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數(shù)學壓軸題常以二次函數(shù)為主,結合其他知識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雖然題目復雜,但題型存在一定的規(guī)律.第一問常求拋物線的解析式,后續(xù)則結合一次函數(shù)、三角形等,考查學生的應用能力,如動點問題、最值問題等.
長度最值問題
長度的最值問題包括圖形的周長最值問題、線段的最值問題.在解答這類問題時,首先需要確定定點,而后根據(jù)“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直線外一點與直線上點的連線中垂線最短”等知識,確定動點取得最值的位置,進而結合相關知識進行解答.在長度最值問題中,應當積極將問題向以上兩種形式進行轉化,從而降低解題的難度.
例1已知拋物線與 x 軸的負、正半軸分別交于點 A,B ,與 y 軸交于點 C ,且 BO=CO=3AO=3 .點 P 是拋物線對稱軸上的動點.
(1)求拋物線的解析式;
(2)如果點 D 是 x 軸上一動點,求 的最小值.
解析 (20 (1)y=-(x+1)(x-3)=-x2+2x +3
(2)如圖1,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標記點 B 、C,D ,
再在 y 軸上找到點 E ,點 E 的坐標為 .
連接直線 BE ,此時 ∠EBO=30° ,過點 D 作DM⊥BE ,交 BE 的延長線于點 M ,此時DM
過點 c 作 CN⊥BE ,交 BE 于點 N
此時 CD+DM>CM>CN ,當 C,D,M 三點共線時,
點 M,N 重合, 的最小值即為 CN
在 RtΔCEN 中,因為 =60°
所以可求得 即
的最小值為
在解答本題第(1)問時,結合題目信息可求出坐標 A(-1,0),B(3,0),C(0,3) ,代入可得拋物線的解析式為 y=-x2+2x+3 ;第(2)問,首先需要確定點 E ,而后作輔助線 DM⊥BE,CN⊥BE ;此時存在 CD+DM>CM>CN ,且當 C,D,M 三點共線時, 的最小值即為 CN ;結合幾何關系,可以得到
的最小值為
(20
2 面積最值問題
面積的最值問題也是常見的壓軸題考點,常涉及的問題有三角形面積最值、四邊形最值問題等.在解答這類問題時,常用的方法有補形法、公式法、切線法等.在實際的解題過程中,第一步依舊是求出函數(shù)解析式;而后應確定圖形所涉及的定點,在此過程中,結合兩點間的坐標公式,求得兩點間的距離;再結合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確定面積取最值時,動點的位置,最后結合公式,求得動點坐標.
例2如圖2,拋物線 y=ax2+bx-4(a≠0) 與 x 軸交于點 A(-1,0),B(4,0) ,與 y 軸交于點 C
(1)求拋物線的解析式;
(2)直線 ξl 為拋物線的對稱軸,點 D 與點 C 關于直線 ξl 對稱,點 P 為直線 AD 下方的一動點,連接PA?PD ,求 ΔPAD 面積的最大值.
解析 (1)y=x2-3x-4.
(2)函數(shù) y=x2-3x-4 ,則其對稱軸直線 ξl 為x=1.5 ,
同時,可得 C 點坐標為 (0,-4) ,故 D 點坐標為(3,-4) ,
如圖3,過點 P 作 PF⊥y 軸,交 AD 的延長線于點 F ,
則直線 AD 的解析式為 y=-x-1
因點 P 為直線 AD 下方一動點,故設 P(m,m2-3m-4)(-1 根據(jù)表達式
可得,當 m=1 時, SΔPAD 取得最大值為8.
本題中第(1)問,將點 A(-1,0),B(4,0) 代人到 y=ax2+bx-4(a≠0) 中,即可得拋物線解析式為 y=x2-3x-4 ;第(2)問,首先應確定 C,D 點的坐標為 (0,-4),(3,-4) ,而后作輔助線,可得直線 AD 的解析式為 y=-x-1 ,設 4) (-1
3結語
綜上所述,可以發(fā)現(xiàn),解答每類問題都需要學生擁有堅實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計算能力,并且,還需要學生能夠結合不同題目,靈活作出輔助線.因此,在日常學習中,學生一定要積極總結,不斷歸納解題策略.
參考文獻:
[1陸蘭蘭.例析對二次函數(shù)綜合問題的突破策略[J].數(shù)理化解題研究,2022(35):59—61.
[2」高學賢.初中數(shù)學二次函數(shù)動點問題解題方法探究[J]數(shù)理天地(初中版),2023(17):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