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記》是儒家經典著作《禮記》中的一篇,“是我國古代教育文獻中最早、體系比較嚴謹而又極有價值的一篇,是我國教育史上的一份珍貴的遺產,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現(xiàn)的自成體系的教育學專著\"[]。它雖然僅有一千余字,但言簡意賅,從理論層面深刻總結了先秦儒家的教育實踐經驗,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育人方式\"相較具體的“教育內容\"更易于現(xiàn)代轉化。在今天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深入推進“第二個結合”的時代背景下,深人研判《學記》引導學生的育人方式以及支撐這些方式的理論邏輯,并在辯證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新時代學校教育的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詮釋其現(xiàn)代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一、敬學:培植對教育的敬畏之心
對教育的敬畏之心是有助于建構教育的意義世界、保障教育秩序、增強教育效果的積極情感。對教育的“敬”主要表現(xiàn)為對教育力量和教育價值的肯定,以及對教育行為和教學內容的尊敬;對教育的“畏\"則主要表現(xiàn)為對不重視教育所帶來的惡果的畏懼。畏由敬生,敬與畏一體兩面,相互協(xié)調、相互促進。敬畏之心可以激發(fā)人的道德自律,起到規(guī)范、警示言談舉止的作用。儒家在教育實踐中一貫重視培植人的敬畏之心,孔子講:“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2]349在儒家思想體系中,“天\"主要指道德義理之天,在這個意義上,“天命\"意謂人所肩負的道德使命,而“大人\"和“圣人\"則可以看作“天命\"的承載者和闡釋者。所以,這句話雖然并未直言教育,但實際包含著如何培育君子的意蘊?!吨杏埂烽_篇即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3]19-20 君子之所以能做到須臾不離道的“慎獨”,原因也在于對道心懷“戒”“懼”,即敬畏之心。正如宋代大儒朱熹所解釋的那樣:“道者,日用事物當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無物不有,無時不然,所以不可須臾離也。若其可離,則為外物而非道矣。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雖不見聞,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離于須臾之頃也。\"[3]20
《學記》秉承儒家育人理念,說:“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4]155鄭玄注:“嚴,尊敬也。\"[5]1066\"“師嚴\"指的是尊師,《學記》雖先講尊師,但由于儒家視野中的“師\"是道的化身,尊師就意味著尊道,所以,敬畏之心的內在邏輯起點是尊道,對道的敬畏是決定性前提,由尊道、尊師而達致敬學是儒家的育人理路。
縱覽《學記》并結合儒家教育實踐,按照支撐力量的來源不同,其建構對道、師、學敬畏之心的路徑可以分為內在自覺和外在協(xié)助兩類。
第一,通過內在自覺培植對教育的敬畏之心,主要是指從“道理\"層面覺悟教育的力量和相關教育內容的價值,從而在思想意識深處樹立對教育的敬畏感?!秾W記》開篇即講:“發(fā)慮憲,求善良,足以諛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4]47《學記》對比了“發(fā)慮憲”“求善良”“就賢”“體遠”“學\"這五種治理方式所帶來的不同影響,結論是只有“學\"能擴展、升華其他治理方式的效果,達到“化民成俗\"即引領整個社會風氣的自的。重視“學\"并強調“學\"在道德修養(yǎng)提升、人倫關系協(xié)調以及社會秩序安頓方面的功能,是儒學區(qū)別于其他學派的重要特征,早在儒學創(chuàng)始時期,儒家便基于人性論和德治理論為此作了充分論證?!皩W”類同現(xiàn)代意義的教育,內在包含著“教\"和“學”兩個方面?;诖耍秾W記》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建國君民,教學為先\"[4]53的觀點。儒家對教育價值的高度肯定,被中國古代的執(zhí)政者、教師、學生普遍接受,為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在思想覺悟層面奠定了基礎。對執(zhí)政者來說,這一理念能夠促使他們積極采取各種保障教育的措施;對教師說,這一理念有助于他們產生對自身職業(yè)價值的深刻認同;對學生來說,這一理念有助于堅定他們持續(xù)學習的信念和踐履學習內容的主動性。
