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發(fā)布和實施,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建設也進入了新的發(fā)展階段。新課標中強調核心素養(yǎng)導向培育時代新人,提出了五大核心素養(yǎng),其中就包含“法治觀念”。老師們也意在通過教學去落實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觀念”,但是缺乏落實法治教育的有效方法,所以在課堂上往往出現(xiàn)了對法條內容的大量出示,“填鴨式”地向孩子灌輸法治內容,導致法治教育的內容使孩子感到生硬、枯燥,所以如何讓法治教育變得生動有趣,如何讓法治觀念的種子柔性落于學生的心靈,并轉化為學生自覺行為,是教學的關鍵。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主張的教學理論,這一理論既是教學論,又是方法論?!跋壬米鰜斫?,乃真教;做來學,方是實學?!碧招兄壬梅N稻來打比方:種稻要在田里做,便須在田里學,在田里教??梢娞招兄壬鷱娬{教學需與實踐相結合,教育與生活的關系密不可分。這與新課程改革下的道德與法治所倡導的“讓教與學根植于學生的生活”不謀而合,筆者認為將此主張踐行于培養(yǎng)第三學段學生法治觀念中,將對學生的法治觀念培養(yǎng)起到重要助推作用。
下面,筆者將結合自身道德與法治教學實例,探索新課標背景下,“教學做合一”視域下第三學段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法治觀念的培養(yǎng)。
一、新課標背景下第三學段“法治觀念”認識
2022年新出版的新課標既繼承以往課改的成果,又充分反映時代發(fā)展的新要求,“法治觀念”作為核心素養(yǎng)要素之一被正式寫人新課標,法治教育也作為學習主題在該課標的課程內容中占據(jù)了一席之地[]。
新課標中對“法治觀念”的界定為:“法治觀念是指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利義務相統(tǒng)一的理念,使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成為人們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為?!逼渲械谌龑W段(5~6年級)是對學生直接進行法治教育的階段,作為小學的“最高階段”,其要求與前一學段相比有了顯著提高,在教學中須貫穿憲法精神,從學生的生活中尋找“法”,切身體驗,讓“法”走進學生的心靈,啟蒙學生的法治思維,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思維與行為方式[2]。
二、“教學做合一”理論在“法治觀念”培養(yǎng)中運用的必要性
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對學生的品格、能力以及知識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意義深遠,但這是一種見效慢、需長期積累才能體現(xiàn)成果的德育教學。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小學階段的法治教育,并不是讓學生透徹地了解法律法條,而是側重于讓學生從心里去認同法治的重要性,并能在日常生活中遵紀守法、用法保護自己[3。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照本宣科,“填鴨式”地灌輸,會使孩子感到枯燥乏味,且不能使學生由心而發(fā)地認同法、踐行法。那么,如何能在道法課堂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消弭學生作為主體的作用,將良好法治觀念的種子悄悄埋藏在孩子的內心呢?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情感——體驗型”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做”,即認識、體驗、感悟,引發(fā)學生對原有生活的思考,對新的生活經(jīng)驗的創(chuàng)造。繼而,在教師不露痕跡的“教”中,引導學生在積極的活動和情感中,形成和發(fā)展自己的道德心理。用潛移默化而又實實在在的方式,“教”與“學”皆以“做”為中心,達成學生知行融合的目的[4]。
在做中教,在做中學,在做中悟,將課堂的主體還給學生,讓學生充滿興趣,讓課堂實現(xiàn)靈動活潑。在“學”的過程中習得法治知識,在“教”中深化法治思維,在“做”中培養(yǎng)自覺的法治意識。
三、“教學做合一”理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運用策略
(一)基于“真教”的立場,在做中教
部編版道德與法治的教材中鮮活真實的案例,都真正地貼合學生的日常,走進了學生的實際生活。如何促成學生的道德自主建構和法治觀念的養(yǎng)成,需要老師們在用好教材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實實在在的“做”中,“教”其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意識。
