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板塊,閱讀教學的質(zhì)量對語文教學的質(zhì)量有重要影響。良好的閱讀能力能讓學生快速理解文本材料的含義,同時也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表達,實現(xiàn)“詞達意、言由衷”的培養(yǎng)目標。在語文閱讀課程中應用支架式教學,能讓學生通過教師所提供的支架,對閱讀材料作出更深層次的解讀,實現(xiàn)思維能力和閱讀素養(yǎng)的提升。基于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加強對閱讀教學的重視,科學投放學習支架,讓學生通過支架對語文知識進行深度解析,開展高質(zhì)量的閱讀學習活動。
一、支架式教學的概念
支架式教學是根據(jù)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提出的一種教學模式。支架,即通過適當?shù)膸椭?,讓學習者完成現(xiàn)階段的學習任務,并順利開展下一階段的學習活動。通常情況下,教師會基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搭建學習支架,以情境、問題、圖文、范例等支架模型,為學生提供具有引導性、參考性的學習經(jīng)驗,讓其在獨立探索中快速完成學習任務,進而掌握更多有效的知識和技能。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具體支架類型
1.問題支架
基于學生所學內(nèi)容科學提供支架,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促使學生開展自主閱讀。問題支架是指將問題作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支架。該支架中的問題可以由教師提出,也可以由學生提出,還可以是閱讀材料中提出的問題。隨著學習問題的提出,學生能帶著問題對語文知識進行思考與探究,逐步強化探究意識,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也將得以提高。
2.情境支架
情境支架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要求教師基于閱讀情境,為學生搭建支架。小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較少且社會閱歷有限,在閱讀中可能會難以理解文本內(nèi)容,而情境支架能幫助學生理解、想象文本描述的畫面。情境支架可以以生活情境、自然情境、探究情境等形式搭建,教師需要確保情境與閱讀材料的關聯(lián)性,通過情境帶動讓學生創(chuàng)新理解閱讀材料,促進學生閱讀思維的發(fā)展。
3.圖表支架
圖表支架是一種較為直觀、形象的教學支架,主要包括圖片、表格、圖形等,其以直觀信息的講解,讓學生全面、準確地梳理文本信息,以實現(xiàn)高效閱讀。在應用圖表支架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科學應用支架。當學生遇到字詞理解方面的問題時,教師可以以圖像、視頻為主,通過直觀的講解,幫助學生理解字詞的含義;當學生遇到閱讀思維方面的問題時,教師可以通過思維導圖、問題表格的方式提供學習支架,幫助學生完成閱讀學習。
4.情感支架
情感支架要求教師在教學準備中基于學科內(nèi)容預設學生的情感反應,并運用類比、視覺表征等方法,喚醒學生的情感經(jīng)驗,讓學生將自己的情感代入所學內(nèi)容,與作者、文字產(chǎn)生情感共鳴,豐富學習體驗。情感支架可以應用于各種教學場景,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挖掘閱讀學習主題,適時投放情感支架,讓學生對閱讀形成深層次的理解。
三、支架式教學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設計問題支架,解讀文本內(nèi)涵
問題支架的投放,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以引導性的學習問題讓學生對語文閱讀展開深層次解讀,使其更好地理解文本內(nèi)涵。對此,在問題支架的設計中,教師可以設置漸進性的閱讀問題,通過問題讓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解讀,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準確把握文本內(nèi)涵,同時也讓學生有更多機會自主思考,最終形成自己的文本框架。
例如,統(tǒng)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tǒng)稱“教材”)三年級下冊《陶罐和鐵罐》這篇課文的體裁為寓言故事,通過對兩個罐子的性格特點及故事情節(jié)的分析,讓學生了解到“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于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這一道理。三年級學生積累的閱讀經(jīng)驗不多,在閱讀中會過度沉浸在故事情節(jié)中,導致認知出現(xiàn)偏差。在閱讀結束后,部分學生會認為陶罐是“好”的,幾乎是完美的;而鐵罐是“壞”的,沒有任何可取之處?;趯W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可以科學投放問題支架,以支架引導學生全面地看待問題。