第二,通過外在協(xié)助來培植對教育的敬畏之心,在《學記》中主要涉及儀式教育和適當懲戒兩種方式。儀式教育“是指儀式主體通過綜合運用諸種儀式要素,以儀式性活動為載體開展特定儀式程序展演,向儀式對象進行價值傳遞、情感熏陶、思想教化的教育過程”。[儀式教育的優(yōu)勢在于可以通過潤物無聲的方式引導學生,適當懲戒則能夠對品行不端的學生產生實質威慢。
關于儀式教育,《學記》主要表達了兩層意思:其一,通過設置某些儀式來激發(fā)學生對學業(yè)的敬畏之心。相關表述是:“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断拧匪寥倨涫家?。入學鼓篋,孫其業(yè)也。\"[4]82\"始教\"指的是學校開辦之始或學生入學之始,“皮弁\"指的是致祭先圣先師時比較正式的穿著打扮,“祭菜”則指祭品。在開學之初舉行致祭先圣先師的隆重儀式,可以讓學生感受尊師重道的氛圍?!啊断拧匪寥齖"指的是組織學生吟誦《詩經·小雅》中的《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篇,這三篇詩歌講述了入官從政所應具備的品質,以此儀式來提醒學生勿忘學習的目標?!叭藢W鼓篋”的\"鼓\"指擊鼓,“篋\"則指書箱,讓學生在擊鼓聲中打開書箱,以此儀式來督促學生重視課業(yè)、端正學習態(tài)度。其二,通過減免一些儀式來彰顯國家對教育的敬畏之心,相關表述有兩段:第一段為“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4]155,是講通過簡化君臣之禮來彰顯執(zhí)政者的尊道敬學之心。教師在為“天子”授課時,可以不受君臣之禮的約束,這在等級森嚴的古代社會十分難得。第二段為“未卜諦不視學,游其志也\"[4]82,“卜諦\"是帝王在固定時間舉辦的祭禮,帝王對學校的巡視安排在“卜諦\"之后,一方面可以彰顯國家對教育的重視,另一方面說明國家對學校的巡視有固定時間,這可以保障學校和學生“游其志”即有充分時間從容考慮學業(yè)安排,而不會被隨意打亂,這同樣可以彰顯對教育的敬畏之心。以上兩個層次說明培植尊道敬學之心的路徑是多樣的,除了通過設置相關禮儀來加強之外,還可以用優(yōu)待教師、調整行政管理方式在全社會營造尊師重教的風氣。
關于適當懲戒,《學記》說:“夏楚二物,收其威也。\"[4]82“威\"指的是怠慢學習、自以為是、自高自大的不良態(tài)度?!跋某铩敝傅氖强梢杂脕怼皳渥鹘绦獭?的工具,“撲\"的意思是輕輕地打,這種“打\"有懲戒的意味,但又不是嚴刑酷罰,而是學生能夠承受的適度懲戒。在教育方式上,儒家的主流做法是循循善誘、耐心教育以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性;但對嚴重敗壞學風的行為,適當懲戒也是必要的教育手段。關于這種育人主張,得到不少大儒的認同,如宋代大儒程頤說:“如有不率教之人,卻須置其欖楚。別以道格其心,則不須檟楚,將自化矣。\"[8]清代大儒王夫之也說:“是故夏楚之收,以施于弦誦之不率,而司徒之教,未聞?chuàng)樽右允剐?,撲弟以使順也。\"[9]
綜上所述,《學記》從內在自覺和外在協(xié)助兩條路徑建構對教育的敬畏之心實際上涉及教育場域中的三個主體:一是國家,二是教師,三是學生。盡管《學記》培植尊師、尊道、敬學的具體方式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和不同于新時代的教育目的,難以照搬到如今的教育實踐中,但是這些方式背后的育人精髓仍然值得借鑒。在現(xiàn)代社會,受工具理性、消費主義、個人主義的影響,人們對教育的敬畏之心日漸薄弱,這已經成為造成現(xiàn)代教育失范的重要癥結之一,當前亟須重塑教育場域中的敬畏感。在這種狀況下,《學記》所透射的注重敬畏之心的育人理念進一步凸顯其價值。針對國家、教師、學生這三個主體,《學記》的相關理念和操作方式可以作如下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第一,從國家層面來看,《學記》提出的“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理念值得繼續(xù)提倡。這是因為從古到今盡管時代發(fā)生了巨大變遷,但是,人只有經由教育才能從生物意義上的存在轉變?yōu)樯鐣饬x、道德意義和文化意義上的存在,實現(xiàn)人之為人的意義超拔,這仍然是真理;國家發(fā)展、社會進步,也有賴教育輸送源源不斷的人才,這仍然是事實。從目前中國的情況來,從國家層面樹立對教育的敬畏之心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國家應發(fā)揮正確的導向作用,始終堅守“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增強中華民族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10]2的價值立場,并“努力提高教師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yè)地位,讓廣大教師享有應有的社會聲望\"[10]。