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11.012
The Teaching Reform to Principle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BasedontheReverseDerivation
XU Yingying, LI Ji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
AbstractPrinciple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course for beginners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response totheproblemsoftight classhours,insufficient contentconnection,insuffcient integrationofi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d single assssment forms,this article reconstructs the content based on the OBEreverse designconcept,strengthens theintegration withdesigncourses,andincorporates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lements.At the same time, introducing diverse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blended learning methods,implementing process assessments,and comprehensively evaluating students'learning status. Practice has shown that these reform measures haveeffectivelyimprovedteachingeffectivenes,cultivatedstudents'practicalandinnovativeabilities,andlaidasolid foundation for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KeywordsPrinciples Architectural Design; OBE concep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reform
我國建筑學本科階段的專業(yè)主干課程主要由建筑設計課程群和建筑理論課程群兩部分組成。建筑設計原理是建筑設計入門學習的基礎理論,是我國注冊建筑師考試及部分高校建筑學專業(yè)研究生考試的必考科目。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理解建筑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初步掌握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設計的基本理論、知識與方法。
建筑學科的發(fā)展日新月異,對相關課程教學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對建筑設計原理課程進行有效的教學探索和改革,對提升學生實踐設計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具有重要的意義。
1原有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1教學內容增加,但課時不變
桂林理工大學在2020年建筑學專業(yè)培養(yǎng)計劃中,將公共建筑設計原理與住宅設計原理2門課程合并,設置了建筑設計原理課程。課程的課時仍保持為原來的32課時。因此存在課時量不變,但授課內容增加的問題。新教改需要在有限課時中重構教學內容以適應課時的需求。
1.2學習目標不明確,教學與設計課銜接不足
建筑學強調實踐性與應用性,理論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服務設計課程。作為二年級“建筑設計1”的配套理論課,現(xiàn)有教材和教學大綱存在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兩者銜接不足的問題,缺少相互關聯(lián)和支撐。學生從建筑設計原理課程所學的原理性知識點無法第一時間運用到自己的課程設計中,也造成一部分學生實踐后反而對理論知識學習失去興趣的現(xiàn)象。因此教師有必要進行知識點分析和教學活動的設計,做好教學內容與設計課程時間節(jié)點的對應,以實現(xiàn)教學設置與設計實踐的關聯(lián)。
1.3教學方法較為單一
傳統(tǒng)教學多采用教師課堂理論講述,學生被動聽講的方式,雖然也會結合案例進行一定的分析和提問,但在這種單一的教學中,師生互動不足,難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也限制了學生的深入思考和創(chuàng)新應用。由于課時限制,一些案例教師只能淺嘗輒止,很難深入。
1.4思政內容還未有效融入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yǎng)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fā)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但在實際教學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未能做到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導致思政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較為單一,未能全面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也未能很好地形成思政元素與專業(yè)理論知識相統(tǒng)一的課程框架。
1.5缺少過程性考核
原有課程的考核標準較單一,主要為考勤、課堂表現(xiàn)和期末的結課大作業(yè)。由于缺少對每個章節(jié)的考核,部分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無法及時復習鞏固,導致知識體系不夠牢固。
2教學改革實踐
在分析原有教學模式存在問題的基礎上,課程組嘗試在如下幾個方面對建筑設計原理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實踐。2.1以\"OBE”反向設計理念為思路,重構教學內容,與設計課支撐融合OBE理念是美國工程教育認證協(xié)會(A-BET)所提到的“成果導向、以學生為中心、持續(xù)改進”三大原則,是近年來我國課程改革中較為常用的教學理論。OBE以成果為導向的教育模式,要求教師先明確學習成果,以成果反饋改進原有的課程設計與課程教學。因此在課程教改中,教師多采用反向設計法,即以畢業(yè)要求為課程目標,反向推導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畢業(yè)要求確定課程教學目標,再明確教學內容[4]。但本課程開設于二年級第一個學期,以五年級的畢業(yè)要求進行反推,理論知識點涵蓋內容復雜、教學重點不突出。因此,課程組借鑒以OBE成果為導向的教學思路,以二年級建筑設計課程成果要求進行反推,確定設計原理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這樣理論部分和設計課程可直接對標,相互支撐,且時效性強,學生吸收和理解設計理論的效果最佳。
