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至關重要。在這個關鍵時期,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從具體到抽象、從整體到部分的過渡階段,他們需要更加系統(tǒng)化和立體化的知識結構。然而,傳統(tǒng)的學科分割教學模式,往往使學生難以形成對知識的整體把握,影響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發(fā)展。因此,小學教育必須打破學科壁壘,實現跨學科融合,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一、小學美術與語文詩詞教學的關聯性
(一)審美維度的契合
美術和語文詩詞教學都涉及對事物的審美感知和賞析,兩者在培養(yǎng)學生的美學素養(yǎng)方面存在密切聯系。美術作品往往通過色彩、線條、構圖等視覺元素表達作者的審美體驗和情感;而詩詞作品則更多地依賴于意象、韻律等元素傳達審美意蘊。通過跨學科教學實踐,學生可以從不同的審美維度深入理解和感受藝術作品的魅力,增強對美的感知能力。
(二)情感體驗的契合
美術作品可以通過視覺形式傳遞情感,詩詞作品則憑借語言表達傳遞情感。通過欣賞和創(chuàng)作美術作品,學生可以培養(yǎng)審美能力;通過閱讀和創(chuàng)作詩詞,學生可以增強表達能力。
(三)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的契合
美術和語文詩詞教學都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創(chuàng)作能力。美術課程要求學生運用想象力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語文詩詞教學則要求學生通過構思、寫作等過程發(fā)揮語言創(chuàng)造力,表達獨特的思想情感。兩者都涉及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意思維等重要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通過跨學科的融合教學,可以更加立體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二、小學美術與語文詩詞教學的融合策略
(一)情境化教學
多媒體教學以其直觀、生動的特點,成為融合美術與詩詞的得力助手。多媒體設備可展示美術教材中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同時可配以古典詩詞的背景音樂或朗誦,從而讓學生在視覺與聽覺的雙重享受中,感受詩詞所描繪的意境與情感。這種多感官結合的學習方式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以人美版美術四年級下冊“畫家凡·高”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通過高清投影展示凡·高的代表作《星月夜》,并放大作品細節(jié),引導學生感受畫面的動感與色彩的碰撞;同時,教師播放一段輕柔而神秘的背景音樂,緩緩引入李白的《靜夜思》,讓“床前明月光”的詩句與《星月夜》中的星光遙相呼應,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從而引導學生思考兩者在表達情感上的共通之處。其次,教師利用多媒體動畫視頻,展示凡·高不同時期的作品變化,如從《向日葵》的熱烈到《麥田群鴉》的壓抑,引導學生觀察色彩與情感表達的關系;同時,教師配以不同風格的古典詩詞朗誦,如杜甫的《春望》,從而與《向日葵》的生機勃勃形成對比,讓學生體會色彩背后的情感與詩詞意象的共鳴。再次,教師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取凡·高作品中的某個元素或情感基調,嘗試創(chuàng)作一首短詩或繪制一幅小畫,并利用多媒體平臺展示學生的作品,促進學生的交流與討論,深化他們對美術與詩詞內在聯系的理解。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整個學習過程,通過小組討論或寫作的形式,總結對美術與詩詞融合的新認識,表達多感官學習方式帶來的獨特體驗。
多媒體教學成為美術與語文詩詞教學融合的橋梁,讓學生在視覺與聽覺的雙重盛宴中,感受藝術的無限魅力與深刻內涵。
(二)互動式教學
互動式教學強調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與反饋。在美術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某一美術作品或主題,展開相應的詩詞討論與創(chuàng)作。比如,教師讓學生在觀察一幅山水畫后,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畫中意境,再與同學分享交流。這種互動式的學習過程,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深化學生對詩詞與美術共通之美的理解。
以人美版美術四年級下冊“認識中國畫”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通過多媒體設備展示《富春山居圖》的高清圖片,并配以悠揚的古箏音樂,營造寧靜的氛圍。其次,教師鼓勵學生細致觀察畫作的色彩運用、筆墨技法等細節(jié),分組討論并記錄畫中的元素,如遠山、近水、松柏、村舍等;同時,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感受畫家黃公望如何通過筆墨表達山川的靈秀與氣韻。再次,教師引導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富春山居圖》觸動自己心靈的場景或意境,并組織學生進行分享交流[1]。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理解畫作,感受詩詞與美術之間的共通之美。最后,教師總結本次活動的亮點,強調互動交流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性;同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跨學科融合的思維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從而提升審美素養(yǎng)與綜合能力。
通過上述教學策略,學生不僅能夠在互動中深化對中國畫的理解,還能夠在詩詞與美術的交融中體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激發(fā)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
(三)游戲化教學
游戲化教學趣味性強,深受學生喜愛。在美術與詩詞融合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寓教于樂的游戲活動,如“詩詞尋寶圖”游戲,讓學生在校園或指定區(qū)域內尋找與詩詞相關的景物,并用畫筆記錄下來。這樣的游戲不僅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詩詞,還可以鍛煉學生的繪畫技能[2]。
