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叛逆思想尤為突出,學生們開始質疑權威,挑戰(zhàn)規(guī)則,尋求自我認同。這種叛逆并非全然負面,它標志著個體意識的覺醒,但若引導不當,也可能導致學生與家長、教師之間的關系緊張,甚至產生對立情緒。與此同時,隨波逐流的心理現(xiàn)象也不容小峴,部分學生為了融入群體,可能會盲目跟從,放棄自我判斷,這不利于他們形成獨立健全的人格。
一、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xiàn)狀
(一)日常關注不夠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在大多數(shù)初中學校里并沒有得到應有的、充分地重視,這一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xiàn)以及學校教育管理的諸多細節(jié)上。在一些初中學校里,不時會出現(xiàn)多起因學生間矛盾而引發(fā)的打架斗毆事件,這些事件不僅破壞了校園的和諧氛圍,也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影響。此外,還有很多學生在課堂上表現(xiàn)出搗亂行為,公然破壞課堂秩序,如隨意插話、大聲喧嘩等,這些行為不僅影響了教師的教學進度,也干擾了其他同學的學習狀態(tài)。更有甚者,一些學生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產生過激行為,如自殘、離家出走等,這些極端行為更是敲響了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警鐘[1]。
雖然上述現(xiàn)象在很大程度上屬于初中生在成長過程中可能經歷的正常心理變化范疇,但學校教師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當承擔起更多的責任,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動向和行為表現(xiàn),需要通過日常的觀察和交流,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由此來最大程度避免發(fā)生危險事件。但是自前來看,部分學校受傳統(tǒng)教育教學觀念影響,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學生成績提升層面和技能培養(yǎng)方面,忽視了對他們心理層面的教育和引導,導致他們面對心理壓力時無法得到有效排解,這種教育傾向亟待糾正,以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fā)展。
(二)指導力度不足
埃里克森的社會化發(fā)展理論中,將12至18歲這一關鍵階段明確劃分為青年期,并深刻指出這一時期的主要心理沖突集中體現(xiàn)在同一性對角色混亂的掙扎上。在這一階段,學生常常陷入對自我認知的迷茫,表現(xiàn)出明顯的喪失目標感和失去信心的現(xiàn)象。他們可能會對自己的未來方向感到困惑,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而這些復雜的內心體驗往往超出了學生自身的理解和應對能力,因此,他們很難科學地認識自己為何會出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的專業(yè)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心理障礙的陰影也悄然籠罩在這一年齡段的學生之上。焦慮癥、抑郁癥、強迫癥、恐怖癥以及人格障礙等心理問題,如同無形的枷鎖,嚴重困擾著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他們的學業(yè)表現(xiàn),更在深層次上扭曲了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阻礙了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遺憾的是,在當前初中學段的教育實踐中,許多教師面對學生的這些心理困境時,往往顯得力不從心。他們缺乏專業(yè)的心理學知識和心理輔導技巧,難以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來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部分教師僅僅提供淺層次的安慰和鼓勵,卻缺乏專業(yè)引導,即便部分教師嘗試結合學生具體情況進行疏導,但由于力度不足且缺乏系統(tǒng)性和持續(xù)性,而難以發(fā)揮出真正效用,使得學生無法有效擺脫心理障礙。
(三)中學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
對于中學生來講,壓力不僅是繁重的學業(yè)所帶來的,還有來自父母的壓力,大部分中學生的父母對于他們寄予厚望,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通過中考、高考改寫命運,就是這樣“望子成龍”的心理無形之中增加了學生的壓力。除此之外,父母在參與一些活動時,經常會拿孩子進行比較,這樣的攀比行為對于這些處于中學階段的青少年來講,無疑加重了他們的心理壓力與負擔,進一步影響了中學生的心理健康。
(四)字生的生沽壞境不同,所受到的教有也不同對于學校而言,應當加強學生網絡安全意識的教育,讓學生了解到網絡空間可能存在的一些危害以及對于心理健康產生的影響。要加大引導力度,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三觀,使得學生真正地理解網絡世界的虛擬性,不要對網絡產生過度的依賴。由于學生的成長經歷、生活環(huán)境各不相同,所以不同的學生面對同一問題的解決方式不同,對于他們產生的影響也不同。然而大部分的中學生對于自己的生活存在一定的不滿,他們渴望過上自己想象中的那種生活,網絡世界這個虛擬的環(huán)境滿足了大多數(shù)學生的幻想,這也是中學生對網絡產生強烈依賴性的重要原因。長時間處在虛擬的網絡環(huán)境中,使中學生現(xiàn)實的道德意識與法治觀念被弱化,導致部分青少年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中學生正處于人生中的青少年時期,這是一生中最為美好的時光,也是他們從幼稚逐漸走向成熟的過程,而這一時期的感情也是最為豐富的。這一時期的學生有著極強的求知欲、思想也十分活躍,同時對于一些新奇的事物也充滿了好奇心。但是這一時期中學生的自控能力是非常弱的,往往容易在豐富多彩的網絡世界中迷失自己,尤其是網絡世界中沒有現(xiàn)實世界中的束縛感,他們可以毫無顧忌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就很容易出現(xiàn)心理問題。在網絡技術快速發(fā)展的今天,人們對于網絡的關注程度在不斷上升,網絡沖浪、網上購物、網上訂餐、社交等一系列活動都可以在網上進行,極大提高了人們生活的便捷性。但是網絡對于信息傳播的限制性不高,導致一些負面信息能夠快速傳播開來,對中學生產生一些不良影響。
