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家訓》有言:“讀書志在圣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這句穿越時空長河至今仍是許多家庭對孩子諄諄教誨的“名言”,體現(xiàn)了中國人對家庭教育的重視與思考。家庭,這個承載著生命最初溫度的空間,既需傳遞詩意的精神追求,又需培養(yǎng)直面現(xiàn)實的品格力量。在家庭中,父母既要如守望麥田的詩人,又要如修剪枝葉的園丁,以優(yōu)良的家風與立身正道的家教,培養(yǎng)孩子成長為德才兼?zhèn)渲?。在從教生涯中,我愈發(fā)懂得每個孩子都是行走的家風讀本——他們的言行反映出父母的期待,眼眸里映照著家族的氣象。站在歷史的新方位,我們更應認識到家庭教育承載著深遠的使命。正因如此,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需要在新時代背景下深刻理解家庭教育的真諦;以家庭為硯、以家教為詩、以家風為歌,既雕琢個體生命的紋理,又烙印家國同構(gòu)的紅色基因。
家庭如硯,以家國情懷研磨人生底色
“三年五年做一塊,慢慢來,不著急,靜下心來,不能浮躁?!边@是誓做“歙硯第一人”的周小林雕琢歙硯所堅守的原則,這句質(zhì)樸的話語,道盡了家庭教育的真諦。正如一方歙硯需要經(jīng)年累月的雕琢,孩子的成長同樣需要家庭的培育。家庭如一方“硯臺”,孩子浸潤的不僅是知識與技能的“墨汁”,更沉淀出品德教育的底色。正如人們所強調(diào)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只有重視家庭,才能為后續(xù)的家庭教育、家風浸染打下堅實的基礎。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塑造,恰似江河對地貌的雕刻。兒童的價值取向、行為習慣,大多源于家庭生活的互動。重視家庭不是空洞的口號,而需落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家長不僅要為孩子創(chuàng)造良好的物質(zhì)條件,更需要注重培育家庭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內(nèi)核,以自身言行作為孩子的教科書,在生活的潛移默化中塑造孩子的人格底色。
在與家長溝通中,我發(fā)現(xiàn)那些常討論時事、參與社區(qū)服務的家庭,孩子的社會責任感普遍更高。這正應了《周易》中“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深意——家庭的人文氣息,終將匯聚成民族的精神氣象。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痹谛聲r代背景下,家國情懷的培育應當根植于每一個家庭,實現(xiàn)傳統(tǒng)精神與現(xiàn)代價值的有機融合。我們班組織“我和我的祖國”主題班會,我特意邀請學生家長參與。一位經(jīng)營早餐鋪的媽媽帶來了一本特殊的“賬本”。翻開泛黃的紙張,我們看到的不是早餐鋪的盈虧,而是這個家庭的愛心記錄——從2008年的汶川地震到2019年的馳援武漢,每一張浸潤些許油漬的紙頁都讓抽象的愛國教育頓時有了煙火氣的注腳。在這次特殊的班會上,梁啟超《呵旁觀者文》中“人生于天地之間,各有責任。知責任者,大丈夫之始也”的話語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更讓我深刻意識到家庭是最生動的課堂,是孩子成長中的第一塊“硯臺”,家長要以家國情懷為孩子研磨人生的底色。
家教如詩,在言傳身教中吟詠成長詩篇
楊絳先生把百年人生活成典范,她之所以能擁有舉世矚目的成就和淡然處世的人生態(tài)度,離不開原生家庭的影響,更得益于父親的智慧教育。楊絳的父親楊蔭杭教育她時,特別重視自己的“在場”。楊絳說:“父親從不訓示我們?nèi)绾巫觯且陨碜鲃t,讓我們體會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訓的真正意義?!?/p>
家教如詩,不應大張旗鼓,也絕非一味說教,而應如春風化雨、潛移默化,循序漸進地體現(xiàn)在孩子的言行舉止中?,F(xiàn)代家庭教育所需要的正是這般“潤物無聲”的智慧,家長需要將生活細節(jié)轉(zhuǎn)化為教育契機,讓品德教育如鹽入水,有味無痕。
