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向量中的最值問題在高中數(shù)學中頗為常見,它融合了多個知識點,是數(shù)學知識體系的一個重要交會點.這類問題通常綜合考查學生對平面向量定義、性質(zhì)、定理及運算法則的掌握情況和應用能力.平面向量背景下的最值問題,因其綜合性強、涉及知識點廣泛、解法靈活多變而備受關(guān)注.本文通過具體例子探討平面向量取值范圍(最值)問題的求解策略,以期幫助學生提升解題能力.
1代數(shù)式(參數(shù))的取值范圍(最值)問題
求解有關(guān)代數(shù)式(參數(shù))的取值范圍問題,要關(guān)注以下兩點:一是通過平面向量的運算、性質(zhì)構(gòu)建線性組合或利用三點共線的等價條件得到系數(shù) x , y 之間的等式關(guān)系;二是運用基本不等式或二次函數(shù)的性質(zhì)求解.
例1(1)已知點 A ( - 1 , - 1 ) , B ( 1 , - 1 ) ,若圓 上存在點 M 滿足
·
,則實數(shù) a 的取值范圍是
(2)如圖1所示,在 ΔOPQ 中, M , N 分別是邊O P , O Q 的中點,點 R 在直線 M N 上,且
,則
的最小值是
(1)設(shè)點 M ( x , y ) ,則 解析
,故
(20 化簡整理得
,顯然點 M 在以 ( 0 , - 1 ) 為圓心、2為半徑的圓上.因為該圓與
有公共點,所以
(2號解得
,故實數(shù)
的取值范圍為
(2)因為點 M , N 分別是邊 O P , O Q 的中點,所以 又
,所以
因為點 R 在直線 M N 上,所以2 x + 2 y = 1 ,即
,則
當且僅當
取得最小值
1
2 向量模的取值范圍(最值)問題
在解決向量模的取值范圍(最值)問題時,常用以下兩種方法.
1)代數(shù)法:運用向量的基本性質(zhì)和運算規(guī)則將復雜的向量問題轉(zhuǎn)化為簡單的代數(shù)問題,
2)幾何法:根據(jù)題設(shè)條件厘清所求的向量模表示的幾何意義,仔細分析題設(shè)條件,將原問題轉(zhuǎn)化為幾何問題.
例2已知 P 是圓 上的動點, A , B 是圓
上的兩點,若
,則
的取值范圍是
因為點 P 在圓 上,點A , B 在
上,如圖2所示.設(shè) D 是 A B 的中點,連接 C D , A C ,則 C D 垂直平分 A B ,所以
故點 D 在以 C 為圓心、1為半徑的圓上,即點 D 在圓
上.
由 ,可得
即
為圓 M 上的點與圓
上的點的距離.因為
所以
故 的取值范圍是
3數(shù)量積的取值范圍(最值)問題
求數(shù)量積的取值范圍(最值)的方法通常有兩種.
1)坐標法:利用平面直角坐標系結(jié)合有關(guān)向量的坐標運算轉(zhuǎn)化為代數(shù)問題進行求解.
2)向量法:對問題進行適當轉(zhuǎn)化,然后通過平面幾何直觀性進行分析求解,
一例3如圖3所示,已知菱形ABCD的邊 B C 上有一點 E ,邊 D C 上有一點F (點 E , F 不與頂點重合),且 ,若Δ A E F 是邊長為
的等邊三角形,則
的取值范圍是
如圖4所示,過點 A 作 A G ⊥ B C 于點 G ,作 A H ⊥ C D 于點 H .因為四邊形ABCD為菱 ,所以
因為 Δ A E F 是等邊三角形,所以 ,
,則 R tΔ A G E?R tΔ A H F ,故 ∠ G A E = ∠ H A F ,所以
∠ G A E + ∠ E A H = ∠ H A F + ∠ E A H ,
即 在四邊形GAHC中,有
則
設(shè) ,則
設(shè)
b ,因為 ∣ B G ∣ lt; ∣ B E ∣ lt; ∣ B C ∣ ,所以
.在Δ A B E 中,由余弦定理可得
易知
設(shè) ,則 a b = 2 S ,故
因為 ,且 bgt;0 ,所以
又
,所以
設(shè)函數(shù) ,根據(jù)對勾函數(shù)的性質(zhì)可得 g ( x ) 在 ( S , 2 S ) 上單調(diào)遞減,所以
即 ,則 2 Slt;3lt;3 S ,解得 s ∈
,故
平面向量中的取值范圍(最值)問題是高考中常見題型,屬于新高考命題頻繁出現(xiàn)的考點.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多種多樣,主要涉及的知識點包括平面向量的模、坐標表示、夾角、數(shù)量積等.求解這類問題要善于挖掘題目條件,將原問題轉(zhuǎn)化為函數(shù)最值問題或平面幾何最值問題,這一過程對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能力、探究能力要求較高.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