二、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組織教師鉆研心理健康教育
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保持良好心理狀態(tài),需要提高對心理教師隊伍的建設力度,通過合理配置和優(yōu)化來提升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基于此,學校需要組織教師參加專業(yè)的教育培訓活動,同時要針對中學生這一特定群體,開展心理方面理論和技能的培訓,這不僅要求教師掌握基礎的心理健康知識,更要對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常見問題及應對策略有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此外,教師還需對整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心理成長軌跡進行系統(tǒng)地梳理,了解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及其相關心理學理論的演變歷程,包括熟悉各大心理學家所提出的各種教育理念,如埃里克森的社會心理發(fā)展階段理論、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等,并將這些理論精髓與學校實際出現(xiàn)的各種案例緊密結合,通過案例分析,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工具。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注重觀察并記錄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實施過程中的各種反應,無論是積極的正向反饋還是消極的抵觸情緒,都應成為教師調整教學策略、優(yōu)化教育內容的寶貴依據(jù)。通過這些細致入微的記錄與分析,教師可以不斷積累經驗,為后續(xù)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加精準而有效的指導,從而為學生構建一個堅實而全面的心理健康防護網[3]
(二)加強網絡安全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面對網絡給中學生心理健康所造成的影響,學校應當加強網絡安全教育,增強學生自身的網絡安全意識。對于中學生而言,成績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加強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極有可能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xiàn)問題。因此,學校要積極開展網絡教育宣傳活動,關注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網絡對于人們的危害。學生也要學會主動地擔負起網絡安全的責任,在對學生開展網絡安全教育時,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發(fā)進行網絡教育的宣傳。除此之外,還需要在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多開展一些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活動,學校還需要加強網絡環(huán)境建設,對于一些優(yōu)秀的文化進行宣傳,在網上對學生進行相應的道德規(guī)范。學校應該開設相應的心理健康課程,對學生當中潛在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防止學生因為生活上的孤僻所造成的心理問題。網絡雖然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產生了不良影響,但是網絡也有有利的一面,例如網絡上豐富的教育資源進一步提升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并且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網上進行知識的學習與傳播,這對于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就需要相關的規(guī)定對網絡進行一定的約束,對網絡環(huán)境進行深層次的凈化,讓網絡為中學生的學習提供助力。
(三)構建家校協(xié)同機制,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協(xié)同機制的核心在于通過雙方的緊密合作,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進行積極引導,從而強化其心理健康教育。這一機制的實施,既需要學校的主動作為,也離不開家長的積極參與。學校作為教育的主陣地,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邀請家長參與學校教育過程,如定期開放校園日,讓家長親身體驗學校的教學環(huán)境、文化氛圍以及管理細節(jié),不僅可以增強家長對學校的了解與信任,也為家長提供了直觀感受孩子學習環(huán)境的機會,有助于增進家校之間的理解與溝通。針對個別學生出現(xiàn)的異常行為或情緒波動,學校應及時與家長取得聯(lián)系,深入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成長經歷及近期遭遇的挑戰(zhàn),以便雙方共同制定個性化的教育方案。這種及時的信息共享,有助于家長和學校迅速識別問題根源,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問題惡化,為學生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家?;邮羌倚f(xié)同機制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定期召開家校會議,成為雙方溝通的有效平臺。