以人美版美術四年級下冊“植物寫生”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精選幾首描繪植物的經典詩詞,通過朗誦與解析,引導學生感受詩詞中的意境美,為后續(xù)的寫生活動奠定情感基調。其次,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組發(fā)放一張空白的“詩詞尋寶圖”及一份包含特定詩詞關鍵詞的清單。關鍵詞包含“竹影”“桃花”等,旨在引導學生尋找與詩詞描述相符的自然景象。再次,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攜帶畫具前往校園內的寫生區(qū)域,開始“詩詞尋寶”之旅。到達指定地點后,學生靜心觀察,嘗試從詩詞的角度出發(fā),選取最具代表性的角度進行構圖。教師巡回指導,講解植物寫生的基本技巧,如線條的疏密、色彩的搭配等,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詩詞的意境融入畫面。學生運用所學技法,結合個人感受,將觀察到的植物與詩詞意境相結合,完成寫生作品。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各組輪流展示作品,講述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所見所感及詩詞如何啟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作。此外,教師還采用積極正面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之間相互學習與欣賞。
(四)主題式教學
主題式教學圍繞核心主題,將美術與詩詞的教學內容有機整合。教師可以選取某一歷史時期、文化背景或自然景觀作為主題,引導學生通過美術創(chuàng)作和詩詞學習,全方位、多角度地探索該主題的內涵與外延。如,以“四季之美”為主題,學生可以先在美術課堂繪制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再在小組內討論關于描繪四季變化的詩詞。這種深度挖掘與拓展的學習模式,有助于學生形成對自然、歷史、文化的全面認識和深刻感悟。
以人美版美術四年級上冊“四季的色彩”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從教材中提取四季的典型色彩或元素,如春的嫩綠、夏的熾熱、秋的金黃與冬的潔白,并通過多媒體設備展示四季變換的自然風光視頻,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為其接下來的創(chuàng)作奠定基礎。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分組,讓每組選擇一個季節(jié)作為主題,使用水彩、油畫棒或彩鉛等工具,發(fā)揮想象力,描繪自己心中的四季景象;同時,教師巡回指導,鼓勵學生注重色彩搭配與細節(jié)描繪,力求每一幅作品都能生動展現季節(jié)的特色。再次,教師組織小型畫展,讓學生相互欣賞并分享創(chuàng)作心得。最后,教師精選幾首描繪四季變化的經典詩詞,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杜牧的《山行》、柳宗元的《江雪》,引導學生朗讀并理解詩詞的意境與情感,并鼓勵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結合畫作內容,復述或改編詩詞,進一步加深對詩詞意境的理解與體驗。
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不僅能夠在創(chuàng)作中提升審美與表達能力,還能夠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對自然、歷史、文化的認識。
(五)體驗式教學
體驗式教學強調通過親身經歷來獲取知識與技能。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或博物館,親身體驗美術教材中的事物。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所見所感創(chuàng)作詩句,并嘗試將其融入自己的美術作品。體驗式的學習方式,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和靈感來源,使學生的美術作品和詩詞作品更加生動、鮮活、富有情感。
以人美版美術四年級上冊“生活中的暖色”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通過多媒體設備展示自然界中的暖色調景象,如夕陽余暉、秋日楓葉等,引導學生初步感受暖色的溫暖與活力。其次,教師組織學生走出教室,前往校園附近的公園,選擇陽光明媚的時段進行實地觀察。學生可以仔細觀察戶外的暖色,如金黃的麥田、火紅的玫瑰、暖陽下的建筑輪廓等。再次,教師引導學生分享各自感受到的溫暖與美好,并鼓勵學生寫下詩句、創(chuàng)作美術作品,使作品既有視覺沖擊力,又富含詩意[3]。最后,教師舉辦小型展覽,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學生輪流介紹自己的創(chuàng)作過程與靈感來源,并通過提問與反饋,促進彼此的情感交流,同時提高藝術鑒賞能力。
(六)項目式學習
項目式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學生可以通過完成完整的項目來學習和應用知識。在美術與詩詞的融合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綜合性項目,如“創(chuàng)作一幅反映古詩詞意境的繪畫作品”,要求學生親歷選擇詩詞、分析意境、構思畫面、完成作品的全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鍛煉美術創(chuàng)作能力,還可以提高詩詞鑒賞能力。
以人美版美術四年級下冊“用彩墨畫魚”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搜集包含“魚”的意象的古詩詞,如《江南》的“魚戲蓮葉間”,從而從文字中感受魚的靈動。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分析詩詞的意境,討論哪些場景最適合用彩墨表現。學生需要思考魚的形態(tài)、色彩如何與荷葉、流水、遠山相呼應,還需要思考如何通過彩墨的濃淡干濕表現詩詞的情感與氛圍。再次,教師示范并講解彩墨的運用技巧,如如何以墨分五色的方式表現層次感和動態(tài)美、如何利用色彩增添畫面的生動性等[4];學生嘗試運用所學知識創(chuàng)作畫作。最后,教師組織展覽分享會,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闡述所選詩詞與畫作之間的聯系。通過互評互鑒,學生不僅可以提升對美術作品的鑒賞能力,還可以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與感悟,從而實現美術與詩詞學習的深度融合。
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跨學科融合成為教育發(fā)展的重要趨勢,小學美術與語文詩詞融合教學是其中的一個縮影。未來,教師應當持續(xù)深化融合教學研究,探索更多學科之間的融合路徑,努力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現教育現代化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張鉞舒,陳琳玲.小學美術跨學科融合教學的實踐路徑[J].小學教學研究,2024(15):15-16.
[2]王莉秋.美術與語文跨學科融合構建立美課堂[J].啟迪與智慧(上),2023(8):21-23.
[3]閔光松.小學美術與語文跨學科教學策略探究[J].名師在線,2024(7):85-87.
[4]張鉞舒,陳琳玲.小學美術跨學科融合教學的實踐路徑[J].小學教學研究,2024(15):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