國家層面的價值堅守,以及相應的政策導向對于在全社會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具有根本作用。另一方面,在國家行政管理中尊重教育規(guī)律,遵循教育自身發(fā)展的內在邏輯,掌握好管理邊界,要特別警惕行政權力的濫用,避免把各種教育巡查、教學改革、教學競賽、師資培訓,以及基于績效的各種評價制度等演變成對學校和教師的“折騰”;在行政工作中應體現(xiàn)對教師勞動、教師權利和教師情感的尊重。上文在分析“儀式教育\"時提到的《學記》“未卜諦不視學,游其志也\"[4]82所體現(xiàn)的既重視教育又不隨意干擾教育秩序的管理精髓仍然具有警示作用。國家行政權力對教育有了敬畏,全社會對教育的敬畏之心也就有了建構的土壤。
第二,從教師層面來看,《學記》提倡\"師嚴\"[4]155邏輯前提是教師有與道相匹配的價值,有擔當?shù)赖幕舅刭|。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學生是否尊重教師直接關乎育人效果。要贏得學生的尊重,教師不能僅僅依靠自身的職業(yè)身份以及國家給予的保障,更根本的是依靠教師自身的素養(yǎng)。這種素養(yǎng)在新時代主要體現(xiàn)為“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其基本內涵包括:“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chuàng)新的躬耕態(tài)度,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對照“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結合目前教育實際,新時代教師素養(yǎng)提升應著重關注以下兩點:首先,涵養(yǎng)“立德樹人\"的教育信念,敬畏學生的生命成長節(jié)奏,尊重學生作為“人”的情感與靈性,建構對學生的多元評價標準,重視評價指標的過程性而不以考試成績?yōu)槲ㄒ粯藴?,不能把學生作為承載知識的“容器”或者完成某種績效的“工具”;其次,在師德師風方面對自身高標準、嚴要求,深刻領會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精神[2,從內心深處樹立職業(yè)崇高感,拒絕精神平庸,要把教育工作作為人生事業(yè)去熱愛,而不是僅僅作為一個謀生的手段。
教師只有以自身的學識和人品贏得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值得學生和社會尊重的人。
第三,從對學生管理的層面來看,一方面,學??山梃b《學記》開展儀式教育的方式,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當然,這種借鑒需要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要進一步開發(fā)和建構與新時代教育環(huán)境相匹配的活動形式。另一方面,《學記》“夏楚二物,收其威\"的做法,說明教育懲戒古已有之,且古代漫長的教育實踐也證明了其有效性。在現(xiàn)代社會,教育懲戒也仍然被視為必要的教育輔助手段,教育懲戒讓學校和教師可以對學生的不當行為作出否定性評價,并通過一定的物理或心理上的強制力促使學生做出合乎規(guī)范的行為。同時,在人權觀念普及的現(xiàn)代法治社會,教育懲戒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教育問題,而是與法律問題交織在一起,它不能以簡單粗暴的“體罰\"形式出現(xiàn),而必須在法制的規(guī)范下進行。但我國在這方面的立法卻長期滯后,導致學校和教師在實施教育懲戒時常常掌握不準尺度,“不敢管學生”和“管出格”的情況同時存在。2021年3月,《中小學教育懲戒規(guī)則(試行)》正式施行,目前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尚有諸多相關倫理和法律問題有必要進一步澄清。
二、時教:恰當安排教育活動
在中國哲學思想體系中,“時”并非單純的時間概念,而是一個包含時間、空間和該時空中的人、事、物等各種因素在內的,并經由各種因素交互作用所構成的綜合情境。據(jù)此,“時教”可以理解為在充分研判教育活動所處的綜合情境的基礎上,調動各種教學要素對教學作出恰當安排。“時教\"的精髓在于追求教育的恰當性,這一育人理念在《學記》中主要體現(xiàn)為恰當安排教育類型、恰當安排教學次序、恰當把握教育時機和恰當運用朋輩間的相互影響四個方面。
第一,恰當安排教育類型?!秾W記》意識到了尊重教育類型的多元化對提升育人效果的作用,提倡課內與課外相配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秾W記》說:“時教必有正業(yè),退息必有居學。\"[4]93 既要有課內教學,又要有課外安排來輔助課內教學。
