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革命歷史和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時期書寫下來的濃墨重彩的歷史印記,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霸跇嫿ㄖ袊锩适逻@棵參天大樹的過程中,全國性的敘事是軀干,地方性的敘事是枝葉\"。地方紅色文化是地方革命歷史、地方紅色傳統(tǒng)與地方紅色精神的集中反映。對地方紅色文化的保護與研究,是留住地方紅色血脈、延續(xù)地方紅色基因,繼而以生動鮮活的地方紅色敘事支撐全國性紅色敘事的重要工作。同時,也是在新時代背景下以地方紅色文化涵養(yǎng)高校學生家國情懷,激發(fā)其愛國情、強國志的重要舉措。
臺州是浙江紅色革命的先發(fā)地,孕育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紅色傳統(tǒng)、紅色精神和紅色文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紅色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工作,反復強調:“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2]。進入新時代,講好思政課,建設“大思政課”育人陣地,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就是我們補足學生精神之鈣的重要資源。我們應該善用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以紅色精神培育理想信念、以紅色文化涵養(yǎng)家國情懷、以紅色傳統(tǒng)賡續(xù)復興使命,充分發(fā)揮紅色文化資源的啟智育人價值。
一、臺州紅色文化資源概述
作為紅色文化資源集聚之地,臺州近年來持續(xù)推進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目前有據可查的,臺州有211處紅色文化資源[3]。臺州紅色文化作為一種重要資源,按照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分法來看,物質文化資源表現為遺物、遺址等革命歷史遺存與紀念場所,非物質文化資源則主要表現為紅色革命精神(見表1)。
也有學者結合張?zhí)┱\的三分法,將臺州紅色文化資源分為物質形態(tài)、精神形態(tài)、信息形態(tài)三大類[4也就是在兩分法的基礎上,多出了信息形態(tài)的紅色文化資源類型,它包含紅色文獻、紅色文藝、紅色研究、紅色創(chuàng)作。這一分類法,進一步細化和充實了臺州紅色文化資源的內容與類型,為我們研究和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賡續(xù)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提供了更多維的視角和更豐富可查的方向。
從“大思政課”角度來看,無論是物質形態(tài)、精神形態(tài),還是信息形態(tài),我們最終都要將其轉化為可觀可感、可講述、可傳播的“故事”,借“故”傳“道”。因此,筆者傾向于將上述資源形態(tài)進行整合,提取出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中的“人、物、事、魂”(見表2),將其與思政育人目標進行對接,讓學生在更為直觀的“故事”中學習紅色文化、涵養(yǎng)家國情懷。
臺州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豐富、特色鮮明。一是臺州屬于浙江紅色革命的先發(fā)地。浙江省第一個蘇維埃政權、臺州市第一個共產黨組織、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首次也是至今唯一一次聯合作戰(zhàn)、“高山上的堅強戰(zhàn)斗堡壘”紅旗11年不倒等,這一個個“第一\"和不朽傳奇,都印證了紅色就是臺州發(fā)展的鮮明底色,刻畫了臺州敢為人先、不懼風險挑戰(zhàn)的紅色印記;二是地方紅色傳統(tǒng)與紅色精神特色鮮明,并由此孕育出“艱苦創(chuàng)業(yè)、奮發(fā)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chuàng)新”的臺州城市精神一—大陳島墾荒精神;三是各區(qū)縣地區(qū),都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具備傳承紅色基因、續(xù)紅色血脈的先天優(yōu)勢,但彼此之間較為分散,有待優(yōu)化為系統(tǒng)連片、聚合開發(fā)、協(xié)同聯動的傳播與發(fā)展模式。
二、地方紅色文化融入高職“大思政課”建設的價值意蘊
以史育人、以文化人,歷史和文化都是育人的重要載體。將地方紅色文化融入高職“大思政課”建設,一方面要借助歷史敘事,向學生“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讓紅色歷史躍然紙上,讓紅色精神傳承發(fā)展,讓紅色文化浸潤人心,促使學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另一方面,應該注重挖掘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中的人、事、物、魂,通過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融通線上線下、校內校外、課內課外,以紅鑄魂,充分發(fā)揮其育人價值。
第一,發(fā)揮地方紅色文化的歷史印證價值,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歷史觀、國家觀、黨史觀,增強歷史責任感。歷史和文化是我們明白來時路、清楚腳下路、展望未來路的重要載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史實說話,生動傳播紅色文化。紅色文化既見證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歷史,也昭示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真諦[5。地方紅色文化史書寫了地方黨組織和革命先驅為人民利益勇毅前行、浴血奮戰(zhàn)的歷史,也記錄了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地方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