以五年級下冊的“共同建設有序生活”為例,在教學中,教師首先組織學生交流解決活動園中提到的紅綠燈損壞、工廠排污和占用公路三個現(xiàn)象,并通過小組同畫思維導圖的方式,讓學生知道共建有序生活離不開個人、社會、國家的努力。接著,教師補充生活中的一些違反公共秩序的真實案例,引導學生意識到這些不良行為給我們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用學生身邊的真實案例,讓學生深刻認識到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機構還是組織,都是要遵守公共秩序和法律法規(guī)。最后,教師出示我國在懲處破壞公共秩序行為方面所出臺的法律法規(guī),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等,通過法律條文的出示,進一步用法律知識加深學生的認識,讓學生深刻理解維護公共秩序、共建有序生活,離不開國家出臺的法律的保障,我們可以用好法來讓生活更美好。
在這一板塊的教學中,學生在合作“做”思維導圖、看生活案例的過程中,自發(fā)地認同共同遵守秩序和法律的重要性,自覺形成必須守法守序的觀念;教師再“教”給學生國家在維護社會秩序方面出臺的法律,引導學生形成遇事可以找法、法讓社會更美好的意識;將遵守秩序、依法守法、知法用法的法治觀念根植于學生心靈。
再以六年級上冊“我們是場外‘代表’”這一課為例,在教學中,教師用三步走的方式,第一步組織學生頭腦風暴:作為公民,我們可以對國家、社會的哪些方面提出建議呢?孩子們由近及遠、發(fā)散思維,從身邊的小事談起,說到國家和社會的大事,提出自已的想法和建議。第二步組織學生匯報課前搜集的公民建言獻策的人物和事例,在交流匯報中,引導學生知道每一個公民,包括我們小學生,都有為國家建言獻策的權利與責任。第三步邀請政府工作人員進課堂,讓學生在與政府工作人員進行現(xiàn)場互動提問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了解正確的建言獻策的方式,明確自己是場外“代表”的身份,意識到認真行使權利不僅可以維護自身權益,更能助推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
在這一板塊的教學中,教師先引導學生通過發(fā)散思維,思考參政議政、建言獻策的具體內容;繼而在課前搜集、課中匯報中,明確人人都可建言獻策;最后在與政府工作人員互動中,了解建言獻策的正確方式。以學生為主體,在學生真實地搜集、匯報、“做”的過程中,在政府工作人員答疑的“教”中,學生懂得可以依法通過正確途徑解決合理問題,積累法治生活經(jīng)驗,讓法治行為通過法治平臺得以實踐。
(二)基于“實學”的考慮,在做中學
法治概念的掌握和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引領著學生未來的生活,那如何將概念性的知識學得更有趣味呢,答案是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有效活動,自主學習,這也是新課程改革的根本要求。
以六年級上冊的“憲法是根本法”內容為例,授課教師在課前布置學生搜集“憲法日”有關資料的任務,為避免資料搜集的重復性,教師將班級分為了三大組,分別搜集憲法日的設立意義、憲法日的活動、憲法日的歷屆主題相關資料,學生搜集資料的形式各有不同。課堂上教師通過安排每組兩名匯報員向大家介紹搜集到的資料,組內其他同學進行補充的方式,向大家展現(xiàn)全面的“憲法日”知識。匯報過程中,孩子們結合音頻、視頻、圖片,討論交流“憲法日”當天參與活動的感受。用學生自主學習、匯報交流的方式,將“憲法日”這一定義完美詮釋。
在這一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提高了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并將信息進行匯總并轉述給其他同學,重視思維與語言表達能力的雙重提高。其他同學在聽介紹的過程中,將信息遷移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在“做”和傾聽的過程中,自主“學”。這一學習過程,真正將學生放在了課堂中央,將法治觀念的種子埋入學生心靈。
再以六年級上冊“國家機關的產(chǎn)生”一課為例,“人大代表是怎樣產(chǎn)生的?”“如何代表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諸多的法治知識略抽象,如何以生動的方式讓學生產(chǎn)生興趣并且掌握,是教學的關鍵。在教學中,我們帶領學生觀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流程的紀錄片,讓學生根據(jù)提示完成全國人大代表產(chǎn)生的基本程序的思維導圖(見圖1),借助這張思維導圖,學生能清晰了解全國人大代表的產(chǎn)生過程。最后,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模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會議流程,在班級內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班級事務的協(xié)商實踐。