課內以教師為主體,強調的是教,主要是把理論層面的內容教給學生;課外以學生為主體,強調的是學,即引導學生把課內學習的內容在課外進一步鞏固和落實。關于“退息必有居學\"的具體安排,《學記》作了進一步的闡釋:“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4]97\"操縵\"指的是音樂學習中的調音練習,“博依”指的是詩學習中的音律練習,“雜服\"指的是古代家庭中灑掃應對等雜事。這段話表達的主旨是,如果不重視實際訓練,就無法落實儒家“樂”“詩\"“禮\"的學習目標,即“不興其藝,不能樂學\"[4]97。將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最終便可以達到“藏焉,修焉,息焉,游焉\"[4]107,即從蓄積、掌握再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用的理想學習境界。
第二,恰當安排教學次序?!皶r教\"之\"時\"有時間之義,《學記》主張\"不陵節(jié)而施之\"[4]121,即應循序漸進、妥當安排,避免雜亂無章。否則便會影響教學效果,即謂:“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4]126《學記》舉例說:“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4]169這些例子講的是,有經驗的冶鐵工人傳授技藝,必定先教如何用皮革制成鼓風裘;有經驗的弓箭制造者,必定先教如何用柳條編成箭袋子;訓練小馬駕車,總是先用大馬來帶。其蘊含的道理是,學習效果無法一蹴而就,學習內容應根據(jù)不同階段作不同設置。儒家的教育實踐對不同學習階段有不同要求,《學記》概述說:“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yè)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4]73
第三,捕捉恰當?shù)慕逃龝r機?!皶r教\"之“時”包含時機之義,《學記》認為,能否捕捉到恰當?shù)慕逃龝r機對教育效果有重要影響?!秾W記》說:“禁于未發(fā)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4]121這強調了兩個方面:一是預防教育,“禁于未發(fā)\"即在學生不良行為發(fā)生之前開展相關教育;二是及時教育,“當其可\"即抓住機遇因勢利導開展教育。對于預防教育,《學記》說:“發(fā)然后禁,則捍格而不勝。\"[4]126\"捍格\"有抵制、抗拒之意,意謂學生如果已經受到錯誤思想的影響并做出了錯誤行為,這時候再去矯正,學生便會產生強烈的抵制行為。因此,預防教育很重要。對于及時教育,《學記》說:“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4]126 意謂錯過接受教育的最佳時機,事后補救也只會事倍功半。因此,因勢利導的及時教育也很重要。
第四,恰當運用朋輩間的相互影響。儒家重視環(huán)境對人的品德養(yǎng)成的意義,認為在各種環(huán)境中對人影響最大的就是人際環(huán)境。《學記》重點強調的是朋輩之間的關系,“朋\"在古代有同門之意,指同學?!秾W記》從正反兩個方面揭示了朋輩關系對教育效果的影響,正向影響指的是朋輩間通過互相借鑒而獲得提高,《學記》稱之為“摩”:“相觀而善之謂摩。”[4]21這個過程具體展現(xiàn)為:通過觀察身邊人,觸發(fā)對其所作所為的思考,并引發(fā)對自身的反思,進而從中尋求借鑒,最終促進自我品質的提升。這是儒家一貫提倡的品德養(yǎng)成路徑,孔子所說的“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2]148表達的便是這層含義。同學之間切磋琢磨、互為彼此的鏡鑒,相較于其他學習方式,具有更直觀的教育意義,正如《學記》所言:“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4]126當然,朋輩間的互動也有值得警惕的一面,因為這種互動也有可能帶來負面影響。對此,《學記》說:“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4]126“燕朋”指的是品行不端的損友,“燕辟”指的是為非作歹之事?!秾W記》認為如果與品行不端的同學結伴為非,就有違背師教、荒廢學業(yè)的可能。儒家在育人方面始終警惕與損友為伍的負面效應,孔子就對“損友\"的類型作過分析:“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2]346孟子鼓勵人結交有助于自身成長的好朋友:“一鄉(xiāng)之善士斯友一鄉(xiāng)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13]荀子提醒有志成為君子的人要遠離邪僻之人:“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盵14]
