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吳弘道夫婦墓志銘,出土于河南省方城縣券橋鎮(zhèn)朱莊村西北吳氏墓地,被方城縣博物館征集后收藏至今。該墓志為青石質(zhì),由志蓋與志石兩部分組成,蓋呈蠡頂形,底面邊長90厘米,頂面邊長87厘米,厚15厘米。正面陰刻篆書“大明敕封文林郎監(jiān)察御史吳公配敕封太孺人胡氏合葬墓志銘”6行,26字,文字清晰可見。志石呈正方形,邊長90厘米,寬87厘米,厚13厘米。志文陰刻,行書,豎行,共40行,滿行46字,約1500字,志石保存完整,有個別字已漫不山林尖合有影郵縈唐籃粉墓廣配察野疆新起文清,參考董其昌《容臺集》可對此志完整識讀。現(xiàn)將墓志錄文并初步考釋。
墓志錄文
敕封文林郎監(jiān)察御史吳公暨原 配胡太孺人合葬墓志銘
歲在己、庚,虜薄都城下四十八日。時侍御吳公與家侄羽宸業(yè)巡畿甸。上命羽宸守通州,命公提督九門乘城策應(yīng)。召對平臺,賜銀幣,特簡監(jiān)軍。欽頒甲鎧,單騎入漁陽請兵辦餉凡六月余。躬擐甲胄,親冒矢石,擊賊七十余陣,賊敗東遁,三日而恢復(fù)遵、永、灤、遷四城。蒙上嘉悅,與羽宸同有京朝擢用之旨。于是家侄以病請急,公奉諱歸,將以封太孺人與封公合葬,請銘墓中之石。予心儀公直辭雄略,一見定交,且公所敘太公事多有類先尚書者,又侄孫象恒忝侍御同榜,何敢以不文辭?
按狀:封公吳氏,諱弘道,學(xué)者稱為心齋先生。世為陜西乾州人,系出宋大將軍璘之后。先世有為元萬戶侯者,厥孫三老攜子伯剛始徙河南之裕州。四傳為處士一相,是生封公。公生而蚤慧,肆志典墳。弱冠游庠試,即傾其曹偶。不讀非圣之書,不踐非禮之地。向?qū)W者資其博雅,修行者欽其范摹。經(jīng)師,人師,有孝有德。脩脯之入悉以奉甘毳。書種筆耕,囊無私蓄,于是望風(fēng)來學(xué)者甚眾。公訓(xùn)之日:晝觀諸妻子,夜卜諸夢寐,兩者無愧,學(xué)如是可矣。
公閑居燕處,鮮有惰容,師嚴道尊,高足滿百。與州大夫分士,州大夫亦數(shù)舉德行,式廬表宅。公絕跡公府,寧為鵠舉,不逐陽。四十年如一日也。偶行廣陌,見有金釵墜路者,公手拾之,追付其仆,不以姓名告。夫鋤金不顧,公豈讓管幼安,恐攫者遂其貪,失者重其病,陰德之中有仁術(shù)也。里人寄金三百,公三載為之外府。比其取也,咄嗟立授,原橐塵封。其人屈指他所,有羽化者矣。田有疆界,鄰人利其木奴,越畔而爭,公即以歸之,其雅量有容多類此。公嘗讀錢公輔《義田記》,慨然以范希文自期,且以期侍御君,居恒佩服《太上感應(yīng)篇》,過庭之訓(xùn)每諄諄焉。即予所謂與先尚書同志者也。侍御君既成進士,兩宰壯邑。政成內(nèi)召,籍甚西臺。公益以持盈寶儉自勵,不作車上,改其常度。萬石之恭謹,太丘之端方,無以過也。公雖內(nèi)行純備乎,亦得胡太孺人之助。太孺人毓自名家,夙閑婦則,井白蘋蘩之事必躬必親。姑孺人嚴,卞視其色少弗愉,輒長跪以杖進。孺人憐之曰:吾試汝耳,汝實孝婦,吾何忍予杖。以侍御君奏滿書受封,食不兼味,衣不重裀。所御什器惟用瓦缶,居然素風(fēng)。且洞曉大體,異于閨閣中習(xí)者。當(dāng)侍御令歷城,白蓮構(gòu)變,封公捐金錢募壯士數(shù)十人,星馳歷下。諭侍御日:恩厚矣,即有難,當(dāng)以身殉。張睢陽、顏常山何人哉。封公沒,至壬申秋,太孺人聞葉西寇警漸逼方城,亦出貲數(shù)百千募壯士。往應(yīng)賊,是以退。夫封公,奇男子!其慷慨赴義固當(dāng),而太孺人合符,乃知晉史錦散夫人之事非虛也。封公生于嘉靖四十年七月十二日丑時,終以天啟七年五月十二日申時。太孺人生于嘉靖四十四年十二月十一日申時,終以崇禎五年十一月初八日丑時。子一:即侍御阿衡。女三:長適郡庠生孫光遠;次適郡王處士;三適郡廩生宋讀,給事中宋伊之孫。孫三:長岫;次崢,聘吾中允王鐸女;三巒。孫女一,字兵部侍郎曹文衡子。