會議上,教師和家長可以圍繞學生近期的學習狀態(tài)、行為表現(xiàn)、情感變化等議題進行深人討論,共同尋找最佳解決方案。此外,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如微信、電話、釘釘群等,建立便捷高效的溝通渠道,使得家長能夠隨時掌握孩子的在校情況,及時給予關愛與指導。這種即時反饋機制,有助于家長更加精準地把握孩子的心理動態(tài),實施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叛逆心理導致的逃課、上課搗亂為例,這類行為不僅干擾了正常的教學秩序,也反映了學生內心深處的困惑與不滿。面對這樣的情況,單純的學校教育往往難以奏效,需要家長的深度介入。家校雙方應共同分析學生產生叛逆心理的原因,這種原因可能是對自我價值的探索、對權威的挑戰(zhàn),或是對某種不公待遇的反抗。在此基礎上,家長和學校應聯(lián)合開展教育引導,讓學生認識到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尊重他人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礎。同時,也要引導學生理解,每位教師都有其獨特的教學風格,學生應學會適應并尊重這種多樣性,而不是通過消極行為來表達不滿。家校協(xié)同機制在處理此類問題時,強調的是溝通與理解,而非簡單的責備與懲罰。家長與學校應鼓勵學生主動與教師溝通,表達自己的想法與需求,同時教師也應根據(jù)學生的反饋適時調整教學策略,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包容、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這一過程,既是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化,也是對師生關系的一次重構,促進了雙方的相互理解與尊重。
(四)聯(lián)合地方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從學情角度來看,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面臨學業(yè)、親子、人際等多方面壓力和挑戰(zhàn),這些挑戰(zhàn)往往伴隨著一系列的心理反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心理問題在很多學生身上呈現(xiàn)出共性特征,如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對自我價值的懷疑、對人際關系的處理等。因此,通過聯(lián)合地方高校,利用其在心理學領域的專業(yè)優(yōu)勢和豐富資源,可以為中學生提供一個更為廣闊、專業(yè)的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地方高校擁有專業(yè)的心理學教師隊伍和先進的心理咨詢服務體系,能夠針對中學生的心理共性問題,設計并實施一系列科學、系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活動。這些課程和活動可以覆蓋自我認知、情緒管理、人際交往、壓力應對等多個方面,通過講座、工作坊、小組討論等形式,深入淺出地向中學生傳授心理健康知識,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心理觀念,掌握有效的心理調適技巧。此外,不同學校之間的學生交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學生之間的互動與影響,往往能夠激發(fā)他們之間的共鳴與理解,進而帶動整個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發(fā)展。通過組織跨校際的心理健康主題活動,如心理健康周、心理劇表演、心理沙龍等,可以增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與支持,形成積極向上的校園心理氛圍。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學校還應注重引導學生正確看待青春期出現(xiàn)的各種心理變化,鼓勵他們以開放、接納的態(tài)度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同時,當學生遇到心理問題時,學校應避免采取簡單粗暴的硬性措施,而應倡導以理性、關愛的方式加以解決,包括建立有效的心理咨詢服務機制,為學生提供及時、專業(yè)的心理支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增強學生的心理自我保健意識,以及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合作,共同為學生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三、結語
總之,開展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極為迫切且重要。通過專業(yè)的心理輔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及家校合作等方式,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學會情緒管理,增強抗壓能力,從而健康平穩(wěn)地度過青春期,成長為具有心理健康、積極樂觀的社會一分子。
參考文獻
[1]韓曉偉.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班級管理中的有效策略探究[J].知識文庫,2024,40(07):76-79.
[2]張彩艷,王歡歡.中學生心理健康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3(02):123-125.
[3]魏力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xiàn)狀分析及對策研究[I].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0):17.
(作者單位: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qū)白水鎮(zhèn)白水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