經歷兩千余年的歷史變遷,學校的教學內容、育人環(huán)境、學制設置均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記》上述對教學活動的具體安排無法再照搬到新時代中國學校中,但是其所折射的在教育中“恰到好處\"安排和調動相關教育要素的“時教\"理念仍然極具價值,可以為學校教育提供借鑒。具體來說,《學記》所蘊含的“時教\"育人理念在育人方式層面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作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第一,《學記》提出的“時教必有正業(yè),退息必有居學”,即統(tǒng)籌安排課內理論學習和課外實踐、注重以課外實踐來夯實理論學習的育人觀點,可以看作新時代開展實踐教學的歷史依據(jù)和思想淵源。古代課外實踐主要集中在技能練習和對所學道德規(guī)范在生活日用中的踐履,在這個過程中達致熟練掌握技能以及體驗、反思相關道德規(guī)范并進而提升道德境界的目的,這個過程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既是儒家的育人方式也是儒家的育人目標。這一優(yōu)良教育傳統(tǒng)在新時代學校教育中被發(fā)揚光大,新時代的實踐教學在深度和廣度上有了拓展。教育界日益認識到實踐教學的價值,目前我國各級各類學校在各個學科門類中都在積極探索實踐教學的新形式,有了明確的學時、學分要求。未來實踐教學的發(fā)展趨勢是建構起包含課程實踐教學、專業(yè)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教學在內的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不僅教師和學生要走出學校的“小課堂”,還要“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臺’建好‘大師資'\"[15]。雖然當前我國學校開展實踐教學的勢頭良好,但是也存在零散性、隨機性、形式化、同質化的問題,亟須進一步拓寬思路,尤其是偏文科的專業(yè)如何更好地開展實踐教學面臨更多挑戰(zhàn)。中國古代的儒家教育以人文素質教育為主,恰恰可以在這方面提供借鑒,目前相關研究成果還較為匱乏,學界如果能深入中國古代教育史料,發(fā)掘中國古代開展實踐教學的案例和經驗,則既可以為新時代人文類課程的實踐教學提供直接助益,也可以豐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向度、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實踐教學領域實現(xiàn)傳承和轉化。
第二,《學記》提出的“不陵節(jié)而施之\"的循序漸進安排教學內容的觀點在新時代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對各學段教育目標趨同、教育內容易重復的思想政治教育來說更有直接的借鑒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接續(xù)的過程,要針對青少年成長的不同階段,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16]目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思政教育“大中小”一體化,但很多構想仍然停留在理念層面,具體、細致、可落地的“大中小”一體化施教方案還較為缺乏。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內容之一,而古代儒家的教育恰好以道德教育為主旨,其在循序漸進提升學生道德修養(yǎng)層面積累了豐厚經驗,深人發(fā)掘、總結、轉化這些經驗,可以為進一步明晰各學段思政教育的側重點、提升思政育人的精細化和精準性提供啟發(fā)。
第三,《學記》對“教育時機”的重視頗具智慧。其對新時代教師的啟示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要注意提升教育的前瞻性,教師可以依據(jù)社會形勢變化、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等對學生的思想動向和成長困惑形成一些預判,從而有針對性地在學生心中植入能夠應對其思想動向和成長困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種子,并加以引導。另一方面,應注意提升教育的時效性和時代感,把教育內容嵌入時代語境中。教師可以結合課程特點,通過主動追蹤科技前沿、主動剖析社會熱點問題來開展教育,因勢利導。當學生能夠感到所學內容與現(xiàn)實世界緊密關聯(lián)時,其內在學習動機會隨之增強;當教育內容與科技前沿、社會熱點動態(tài)銜接時,也能更好地吸引學生注意力并引發(fā)學生的深度思考。
