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教育不是刻板的灌輸,而是用歷史的火把照亮童真的眼睛。當孩子們在李大釗走過的石階上奔跑,在鄧穎超執(zhí)教的講臺前沉思,那些關于信仰與擔當?shù)拿艽a,便如同遇春的種子,終將在他們心中破土生長。
“媽媽,透過李大釗爺爺讀書的窗戶能望見海河嗎?”8歲的瑋瑋在北洋法政學堂舊址的雕花木窗前踮起腳尖,稚嫩的聲音里滿是好奇。我順著她的目光望去,冬日的陽光透過窗欞灑在斑駁的木地板上,仿佛與百年前那位伏案疾書的青年身影重疊。這一刻,我突然意識到:河北區(qū)的紅色地標早已不是冰冷的磚瓦,而是能讓歷史“活”過來的奇妙通道。
天津市河北區(qū)的街巷深處,藏著中國覺醒的密碼。從李大釗在北洋法政學堂的“青春吶喊”,到覺悟社青年探尋救國真理的熱血歲月;從直隸女師巾幗先驅的“剪發(fā)抗爭”,到金湯橋會師遺址的勝利曙光——五處紅色地標串聯(lián)成一部生動的歷史長卷。帶孩子漫步其間,磚瓦間的革命印記化作可觸摸的溫度,家國情懷在腳步丈量中悄然生長。
打卡五大紅色地標
青磚灰瓦間沉淀著百年前的青春光芒。北洋法政學堂、覺悟社等紅色舊址,如星斗般鑲嵌在河北區(qū)的城市肌理中,這些鐫刻著覺醒年代印記的建筑群,激勵著新時代青年在紅色基因的傳承中砥礪前行,讓信仰的力量在新時代煥發(fā)更加璀璨的光芒。
北洋法政學堂:冬日暖陽透過北洋法政學堂的雕花木窗,灑在復原的榆木課桌上?,|瑋手握蘸水筆,專注臨摹李大釗《青春》手稿中的“以青春之我,創(chuàng)建青春之國家”,松煙墨香隨筆尖暈染開來。當她發(fā)現(xiàn)宣紙上的字跡微微顫抖時,忽然仰頭問:“李大釗爺爺寫字時也會緊張嗎?”我輕撫窗欞上的歲月劃痕:“百年前那位灰衫青年,或許也在這扇窗前徘徊思索,把‘創(chuàng)造青春中華’的吶喊刻進歷史?!毖袑W任務將沉睡的文物轉化為鮮活課堂。任務一:覺醒筆跡。孩子們用宣紙臨摹李大釗手稿,墨跡流轉間觸摸百年前的熱血溫度;任務二:時空對話窗。讓孩子站在木窗前,以李大釗的視角寫一封“給未來少年的信”。
覺悟社紀念館:1919年“五四”運動后,周恩來、鄧穎超等青年在覺悟社繼續(xù)探索救國道路?,|瑋與駐足的同伴模擬了一場1920年的討論會。當討論到女子剪發(fā)的話題時,她突然轉頭問我:“媽媽,那時候剪短發(fā)真的需要勇氣嗎?”這樣的追問,恰是紅色教育最珍貴的火種。
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巾幗先驅的覺醒課堂。瑋瑋舉著紫外線手電,在磚墻上照出“婦女解放”四個字時,興奮得跳起來:“我找到密碼了!”這里曾是劉清揚、郭隆真等革命女性的母校。研學設計可融入“時空盲盒”創(chuàng)意,設計“革命標語尋蹤”任務。每個孩子領取密封檔案袋,內(nèi)含老照片碎片和紫外線手電。找到對應的標語墻后,用燈光照射隱藏文字,解鎖巾幗故事。
民權門東突破口遺址:戰(zhàn)斗故事講述。站在民權門東突破口前,我給孩子講述了當年這里的戰(zhàn)斗場景:“這里曾經(jīng)是戰(zhàn)斗最激烈的地方,戰(zhàn)士們冒著槍林彈雨奮勇向前,為的就是我們現(xiàn)在的和平生活……”孩子看著那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的遺址,臉上露出了震驚的神情。研學任務設計:在民權門東突破口前,講述一個與這里戰(zhàn)斗相關的故事,要求故事真實、生動,能夠讓人感受到當年戰(zhàn)斗的激烈和殘酷。