這一教學重難點的學習過程,同樣考驗學生從視頻中提取信息并整合完善的能力。在學生提取關鍵信息完成思維導圖的“做”的過程中,“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會議流程,在以小組為單位的實踐模擬“做”中,深人“學”。在做中學,突破教學難點,潤法治觀念于無聲。
(三)基于“同做”的嘗試,在做中悟
道德與法治課程強調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從學生的生活中來,向學生的生活中去,在當下的課堂中,反思、梳理過去的生活,豐富未來的生活。在這向過去回望,與向未來展望的中間,除了教師的點撥,還有一項重要的過程是學生的“悟”。
如何讓學生產(chǎn)生體悟,筆者認為應給予學生空間,讓他們自我思考;給予學生時間,讓他們進行小組合作或體驗,同時輔以教師的過程性評價。
以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神圣的國土”一課內容為例,在感受了祖國大好河山的壯美后,教學目標指向讓學生學會在欣賞祖國遼闊疆土的同時,懂得文明旅游需要遵守的法規(guī)法則。
上課教師出示了一系列旅游景區(qū)的特有標識,提問孩子們是否見過,能否理解這些標識背后的意義。孩子們對答如流,但卻不清楚為什么景區(qū)需要這些標識。例如“禁止拍照”的標識,有孩子提問為什么在如此瑰麗秀美的敦煌石窟我們卻不能拍照,教師先給孩子自己思考的空間,很快便有學生說出不同的見解:閃光燈會使文物及自然資源受損、出于版權及文物安全考慮,不允許拍照。接著出示國家關于文明旅游以及保護公共物品的法律法規(guī),感受國家為保護文物做出的努力。在此基礎上,讓孩子們小組合作完成一份《旅游文明公約》,并在全班進行分享。
該板塊的教學教師摒棄了文明旅游知識的灌輸,通過出示景區(qū)標識,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引發(fā)學生對于文明旅游注意事項的關注,了解法律對文物的保護,小組合作完成旅游文明公約。在“做”文明公約的過程中,共同參與,深化感悟,理解自覺遵守景區(qū)規(guī)章制度的重要性,讓法治觀念根植于學生內心。
再以六年級下冊“守法不違法”一課中涉及“校園欺凌”的板塊為例,旨在引導學生遵紀守法,不欺凌同學,關愛同伴。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知道當我們權益受到欺凌時,要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也需要讓學生感悟校園欺凌對于同伴的傷害,要知法守法,不欺凌他人。
在教學中,在學生已經(jīng)認識到校園欺凌是違法行為后,教師可以結合活動園中的校園欺凌案例,通過情境演繹的方式,讓學生換位思考,想想如果自己是故事中的王然,在遭遇欺凌時內心的感受,深人感受被欺凌者的無助、恐懼。引導學生深刻感悟被欺凌者的想法,牢固樹立不可以欺凌同學的法治觀念。接著,再轉變角色,如果你是王然的同學,當你看到魯某攔住王然的時候,你認為怎么做比較合適?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找到最優(yōu)的解決方式,看見“法”在我們身邊。
在這個板塊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在情境演繹的這種“做”的形式中,深刻地“悟”被欺凌同學的內心,引導學生在感性層面上意識到欺凌他人會對他人造成傷害,再從理性層面認識到面對欺凌行為應該采取的正確應對方法。在做中體悟并明確我們要堅決反對違法行為,不欺凌他人;當自身受到侵害時,也懂得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免受欺凌。形成知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思維方式。
道德與法治學科是一門需要立足于學生真實生活的課程,需要教師認真研讀新課標的要求,用智慧將課程的內容與日常生活相聯(lián)結。強化法治觀念,教師在“做”中“教”,活用教材內容,生發(fā)情境,喚醒學生對法治觀念的反思與梳理意識。讓孩子在“做”中“學”,通過有效活動,達到深化法治內容的目的。最后,讓孩子“做”的過程中“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或演繹,完善對法治概念的理解,讓法律知識、法治觀念在悄然中深耕厚植于學生的生活。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 (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徐瑩暉,王文嶺.陶行知論生活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3]朱新慧.情境體驗式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 程的有效運用[J].新課程,2020(05):154-155.
[4]王曉光.《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如何與生活相聯(lián)系[].中外交流,2018(49).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景城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