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時代價值。小學音樂課堂作為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的重要陣地,將紅色文化知識融入其中,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知識的過程中,充分感受革命先烈的偉大精神,逐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愛國主義意識,這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還能促進紅色文化的傳承。本文以小學音樂課堂融合河池本土紅色資源為例,探討紅色文化知識傳承的路徑。
0引言
河池地處廣西西北邊陲、云貴高原南麓,是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地級市,此區(qū)域富含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這些資源不僅具有歷史意義,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為音樂課堂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將河池本土紅色資源融入小學音樂課堂,能夠更好地促進革命精神的弘揚和傳承,增強學生的地域文化認同感。
1挖掘河池本土紅色資源
1.1紅色歷史遺址探尋
河池地區(qū)擁有韋拔群紀念館、東蘭烈士陵園等豐富的紅色歷史遺跡。為了更好地將紅色文化融入小學音樂課堂,在教學前,教師帶領學生對這些紅色遺跡進行實地參觀,讓學生親身感受紅色歷史的厚重]。在參觀過程中,還可以邀請講解員為學生講述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時,還可以鼓勵學生拍攝紅色歷史遺跡的照片和視頻,并制作成教學課件,在音樂課堂上進行展示,不斷加深學生對河池本土的紅色歷史的認知。
1.2紅色革命歌曲收集
河池作為廣西地區(qū)的革命老區(qū),在歷史的長河中誕生了許多經典的紅色革命歌曲,如《鬧起革命把頭抬》《參加革命當紅軍》等,這些歌曲有宣傳革命綱領、喚醒民眾、鼓舞斗志、揭露國民黨反動派及土豪劣紳的罪惡的意義。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收集這些歌曲,并將其引入小學音樂教學課堂,通過分析、教授、演唱這些紅色革命歌曲,讓學生了解歌曲背后所反映的歷史背景和革命精神,增強學生對這些紅色文化的理解。
1.3紅色故事傳說整理
河池地區(qū)作為革命老區(qū),承載著獨特的歷史印記,不僅留存著珍貴的革命遺跡與紅色歌謠,更傳承著豐富的紅色故事和民間傳說,如韋拔群領導農民起義的故事、紅軍長征經過河池的故事等,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教師應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將本土紅色故事和民間傳說融入音樂教學實踐,通過創(chuàng)設沉浸式情境,深化學生對河池革命歷史與英雄精神的體悟。這些故事中蘊含的豐富紅色文化的內涵和價值不僅為音樂課堂教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和活力,還能更好地促進紅色文化知識的傳承。
2河池本土紅色資源融入音樂課堂
2.1教學內容設計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為了進一步強化紅色文化知識傳承,增強學生對本土音樂文化的認知與熱愛,教師可以結合小學音樂課程標準,為學生設計具有河池本土特色的音樂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欣賞和學習音樂的同時,深刻感受到河池紅色文化的魅力與力量[2]。
2.2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習紅色文化、踐行紅色精神,是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形成的思想和行為習慣。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紅歌文化的傳承并不是單純的會唱歌曲,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和體會紅歌歌詞和旋律中蘊含的真正含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并巧妙將河池本土文化融入其中,以更生動、有趣且富有教育意義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和體驗紅歌文化。
將河池本土文化融入音樂教學實踐,教師可先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強化學生對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理解。例如,在教學《二小放牛郎》這首歌時,教師可先向學生講述歌曲背后的真實故事,讓學生了解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英勇事跡。在講述過程中,教師應巧妙融入河池地區(qū)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歷史背景,讓學生了解到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全國各地都在為抗擊日本侵略者而斗爭,河池人民也同樣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從而加深學生對《二小放牛郎》這首歌曲中所表達的愛國精神和犧牲精神的理解和認同。
2.3教學形式豐富
音樂新課標指出,音樂教學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綜合性藝術表演能力,以此來不斷發(fā)展學生的表演潛能,使學生能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并與他人溝通、融洽感情3。不僅如此,新課標還強調了藝術學習的個性化,主張開展多元化的藝術形式與活動。而紅色音樂教學也并不是單純地以歌曲的形式出現,還包括紅色話劇、紅色電影、紅色舞蹈等被大家所熟知和喜愛的形式。因此,在小學音樂課堂上,教師除了可以采用紅色音樂歌曲作為主要教學內容,還可融入音樂劇、舞蹈等多種教學形式,這不僅能豐富紅色文化的教學內容,還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的興趣。
在教學《紅色小哨兵》音樂劇時,該劇以革命歷史為背景,通過敘事性唱腔展現小哨兵與敵人斗智斗勇的故事情節(jié)。當學生掌握音樂劇演繹特點后,教師可將河池地方戲曲(如彩調、桂?。┰厝谌虢虒W,選取河池革命史上的真實事件,改編成適合學生表演的短劇。引導學生運用地方戲曲特有的潤腔技法、程式化動作及傳統(tǒng)道具,在演繹紅色故事的過程中,既深化對家鄉(xiāng)革命史的認知,又能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藝術精髓。
2.4教學評價多元
新課標提出了建立評價標準多元化、評價形式多樣化的新要求,讓學生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多元化的發(fā)展4。而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融入河池本土紅色文化,教師在教學評價過程中要以新課標為教學指導,建立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不僅關注學生的音樂知識和技能掌握情況,還要注重學生對河池本王紅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從而有效促進紅色文化傳承。