金湯橋會師遺址:勝利曙光的沉浸體驗?,|瑋戴著“指揮官臂章”,在金湯橋會師遺址模擬調(diào)動“部隊”:“東北野戰(zhàn)軍向左包抄!”當老式打印機模擬“咔嗒咔嗒”吐出她破譯的“沖鋒令”時,她得意地晃著紙條:“我太爺爺當年肯定也這么帥!”1949年,解放軍在此會師解放天津。研學任務設計:“軍事指揮官挑戰(zhàn)”,模擬戰(zhàn)術推演。分組領取不同顏色的軍裝貼紙,通過戰(zhàn)術問答收集“彈藥箱”卡片,最終在會師遺址重現(xiàn)戰(zhàn)斗場景。
讓紅色教育“活”起來的創(chuàng)意攻略
河北區(qū)的紅色場館是孩子們觸摸歷史的“時光機”,讓塵封的展品煥發(fā)生機,我們用創(chuàng)意點燃探索的熱情。
任務單設計:把歷史變成闖關游戲。在覺悟社紀念館,瑋瑋利用平板電腦與虛擬人物對話,屏幕中突然浮現(xiàn)1920年的場景——周恩來、鄧穎超等青年圍坐在木桌前密談。任務提示音響起:“請拍攝一段新聞短片,報道五四運動的籌備過程!”瑋瑋舉著平板電腦,模仿記者的口吻:“這里是覺悟社前線報道,青年領袖們正在起草《覺悟宣言》……”
技術賦能:用科技打破時空壁壘。在覺悟社,瑋瑋手持AI語音識別器,字正腔圓地朗誦《覺悟宣言》。屏幕即時生成“朗誦評分”:“您的發(fā)音超越90%的游客,為您點贊!”當歷史人物“走出”展室與孩子對話,抽象的精神便化作真實的感動。
成果固化:讓覺醒印記伴隨成長。研學結束時,瑋瑋的“覺醒手賬”貼滿成果——臨摹的李大釗手稿、戰(zhàn)術推演地圖、與鄧穎超畫像合影。她堅持每晚翻看,喃喃自語:“等我長大了,要在這里當講解員!”
在紅色研學中種下精神圖騰
當歷史照進現(xiàn)實,思想的覺醒便有了生根的土壤。孩子們在親身體驗中,不僅學習歷史,更在心中種下信仰的圖騰。
行前準備:做孩子的“共學伙伴”。出發(fā)前,我與孩子共讀繪本《周恩來的十個瞬間》。當讀到“周恩來旅歐時啃黑面包”時,瑋瑋突然問:“媽媽,我們能帶法棍去覺悟社嗎?我想體驗周爺爺?shù)摹畩^斗套餐’!”次日,她的書包里多了一根法棍和筆記本,扉頁寫著:“今日任務:找到周爺爺最愛的海棠花圖案?!?/p>
現(xiàn)場引導:從“灌輸”到“啟航”。在覺悟社紀念館的泛黃照片前,孩子盯著褪色的粗布長衫問:“為什么他們要把衣服補成地圖?”孩子的爸爸掏出隨身攜帶的硬幣:“1920年一塊銀元能買300個燒餅,周恩來卻用自己的積蓄創(chuàng)辦《覺郵》刊物。如果是你,會用零花錢買零食還是買真理?”孩子眼睛忽然發(fā)亮,掏出研學手冊畫“時空快遞”路線圖:“我要給周爺爺寄彩色蠟筆,這樣他寫的傳單就能開出海棠花!”玻璃展柜倒映著的小手,正在把歷史褶皺撫平成通往未來的航道。
歸來延伸:讓覺醒精神生生不息。家里的陽臺上,一株命名為“大釗之星”的向日葵正在生長。每長高10厘米,全家就講述一個英雄故事。最近一次,孩子的爸爸指著花苞說:“你看,這多像李大釗演講時揮動的手臂!”
暮色中的海河泛起粼粼波光,金湯橋的紀念浮雕在燈光下愈發(fā)清晰?,|瑋攥著蓋滿印章的“研學護照”,眼睛亮晶晶的:“媽媽,明天我能帶同學來找隱藏任務嗎?”我笑著點頭,心里泛起漣漪:原來紅色教育不是刻板的灌輸,而是用歷史的火把照亮童真的眼睛。當孩子們在李大釗走過的石階上奔跑、在鄧穎超執(zhí)教的講臺前沉思,那些關于信仰與擔當?shù)拿艽a,便如同遇春的種子,終將在他們心中破土生長。
河北區(qū)的紅色研學,不是一場簡單的“打卡”。這里的每件實物、每幀照片仿佛在召喚前來參訪的人:你們,正是覺醒故事的新一代續(xù)寫者。
(作者系天津市河北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