“建筑設計1”二年級教學的總體安排如下:上學期教學主題為“空間與環(huán)境”;設計課題是小住宅設計和被動式校園活動中心設計。下學期教學主題為“空間與行為”,設計課題是幼兒園設計和社區(qū)圖書館設計。類型涵蓋住宅建筑設計、小型公共建筑設計。課程教學包括“前期分析(行為、環(huán)境等)\"“功能分析\"“平面、立面、剖面等基本設計流程”和“最終圖紙表達”。課程組通過設計課程成果反推設計原理課程內容,在建筑設計原理教材的基礎上,梳理有效的知識體系,重構該課程內容,形成獨立而又相互聯(lián)系的教學模塊,和設計課程相互支撐融合。兩者之間情境相連,可達到理論結合實踐的最終教學目標(見圖1)。
2.2明晰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教學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提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5]。因此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已經(jīng)成為課程建設的重要目標。建筑設計原理課程具備天然的育人優(yōu)勢,是立德樹人的重要渠道。結合教學模塊的主要內容,課程組嘗試發(fā)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育人元素:社會責任意識(人與建筑)、家國情懷與人文精神(建筑空間組合)、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建筑的造型藝術)、環(huán)境保護意識(建筑與環(huán)境)、職業(yè)道德與規(guī)范等要素(建筑的平面與剖面、建筑技術)。并采用知識類思政融入、案例類思政融入,人物類思政融入、事件類思政融入,實踐類思政融入等多元融入的方式。這些融入點可以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共同構建完整的課程思政體系,從而做到思政與培養(yǎng)目標和能力需求自然融合,避免出現(xiàn)“硬融入”“表面化\"等現(xiàn)象。教學形式上也融合講解、討論、作業(yè)及實地參觀等多種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與積極性。
2.3采用案例+的多元教學活動
建筑設計原理課程中設計方法的講解離不開對設計案例的剖析,新教改采用案例+X的多元教學活動,將案例講解與學生自主學習聯(lián)系起來,重視參與與互動,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學習法。采用案例+游戲、案例 + 練習、案例 + 討論、案例 + 實踐、案例 + 測驗等形式,形成“教學一練一掌握”的知識遷移教學路徑,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更好地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2.4采用混合式教學方法
隨著教育變革不斷深化,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新型學習模式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建筑設計原理課程教學中,課程組通過清華大學和學堂在線共同研發(fā)的雨課堂智慧教學平臺,對該課程進行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建構,教師在“課前、課堂、課后\"全過程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由于人與建筑、建筑與環(huán)境、建筑空間組合、建筑造型藝術等模塊相關設計案例較多,教師可在線上發(fā)布案例和視頻資源,要求學生在課前、課后自主學習,并完成思考題。在建筑的平面與剖面模塊中,涉及較多的規(guī)范,教師可通過雨課堂發(fā)布隨堂測試和課后測試,要求學生完成。此外雨課堂的數(shù)據(jù)整理功能可方便地對學生考勤、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學習數(shù)據(jù)進行總結,這些詳盡的數(shù)據(jù)可納入期末總成績的計算,從而更加公平、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效。
2.5加強過程性考核
由于每個模塊教學活動的多樣性,自然產(chǎn)生了過程考核的標準(見表1)??己四繕烁鼮槎嘣?,教師能夠更全面地評估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過程考核涵蓋了考勤、雨課堂線上活動、課堂活動、課后作業(yè)以及思政考核。
3結語
在建筑設計原理教學改革中,課程組依據(jù)OBE理念反向設計了教學體系并重構模塊化內容,以滿足二年級學生設計課程的需求。優(yōu)化后的教學內容重基礎、重創(chuàng)新、重實踐,并嘗試將理論與實踐進行無縫對接。同時,課程融入思政元素,培養(yǎng)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信息化技術的運用豐富了教學手段,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度,有效地提升了課程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潔,李曉旭.“理論 + 實踐\"專題推進式的“公共建筑設計原理\"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wǎng)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2(5):65-68.
[2]孫睿珩.基于OBE理念的《公共建筑設計原理》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149-152.
[3]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6-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4]葛少峰.基于OBE理念的高校公共建筑設計原理課程融合信息化教學模式研究[J].安徽建筑,2022(1):104-106.
[5]孫筱鈞.課程思政視域下革命傳統(tǒng)教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實施[D].聊城:聊城大學,2022.
[6]許瑩瑩,李季.基于雨課堂的“外國建筑史\"課程混合式教學實踐[J].科技風,2021(4):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