在“大思政課”視域下,善用地方紅色文化,就是要將黨在地方上的具體的輝煌成就、艱辛歷程、歷史經驗、優(yōu)良傳統(tǒng)融入“大思政課”的教學與實踐中,讓學生在豐富可感的地方紅色敘事中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道理。要將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中豐富的物質形態(tài)、精神形態(tài)和信息形態(tài)充分利用和傳播,讓學生在實物觀摩、情景再現、精神感悟等形式中,深刻領悟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歷史必然性。要將地方紅色文化在當代的具體表現形式和傳承傳播路徑分析給學生,讓他們深刻領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yōu)勢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性,增強自覺意識和擔當意識。
第二,發(fā)揮地方紅色文化的文化傳承價值,增強學生的紅色文化認同感,增強文化自信。文化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生存發(fā)展的重要根基。紅色文化是我們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和傳承紅色文化,有利于學生鑄牢正確文化觀,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
地方紅色文化承載著地方紅色精神與紅色基因,將其融入“大思政課”建設,就是要將地方紅色文化中飽含的優(yōu)秀品質、堅定信仰、偉大精神熔鑄在“大思政課”的多元形式和多維平臺中,使之轉化為砥礪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同時,要將地方紅色文化貫穿“大思政課”建設的始終,進一步促使學生加強對地方文化和地方精神的感知與內化,進而增強歷史自覺和文化自信。
第三,發(fā)揮地方紅色文化的道德培育價值,幫助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強化對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的認同,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我們黨在百年奮斗中,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偉大的革命精神,集中體現了黨的堅定信念、根本宗旨、優(yōu)良作風,是激勵青年大學生不懈奮斗的寶貴精神財富。將地方紅色文化中蘊含的優(yōu)秀精神品質和正向價值理念融人“大思政課”教育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有效引導學生積極踐行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還要教育引導學生學習黨在革命、建設、改革時期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對黨忠誠的大德、造福人民的公德、嚴于律己的品德”[],以此涵養(yǎng)高尚的道德品質,立志成長為賡續(xù)紅色血脈、心系偉大復興使命的新時代好青年。
第四,發(fā)揮地方紅色文化的實踐育人價值,引導學生在紅色歷史和紅色精神的感染下,自覺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書寫不悔的青春篇章。習近平總書記教育引導青年大學生深人學習以“黨史學習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使之明晰“為什么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為什么要堅持和捍衛(wèi)新中國的基本制度”“為什么實行改革開放”“為什么新時代要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不動搖”等問題。通過這一過程,使青年大學生深刻理解理論、增強信念、崇尚道德,并付諸實踐,從而自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進一步鞏固理想信念,繼承和發(fā)揚紅色傳統(tǒng),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三、地方紅色文化融入高職“大思政課”建設的路徑探析
把地方紅色文化融入高職“大思政課”建設,既有地方政府對紅色文化傳播的有效助推,也有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現實助力;既是歷史傳承之需,也是時代發(fā)展之要;既要注重知識傳授,也要加強情感培育,要注重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到紅色政權來之不易、紅色歷史不容遺忘、紅色精神需要傳承,讓其在紅色文化中汲取奮進力量。
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fā)《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明確提出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要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臺”、建好“大師資”。因此,高職院??梢源巳胧郑ㄔO以紅鑄魂“大課堂”,將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形成育人合力;搭建以紅啟智“大平臺”,充分利用好線上線下資源、校內校外資源、課內課外資源,提升育人成效;建好以紅育人“大師資”,通過專兼結合隊伍建設、深化相關理論研究、注重師資培養(yǎng)培訓,強化育人能力。
(一)建設以紅鑄魂“大課堂”
建設以紅鑄魂“大課堂”,既要有效發(fā)揮地方紅色文化的鑄魂育人作用,也要充分發(fā)揮思政課程立德樹人作用;既要重視發(fā)揮思政小課堂的作用,也要重視開拓社會大課堂的作用;既要堅持課程育人,也要加強實踐育人。
首先,要突出思政課課堂教學的主渠道建設,在思政課中用好用活地方紅色文化。要深入挖掘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蘊含的育人元素并將其有效融人思政課教學,讓學生在可感可觸的地方紅色故事中增強對歷史的正確認知和愛國的理智情感。