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重視正確評價學生的音樂學習態(tài)度。學生擁有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是教師開展有效教學活動的基礎。因此,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地關注學生是否積極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是否認真地跟隨音樂節(jié)拍演唱等。同時,還要對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情況進行有效記錄,以便為日后的教學評價提供依據。其次,還要對學生的能力發(fā)展展開評價,如學生對紅色文化內容的理解、對河池本地紅色文化的認可程度等,并及時給出相應的評價與指導,強化紅色文化的傳承。通過以上評價,教師可隨時了解學生學習的成效,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計劃。例如,對學習能力欠缺的學生,教師應給予充分的教學指導,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率。不僅如此,教師還要關注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興趣愛好、學習能力等,并以此為基礎實行分層評價,尊重學生的發(fā)展水平,促進其個性成長。除了評價內容的多元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也至關重要。在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中,評價主體通常是教師一人,評價內容也是教師的個人觀點,這樣的教學評價過于片面。因此,在音樂課堂紅色文化傳承教學中,除教師評價外,應引入學生自評、同伴互評及家長參與等多元視角,構建全方位評價體系。例如,學生作為評價主體參與課堂評估,既可以通過自我反思深化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又能在同伴互評中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與合作能力;家長參與評價則能構建家校共育的橋梁,將紅色文化教育延伸至家庭場域,通過日常浸潤幫助孩子從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歷史觀。
3拓展音樂課堂教學領域
3.1紅色校園文化建設
紅色文化是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共同創(chuàng)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直到今天,紅色文化仍然保有它獨特的風貌,也深深地影響著新一代中國人的信仰、行為和價值觀,并且在校園文化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5]。
因此,學校要不斷強化紅色校園文化建設,如可在校園內設置紅色文化宣傳欄、張貼紅色革命歌曲、歌詞和圖片等,以此來引導學生思想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發(fā)展。另外,還可舉辦紅色文化主題的校園活動,如紅色文化節(jié)、紅色故事演講比賽等,這樣既可以豐富小學藝術比賽的內容,也可借此機會對學生紅色文化的普及起到一定的宣傳促進作用。在此基礎上,還可成立紅色文化社團,如紅色歌曲合唱團、紅色故事演講社等,讓學生在社團活動中深入學習河池本王紅色文化知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此外,在這些文化的建設過程中,還需要有意識地將河池本土紅色資源融入其中,通過不斷豐富校園紅色文化內涵來增強愛國主義教育成效,切實培育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致力于將其培養(yǎng)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優(yōu)秀人才。
3.2紅色社會活動參與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傳承紅色文化,單純依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為了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體驗紅色文化,教師應積極探索和拓展校外音樂課堂,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社會,親身參與到社會紅色實踐活動中去。在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體驗和感受河池本土紅色文化的魅力,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首先,為確?;顒訉嵭?,學校應與當地紅色教育基地或博物館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保障紅色資源與教學的深度融合,增強教學活動的真實性與直觀性。其次,為提升實踐活動的目的性與主動性,教師應提前布置研究性學習任務,引導學生自主搜集本土紅色事件、英模事跡等歷史素材,理解河池紅色文化的歷史脈絡與地域影響力。這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又能為學生的實踐體驗奠定認知基礎。當學生帶著探究欲與敬仰心參觀教育基地時,通過親歷歷史場景、聆聽英雄事跡,能直觀感受紅色文化的深厚積淀,深化對本土紅色精神的理解。進而,教師可組織學生參與河池紅色歌曲合唱實踐,既錘煉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又通過藝術演繹深化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與認同,使音樂成為傳承紅色基因的獨特載體。
3結語
紅色文化具有獨特育人價值,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傳承紅色文化,能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藝術的感染力與思想引領力。本文通過探索河池本土紅色資源與音樂課堂教學融合的方式,并拓展教學外延,構建了紅色文化知識傳承的有效路徑。將河池本土紅色資源融入音樂教學,不僅讓學生在藝術熏陶中領略家鄉(xiāng)紅色文化的深厚底蘊,更能有效激發(fā)愛國情愫、增強民族認同,在審美體驗中實現綜合素質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雙重提升。
引用
[1]胡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高校音樂美育創(chuàng)新路徑研究].時代報告(奔流),2024(7):76-78.
[2]儲婧雅.紅色文化融入高職音樂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24,23(13):209-211.
[3]趙丹,李蕊.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課堂教學改革研究——以紅色經典音樂作品為例[].西部學刊,2024(12):104-107.
[4]吳奕穎.傳承紅色經典,唱響課堂音樂[J].小學教學研究,2022(11):88-89.
[5]王娟.引入紅色經典,傳承紅色文化—初探紅色音樂文化在課堂中的點滴滲透[].新課程導學,2022(9):71-73.本文系河池市2024年校本研修專項課題“河池紅色文化融入異地搬遷移民安置點學生思想教育的研究與實踐”(hcsxbyx2024A090)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吳瑩瑩(1992一),女,廣西宜州人,本科,就職于河池市宜州區(qū)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