說孩子表現(xiàn)還行,很少與老師“實話實說”。不過這也可以理解,家長擔心老師會戴有色眼鏡看待孩子,所以與老師溝通時盡量只說自己家孩子的好。等到家長實在管不了孩子時,才會“實話實說”并尋求老師的幫助,而這時的管理與教育已經(jīng)非常困難。然而,家長卻對老師提出高要求、高期待,這樣就容易出現(xiàn)家校矛盾。那么,該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呢?
建立“1+1”溝通機制?,F(xiàn)在,很多學校都開展“家校暢通五個一”活動,其中包括每周一次家訪(一般一周2—3人次、形式多樣,如電訪、微信訪、面訪等)、每月一次問卷調查、每季度召開一次家長會(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每學期舉行一次家長開放月活動,以及每年一次針對有需求家庭的“家庭診療”。家長最好每月與班主任進行一次深度交流,全面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習慣及人際交往情況,避免問題積壓;每學期參加一次家長會,會后與各科教師進行面談;平時主動與相關科任老師主動溝通,如實向老師反映孩子的問題,在避免“報喜不報憂”的同時,共同制訂改進計劃。這種持續(xù)性溝通既避免信息碎片化,又能建立起穩(wěn)固的信任紐帶。
理念沖突:尋找教育的“最大公約數(shù)”
在當今教育環(huán)境下,家校理念出現(xiàn)碰撞在所難免。輕者,質疑學校的作業(yè)安排;重者,質疑老師的教學能力。某學校家長群里,林女士連續(xù)三天在群里質疑數(shù)學老師布置的作業(yè)量過大,稱其像大水漫灌,有題海戰(zhàn)術的嫌疑??傊龑?shù)學老師很不滿意。班主任沒有直接反駁,而是將每周的作業(yè)設計依據(jù)(新課標知識點、同年級作業(yè)時長對比表)發(fā)給林女士,并邀請她參與課堂觀察。當林女士看到大部分孩子在課堂上高效完成基礎題,課后只需20分鐘左右就能完成拓展題時,她主動在群里說明自己的質疑不合理,承認自己不應該質疑老師,并表示愿意成為班級作業(yè)改革的支持者。
在絕大部分學校,都曾發(fā)生過家長聯(lián)名要求更換教師的情況。筆者曾聽說這樣一個案例:教語文的王老師是從外地引進的一位名師,但普通話不是很標準。有的孩子跟家長告狀,以王老師普通話不好為由要求更換老師。校方組織專題說明會,用王老師歷屆學生的成長數(shù)據(jù)展示其教學效果,并結合每次重要考試中王老師所帶班級成績都遙遙領先這一事實。家長們這才同意王老師繼續(xù)擔任這個班的語文教師。
王老師對學生要求很嚴格,為了讓學生寫好作文,他帶領學生觀察學校的花草樹木,要求學生在家里的陽臺上種植一些花花草草,而且要求學生學會觀察后寫花草樹木的變化,并賦予一定情感。有些學生接受不了嚴格要求,于是,有些家長又開始要求更換語文老師。他們認為,孩子到了一定年齡,自然會觀察,作文也自然會寫得不錯。為此,學校再次組織專題說明會,展示王老師所帶學生作文成績顯著,這才贏得家長的理解與支持。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可嘗試“教育目標四象限法”:橫軸標注知識積累、習慣養(yǎng)成、能力培養(yǎng)、人格塑造;縱軸標記短期目標、中期規(guī)劃、長期發(fā)展。家長定期與教師溝通,共同標注孩子的坐標位置,在動態(tài)調整中找到教育的平衡點。當發(fā)現(xiàn)孩子出現(xiàn)問題后,及時與教師協(xié)商,制訂符合孩子特點的方法,比如采用“時間積分制”或者“成績積分制”,完成目標積累獎勵(物質與精神獎勵并存)。這樣不僅能保護孩子的創(chuàng)新熱情,也能保證學習質量,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與能力。