第四,《學記》運用朋輩互動來增進教育效果的成功做法,提示新時代學校教育應充分重視“非學習因素”對育人效果的影響。學校中的同學關系、師生關系、校園文化乃至家校配合等都屬于教育中的“非學習因素”,這些因素看似與教學內容無直接關系,卻能夠影響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這些因素運用得好,可以有效提升育人成效。以同學關系為例,同學間年齡接近、經歷相仿、面臨的成長困惑相似,他們之間互相分享信息、觀念或行為技能,更容易導致相關態(tài)度、信念和行為的改變。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有意識地鼓勵學生彼此切磋,讓學生在相互啟發(fā)、彼此對照中激發(fā)靈感、獲得成長;學??梢杂杏媱澋乇碚脙?yōu)秀學生、引薦優(yōu)秀校友使之發(fā)揮榜樣力量,也可以有目的地培養(yǎng)學生網(wǎng)絡意見領袖使之在網(wǎng)絡空間發(fā)揮正向作用,等。
三、善教:提升育人能力
“善教\"指向的是教師本身的育人能力。在學校教育中,教師發(fā)揮的是主導作用,專業(yè)知識、價值觀念等要經由教師傳達給學生,各種好的教育理念也只有通過教師的教學行為才能發(fā)揮作用,所以教師的育人能力至關重要?!秾W記》對誤人子弟的不稱職教師有批判,這對新時代教師仍然有警醒作用;《學記》對優(yōu)秀教師有判斷標準、有成長路徑規(guī)劃,這對新時代教師也仍然有指導和激勵作用。
《學記》把有經驗的良師稱為“君子”,把良師采用的育人方式稱為“喻”,即“君子之教,喻也\"[4]134關于“喻”,《學記》主要強調了兩點:“善喻”和“博喻”。“善喻\"指的是循循善誘的啟發(fā)式教學,《學記》說:“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4]134“和\"“易”“思\"表征的是“善喻\"效果的具體呈現(xiàn)。關于如何達到“和”“易”“思”,《學記》講:“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4]134\"道而弗牽\"指的是喚醒學生的內在自覺,讓學生主動學習,使教與學的關系融洽,這就是“和”;“強而弗抑\"指的是嚴格要求學生但不過分施加壓力,讓學習在學生眼中變得容易,這就是“易”;“開而弗達\"指的是向學生講道理時不要全盤托出,而要激發(fā)學生的思考,這就是“思”。“博喻\"則是“善喻\"的高階階段,《學記》說:“能博喻,然后能為師。\"[4]148元代理學家陳浩將“博喻\"注解為“循循善誘,不拘一涂也”[17]288,強調的是教師采用多種途徑啟發(fā)誘導學生。
縱覽《學記》,教師開展“善喻”“博喻\"的啟發(fā)式教學,須在能力上做好以下準備。
第一,洞察教育規(guī)律?!秾W記》說:“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4]134深刻領悟教育成功的原因和教育失敗的原因,是成為良師的必備素質。教師如果能夠站在全局角度對造成教育成敗的深層次原因有洞悉,就能準確判斷教學內容的深淺、次第以及相應教學方式的優(yōu)劣并進而作出恰當取舍?!秾W記》認為,在此基礎上才有可能做到“博喻”:“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后能博喻。\"[4]148
第二,了解學生心態(tài),厘清干擾學生學習效果的心理癥結之所在。《學記》認為“心之莫同也”[4]139,學生的心態(tài)各不相同,教師只有對此有了解,針對不同學生找到不同的教學啟發(fā)點,實行差異化教學,才能幫助學生矯正缺點,即“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4]139。在《學記》看來,良好的教育既能發(fā)揚學生的長處又能補救學生的短處:“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4]139
第三,掌握問與答的技巧。啟發(fā)式教學往往要借助師生間的問答來完成,而問答有技巧,《學記》把教師良好的提問能力稱為“善問”把教師擅長回答學生問題的能力稱為“善待問”?!秾W記》將這兩者視為“進學之道\"[4]160,即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的必由之路。《學記》以伐木為喻來描述“善問”:“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4]160又以撞鐘為喻來描述“善待問”:“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4]160在《學記》看來,“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4]165,“聽語\"指的是“聽學者所問之語”[17]288《學記》認為只會把自己記誦的知識灌輸給學生的人沒有資格當教師,只有具備“善問”與“善待問\"能力的教師才是優(yōu)秀教師。