教師可以提出“陶罐和鐵罐有什么不同?你喜歡哪個罐子?”這一問題,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簡要概括寓言故事的內(nèi)容。隨后,教師可以結合閱讀主題,逐漸提升問題的深度,以問題探究支架,讓學生嘗試自主總結主題。教師提出“作者想通過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陶罐和鐵罐的不同結局帶給你什么感受?”這一問題,讓學生通過對比兩個罐子,明白“不能拿自己的長處去比別人的短處”這一道理。教師還可以提出“陶罐是絕對的‘好’嗎?它的優(yōu)點是什么?鐵罐是絕對的‘無用’嗎?它的優(yōu)點是什么?”等問題,讓學生總結生活經(jīng)驗、閱讀經(jīng)驗,說出“陶罐外表光滑美觀、耐腐蝕性強;鐵罐結實耐用、易攜帶、用途廣”等內(nèi)容,以問題探究支架,讓學生學會全面地看待問題,通過問題探究支架幫助學生掌握課文內(nèi)涵,提高思辨能力。
2.利用情境支架,理解閱讀主題
情境支架能使學生在多重感官的影響下對閱讀對象形成更加深人的認識,幫助學生理解并把握閱讀主題。對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利用情境支架的優(yōu)勢,基于閱讀主題,從生活、自然、社會等視角出發(fā),利用情境支架提高語文閱讀效率,讓學生在文本解讀中對深層次的知識展開探索,身臨其境地感受情境氛圍,進一步感知閱讀內(nèi)容。
例如,統(tǒng)編版教材四年級上冊《觀潮》這篇課文以景色描寫為主題,記錄了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讓學生感受錢塘江潮水的特點。課文第 3~4 自然段運用精煉的語言將潮來時的景象描寫得繪聲繪色。學生受認知經(jīng)驗的影響,難以通過文字想象到壯觀的自然景象。對此,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然情境,以音頻、視頻的輔助為學生提供情境支架。在“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頓時人聲鼎沸,有人告訴我們,潮來了!”“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堵兩丈多高的水墻”等句子中,作者運用了比喻手法講述潮水來臨時的景象。在閱讀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錢塘江大潮的視頻,并利用音頻素材,播放課文中提到的“隆隆的響聲”“人聲鼎沸”“悶雷滾動”“山崩地裂”等聲音,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為學生帶來身臨其境的閱讀體驗,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隨后,教師可以基于學習情境向?qū)W生提出問題:“你怎樣理解課文中提到的‘悶雷滾動’‘人聲鼎沸’等詞語?通過閱讀學習,你獲得了哪些學習體驗?”隨著情境支架的投放,學生的閱讀學習質(zhì)量得以提高,在音頻的輔助下更準確地把握閱讀主題,通過文字感受大自然的力量與語言表達的魅力,對閱讀學習產(chǎn)生更加強烈的探索欲望。
3.圖表支架輔助,理解文本對象
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理解抽象的問題有難度,對一些復雜的詞語、句子理解能力較差,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強。圖表支架要求教師根據(jù)學生在閱讀中遇到的困難,為其提供與閱讀材料相關的圖像或圖表,讓學生結合閱讀材料,獨立完善圖表內(nèi)容,理解閱讀材料。
(1)圖像支架,理解基礎知識。
圖像支架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較為常見,其大多運用在低、中年級的教學活動中,起著輔助教學的作用。所謂圖像支架,即教師基于學生難以理解的詞語、句子,通過圖像將其轉化為直觀的閱讀形式,幫助學生理解所學內(nèi)容,進而對閱讀材料有更準確的理解。對此,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學習情況的關注,科學設計圖像支架,幫助學生理解閱讀知識,將抽象內(nèi)容轉化為具體、形象的內(nèi)容和形式,以解決閱讀學習中遇到的難題。
例如,統(tǒng)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搭船的鳥》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和母親雨天乘船到外祖父家,途中遇到一只美麗的翠鳥,描述了它停在船頭,后捕魚吞食的情景。在閱讀學習中,作者對“翠鳥”進行了詳細地描寫,如“它的羽毛是翠綠的,翅膀帶著一些藍色,比鸚鵡還漂亮。它還有一張紅色的長嘴”。學生對鳥并不陌生,但不常在生活中見到翠鳥,難以通過文字理解課文內(nèi)容。教師可以基于學生的理解能力,結合教材中的插圖,為學生投放圖像支架,讓學生通過觀察插圖與文字,以圖文并茂的學習方式了解作者筆下的翠鳥。除此之外,在課文后半部分,作者還對翠鳥的飛行動態(tài)進行了描寫,如“它一下子沖進水里,不見了”“它站在船頭,一口把小魚吞了下去”等,教師可以借助視頻、圖片,讓學生更直觀地觀察翠鳥捕魚時的情景,通過圖像支架幫助學生理解所學內(nèi)容。
(2)圖表融合,梳理知識脈絡。
