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科學課程中合理融入國防教育元素,旨在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生的國防意識。本文通過闡述小學科學課程中國防教育元素的融入意義,再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小學科學課程中國防教育元素的融入路徑,旨在切實增強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切實增強小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和責任感。
〔關鍵詞〕" 小學科學;國防教育;融入路徑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14" " 0031-03
在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的背景下,國家安全意識日益提升,所以強化小學生的國防教育逐步成為培養(yǎng)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和責任感的重要途徑。其中,小學科學課程作為小學教育階段中的一門基礎教育課程,其不僅承載著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和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任務,更肩負著塑造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使命。因此,為了有效保證小學科學課程中國防教育元素的融入實效性,便需要創(chuàng)新課程教學內容,切實增強小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促使學生逐步形成對國家的認同感和責任感。
一、將國防教育元素融入教學的意義
(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
國家安全是國家的根本利益所在,它關乎國家的生存與發(fā)展,是每一個公民應深刻理解和自覺維護的重要概念。小學科學課程作為學生接受系統(tǒng)科學教育的起點,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知識視野和實踐平臺。其中,在小學科學課程中所蘊藏的國防教育元素,如介紹軍事科技的發(fā)展歷程、展示國防科技成果、講述歷史上的國防事件等,都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他們在了解科學原理的同時,認識到科學技術在國防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將國防教育元素巧妙地融入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觸到國防知識,了解到國家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個人在維護國家安全中的責任和作用。同時,將國防教育元素合理融入小學科學課程中,不僅能夠豐富課程內容,還能夠在學生的心中種下國家安全的種子,讓他們從小就樹立起“國家安全,人人有責”的觀念。此外,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國防教育相關的實踐活動,如模擬軍事演練、參觀軍事基地等,能夠讓學生親身體驗到國防工作的艱辛與榮耀,進一步增強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和責任感,促使學生產生良好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二)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與綜合能力
科學素養(yǎng)是指個體在科學領域所具備的基本知識、技能、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而綜合能力則涵蓋了問題解決、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等多個方面。將國防教育元素合理地融入小學科學課程中,讓學生在學習科學原理的同時真正接觸到國防科技的前沿動態(tài),主動去關注科學技術的應用場景,特別是與國家安全息息相關的領域,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學技術在保衛(wèi)國家安全中的關鍵作用。例如,在學習物理學中的力學、光學等基本原理時,可以引入軍事裝備中的相關應用實例,如導彈制導技術、夜視儀的工作原理等。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促使他們深入思考科學原理與實際應用的聯系,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將國防教育元素合理融入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可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如科學實驗、模型制作、軍事科技小論文撰寫等。這樣不但能夠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還能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讓他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嘗試,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有利于傳承紅色基因與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精神和優(yōu)良傳統(tǒng),是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歷史積淀和精神財富。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之一,是推動國家發(fā)展、維護民族尊嚴的強大動力。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對于塑造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影響。在小學科學課程中融入國防教育元素,意味著將革命歷史、英雄事跡、國防科技成就等內容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之中。向學生講授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展示他們在保衛(wèi)祖國、爭取民族獨立和自由的過程中的犧牲與奉獻,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同時,向學生介紹國防科技的發(fā)展歷程和最新成果,讓學生真正了解到科學技術在保衛(wèi)國家安全、提升國家綜合實力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科技報國之志,這樣對傳承紅色基因與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例如,組織學生參觀革命遺址、軍事博物館,參與國防教育主題活動,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真正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和國防事業(yè)的神圣使命,從而在他們心中種下紅色基因的種子,激發(fā)學生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堅定做好具有愛國情懷、民族精神和時代責任感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二、將國防教育元素融入教學的路徑
(一)深入挖掘國防教育元素,豐富科學課教學內容