上述能力并非教師天然具備,需要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持續(xù)打磨才能不斷提升,這個過程被《學記》稱為“教學相長”:“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4]57這深刻揭示了教與學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也指明了“教學相長\"的具體路徑。在這條路徑上,教師有兩個階段要跨越,一是“知不足”,二是“知困”。“知不足\"是在備課過程中的自我發(fā)現(xiàn),教師在開展教學前要學習積累相關知識,“學則睹已行之所短\"[5]1052,在備課學習的過程中會看到自身的不足,從而可以明晰繼續(xù)學習的方向;“知困\"則發(fā)生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當教師把知識傳遞給學生時,極易出現(xiàn)的一種情況是“不教之時,謂己諸事皆通。若其教人,則知己有不通”[5]1052,“知困\"意味著教師對自己教學能力的認知上了一個層次。教師“知不足\"進而“知困”補“不足\"進而解“困”的過程,體現(xiàn)的是優(yōu)秀教師所具備的勇于進取、超越自身的寶貴精神:“自反”和“自強”。唐朝大儒孔穎達認為《學記》這句話中的“反\"既是反省之“反”,又是返回再學之“返”。教師在備課和授課的過程中不斷自我反省,進而找到自身薄弱點予以突破,通過終身學習進而實現(xiàn)“自強”,即“凡人皆欲向前相進,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向身,而求諸己之困,故反學矣\"[5]1052。
《學記》上述關于何謂“善教”如何“善教\"的認知對新時代教師提升教書育人能力仍然具有指導意義,值得進一步轉化、傳承與弘揚。
第一,《學記》所倡導的“善喻”“博喻\"的啟發(fā)誘導教育方式是中國傳統(tǒng)育人方式的精華,特別適用于正處于學校教育階段的青少年。青少年正處于思維活躍、多變、叛逆的時期,循循善誘、啟發(fā)式教育可以很好地適應他們的思維特點,突顯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同時,循循善誘、啟發(fā)式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效果,也有助于對沖青春期學生的叛逆心理。當然,“當教育從古典的優(yōu)閑自在的教育走向現(xiàn)代意義上的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的知識與技能的教育時,教育的古典風光便再也難已重現(xiàn)了\"[18]。確實,現(xiàn)代教育環(huán)境和教育內容不同于古代,古代儒者往往是在低“師生比”且開放的環(huán)境中教育學生;現(xiàn)代學校教育則處于有固定教室、有固定授課時間,且“師生比\"較高的集體授課環(huán)境中,而成功的啟發(fā)式教學必然追求針對不同情境、針對不同學生的差異化啟發(fā)。顯然,與古代相比,現(xiàn)代學校教育的特點要落實啟發(fā)式教育確實有更多困難。古代儒家教育以倫理道德教育為主,這種教育內容更易于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開展啟發(fā)式教育,而現(xiàn)代學校教育學科分類細致,大多數(shù)學科以知識型教育為主,這種教育內容如果開展啟發(fā)式教育,則需要老師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進行教學設計,也需要學校提供更多、更全面的教學資源作支撐,這無疑也增加了難度。如何破解這些難題以發(fā)揮啟發(fā)式教育的優(yōu)勢,需要學校和教師結合具體課程、具體學生群體的特點深入思考。
第二,教育從根本上來說是做\"人\"的工作,根據(jù)“人”的特點開展工作是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當代學生相較古代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思維更加活躍、個性更為張揚,在此狀況下,《學記》對教師提出的洞悉教學規(guī)律、了解學生心態(tài)、練就“善問\"與“善待問\"的本領這三項能力要求,對當代教師不僅不可或缺,而且意義更為重要。具體來說,一方面,教育有其基本規(guī)律,教育對象愈復雜,教師深入探究教學規(guī)律、抓住教學要領就愈有必要,教育規(guī)律能夠幫助教師以“不變\"應“萬變”;另一方面,教師要正視當代教育對象在知識來源、個性、心態(tài)上的多元性,要通過多種渠道主動了解學生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進而制訂個性化的育人方案,從而做到以“萬變\"應“萬變”。在這一過程中,“善問”與“善待問\"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善問”與“善待問”所揭示的是師生之間理想的對話狀態(tài),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對話中的“問”必須來自學生的內在困惑,教師借由與學生的問答,將一般性回答轉化成與該學生特點相關的有針對性的具體回答,在溝通與共情中調動學生的求知熱情,進而在知識供給、技能培訓、品德養(yǎng)成等方面達致較為理想的育人成效。