銘曰:延陵華胄出讓王,乃文乃 武澤則長。如冕有纓玉有璋,褐衣
溢出萬丈芒。玄亭問學(xué)追頡倉,授神 有契緯不荒。揮金還壁眾所臧,寧 以讓畔酬侵疆。鳳雛簉羽皇哉唐, 儲祥委祉開星郎。史家循卓推桐 鄉(xiāng),臺有祥烏筆有霜。紫泥丹詔褒鴻 光,軍功日多我武揚。九陵百雉資金 湯,家聲媲美石與龐。令妻壽母鳳有 凰,大慈不小柔能剛。散財募勇驅(qū)天 狼,神阿列缺嗟分張。牛眠龍耳營 連崗,蔥蔥郁郁延古祥,千秋不泯裔白章。
墓志拓片
賜進士出身、資政大夫、禮部 尚書兼翰林院學(xué)士、掌詹事府事、 前南京禮部尚書、實錄副總裁、年 家侍生華亭董其昌撰并書
賜同進士出身、欽差總督薊遼保定等處軍務(wù)兼理糧餉、經(jīng)略御倭、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曹文衡篆蓋
賜同進士出身、前翰林院庶吉士、簡討纂修、敕誥侍講補起居注、右中允王鐸書丹。
墓主家世
吳弘道的先祖為宋代大將吳璘,其先世在元代為萬戶侯。其祖吳濟川攜子伯剛于明代洪武年間自陜西乾縣遷至河南裕州(今河南方城)。
由于時代久遠,吳弘道先祖情況不詳,《明史》和清代、民國方城縣地方史志等文獻均無傳,筆者曾在當(dāng)?shù)囟喾綄ふ?、查閱其家族族譜,亦未見具體記載。據(jù)當(dāng)?shù)匚氖穼<倚芫椤徬策\介紹:吳的先祖居住地和家族墓地分布在方城縣獨樹鎮(zhèn)吳井、古莊店鄉(xiāng)吳莊、二郎廟鄉(xiāng)吳樓等地。目前二郎廟鄉(xiāng)還有其家族墓地,約有12座墳?zāi)埂呛氲兰以谄涓笗r代已遷居裕州城內(nèi),在方城縣城內(nèi)過去有吳氏舊居和吳氏舊居改建的吳氏祠堂,因有三進院落,又被當(dāng)?shù)厝朔Q為“吳府三堂”,目前吳氏祠堂已毀,其所在地街道被當(dāng)?shù)厝朔Q為吳府大街。現(xiàn)在關(guān)于其家世主要來源還是吳弘道本人墓志記載,按其墓志記載不難看出其雖為宋代大將吳璘之后,但其先世自明初在方城定居,幾代人中并無官員,應(yīng)是一般平民家庭。在明末其子吳阿衡考中進士,在朝為官后,家族才逐步發(fā)展為當(dāng)?shù)孛T望族。
通過吳弘道墓志銘簡要記載并結(jié)合方城地方史志等相關(guān)文獻的記載,可將吳弘道的家族世系初步梳理如下:始遷祖吳濟川—四世祖吳伯剛—高祖吳寬—曾祖吳江一祖父吳寧—父吳一相一吳弘道。
墓主生平及相關(guān)情況
吳弘道(1561—1627),夫人胡氏(1565—1632),吳又稱為心齋先生,生性聰穎,不讀非圣之書,不踐非禮之地。向?qū)W者資其博雅,修行者欽其范摹。其孝敬父母,讀書耕田,并無積蓄,當(dāng)?shù)叵蚱鋵W(xué)習(xí)者很多。其夫人胡氏出身名家,家教甚好,生活儉樸,且洞曉大體,是吳弘道的賢內(nèi)助。
明末,吳弘道子吳阿衡任山東歷城縣令。歷城白蓮教起義,吳弘道聞訊后即捐錢招人,派多人赴當(dāng)?shù)兀鲋鷧前⒑?。這段白蓮教起義歷史濟南歷城地方文獻中也有記載。志文關(guān)于明末歷城境內(nèi)白蓮教起義的記載可與歷城地方史志相互印證和補充