責任邊界:厘清家校的“楚河漢界”
學校要在課堂與社會之間搭建能力轉化的橋梁,比如組織學生做手工、開展研學活動、進行實地調研并撰寫報告等。其目的是通過多元化的教育形式打破學科壁壘、建立跨學科思維模型、驗證理論知識的現(xiàn)實轉化能力,最終培養(yǎng)具備解決復雜問題能力的未來人才。這對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zhàn),具有一定難度。家長原本只需督促完成,而非代勞。然而,有些家長看到這些任務耗時耗力,擔心影響孩子的學習,于是就開始各種“神操作”:對于簡單的手工作業(yè),家長最初還會與孩子一起完成,后來就變成家長的任務,孩子直接拿到學校交差了事;對于難度大的任務,如撰寫調研報告等,有些家長甚至直接找水平高的專業(yè)人士代勞。這種行為看似關愛孩子,實則模糊了教育邊界。
現(xiàn)在學校都會開展“優(yōu)秀家長進課堂”等活動,目的是充分利用家長的職業(yè)資源,更好地助力孩子成長。例如,讓婦科醫(yī)生家長講解青春期衛(wèi)生與自我保護知識,急救醫(yī)生家長傳授急救技能,工程師家長演示橋梁搭建過程,廚藝好的家長展示廚藝。這種“專業(yè)領域互補”模式,既發(fā)揮了家長的職業(yè)特長,又拓展了學校的教育資源,使學校的“師資”更加雄厚,同時能夠增強孩子的自豪感。
建議家庭建立“成長責任清單”,遵循大家熟悉的“綠燈行、黃燈等一等、紅燈?!钡脑瓌t。設立綠色區(qū)域(生活習慣培養(yǎng),如獨立完成洗漱、整理書包等)、黃色區(qū)域(學習過程監(jiān)督,僅提醒作業(yè)時間,不干涉過程)、紅色區(qū)域(專業(yè)學習領域,不代寫作業(yè)或調研報告)。家長可以將這份清單貼在書房,每當想關注孩子的時候,先停留三秒鐘,思考屬于什么區(qū)域后再行動。比如,當孩子并不需要輔導作業(yè),但我們仍想輔導時,就提醒自己“這是紅色禁區(qū)”,轉而通過營造安靜的學習環(huán)境給予支持,這樣孩子的成績才有可能穩(wěn)步提升。
方式矛盾:構建教育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
如今,許多家長不想讓孩子吃苦,還時常開玩笑說:“孩子學習太好,長大了就展翅高飛了,是給別人培養(yǎng)的;孩子學習差不多,就不會離自己太遠,是給自己培養(yǎng)的‘小棉襖’‘小暖男’?!比欢?,每當考試成績不理想,特別是遇到責任心強、要求嚴格的老師多次與家長溝通孩子學習情況時,很多家長仍舊感到焦慮,開始給孩子增加學習任務。但過不了多久,又恢復到原狀。這種教育方式的沖突直接影響教育效果。所有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學習好、習慣好、情商也高,這與家長的期待是一致的。這時,家校應該相互理解并支持,只有兩股力量擰成一股繩,才能助力孩子更好地成長。
家長可嘗試“教育方式校準三步法”:第一步,客觀記錄老師的教學方法以及孩子的學習反應;第二步,觀察孩子近一段時間(比如以兩周為一個周期)的適應情況(如情緒、效率等方面);第三步,與老師協(xié)商出最優(yōu)化的調整方案,共同設計出符合孩子特點的教育策略。
教育是一場溫暖的遇見。教育的本質是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當家庭與學校成為并肩作戰(zhàn)的戰(zhàn)友,當家長與老師成為無話不談的伙伴,我們就能為孩子搭建起最堅實的成長階梯。當家校共育從理念轉化為行動,教育就會迸發(fā)出改變命運的磅礴力量。家長朋友們,從現(xiàn)在開始,讓我們以理解消融猜疑、以合作消解指責、以智慧化解焦慮,共同譜寫孩子成長的美好篇章!
(作者系山東省沂源縣第二實驗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