第三,《學記》為教師職業(yè)能力提升所規(guī)劃的“教學相長”路徑,對新時代教師仍然適用,教師要處理好“自學\"與“教人\"之間的關系,要對自身職業(yè)能力持續(xù)發(fā)展保持自覺,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具體來說,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教師在“自學\"的過程中要不斷反思自身不足,通過學習加深、拓展、補充教學所需要的理論知識和教學方式以獲得自身成長;另一方面,教師在“教人”的過程中應有意識地覺察與學生交互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并樹立克服困難、不斷改進的決心,積極探索突破相關困境的各種辦法,督促自己進一步學習、進修,這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做先生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并不是販買些知識來,就可以終身賣不盡的。\"[9]\"教學相長\"把教師看作不斷發(fā)展的主體,體現(xiàn)的是教師所應具備的對教學的高度熱情、開拓創(chuàng)新的意識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具備了這些品質,在不斷“學一教一學”的過程中,教師育人能力的提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參考文獻:
[1]郭齊家.中國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7:105.
[2]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
[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4]高時良,譯注.學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5]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正義(中冊)[M]//《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6]高曉林,駱良虎.儀式教育融入“大思政課\"建設的內在邏輯、價值意蘊與實踐理路[J].思想教育研究,2023(1):103-108.
[7]周秉鈞,注譯.尚書[M].長沙:岳麓書社,2001:8.
[8]程顥,程頤.河南程氏遺書;河南程氏外書(上冊)[M].王承略,聶濟冬,主編.陳京偉,箋證.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20:31.
[9]王夫之.尚書引義[M].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62:13.
[10]習近平.論教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4.
[11]習近平.習近平致全國優(yōu)秀教師代表的信[N].人民日報,2023-09-10(1).
[12]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2).
[13]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第2版)[M].北京:中華書局.2019:276.
[14]方勇,李波,譯注.荀子(第2版)[M].北京:中華書局.2015:3.
[15]金正波.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臺[N].人民日報,2022-08-26(6).
[16]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6(1).
[17]陳浩,注.禮記集說[M].萬久富,整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18]周興國.“啟發(fā)式\"教學的\"中外\"與“古今\"[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2):10-15.
[19]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修訂本)[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39.
(責任編輯吳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