為了保證小學科學課程中國防教育元素的融入效果,要深入挖掘小學科學課程中所蘊藏的國防教育素材,豐富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內容,促使學生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能夠加深對國家安全的認識和責任感。例如,在《做一位小科學家》這節(jié)內容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巧妙融入國防教育內容,充分激發(fā)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注重學生的觀察、實驗和推理能力培養(yǎng)。教師可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科學如何服務于國家安全和國防建設,并將抽象的科學原理與具體的國防應用相結合。在講解科學方法和實驗設計時,可以合理引入一些國防科技領域的實例,如雷達探測技術、導彈制導系統(tǒng)等,讓學生思考這些技術背后的科學原理,以及它們如何在保衛(wèi)國家安全中發(fā)揮重要作用。通過這樣的融入,學生不僅能夠理解科學原理,還能深刻體會到科學的實際應用價值,特別是它在維護國家安全中的不可替代性。同時,可以鼓勵學生設計一些與國防相關的科學小實驗,如模擬導彈飛行軌跡的實驗,讓他們在動手實踐中加深對科學原理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做一位小科學家》這節(jié)內容中滲透國防教育元素,讓整個課程內容更加豐富、立體,更具時代感和使命感,讓學生逐步樹立起良好的愛國情懷和國家安全意識。
(二)創(chuàng)新科學課教學方式,創(chuàng)設良好國防教育情境
在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合理滲透國防教育元素,應該統(tǒng)籌結合課程內容營造良好的國防教育情境,激發(fā)學生對國防科技的學習興趣,從而主動投入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例如,《動力的傳遞》這節(jié)內容的教學主要探討的是機械動力從一處傳遞到另一處的過程,包括簡單機械如杠桿、滑輪、齒輪等的工作原理。在融入國防教育元素時,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與國防科技相關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深入理解動力的傳遞原理,并認識到這些原理在國防科技中的廣泛應用。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研究坦克或裝甲車的動力系統(tǒng),特別是其如何高效地傳遞動力以驅動車輛前進。通過模擬實驗,學生可以親手組裝一個簡單的動力傳遞模型,如使用齒輪、鏈條或皮帶等組件來模擬坦克的動力傳遞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講解齒輪比、傳動效率等關鍵概念,并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概念在坦克設計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坦克的性能和戰(zhàn)斗力,這樣便能夠有效加深學生對國防科技的理解和認同。
在小學科學課程中滲透國防教育元素時,為了營造更加逼真的國防教育情境,可充分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或多媒體技術來創(chuàng)建一個虛擬的坦克駕駛室或戰(zhàn)場環(huán)境。學生在這個虛擬的情境中可以“駕駛”坦克,體驗動力傳遞的實時過程,并觀察在不同路況和戰(zhàn)斗情境下動力傳遞的變化。這種身臨其境的學習方式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他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國防科技的力量和魅力。同時,還可以邀請軍事專家或退伍軍人走進課堂,與學生分享國防科技中的動力傳遞技術,以及這些技術在保衛(wèi)國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通過面對面的交流和互動,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國防科技的發(fā)展歷程和前沿動態(tài),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國防意識和愛國情懷。
(三)優(yōu)化科學課教學過程,強化學生國防教育體驗
將國防教育元素與小學科學課程教育更好地融合起來,應該注重學生的國防教育體驗,全面優(yōu)化小學科學課教學過程,增強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與國防意識。例如,在《飛向月球》這節(jié)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巧妙地將國防教育元素滲透到課程內容中,讓學生在探索宇宙奧秘的同時能夠真正感受到國防科技的力量與魅力。其中,因《飛向月球》一課主要介紹了人類探索月球的歷史、火箭發(fā)射的原理以及月球表面的環(huán)境等知識點,所以在優(yōu)化教學過程時,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視頻、圖片或模型展示來激發(fā)學生對太空的探索興趣,并引導學生認真思考為什么人類要探索太空,以及太空探索與國家安全之間的聯系。再合理引入國防科技在太空探索中的應用實例,如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太空望遠鏡、空間站等,讓學生真正了解這些高科技設備在保衛(wèi)國家安全、提升國家綜合實力中的重要作用。特別是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它不僅是民用交通、通信等領域的基礎設施,更是軍事行動中不可或缺的“眼睛”和“耳朵”,對于確保國家安全和戰(zhàn)略利益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國防科技的力量,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與太空探索相關的實踐活動。例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火箭模型制作與發(fā)射比賽,讓他們在動手實踐中了解火箭發(fā)射的原理和過程,并體驗火箭升空時的激動與自豪。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簡單的材料制作一個“月球探測器”模型,模擬月球表面的探測任務,讓他們在實踐中加深對月球探索的理解。此外,為了增強學生的國防教育體驗,教師可以邀請航天領域的專家或退伍軍人走進課堂,積極與學生分享太空探索與國防科技的最新進展和前沿動態(tài)。通過面對面的交流和互動,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太空探索與國家安全之間的緊密聯系,以及自己在未來國防事業(yè)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和使命。
三、結語
總之,在小學科學課程中有效融入國防教育元素,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還能增強他們的國防意識和愛國情懷。這一融入過程要求教師深入挖掘國防教育素材,將其與科學知識有機結合,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和優(yōu)化教學過程,營造富有趣味性和教育意義的國防教育情境,讓學生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深刻理解國防科技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學科學課程中融入國防教育元素,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國防意識和愛國情懷的有效途徑,對提升國家整體教育水平、增強國家安全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系福建省新時代基礎教育名師名校長培養(yǎng)計劃(2023—2025)“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與小學學科教學融合的實踐研究”教育科學研究專項課題組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FJSM2024020】
參考文獻
[1]戴守能.小學國防科技教育綜合學習的課程建設[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5(2):37-42.
[2]韓彥,鄭剛.國防教育融入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多維思考[J].教學與管理,2025(3):72-77.
[3]晏桂香,郭婷.石陽小學:國防教育淬煉“向陽小兵”[J].江西教育,2025(1):37-38.
[4]郭方年,洪詩鷺.小學生現代國防教育與學校教育教學相融合之實踐研究[J].新教師,2024(1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