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學科教學是一種打破學科界限,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方法、思維深度融合的教學模式。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應主動打破學科壁壘,通過跨學科教學的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教師將跨學科教學引人小學語文課堂,有利于改變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模式,引導學生從多學科角度理解知識,拓寬視野,增強學習興趣與主動性,讓學生在探索中不斷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逐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一、緊扣文本,提煉跨學科元素
在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中,教師需以語文知識為基石,巧妙且恰當?shù)靥釤挷⑷谌似渌麑W科元素,有條不紊地圍繞語文知識開展教學活動,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yǎng)其綜合能力。
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的《松鼠》為例,教學伊始,教師引導學生研讀文本,圈畫出描寫松鼠外形、生活習性等方面的語句,像“松鼠是一種漂亮的小動物,乖巧,馴良,很討人喜歡。它們面容清秀,眼睛閃閃發(fā)光,身體矯健,四肢輕快”。通過分析這些語句,學生可以學習到作者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多個角度刻畫松鼠可愛形象的方法,進而提升語文閱讀理解與表達能力。
當學生對文本內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后,教師可以引人科學學科的知識,詳細地講解松鼠在動物分類學中的地位、生活環(huán)境、食物來源,以及松鼠鋒利的爪子有助于攀爬樹木、毛茸茸的大尾巴能在跳躍時保持平衡和在寒冷時保暖等獨特生理特征。教師可以借助科普視頻,給學生展示松鼠在大自然中的真實生活場景,利用圖片展示松鼠的骨骼結構、消化系統(tǒng)等,助力學生更全面地認識松鼠。
學生掌握這些科學知識后,教師引導他們再次閱讀文本。此時,學生能更深刻地領會作者描寫松鼠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切實感受到文學與科學的緊密聯(lián)系。
這種從文本出發(fā)挖掘跨學科元素的教學,能讓學生一邊感受文學魅力,一邊掌握科學知識,在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同時,培養(yǎng)跨學科學習能力。
二、多元協(xié)同,培育跨學科意識
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需要突破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視角,從多元角度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度剖析。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新思維,在保證閱讀教學質量的同時,注重跨學科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培養(yǎng)學生的跨學科意識,讓學生學會從不同學科的視角思考問題。
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繁星》為例,教師可以引入美術學科知識輔助教學。在課堂導人環(huán)節(jié),教師先引導學生初讀詩歌,體會詩歌描繪的畫面和表達的情感。接著,教師用輕柔的語調朗讀詩歌,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繁星閃爍的畫面。隨后,教師鼓勵學生將腦海中的畫面用繪畫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在學生繪畫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講解一些簡單的繪畫構圖知識,比如,如何表現(xiàn)星空的遠近層次感、怎樣用色彩體現(xiàn)繁星的明亮等。
學生完成繪畫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享各自的作品,結合詩歌內容講述自己在繪畫時的想法。學生通過將抽象的詩歌轉化為繪畫作品,不僅鍛煉了美術創(chuàng)作能力,還深入地理解了詩歌描繪的意境。之后,教師可以引入音樂學科元素,播放一些輕柔舒緩、帶有星空主題的音樂,讓學生伴著音樂再次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韻律美與音樂的和諧統(tǒng)一。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課堂教學不再局限于文字的解讀,而是通過美術、音樂等多元視角,讓學生從不同維度感受文本的魅力,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跨學科學習意識。
教材內的跨學科資源豐富,教師需敏銳挖掘并合理利用,助力學生攻克語文學習的重難點,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融通生活,訓練跨學科思維
語文學習的源頭是生活,跨學科教學必須緊密關聯(lián)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要把跨學科教學和學生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時能利用生活中的知識、經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鍛煉學生從多個學科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學用結合。
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植物媽媽有辦法》為例,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在課前,教師讓學生和家長一起去公園、郊外觀察各種各樣的植物,重點觀察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并做好記錄。像在公園的開闊草坪上,學生能看到蒲公英在微風中輕輕晃動,那白色的絨球里藏著無數(shù)等待飛翔的種子;在郊外的溪邊,學生可以看到柳樹細長的枝條上,柳絮帶著許多的種子,只要有風拂過,它們就紛紛揚揚飄向四周。
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分享自己的觀察發(fā)現(xiàn)。學生可能會提到蒲公英的種子像小降落傘,借助風傳播;蒼耳的種子帶刺,能掛在動物皮毛上傳播等。接著,教師結合科學知識,為學生講解這些植物傳播種子方式背后的科學原理,比如蒲公英種子輕盈且?guī)в薪q毛,風一吹就能飄向遠方;蒼耳種子的特殊結構使其能夠附著在動物身上,隨著動物的移動而傳播。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的利用自然力量傳播種子的現(xiàn)象,鼓勵學生用繪畫或者簡單的文字描述出來,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植物種子傳播創(chuàng)意設計”活動,讓學生發(fā)揮想象,為自己喜歡的植物設計獨特的種子傳播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能夠在生活情境中靈活運用多學科知識,鍛煉跨學科學習思維。
四、拓展延伸,培養(yǎng)跨學科素養(yǎng)
在語文教學中,為全方位提升學生的跨學科素養(yǎng),教師不能局限于課本知識,而要拓展教學內容,將跨學科學習活動視為學生增長知識、發(fā)展綜合能力的關鍵路徑。教師應依據課文核心要點,引入高質量的課外素材,精心設計形式豐富的拓展閱讀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跨學科素養(yǎng),
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的《花鐘》為例,為助力學生透徹理解不同植物開花時間各異的現(xiàn)象及背后原理,教師可以引入關于植物生物鐘的科普文章作為拓展閱讀材料,引導學生開展閱讀探究活動。在學完課文后,學生自主閱讀拓展資料,探究影響植物生物鐘的因素,像光照時長、溫度變化等,以及植物生物鐘對其生長、開花、結果等生命活動的作用。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探尋植物生物鐘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運用,讓學生切實認識到植物生物鐘與人類生產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激發(fā)他們對自然科學的好奇與探索熱情。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深人領會課文內涵,通過拓展閱讀與探究,收獲語文、科學等多學科知識
總之,跨學科教學為小學語文課堂注人了活力,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在具體實踐中,教師要鉆研文本,精準提煉跨學科元素,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跨學科意識,緊密聯(lián)系生活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跨學科思維,合理拓展延伸課外資源夯實學生的跨學科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