周記作業(yè)中,一位學生是這樣寫的:讀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后,我一直想知道“百草園”究竟是什么樣子的。于是,爸爸媽媽利用小長假帶我來到浙江紹興魯迅故里的百草園。參觀過程中,爸爸帶我辨認“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的植物,而媽媽則為我分享“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的獨特童年記憶。在這次旅游中,原本遙遠的文字清晰而具體地呈現(xiàn)在我的眼前,我立志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字里行間與步履之間看遍天下風景。
《禮記·經(jīng)解》中有云:“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當代家庭教育所需要的便是重拾這種“詩性智慧”,注重言傳身教,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品德,讓家長的身體力行推動孩子的耳濡目染,從而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圩印?。
家風如歌,讓文明基因在時代譜系中傳唱
在當前的家庭教育中,“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等經(jīng)典故事依然朗朗上口、代代相傳,與當代的育人實踐交相輝映——家長從父輩口中聆聽歷史長河中經(jīng)典的家風故事,這一故事又通過家長的講述扎根在孩子的心中?;蛟S對這些故事,孩子會問出和父母同樣的問題,父母也會用自己父母的回答再度進行回答。這種古今對話揭示了一個真理:家庭教育從來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與社會文明共生共長。這些傳統(tǒng)美德不僅是促進家道興盛、和順美滿的關鍵,更是融入現(xiàn)代生活的有力保障。家風在歷史長河中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既讓古老旋律煥發(fā)出當代生機,又讓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品德源遠流長,在家庭與社會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家風是一種精神,更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的風貌與內(nèi)核。家風不一定要鐫刻在牌匾之上,但一定要深深扎根在每一個人的心中,成為其為人處世的“風向標”。批閱作文《我家的傳家寶》時,一位學生的文字令我動容:爸爸常說,我們的家風是“善為至寶,一生用之不盡;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他常常教導我要心懷善念。而奶奶的“嘮叨錄音”就是我最好的教科書,每條都在教我怎樣做一個善良的人。原來,這位老人每天都會給孫女發(fā)微信語音,從“菜市場里哪位攤販有殘疾,買菜記得多照顧”到“雨天路滑,小心摔倒的同時,也要擦干樓道的水”,事無巨細地將“與人為善”的家風傳承進行具象化、細致化的呈現(xiàn)。這一家風的傳承更為鮮活可觸,它根植于每一位家庭成員的心中,在口口相傳中代代流傳。
不僅如此,在時代發(fā)展的大背景下,當代家風建設既要傳承傳統(tǒng)精髓,又要賦予其新的時代內(nèi)涵,讓文明薪火在傳承中生生不息。在烈士陵園的祭奠活動中,我注意到許多家長帶著孩子前來祭奠英烈。這種將個人成長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教育方式,使“家國情懷”從抽象概念轉(zhuǎn)化為具體行動,促使孩子在實踐中理解“國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的深刻內(nèi)涵。
從古至今,母親教子、父輩授業(yè)、稚童臨帖的溫馨場景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家庭生活中輪番上演,這些看似司空見慣的畫面,恰是中華文明五千年綿延不絕的精神密碼。這或許就是家庭教育最美的樣子——既承續(xù)著《顏氏家訓》的莊重,又蘊含著《傅雷家書》的溫情,在人間煙火的滋養(yǎng)中,生長出超越時空的力量。當代家庭教育,既要傳承“耕讀傳家久”的古老智慧,又需培育“弄潮兒向濤頭立”的時代精神。
每一個家庭都是時代的微縮景觀,更是民族復興的重要力量;每一個用心經(jīng)營的家庭,都是中華文明長卷中不可或缺的印記;每一段智慧傳承的佳話,都在為民族復興的星空增添璀璨。
(作者系福建省霞浦縣第六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