圖表支架,即教師基于閱讀內(nèi)容,為學生設計表格、思維導圖等學習支架,讓學生自主總結閱讀經(jīng)驗,在完善表格的過程中進一步梳理文本的知識脈絡。圖表支架大多運用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要求學生解讀閱讀內(nèi)容,將圖表作為輔助學習工具,通過對學習表格的完善,讓學生對閱讀材料產(chǎn)生更清晰的認知。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做好對閱讀內(nèi)容的總結與分析,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讓其在梳理知識經(jīng)驗的過程中,獲取更為深刻的學習體驗。
例如,統(tǒng)編版教材六年級下冊《北京的春節(jié)》這篇課文用充滿“京味兒”的語言,將時間作為故事線,通過對人們活動、熱鬧氣氛的描寫,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jié)的民風民俗圖。全文一共有14個自然段,從臘月開始講述,一直寫到正月十九春節(jié)結束。在運用圖表支架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多個圖表,讓學生自主梳理閱讀知識脈絡。教師可以從課文結構出發(fā),在圖表中為學生預留三個空格,讓學生分析并解讀課文中的三個部分,在完善圖表中了解“春節(jié)前的準備”“過春節(jié)時的熱鬧場景”“春節(jié)的結束”這三個部分。隨后,教師為學生提供寫作特點的圖表,讓學生對三個部分展開全面分析。在第一部分“春節(jié)前的準備”中,課文內(nèi)容安排有序,詳略得當,詳細講述了臘八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臘月二十三祭灶王等習俗。教師可以以相同的圖表支架讓學生完成對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的總結,以圖表解讀讓學生學會自主總結學習經(jīng)驗,減少學生在閱讀學習中對教師、工具書的依賴,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實現(xiàn)支架式教學的有效應用。
4.巧用情感支架,深化閱讀體驗
隨著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其語文邏輯思維得以發(fā)展,能獨立完成閱讀解析任務。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為了深化學生的閱讀學習體驗,教師可以基于課程內(nèi)容向?qū)W生投放情感支架,即讓學生將自己的情感融入閱讀學習,通過真實的情感體驗,與作者、文字產(chǎn)生共鳴,進而深刻地理解文本內(nèi)涵。教師可以結合閱讀材料讓學生將情感融人其中,以深化學生的閱讀體驗。
例如,統(tǒng)編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篇課文描述了父母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讓學生從評價中感受父愛的深沉與母愛的溫柔。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分析母親與父親的兩種評價,并讓學生記錄下兩個人的語氣、表情、情感變化,如母親在念完詩后“眼睛亮亮的、語氣興奮、高興地擁抱”,而父親讀完詩后“語氣嚴肅、皺著眉頭”。隨著對課文的解讀,教師可以向?qū)W生提出“你們的父母是怎樣夸獎你們的?你有沒有和作者一樣的經(jīng)歷?”這一問題,讓學生代人自己對父母的情感,切實體會父愛與母愛的不同,通過情感支架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作者所表達的內(nèi)容,對課文產(chǎn)生更加全面的認識。
綜上所述,文章探討支架式教學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通過對教學模式與教學思路的解讀,提出幾點行之有效的教育舉措。支架式教學的有效應用,能提高學生的閱讀學習效果,獲取更理想的教學成效。對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加強對支架式教學的解讀,將學生的學習情況、閱讀問題作為支架搭建的起點,給予學生引導性的學習經(jīng)驗,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問題并順利開展下一階段的學習,充分發(fā)揮出支架的作用,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許春曉.支架式教學:提升語文閱讀能力的有效路徑[J].江蘇教育研究,2022(25):57-61.
[2]黃玲.開展支架式教學提升閱讀教學效率[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0(1):56-58.
[3]袁彩梅.支架式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閱讀,2021(31):24-25.
[4]王慶英.支架式教學推進整本書閱讀的實踐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上旬刊),2020(3):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