崇禎五年(1632年),吳弘道夫人得知有匪寇即將入侵方城,便出資招募勇士,并前往迎敵最終擊退敵寇??梢妳呛氲婪蛉撕系挠乱銟用埠头鲋l(xiāng)里的作為。該事件于方城地方史志并無記載,從側(cè)面反映了當(dāng)時當(dāng)?shù)氐纳鐣顩r。對了解明末方城境內(nèi)的匪患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根據(jù)吳阿衡墓志銘和方城地方史志等文獻載:吳阿衡(1586—1638),字隆,號平子,萬歷己未(1619年)進士,知山東淄川,后知歷城,因鎮(zhèn)壓當(dāng)?shù)匕咨徑唐鹆x,被皇帝御賜盔甲,并賜諭制“忠”字,不久升湖廣道監(jiān)察御史。他揭發(fā)魏忠賢濁亂朝政,遭到魏黨報復(fù),適逢回鄉(xiāng)奔喪而幸免。在家鄉(xiāng)守孝期間,又逢農(nóng)民軍攻打州城,他帶領(lǐng)鄉(xiāng)勇修城壕、制大炮,并捐款散糧。農(nóng)民軍始終不敢攻打裕州城。守孝期滿,任浙江巡按,又升任山西按察司副使。其間三邊告急,皇帝又提升他為兵部右侍郎總督薊遼、保定軍務(wù),節(jié)制寧遠、山海、順天三地巡撫。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軍由墻子嶺、青山口分道而入,時吳部總兵吳國俊前往監(jiān)軍鄧希詔帳下祝賀其生辰,飲酒大醉,聞清兵逼近,吳與鄧不戰(zhàn)而逃,吳阿衡孤軍奮戰(zhàn),因援兵不至,兵敗被俘,后被清軍殺害。南明追謚“忠毅”。吳阿衡被害后遺體暫厝于北京城西古寺旁,多年后在好友王鐸的全力資助下,遺體才由家人從北京運回老家安葬,其鄉(xiāng)友鄧州彭而述撰寫墓志銘。吳阿衡有三子,其中次子吳崢娶王鐸之女為妻,故其與王鐸是親家,兩家關(guān)系密切,其父吳弘道去世后還托王鐸等友人撰書墓志銘。吳阿衡本人《明史》雖無傳,但《明史》中有關(guān)于其人及事的記錄,如:《明史·莊烈帝》載:“辛巳,大清兵入墻子嶺,總督薊遼兵部侍郎吳阿衡死之?!庇帧睹魇贰けR象升傳》載:“九月,大清兵入墻子嶺、青山口,殺總督吳阿衡,毀正關(guān),至營城石匣,駐于牛蘭?!蔽墨I中關(guān)于吳阿衡的記載可以從側(cè)面了解其事跡。
吳弘道夫婦有三女,女兒及女婿具體事跡不詳,方城地方志等文獻也無具體記載。據(jù)墓志記載,三位女婿雖不是官員但基本都是當(dāng)?shù)匚幕趴 ?/p>
志文中關(guān)于吳弘道夫婦敕封的記錄,吳弘道夫婦因為其子吳阿衡在朝為官而被敕封為文林郎,其夫人胡氏被敕封為太孺人。按《明史·職官》載:“七品以上皆得推恩其先。五品以上授誥命,六品以下授敕命,正七品,初授承事郎,階授文林郎;外命婦之號九:公曰某國夫人,一品曰夫人,后稱一品夫人…七品曰孺人,因其子孫封者加太字?!笨梢妳呛氲婪驄D先后去世時吳阿衡尚為七品官員。
民國《方城縣志》記載其子吳阿衡安葬位置:“始葬公縣南五里環(huán)翠亭?!庇謸?jù)吳阿衡墓志載:“今卜公于祖瑩,封君公之墓側(cè)。”可見吳阿衡葬于其父吳弘道墓葬一側(cè)。吳氏墓地現(xiàn)在位置是方城縣券橋鎮(zhèn)朱莊村西北200米處,這與當(dāng)?shù)厥分居涊d的墓地位置基本一致。據(jù)當(dāng)?shù)乩夏耆嘶貞?,該墓地共安葬有吳弘道夫婦及其子吳阿衡夫婦墓葬等吳氏家人,原來墓地規(guī)模很大,墓前有碑刻和部分石雕等。筆者在方城縣博物館考察吳弘道夫婦墓志基本符合明代葬官禮制,只是由于時代久遠其墓志外鐵束鏈條早已不知去向。吳弘道夫婦和其子吳阿衡墓地曾被破壞,墓志銘也隨之流散,現(xiàn)被方城縣博物館征集收藏。近年來,當(dāng)?shù)卣种匦抡蘖藚鞘夏沟?,收集了部分失散文物,使吳氏墓地得到較好保護。
