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角形中的第一個性質(zhì)
性質(zhì)1 在△ABC中,已知 1),
與 C E 交于點 P ,且
,則
證明 如圖1所示,由條件可得
因為 C, P, E 三點共線,所以
即
值得一提的是,該性質(zhì)的應(yīng)用過程中, x , y 的取值要準確,即從單獨的點 A 出發(fā),
y AB.
2 性質(zhì)1的應(yīng)用
例1如圖2所示,在Δ A B C 中,已知
段 A D 與 B E 的交點,若
,則 m + n 的值為
方法1 設(shè) .由
得
,故
由AE=2EC,得AE= ,故
.由于 B , P , E 三點共線,故
,則 λ =
因為
,所以
故0
方法2 設(shè) .由性質(zhì)1知
則
,所以
故
例2如圖3所示,在平行四邊形ABCD中,對角線交于點 O ,點 E 在 B C 上,且 B C = 4 B E ,連接 D E 交 A C 于點 G ,若
,則
n2=
在 Δ B C D 中,設(shè) 由性質(zhì)1知 x =
則
,所以
故
因此
A對于例1,方法1是常規(guī)求解方法,學(xué)生需要具備扎實的向量運算能力,尤其對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應(yīng)用提出較高的要求,這對部分基礎(chǔ)薄弱的學(xué)生是個挑戰(zhàn).對于例2,結(jié)合三角形相似,利用性質(zhì)1求解難度相對較小,否則,難度依然較大.運用性質(zhì)1可以提高解題效率,降低錯誤率.
3三角形中的第二個性質(zhì)
性質(zhì)2在△ABC中,已知 1),
(
),
AB ∵ m lt; 1 1 )C D 與 E F 交于點 P ,且
,則
證明 如圖4所示,由條件可得
因為 F , P , E 三點共線,所以 :
值得一提的是,該性質(zhì)中的 x , y 與性質(zhì)1不同,在應(yīng)用的過程中讀者需注意.
4性質(zhì)2的應(yīng)用
例3如圖5所示,在△ABC中,點P滿足PC= 是線段 A P 的中點,過點 O 的直線與邊A B , A C 分別交于點 E , F 若
,則
的最小值為
方法1 因為
所以
因為 F , O , F 三點共線,所以 ,即2 λ + μ = 3 又 λgt;0 , μgt;0 ,所以
當(dāng)且僅當(dāng) μ = 2 λ , 2 λ + μ = 3 ,即 時,等號成立,故
的最小值為
方法2 設(shè) ,由條件和性質(zhì)2可得 n =
,則
所以 2 λ + μ = 3 . 又 λgt;0 , μgt;0 ,所以
當(dāng)且僅當(dāng) μ = 2 λ , 2 λ + μ = 3 ,即 時,等號成立,故
的最小值為
例4在 Δ A B C 中, P 在線段 B C 上,滿足2 O 是線段 A P 的中點.
(1)如圖6所示,延長 c o 交 A B 于點 Q ,已知 ,求
的值;
(2)如圖7所示,過點 O 的直線與邊 A B , A C 分 別交于點 E , F ,設(shè) AE, F C "=μA F",求 2 α + μ 的值.
(1)設(shè) 則
代人
得 m =
,所以
則
(2)設(shè) ,則
由性質(zhì)2可知
故
,所以 2 a + μ = 3
點對于例3,方法1是常規(guī)求解方法,可以看出,這種解法對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運用要求較高.對于例4的求解,兩個小問都需要結(jié)合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再根據(jù)三點共線時基底系數(shù)的關(guān)系進行求解.運用性質(zhì)2求解可以提高解題速度.
5 三角形中的第三個性質(zhì)
性質(zhì)3在 Δ A B C 中,已知 1),
與 E F 交于點 P ,且
,則
證明 如圖8所示,由條件可得
因為 F , P , E 三點共線,所以 即入=
6 性質(zhì)3的應(yīng)用
例5如圖9所示,在 Δ A B C 中, ,
C D 與 B E 交于點 P , A B = 2 , A C = 3 ,
,則
;過點 P 的直線
(204號分別交AB,AC于點M,N,設(shè)AM=mAB,AN=
,則 m + 2 n 的最小值為
(求解過程略).如圖10所示,設(shè)
,由性質(zhì)1可知
由性質(zhì)3可知
所以
即
所以
當(dāng)且僅當(dāng) 時,等號成立,故 m + 2 n 的最小值為
對于例5,利用常規(guī)方法正常求解,需要先根據(jù)已知條件設(shè) ,將
2
分別代入,利用共線定理的推論列方程組求出 x , y ,然后根據(jù)
求解可得
:
;將
,
代入
,由 M , P , N 三點共線求得
1,然后利用基本不等式進行求解,過程較為煩瑣,難度較大,而結(jié)合性質(zhì)1和性質(zhì)3可以快速求解.
筆者通過對考點的思考和探究,了解了數(shù)學(xué)的邏輯美、奇異美,從而實現(xiàn)自身的成長.也希望通過本文的實踐探索,拋磚引玉,期盼更多學(xué)生進行探索嘗試,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