其次,強化實踐育人,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要充分運用地方各類紅色資源,善用其物質形態(tài)、精神形態(tài)、信息形態(tài),建設“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積極開發(fā)和組織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教學,促使學生將紅色精神內化于心形成堅定的信仰,進而外化于行自覺投身偉大復興中國夢建設。
(二)搭建以紅啟智“大平臺”
搭建以紅啟智“大平臺”,就是要將地方紅色文化有機融入高校“大思政課”的“大平臺”建設,推進具有紅色底色的思政教育信息化,充分利用線上線下、校內校外、課內課外的資源,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育人體系。
首先,加強課內課外資源銜接。課內用好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課外借助紅色文化實踐資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強育人效果。其次,有效整合校內校外資源。校內依托馬克思主義學院,聯合校史館、圖書館、學生社團等共建紅色文化育人平臺,舉辦紅色文化講座、紅色讀書會、紅色文化展覽等活動。校外可以與地方黨史紀念館、革命舊址、紅色教育基地等合作,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最后,促進線上線下資源有機融合[。借助信息化手段,將線下地方紅色文化的物質形態(tài)轉化為虛擬仿真的線上展館;將線下地方紅色文化的精神形態(tài)轉化為線上專題教學音視頻和圖文資源;將線下地方紅色文化的信息形態(tài)轉化為線上拓展學習資源。同時,還可以將以紅鑄魂“大課堂”建設中析出的實用講義和理論研究成果,進一步轉化為地方紅色文化的精品課程庫、素材庫、案例庫等優(yōu)質線上資源。
(三)建好以紅育人“大師資”
建好以紅育人“大師資”,就是要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的、具備地方紅色文化理論研究素養(yǎng)的高素質師資團隊,既要充分用好校內思政育人師資,也要積極引進校外相關的專家學者和社會各類先進代表,雙向發(fā)力,進一步推進學?!按笏颊n”建設,助力思政育人取得實效。
首先,建設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教育部就《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答記者問時提出:高校要建立健全思政課特聘教授制度和兼職教師制度[8]。這就說明高?!按笏颊n”的“大師資”建設應該秉持開放性,除專業(yè)思政教師外,還應廣泛聘用各類師資投人學校思政育人工作,如社科界專家學者和黨史紀念館講解員等社會各界優(yōu)秀代表,特別是要選聘具備地方紅色文化研究的優(yōu)秀師資加入思政課教師隊伍,高質量推進以紅育人的“大師資”建設。
其次,深化“以紅育人”的相關理論研究與師資隊伍的培養(yǎng)培訓。一方面,要充分發(fā)揮地方紅色文化的鑄魂育人功能,就要向內發(fā)力,深化教師隊伍建設,強化教師對地方紅色文化的理論研究。比如建立紅色文化研究中心,定期開展地方紅色場館實踐研學、地方紅色精神研討會、地方紅色文化研究會等活動,引導和支持思政教師團隊加強對地方紅色文化的研究和學習。另一方面,要重視對師資隊伍的培養(yǎng)培訓工作。建立定期培訓制度,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實地訪學、線上學習、現場講座等形式,提升師資隊伍育人素養(yǎng)。最后,還要完善相關考評監(jiān)督機制,激勵教師自我提升、自我完善,以期提升“大師資”以紅育人實效。
參考文獻
[1]趙月枝,沙垚.地方紅色文化的當代意義[EB/ OL].(2019-10-24)[2024-10-29].http://www.qstheory. cn/dukan/hqwg/2019-10/24/c_1125147062.htm.
[2]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用好紅色資源賽續(xù)紅色血脈努力創(chuàng)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yè)[EB/OL].(2021-09-30)[2024-10-29].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1-09/30/c_1127915721.htm.
[3]中共臺州市委黨史研究室編.臺州黨史勝跡圖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
[4]蘇安娜.數字人文視域下地方紅色文化資源開發(fā)研究——以臺州市為例[J].檔案天地.2024(02):23-28.
[5]容旭升.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做好國防教育的思考——以鐘山縣為例Ⅲ.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3,12(11):136-137.
[6]共產黨員網.習近平:深入推進青藏高 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EB/OL].(2021-06-09) [2025-01-08].https://www.12371.cn/2021/06/09/ ARTI1623224944697887.shtml.
[7]人民日報客戶端.一見·@ 全體黨員,這三個“德”要 牢 記.[EB/OL].(2021-06-11)[2024-12-19].https://www.peopleapp.com/column/30039212261-500004204014.
[8]中國政府網.教育部就《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答記者問[EB/OL].(2022-08-24)[2025-1-8].https://www.gov.cn/zhengce/202212/content_6716526.htm.
本文得到以下項目支持:2023—2024年臺州市社科聯研究課題“臺州地方紅色文化融入高職‘大思政課”建設的理路研究”(23YA10)。
(作者單位:臺州科技職業(yè)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