墓志撰、書人情況
墓志的撰文者為董其昌,篆蓋者為曹文衡,書丹者為王鐸。董其昌為二甲進士,曹文衡為三甲進士,王鐸為三甲進士。這三人在明廷均為三品以上官員,王鐸也曾在清初為官?!睹魇贰贰睹鲗嶄洝贰肚迨妨袀鳌泛偷胤绞分镜确謩e有三人傳或?qū)ζ溆性敿氂涊d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等,松江華亭人(今上海市松江區(qū)),萬歷十七年(1589年)進士。改庶吉士。后曾任太常少卿、禮部右侍郎、南京禮部尚書等職,病逝后贈太子太傅(從一品),南明謚號“文敏”,又稱董文敏。董其昌是明末著名的書畫大家,其書法以米芾為宗,博采眾家之長,后自成一家,其書法追求淡、真、率的書風(fēng),對后世影響較大。他擅長山水繪畫,其畫風(fēng)“平淡天真”,強調(diào)“以書入畫”“師法古人”,對后世的書畫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其還精通品題,收藏家得片語雙字以為重?!睹魇贰酚袀鳌6洳蛥呛氲来篌w為同時代人,因而董其昌應(yīng)是吳阿衡的長輩,兩人關(guān)系密切,在吳弘道去世后吳家請董其昌為其撰寫墓志銘。
曹文衡(1585—1637),字鏡玉,號薇垣,河南唐河人,自幼喪父,在祖母和母親辛苦撫養(yǎng)下長大成才,萬歷乙卯(1615年)鄉(xiāng)試中舉,萬歷丙辰(1616年)進士,曾任大理寺評事、東昌知府、江西布政使、江南巡撫、兵部右侍郎(正三品)等職。崇禎三年(1630年)任薊遼總督,后告老回鄉(xiāng),崇禎十年(1637年)當(dāng)他在家鄉(xiāng)得知李自成、張獻忠起義軍席卷全國的消息后心情悲憤,毅然揮劍自刎。著有《漢書評》《小史論》《撫吳疏草》等作品。曹文衡和吳弘道之子吳阿衡是鄉(xiāng)友,又先后擔(dān)任薊遼總督,又是兒女親家,兩人關(guān)系密切。曹文衡《明史》無傳,清代唐河地方史志有傳。
王鐸(1592—1652),字覺斯,號十樵、石樵、嵩樵,又號癡庵等,河南孟津人,天啟元年(1621年)鄉(xiāng)試中舉,第二年(1622年)進士。曾任翰林院檢討、禮部右侍郎等職,1644年擢禮部尚書,未上任李自成占領(lǐng)北京。降清后,被清廷任命為禮部尚書、弘文院學(xué)士,加太子少保,于順治九年(1652年)病逝于家鄉(xiāng),贈太保,謚“文安”。乾隆時,王鐸被列入《貳臣傳》,名聲冷落,近代以后受到藝術(shù)界的極大關(guān)注。王鐸為明末清初著名的書法大家。其博古好學(xué),在詩、書、畫等方面皆有成就,特別是書法聞名于世。其書法以“二王”為宗,且廣泛涉獵魏晉唐宋名家,逐步形成了勁健灑脫,淋漓痛快具有強烈個性的藝術(shù)特色。其尤善行、草書,傳世作品較多,在中國書壇影響較大。王鐸的好友彭而述認為:“四十年來,薦紳士大夫罘罳綺疏,無先生一字,則以為其人鄙不足道。”可見此書法在當(dāng)時是很受上層文人喜愛的。王鐸和吳弘道之子吳阿衡為兒女親家,兩家是親戚,按吳阿衡墓志記載兩人為“莫逆之交,關(guān)系誓同生死”。王鐸在吳阿衡去世后曾撰寫多首懷念吳的詩作,還全力資助吳的家人進京把吳的靈樞運回方城安葬。
作者單位:南陽師范學(xué)院